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来水榭(本社团不接受非首发稿件,投稿请标注首发,不标注的稿件退稿) 回复本帖
江凤鸣

江凤鸣 探花

  • 274

    主题

  • 3963

    帖子

  • 17730

    积分

【周帖】【流年凤鸣】关于小说《城市的味道》的哲学思考

2014-07-16 22:53:04

        


     年轻的时候,我跟同时代的年轻人一样不能免俗,热烈地跟我的同学们阅读与谈论弗洛伊德。我们曾经争论最激烈的话题是生存与生活。生存是否等同于生活?

    人活在世上,生存是第一位的,没有了生存,也就没有了生活。那些日日为温饱、为生存而在社会边缘奔波的人,是否也有哲学意义上的生活?生存是存在于物质世界的一种必需,是一种现实性的概念。是否就是一种动物属性的本能?

    生活是在于感受和领悟生命的极乐,生命的狂喜。因此,在人类世界里,生存是手段,生活才是目的。那么我们这个社会,特别是城市社会底层的草根阶层,特别是生活苦涩的农民工阶层,他们有过极乐与狂喜的体验吗?他们是否有哲学意义上的生活?

 特别是在在今天农业文明逐渐让位给工业文明,生存与生活莫名的错位的时代,生活与生存到底是一种怎么的关系?

 佛洛依德有句名言:埋葬的都是珍藏的。在我们这个社会的转型期。工业文明正在埋葬农业文明,而哪些是正被埋葬的珍贵的东西?

 正是对上述哲学命题的思考,我写了小说《城市的味道》。

 我写的是个生活中最低层的小人物,一个农民工。我想通过意识流的笔法,全部用主人公触景生情的回忆与内心的独白,用他的眼睛和感受,以一个特殊的视角,带领读者体味一下草根人生的滋味。他们的生存状态,以及在这种生存状态下的内心独白。

 我想让人们知道,在喧闹、富裕、繁华的城市之光下,还有一层你不大注意的暗物质及其暗物质中的苦涩人生。二十一世纪,注定是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交汇、冲撞、矛盾甚至冲突的时代,破坏与建设、过剩与缺失、丑恶与善良、巨富与赤贫在一个世界里同生、伴生、逆生,这是一种痛苦,一种无奈、一种必须付出代价的涅槃。我希望用自己的笔,写出这个时代的多元,以及多元化下的人性本质,以唤醒善良的人们,给予社会底层的草根们更多的人文关怀。

 我其实不同意佛洛依德的“生活观”。我觉得再穷困的人也有他的追求,他的快乐,他的生活。不管是现实中的还是哲学意义上的。我们不能、也没有理由剥夺他们生活的权利。我以为文学作品不论采取怎样的写作手法,最后都要营造一个典型生活环境,突出塑造典型人物。由此,我写了一个城市里的小人物,一个农民工,借助他的眼睛、他的感受,来写他眼中的城市与城市生活。在他的咀嚼下,城市不断现出苦涩的、酸腐的、腥臭的、微甜的……阳光般的味道。是百感交集、五味杂陈。社会的重压、生活的苦难、经济的拮据、人情的冷漠、本性的善良,这一切构成了多元的人物生活背景。我就想着用意识流的手法,用最少的笔墨展现最广阔的社会图景的画面,把我的主人公扔进苦难的漩涡,从他自我的叙述中,展现人性的光辉,展现中国农民在传统文化熏陶下的善良本质。

 我读中学时,曾经读过高尔基的《论写作》,他说,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人类的良心。我觉得这是我得到的关于这个政治学名词的最好的,也是最简洁的答案。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在一家大量手工劳动的工厂当过钳工。跟工人兄弟们结下了很深的友谊。后来,我也在电工企业当过工会主席,走进工棚区访贫问苦中,流下许多同情的泪水。我知道草根阶层的艰难,知道他们普遍的近乎愚蠢的善良。其实,他们没有任何过错,是时代的风向变了,道德标准失衡了,把原本对传统文化的敬重变成了鄙视。我们这个社会中很多人的躯壳里没了灵魂,造成了普遍的精神失重。所以,我要塑造一个没有任何豪言壮语、没有所谓远大理想沉默的近乎哑巴的草根英雄。我不知道,在我所营造的话语氛围里,他是否算得上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楷模。

