风来水榭(本社团不接受非首发稿件,投稿请标注首发,不标注的稿件退稿) 回复本帖
风逝

风逝 探花

  • 340

    主题

  • 8093

    帖子

  • 18361

    积分

『流年喜讯』恭喜纷飞的雪美文喜获绝品暨三喜临门

2014-06-07 13:18:49

『流年喜讯』恭喜纷飞的雪美文喜获绝品暨三喜临门

      继美女作家纷飞的雪加入林业协会之后,她的电子书《纯白色》也新鲜出炉,与此同时,她的那篇被流年顾问再三称道的小说《风居住的街道》也喜获绝品,真可谓三喜临门。

   热烈祝贺,纷飞的雪,愿你以不竭的才思书写更多的辉煌!

绝品链接:

【流年】风居住的街道(选择征文·短篇小说)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30811.html

【编者按】矶村由纪子、坂下正夫联手演绎的经典曲目《风居住的街道》与纷飞的雪倾情创作的同名小说,在这个初夏的午后冲击着我的听觉与视觉。耳边,一曲钢琴与二胡的合奏曲如泣如诉、缱绻悠长;眼前,一篇一万多字的小说风格纯美,充满浓郁的艺术气息。散文化的笔触,诗意清澈的语言,将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人性融入到作品之中,让这篇小说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去探寻人心,描摹人性,其叙述语态的冷静从容,含蓄隐忍的表达令作品丰美无比。小说的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一种幽远且沧桑的意境中去,江南古镇的古屋古桥古廊,斑驳的墙,绵绵的雨丝,还有紫槐树下拉二胡的神秘老人,那与繁华长街格格不入的樱子照相馆……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在启发着人的猜想:这个街道是有故事的,这个照相馆是有故事的,这个拉二胡的老人是有故事的。读者的视线就这样在作者营造的氛围中被紧紧抓住,欲罢不能。小说在情节上的构思中设计巧妙,故事一环连着一环,就像是一个个无法破解的谜语,等待被揭晓。譬如,长安路1号樱子照相馆橱窗里的黑白照片,暴风雨之夜照相馆的倒塌与老人的突然去世;譬如导游潘辰与老人的养父子关系;譬如苏曼汐在花前街520号二楼储藏室里发现的书信与相片,苏家姐妹与赵风桦的情感纠葛,一桩桩一件件,在真相大白的那一刻,令人唏嘘不已。《风居住的街道》是爱情主题小说中的佳品,爱情之种种,或甜蜜或辛酸或期待或无望,在这篇小说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呈现。人生中最大的难题就是选择题,选与不选都是错,不如不选又不得不选。在这篇小说中,苏梅的男友爱上了恋人的妹妹苏樱,苏樱为了保全心上人,宁愿放弃学业而选择冒死为爱人怀孕生子。苏梅为了灵魂中那一半的欠缺,心生仇恨,将二十年来的怨恨全部发泄在赵风桦的身上,为了报复抛弃自己选择苏樱的赵风桦,她隐瞒了苏樱的死讯,将赵风桦以苏樱之名引到海城,并给以对方重重的一击,为此,苏梅付出了一生的代价,终身未嫁而孤苦,独自养育着妹妹和恋人的孩子。而赵风桦为了苏樱,在知道苏樱“结婚生子“的消息后,心灰意冷,收养了别人的孩子,选择了终身不娶,守着那个破旧的照相馆,就像守着自己的爱人樱子,珍藏着恋人的相片,书信还有那把心爱的二胡直到离开这个世界……面对这样几个为爱郁郁终身的人,我们能做的不是责备,而是包容。就像最后,苏樱和赵风桦的女儿苏曼汐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之后,选择了原谅养母苏梅。因为她知道,爱情,原本无理可讲,原本就这么让人痴缠痴守痴恋。整篇小说,从开篇至末尾,读下来仿佛就像是在聆听一段凄美的旋律,这旋律是爱恨交织的缠绵,“风居住的街道”里是亘古不变的守候。此篇小说写作手法新颖独特,用《风居住的街道》贯穿全文,《风居住的街道》也恰是主人公们爱恨情仇活生生的演绎。作品笔法娴熟,环境渲染极其到位,情节跌宕起伏,层层悬念给人以神秘与惊奇感。佳作,倾情推荐!【编辑:雪飞扬】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05160009】【江山编辑部·绝品推荐140606第138号】
名家评点:
江山绝品评议组        2014-06-07 11:36:13
  这篇小说借经典曲目为题,讲述了一个动人心扉的爱情故事抑或情感纠葛。月朦胧鸟朦胧,那风居住的小镇街道亦朦胧,朦胧中演绎着一场生死爱恋,含蓄而婉约,坚韧而柔美,透露着人性本真和感情坚守。内涵丰韵,立意优美,人文情怀昭彰;散文笔调,诗意盎然,文化色彩浓郁;构思独特,伏笔巧妙,技巧运用娴熟;架构精致,语言精彩,美学价值丰厚。堪称绝品,倾情推出!