   “埋葬的都是珍贵的”。我不敢断言,我们是否正在追逐工业文明的同时,正在埋葬曾经珍贵的文化传统,包括人与人之间没有功力目的的信赖、真诚;人之初赤子般的原始善良、淳朴;没有被物质和金钱污染的友情、爱情与亲情;对生活美好向往以及追求过程中的那种坚韧与牺牲;还有就是为了集体、他人的近乎宗教般的奉献精神。

我写的这一个农民工的形象,他不是高大全,他高大不起来。他有私心,有私念。他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远大理想,或者我为他设置的理想就是小康。他有些麻木,鲁迅笔下小人物的麻木,善良得近乎愚蠢。其实,我见过这样的农民,我的祖父就是这样一个似乎逆来顺受的农民。但是,我觉得被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农民,他们其实有着我们城市人所无法想象的坚韧和牺牲精神。正是这样的近乎愚蠢的善良与坚韧的牺牲精神,支持华夏文化延续了五千年。在工业文明占有绝对话语权的今天,有人把农民工说成是刁民,有人说成是顺民。我觉得刁民与顺民都是农业文明,或者说是封建文明的产物,工业文明要塑造的是敬畏生命、尊重法治、追求公平正义与现代民主的公民。我的主人公,显然不是一个公民。因为我们的工业文明还刚刚起步,我们还处于一个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历史时期。而我写的正是这个过渡时期的一个草根人物。
    人的本性是什么?是否就是在追求利益?什么是幸福,幸福能否量化?人类行为的出发点,是不是每次都会权衡一下利益的得失?利益的得失能否 成为衡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失败与成功的尺度?

对于这些我想了很多,但我并没有完全想通。因此,小说的最后的结局,我难以免俗的给了读者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不论读者是否同意,反正我武断地把他当成了官方认可的楷模和英雄。

我想告诉读者:我们的社会,并非我们想象与感受的那样冷漠寡薄,真善美的阳光,从来都没有离开我们的生活。雾霾只是一时的遮蔽,普遍的善良、同情、追求正义公平才是永恒。

昨天晚上十一点,我写完了初稿。我把主人公的儿子写死了,把他的老婆也写疯了。写得我自己泪水涟涟,好像那死了、疯了的是我的家人。自写作以来,第一次写得如此悲催。不过,在我最后修订这篇小说的时候,我动了恻隐之心。告诉自己我写的是小说的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一个作家你不能只是要去赚人眼泪,你要弘扬正能量,你要给人光明,给人希望。因此,我对最后两章进行了彻底改写,最终让太阳的光辉照到了农民工兄弟一家所在的沙滩上。

以上,是我作为一个作者的思考,欢迎朋友们参加讨论。

 

附《城市的味道》原文链接:http://www.vsread.com/article-451557.html

 

 