江凤鸣: 【凤鸣梁溪】关于小说写作技巧的断想

——读纷飞的雪小说《风居住的街道》有感

     最近我一直很忙,几乎每天都泡在会议、接待、谈判里。没有时间写作,也没有时间阅读,在断续的间隙里,用手机读完了雪新写的小说《风居住的街道》,忽然就有了一种想说些什么的冲动。但是,我知道自己没有时间系统的整理思想,只能断断续续地想到什么是什么的把一些想法,在会议和谈判的间隙里,记录在手机的短笺中。现在我把这些思想的碎片无序地串联起来,表达我的读后感。

    一、小说语言的散文化

    好的小说应该有一种与小说故事情景和氛围相契合的叙述语言。这点很重要,很多人的小说失败在了故事情景与叙述语言的不和谐上,让人读不下去,像是驼背穿西装,感觉别扭。

 雪的这篇小说,采用散文化语言叙述故事,营造了一种虚幻、凄美的氛围,使得整篇作品感觉很精致。读这篇小说,仿佛在欣赏一件精美的青花瓷,一种审美愉悦,萦绕不去。

“三月的花溪,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小河弯弯,垂柳依依,大片的灰墙黛瓦,高高低低,浓浓淡淡,宛如一幅写意的水墨画。春秋的流水,汉唐的古韵,明清的房子,百年的石桥,千米廊棚,窄窄的小巷,弥散着这连绵不断的古汁古味。江南古镇如水般的温润使我欲罢不能,我这个有着浓郁江南情结的北方女子,再一次走进花溪,只为在那曲曲折折的石板路走一走,看一看木门凋敝,窗棂古旧的老屋。”

 这样一段散文化的语言,跳出了通常的小说故事式表述,给人干净、明朗、写意的整体美感,为后边情节的展开,提供了一种规定性背景。

 在中国作家里,汪曾祺和沈从文是运用散文化语言写小说的巨匠。汪曾祺的小说用诗性的语言,加上古典文学精神,使他的小说充满了画面感。而沈从文的小说,在没有人为标示的文本里,你根本没法区分哪些是小说,哪些是散文。在这上面更具个性化的作家还有孙犁。

 我以为雪这篇小说,在运用散文化语言叙述故事上,有了很好的探索。

 二、小说结构的碎片化

 雪的这篇小说的结构很新颖,作者在这方面煞费苦心。她先是把一个完整的故事腰斩,让它断成上下两片,然后又分别把这还算完整的两片又摔成了碎片。她仿佛是很随意地拾起一片又一片的青花瓷碎片给你看,每一片都是那么精致、美丽,却又让人生怜。你拿起任何一个碎片都难以想象出它的整体,于是读者就这样被作者蒙蔽在云里雾里,每一片都是个凄美故事的片段。在没有读完整篇小说前,你一直俯视着一地碎片,但当你读完所有的文字,一个精美的青花瓷花瓶忽然完整地呈现在你的面前。让你先前的郁闷,一下释放了。好美!你会由衷赞叹。把这些碎片联系在一起的是因果关系,昨日之因,结出今日之果,这种因果巧妙地打破了传统的叙述顺序,造成了一种平静叙述中的悬念。

 三、对话语言的叙述化

 我不晓得大家注意到没有,现代拉美小说很少单独对话。就是用双引号标记的那种对话。他们把对话完全地融入叙述中去了。

 雪的这篇小说,也没有单独对话,她也把对话融入到叙述中去了。而且是整章的情节全由独白转换成叙述性语言。

 欧洲小说有很精彩的语言对白。欧洲有戏剧传统,可以说他们的小说是由戏剧发展而来,莎士比亚是个戏剧天才,戏剧故事的发展全凭对白来完成。莫泊桑、契诃夫都是语言巨匠,他们用精彩的人物对话,就能让故事顺利发展。