江楼望雨

江楼望雨 举人

  • 120

    主题

  • 2068

    帖子

  • 3978

    积分

2014-07-17 08:22:05

您借作品主人公的经历、遭遇企图探讨生存和生活的关系。这是个极其简单然而又复杂得哲学家可以穷毕生精力去思考而最后还是一家之言的问题。沿着并不复杂的关系思维路线去考虑,要生活前提是生存,生存着才能追求或者享受生活,但植物人、丧失意识的人,他们生存着,但他们有生活吗?没有。如此看来,生活的前提是生存,还有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意识、感受、思维,也就是大脑活动的主观。网上有一个人在日记里说:“生存和生活有时会背道而弛。总有人说:先生存,再生活。可我发现,当你忙完生存后,生活已经荡然无存了。”这当然是激愤之语,是眼下许许多多生活在社会底线以下有所追求而追求不得的的愤青派的牢骚。您文中那个人,大概还不如这个发牢骚的忙碌者,因为您文中那个“我”连这样牢骚也不会发,他只会逆来顺受,在困厄苦恼中尽管看不到希望,却一如既往近乎麻木地埋头苦干,看不到任何希望,那就不去希望!没修改以前的文稿,是按照人物遭遇和生活演变的逻辑去发展的,尽管读者来说很残酷,但近于真实,而修改稿的结局,(恕我:)却是媚俗的虚假!“我”的生活改观,那一派灿烂的阳光,是老天爷睁开了眼睛,救世主降临所给与的。从这个角度讲,您的这篇《味道》,是一副麻醉剂:你处在苦厄中吗?别不满,我们的媒体会发现你,老板会发善心,市长会给你戴上大红花外带一大叠人民币!向你伸出援助之手的——不是捉襟见肘的慈善机关,而是那些牧民者把你捧成了不找麻烦安命的英雄!

(江楼旧病复发,找您抬杠,也可能得罪那些不敢正视现实的心底善良的读者——我做好了挨板砖的准备

江凤鸣

江凤鸣 探花

  • 274

    主题

  • 3963

    帖子

  • 17730

    积分

2014-07-17 09:47:07

哈哈哈,江楼老哥您真是老哥。虽然你这杠头有点尖刻,但是我还是要忍不住喊你一声老哥!就生活的常理和文学的常识来说,我是同意你的观点的。但是,我说了,生活在当下这样一个社会氛围里,我还是不能免俗,我在让我的主人公沿着命运之路走下去的时候,动了恻隐之心。因为他死了儿子、疯了老婆。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的手开始发抖了。关于主人公,我该给读者一个交代,但我不知道他该是死还是活!根据我的生活常识,他该演出他的人生悲剧的最惨烈的一幕了:从五十层高楼飞下去,犹如飞蛾扑火!想到这些的时候,我自己惊出了一身的汗,我在替农民工代言(自以为是)用斑斑血泪控诉的是谁?我承认我还没有修炼到一个纯粹的人,我也不得不承认我基本上是个顺民,我的人性中的善良和天真,让我不得不把这样的结局做一个逆转的修改。我不得不告诉人们,就像江南的梅雨天一样,别看它每天都是连绵的雨水,仿佛要把天下得塌下来,但总有一天,太阳的光亮会透过乌云的缝隙照亮天下,还百姓们一个风和日丽。我原本想写一个悲剧,而且震撼的高潮放在最后,但是我不能这写。我隐约的觉得自己还有另一层责任。因此,我不但改变了小说的结局,也转变了自己的身份。我从一个冷静客观的叙述者,变成了一个近乎宗教传教士般的布道者。我强制性地驱散了主人公头上的乌云,并且激活了潜藏在人们集体无意识背后的普遍善良。于是,草根主人公从此有了一个光明的前景。儿子就成了他重新生活的希望,和明天的太阳。 不客气地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愿望,这也是许许多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希望。他们没有能力靠自身的努力改变自身的境遇,总是把希望寄托在青天大老爷身上。好人终有好报,这就是他们生活的信条。我想如果我连这一条都给他剥夺了,是不是太残忍了?