 但是,没有很好语言训练的人,是难以掌握这项技巧的。

 对话语言的叙述化转换,让作家可以藏拙扬长。而且非常容易把握人物人称叙述的场景转换。

 雪利用了拉美小说这种人物对话的刻意叙述化技巧,使得小说在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叙述的转换中显得非常自然。

 四、故事情节的片段化

 传统小说讲的是故事和人物,现代小说讲的是意识和情绪。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几乎就没有什么情节,就是一个老人与茫茫大海。但小说读来却是那么惊心动魄。他以精微的感知能力准确地把握了小说的氛围与读者的情绪。留出思维空白,让读者自己去延伸、演绎。

 雪的这篇小说也有大段的思维空白。她很好地利用了小说叙述中的表与里的写作技巧。表面上她写的是两个破碎的家庭,这是表,但她要反映的却是一个深刻的内涵,这就是人性的本质,她没有给出答案,她聪明地把这个无解的方程式布置给了读者当作业。

 这篇小说其实故事并不新颖,情节也没有什么大的起伏,通俗地说是讲了一个伦理故事。但是,她这个故事的特异处,是她给了这个故事一个心理指向,用这个向性暗示了悲剧的规定性走向。

 整个故事不按传统小说叙述的空间和时间发展,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完整性故事情节,只是一些用意识和情绪串联起来的片段。但读完全文你会发现,故事是完整的,理解起来毫不生涩。大段的留白,让读者通过自我生活的经验衔接起来。这是一种高明的技巧。

 五、随便想到的话。

 关于雪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我不想多说什么,我始终觉得赏析一篇小说,去复述故事情节是一件愚蠢的事,因为这篇小说大家读过了,用不着你去说什么,傻子都晓得作者说了些什么。

 解析者要说的是作者没有说什么。比如,现代小说的写作是否还要遵守时序规则、故事的情节叙述是否要连贯、是否要在规定的时空里演绎……

 其实,你仔细想想,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本身是否是连贯的。我个人觉得生活本身成了一些碎片。比方说你早上起来和老婆吵架,在曹雪芹的《红楼梦》时代是要吵下去的,吵到宝哥哥与林妹妹哭哭啼啼,还要寻死觅活。但是现代人一看表,不对,要上班了。吵不下去了。吵架成了烂尾楼。回家后,要见一个重要的客户,拉上老婆去请人吃饭,物质利益盖过了夫妻间的鸡毛蒜皮。吃完饭合同签好。两个人重归于好。烂尾楼自然结顶。这一天都是碎片,没一个完整故事。明天,吵架的情节不会继续了。

 生活本身就是碎片,小说岂不就是一堆碎片的连接?如果不是这样,小说倒成了真实,生活却成了虚幻。于是现代小说不得不用意识的流动和情绪的发展去构造新的小说形式。

 不过,意识流小说不能过于放纵意识的自然主义的随意性,不然小说就成了谁也读不懂的玄学著作。小说还是要讲故事的。问题是怎么用片段的碎片串成项链。

 因为现代派小说过度的心理分析和自然主义的荒诞,造成了人们审美疲劳,于是读者又回过来读海明威、读莫泊桑,扔掉了卡夫卡、乔伊斯、福克纳……我觉得卡夫卡是个天才,读者丢掉他,太冤枉了。

 我在网络上读到很多精彩小说,比如雪这篇《风居住的街道》给了我足够的审美愉悦。但可悲的是我读到的更多的是讲故事而不是写小说。故事和小说的区别前边已经讲过了。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碗,碗里有颗豆,我吃了,你馋了,我的故事讲完了。”

这样的小说,你写了开头,我就知道了结尾。因为你是在用很老套的方式,讲一个很老套的故事。讲一百个故事,也跳不出老奶奶炕头上的唠叨。这样的作者你就是篇篇精品也没啥大出息。

 好的小说,不在于你写了什么,而是你给了读者什么。你让读者有了审美愉悦,有了价值取向的思考。

 作者希望尽可能的告诉读者些什么,作家希望尽可能的要读者思考些什么。这个就是他们的分水岭吧。 

个性签名:

 

风逝

风逝 探花

  • 340

    主题

  • 8093

    帖子

  • 18361

    积分

2014-06-07 13:40:15

恭喜才女雪社,何时才可以喝到你请的喜酒呢?你已经欠我好几顿酒了。

咳,这年头,欠钱的是大爷。对吧,雪大爷?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