     江楼老哥,我承认我是个懦夫,我没有鲁迅所说的把美好毁坏掉给众人看的勇气。我做不到。在这点上,我的几乎每一篇小说,都是像中国足球一般踢不好临门一脚。我就像个热血杀手,总是在瞄准目标后的瞬间临阵脱逃。

      这一回,我自甘认输。诚恳地接受你所有的批评。因为,我不得不承认你是对的,而且我就是想反击,也还没有准备好足够的弹药。

风逝

风逝 探花

  • 340

    主题

  • 8093

    帖子

  • 18361

    积分

2014-07-17 10:46:03

记得我写《窝囊男的幸福生活》时,江楼先生的孪生兄弟述而先生给了我当头棒喝—— 

 

     作者是个厚道人,所以她给了厚道人以曙光,让读者也为那厚道人欣慰。
  作者是个细心人,所以她把那厚道人的工作账生活账写得清清楚楚,让读者心中酸酸的。
  作者是个善于作文的人,所以她笔下的那个厚道人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仿佛就站在你的面前,嘻嘻地始终歉疚地笑着。
  作者是个理想主义者!
  之所以说这话,是因为在物欲横流,“咱们……有力量”那个阶级已经落到社会最底层,大大小小的老板恨不得榨干他们最后一滴血的今天,作者笔下的那个厚道人会碰上那样的好运气?别忘了,那个老板答应的给厚道人的工资,账面上的才有法律效能,不信您等着瞧,老板从自己腰包里掏给厚道人的工资补差,能持续上半年算长的!
  述而是有些偏激,因为他见的实在太多了。
  什么叫朝不保夕?公务员不会,事业单位(如作者和在这里发牢骚这个人)不会,资产雄厚的大老板(只要他自己不胡来)不会,农民(起码有些地方——如作者以及评者家乡)也不会了,至于那些以出卖劳动力(包括脑力劳动)给人打工的“自由职业者”,哪一个年底年初不惴惴的?年轻的,东奔西跑四处撒简历,上了点年纪的,跟作者笔下的这个厚道人差不多,你就去等“好人有好报”的那一天吧!
  文章是好文章,但其麻痹作用你否认不了!
  胡言乱语心底话,莫怪!

      我是这样回复的——

 

     先生,先生,您的评析深刻尖锐逼近现实切中要害,让我读后生出了满腹的酸涩。但是——但是,我们终不能不给那些乱忠厚的人以活着的期望吧。现实悲剧太多,就让善良的人在文字中得到一份所谓的幸福吧。 

     还有,风逝的目的也不是想麻痹那些忠厚的人,说实在的,忠厚之人性格是很难改的,这样的人,即使被人像软柿子一样捏来捏去,即使朝不保夕食不果腹也不会铤而走险去给社会制造祸端,因为他们骨子里的东西让其只会逆来顺受。就暂且让风逝用文字给这样窝窝囊囊活着的人一丝亮光吧。我知道先生说的都是实情,可是,不知为何,读着您的那些问句我却读出了满眼的泪水,满腹的心酸。
  谢谢先生的精辟剖析,问好您! 

         今天读两位江先生的对话,再次想起这些。复制至此,权当我的态度。

申酉

申酉 秀才

  • 14

    主题

  • 490

    帖子

  • 1915

    积分

2014-07-17 11:02:40

敢妄评。

     但 是看了二哥的这篇发自内心的述说,至少给我的感觉是真实、可信的。我没有去看凤鸣二哥这篇小说,也没有参与过关于这篇小说的任何讨论。但是作为我和二哥都是同龄人这个角度来说,我更深刻的理解到二哥的写这篇小说的用心所在。

     我虽说没有看过关于文学作品的写作理论的书籍,但就二哥上面论述的那些东西,从我多年来阅读过的许多小说中的感受来说,二哥笔下写的东西,应该是深刻的反映出当下时代的一些本真,这也是一个好的文学作品所具备的必须条件之一。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反映当下的现实生活,必须有一个相对应的事物或参照物来体现,从二哥上述的一些内容,我感觉到二哥是抓住了要点——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时期这个关键点,没有这个点的支撑,恐怕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一个空中楼阁,缺乏基础。

   就看了一遍二哥的这篇文,稀里糊涂的写了这些,不知道对否,只当对二哥的文章一个关注和支持!

   问安二哥!

城里老猫

城里老猫 秀才

  • 10

    主题

  • 473

    帖子

  • 1514

    积分

2014-07-17 11:24:32

    

     昨天读过江老师的那篇《城市的味道》,今天又拜读了江老师针对这篇文章写作时的目的和思想活动的经过。我也想谈一点我对这篇文章的看法。

    这篇文章关于主人公的心里活动和艰难生存空间的描写非常成功,妻子的高位截瘫,儿子的残弱病体,都需要钱,他不得不如一只蚂蚁那样匍匐在城市的最底层,脸贴着地,艰难地,不分昼夜地劳作,只是为了最简单的生存。而这种简单的愿望在这个高楼林立的城市里也是一个奢望,这时候,他的生活毫无快乐而言,生活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折磨,一种熬煎,有时他很想从五十层的高楼跳下,结束这一切苦难!可他没有,他死了,解脱了,而他没有康复的儿子和植物人一样躺在床上的妻子却没有人来照顾,他活着起码能支撑他们活下去的勇气,他的生命已完全不属于他自己。这样的故事无论在过去还是当下,都不足为奇,人们都在为他们洒下一捧同情的泪水后,摇头离去,也许有钱的有良心可以扔给他们几个小钱,但这点牙祭无异于九牛一毛杯水车薪,他们终究在命运车轮的碾压下化为尘埃。

   作者在后来却笔锋一转,让这个别人一脚就能碾死的蚂蚁变成了万人瞩目的恐龙,名义,金钱,房子像幸福雨纷纷降落在他的身上,读完,我也为主人公命运的突变感到欣慰,但真的感觉有点牵强之意,不是老猫喜欢悲剧,是现实中这样得到帮助的人太少了,有几个老板会因为自己的员工常年照顾瘫痪的妻子而送一套房产外加大把人民币的?我只能说,理想太丰满,现实太骨感!没有这么发善心的老板。尽管,江老师是为了弘扬正能量而把结尾写得这么完美,但现实生活中这种可能几乎为零。现实的社会告诉我们,灰姑娘遇不到白马王子,狼是会把羊吃掉的。相比之下,我宁愿喜欢江老师开始构思的那篇文章!

   前段时间,我的一些网友都说,花花,你以前写的文章啥也敢说,我们都喜欢看,现在那些精品我们倒不大喜欢看,因为,老感觉结尾太理想化。我说,中国人写文章,春秋笔法方算登峰造极;中国人讨生活,难得糊涂才是金玉良言。我的好几篇文章都被定义为立意不高,还被退稿,现在写一篇文章都是边写边考虑,这样写是不是人家编辑不喜欢,在江山通不过啊。但我确实很喜欢当初那种嬉笑怒骂皆文章的酣畅淋漓。我是个浅薄之人,只是写出自己的一点看法,请江老师不要见怪我的直言不讳。

秀子

秀子 秀才

  • 32

    主题

  • 698

    帖子

  • 1295

    积分

2014-07-17 11:27:11
精彩看点尽在风来水榭,看到二哥的哲学思考与各位专家的热评,帮助了我对原著的理解。谢谢!
江楼望雨

江楼望雨 举人

  • 120

    主题

  • 2068

    帖子

  • 3978

    积分

2014-07-17 12:59:20

关键的关键,要害的要害,在于——“他们没有能力靠自身的努力改变自身的境遇,总是把希望寄托在青天大老爷身上。”就是这么回事!包括我们《城市味道》的作者。

江凤鸣

江凤鸣 探花

  • 274

    主题

  • 3963

    帖子

  • 17730

    积分

2014-07-17 13:14:43
回复风逝。风哈,真是不好意思,原来思考的问题,你已经思考过了。现实与文学有时就是这样纠结。
江凤鸣

江凤鸣 探花

  • 274

    主题

  • 3963

    帖子

  • 17730

    积分

2014-07-17 13:50:20
回复申酉大哥:谢谢大哥的知音。写这篇小说的时候,我曾经想过这样的问题:中国的封疆社会怎么就延续了两千多年?这中间有人起来变法,有人起来造反,而造反者后来又自觉不自觉地继承了后者的衣钵。以大明王朝遗民,两万万之众,怎么就乖乖巧巧地被满清统治了两百七十多年?造就这些的是体制、文化、宗教、传统还是别的什么?作为一个个人,特别是一介草民,你在体制中有多大的力量、通过什么渠道去发声?遭遇三年自然灾害,我们的国家没有出现世界上各民族所通常有的动乱,中华民族这种忍耐、坚韧、沉默的民族性,缘何形成?对于一个单个人物的塑造其实不难,因为每个人在千百万人中都是那一个,是个特例。但是如果你要塑造的是一个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你就必须去深究民族的共性,这个社会群体的共性。鲁迅先生曾经对我们民族“不争”的性格,痛心疾首。他曾经费尽心机塑造了阿Q的形象。其实,我也痛苦的发现,我们这些草根阶级,人人都在无关自己的时候,鄙视甚至痛恨阿Q,但事到临头,自己就自觉不自觉地成了阿Q。我还痛苦地发现,当着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生活哲学成了潮流的时候,任凭谁也无力抵挡。谁也做不成中流砥柱。当着西欧的农业文明让位给工业文明的时候,哲学家尼采站出来高呼:上帝死了。上帝死了,人们千百年来赖以寄托的精神大厦垮塌了。尼采是反对忍耐和韧性的,他强调唯意志论,他相信人定胜天。但没有了上帝的尼采最终却疯了。因为上帝不死没有光明,上帝死了,他更看不到光明。没有了精神寄托的尼采就这么疯了。我不想让我的主人公疯了。我也不想让我的主人公无路可走,跌落到更深的黑暗。所以,我给了他突如其来的光明。这有些滑稽,有些可笑,像是个黑色幽默。但是,你仔细深入地想想,除掉那些极端的个案,历史不就是这么行走的吗?如果你把今天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农民工大潮,看成是个社会大地震后形成的人潮堰塞湖,你要不要给他们一个宣泄的出口?到我把哲学思考转换成社会思考的时候,不由得觉得可怕和惊悚。
江凤鸣

江凤鸣 探花

  • 274

    主题

  • 3963

    帖子

  • 17730

    积分

2014-07-17 14:22:15
回复老猫:相比较于西方文学,我们中国没有悲剧的传统。就算是所谓中国十大悲剧,最后的结局都是好人好报,恶人伏法。最后给读者、观众一个正面的宣泄口。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种文学作品的结局,是源自作者的善良本性,还是我们民族所奉的生活哲学,抑或是文化传统?我们今天也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中,正如尼采高喊上帝死了的西方当年。在没有了基本信仰或思想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怎样维系社会的稳定和谐是一个命题,草根阶层是怎样使得这壶相互激荡的热水不至于爆裂容器或冲破壶盖而沸腾,这确实是个大的哲学命题。高压锅不爆炸的秘密在于它有个导流阀。三十年来城市涌进了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他们经历的苦难与不公人所尽知,但我们整个社会却保持了大致的平衡、和谐与稳定。这是源自我们将追悼会开成庆功会的高超管理本领,还是源自我们民族传统面对苦难的韧性与耐性?我觉得如果你认真地经过了哲学层面的思考,你就不会觉得今天的一切远不像沉默的草根阶层加上“奴性”、“劣根性”那么简单。我始终认为建国以来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最大的失败就是教育出了大量的适应与考试的计算机存储器一样的脑袋。缺乏独立思考,缺乏健全人格,总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概念化、模式化。特别是非此即彼、非是即否、非对即错、非敌即友的思维定式,再就了整个社会层面的思维懒惰。由此,我也想到,文学,其实是不能同哲学、美学、心理学、逻辑学所割裂的,文学作品也不应该是自然主义的简单描写。其实,作为一个业余写手,我很想写出一种悲剧的震撼效果,能够一鸣惊人,一夜走红,但是我也想到过,一个有良知的作者,你不得不考虑你所在体制内的社会效果。这大概就是一种宿命,一种无奈吧。我说了,对于转型期社会大地震形成的堰塞湖,你总要给它个宣泄的出口。这个出口你不人工开挖,它也总会有一天决口冲下。
江凤鸣

江凤鸣 探花

  • 274

    主题

  • 3963

    帖子

  • 17730

    积分

2014-07-17 14:29:42
回复秀子:欢迎你参加我们的讨论。我觉得对文学作品进行哲学层面的讨论是很有意义的。流年能带这个头,说明我们对文学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不再是单纯追求写作技巧和讲一个故事。讨论就需要包容,就要有各方面的不同认识。我觉得江楼老哥和老猫的意见非常中肯,为我们如何用现实主义的眼光看待和描摹生活,开启了另一扇观察与思考的窗口。
江凤鸣

江凤鸣 探花

  • 274

    主题

  • 3963

    帖子

  • 17730

    积分

2014-07-17 16:43:15
回复江楼老哥:江楼老哥哥,我们俩在一起抬了很多杠,我觉得这一次特别有意义。因为这一次已经超出了文本的范围,涉及到社会学与生哲学的意义。就文本意义以及一般社会层面的运行规律来讲,我同意你的观点,我对此没有异议。但是,就目前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来讲,站在这样一个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时期,我又不能让我的观点跟您的想法重合在一起。我在小说中给阿香的回帖中写道:我觉得我写的这一个农民工,是个过于传统的黄土地文明的“产物”,但他不完全属于过去式,他是城市建设的主体,却又是寄居在城市里的候鸟。农民工作为一个尚没有自主意识的群体,他们没有办法改变社会转型大潮,带来的秩序性混乱。这新的潮流把他们从乡间的主人变成了城市的新的草根。他们有着成为城市人的懵懂愿景,却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主体意识,他们与乡间的脐带还没有割断。屁股还坐在大地母亲的身上,头脸却已经感受了大都市的风尘。他们以农民传统的忍耐与韧性,负重前行,眼里是微弱的光亮,但这光亮已经对他们有着足够多的诱惑。他们本能的在艰辛与诱惑间生存、生活,渴盼着不再过父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我觉得他们的前途,不仅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努力,也取决于整个社会最终转型成功与否。作为一个社会的群体,他们只能上升,不能沉沦。因为他们的沉沦,就意味着整个社会转型的失败,那样的沉重谁也背负不起。因此,我们的社会必须给他们一个上升的通道,让他们的情感有一个宣泄的孔道。因为这个群体的长期沉默是可怕的,鲁迅说,不在沉默中毁灭,就在沉默中爆发。这个或许就是我这篇小说最终改变初衷的初衷。我承认我有着与农民工一样的怯懦与善良,也有着希望我们的社会在转型过程中能主动调整、渐趋公平、公正与正义稳定的美好愿望。因为,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化到单靠青天大老爷,也无济于事的时代。
红袖留香

红袖留香 进士

  • 323

    主题

  • 3853

    帖子

  • 6088

    积分

2014-07-17 18:42:13
二哥,我思考了很多,很多……
一米月光

一米月光 举人

  • 249

    主题

  • 1187

    帖子

  • 3273

    积分

2014-07-17 23:06:50

欣赏了《城市的味道》,确实写出了不同的味道!

【荷塘月色】

诗词

诗词 秀才

  • 60

    主题

  • 3031

    帖子

  • 2748

    积分

2014-07-17 23:33:52

欣赏佳作,学习精品。观察与经验和谐地应用到生活上就是智慧。

社团各个聚精英,挥笔墨韵妙趣灵。

绘出江山一片美,淡薄名利不求名。

【梧桐——诗词】跟帖

明山秀水

明山秀水 秀才

  • 4

    主题

  • 529

    帖子

  • 2512

    积分

2014-07-17 23:33:58
小说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城市的味道》为我们如何用现实主义的眼光看待和描摹生活,开启了另一扇观察与思考的窗口。问好楼主!   【天涯诗语】
肖洁

肖洁 秀才

  • 19

    主题

  • 258

    帖子

  • 1118

    积分

2014-07-17 23:34:46

喜欢看小说,却不喜欢看结局太悲伤的小说,因为自己会沉浸在故事里面忧伤好半天······

------【墨香天涯:肖洁】

心雨姐姐

心雨姐姐 布衣

  • 2

    主题

  • 25

    帖子

  • 479

    积分

2014-07-17 23:49:55

品读佳作,真正体会到:我们的社会,从来没有离开过真善美,追求正义是人性的根本!学习、欣赏佳作!问好!

——【星月诗话】

江凤鸣

江凤鸣 探花

  • 274

    主题

  • 3963

    帖子

  • 17730

    积分

2014-07-18 09:47:06

回复阿香:阿香哈,继续思考啊。我也在思考,为啥除了我的杆头江楼老哥和老猫,再没人来抬杠了?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他们的意见其实很中肯的呢,或许更符合生活的逻辑。另外,我更多思考的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农业文明,早就了我们对家乡、对乡村、对土地的依恋。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农民工们在城市里管是受了内伤、还是外伤,都可以像老猫回窝一样,退回乡村去养伤。我形象的比喻他们,屁股依旧在母亲怀里,头脸却在经受城市的风尘。但是,相对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阻挡。我所在的这个江南小城,已经没有了乡村,全部居民都街道化了。去年农业的GDP贡献率只有全市的2.1%。今后我们国家也会像西方一样,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只有农业工人,农业的工厂化生产,像集约型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历史性的趋势。问题是,我们的社会转型,千万不能像拉美一样把农民变成城市贫民。在大都市的繁华的阴影里,遮蔽下大量的贫民窟。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以上是社会学讨论的范畴,我不想多说。我感到写这篇文之后痛苦的是,没有得到应有的讨论。现在,只有两种意见,就是这篇小说再文本意义上的悲、喜剧。却没人把它解读为正剧、滑稽剧。看来我们还缺乏多元思考,我说这是整个社会教育的失败,人们习惯了简单的判断事务的是与非、对与错、红与黑。而没有把自己的思维发散出去。本来,我写这篇意识流小说,在很多地方模糊了时间与空间,也打乱了叙事的连贯性,甚至在逻辑上有意的造成了一些悖论。本意就是给读者一个多元的思考空间,让结局有个多元的引申。但是,我没有得到这个结果,这令我很失望。比如:小说最后两章,主人公自述他交了“狗屎运”。读者只提出了这个“狗屎运”的不合理性与突兀的牵强。却没看人提出,那个美女记者的采访的目的是不是为了猎奇?城市领导们隆重表彰的背后,是不是为了政绩?老板的“三室一厅”大出血的背后动机是不是为了广告效应或商业动机?这样的喜剧意味的是一个个案还是社会整体的良知发现?抑或这本身就是一个社会走到一个关口后的自我调节……没有人提出更多的意见。

      由此,我感到了一种孤独,看来,我的尝试是失败的,我的读者还没有谁去理会文本以外的社会意义与哲学意义。看来我还得退回去。我的表述有问题,我选择的文本形式有问题。我还不具备唤起读者多元思考的能力。我还得继续学习。

江凤鸣

江凤鸣 探花

  • 274

    主题

  • 3963

    帖子

  • 17730

    积分

2014-07-18 09:48:58
回复一米月光:谢谢一米月光编辑。能得到您的关注,很开心。
共3页 123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