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树
|
【雅韵文学】田园蛙声2014-07-21 00:05:15
进入夏天,乡村田园片片绿浪。走在夏天的乡村路上,虽说已近入伏天,夏风徐徐把闷热的气浪或多或少冲浅了不少,路边绿茸茸青草,舞蹈翩翩的稻浪,亭亭玉立的玉米,都在骨碌碌地张扬着夏天的色彩。乡村的夜晚,池塘青荷幽香,伴着天气渐渐地炙热起来时,乡村的夜晚就更加丰富有气息和韵味。 夜晚除了此伏彼起的夜莺、草蜢、蟋蟀、唱唧虫等鸣声外,还有就是盈盈满耳的阵阵蛙鼓声,激昂亢奋地喧嚷着、鸣唱着、欢歌着。蛙声从三月小阳春水稻育秧播种就有稀疏蛙声从田野传来,而蛙声是夏天夜晚独有的音乐会。天还没完全黑,窗外稻田里“咕呱——咕呱——”的蛙声便开始铺天盖地地席卷而来。再次听到儿时所熟悉的声音,感觉是那样的亲切,那声音如波如涛、如歌如乐,高高低低、抑扬顿挫,完全是自然界最原始、最美妙、最和谐的交响曲呀。晚上,我像小时候一样又静静地躺在床上,侧耳聆听着如潮的蛙声,欣赏那和谐、自在的协奏与共鸣。青蛙们将落寞的静夜和旷野,喧嚣得如同夏的激情的季节一般,热情洋溢,生机勃发。 走在乡村田坎上,层层稻田里的秧苗栽下没多久,几时已把一汪汪水波覆盖得严严实实,翠绿的水稻叶尖上都串着一颗透明的露珠,晶莹剔透银光闪闪,一正在扎根拔节猛长,一片片青禾、池塘、稻田给青蛙们营造了快乐的天堂。白天,走在旷阔的稻田边,便随处可见鼓突着晶亮眼睛的青蛙们,蹲伏在路边的草丛中、水沟下、或树荫里。青蛙在每一块田野上蹦蹦跳跳,嘴里既似说话又似唱歌。它们的种类很多,有的背皮是绿色的,有的是花的,有的是褐色的,肚下的皮却一律的白。有的青蛙有大人的拳头大,有的只有小孩的指头那么小,大的小的都不怕人,都放肆地在水田里、池塘里、路边上喊叫,叫得它们的嘴下的皮鼓出一个有它们身子至少三分之一的一个泡。它们安静地守侯在那里,偶尔也会怯怯地唱几句,零零散散地,不成气势。一旦听得人的动静,便倏地蹦跃而起,在空中划一道美丽的弧线,然后咕咚一声,潜入水中。只在平静的水面上,留下一圈圈微漾着散开的涟漪。 乡村六月闲人少,田野里,青蛙的叫声连成一片,呱呱呱、呱呱呱,像是单调地敲着无数面鼓。连青蛙们也会自昏至晨,热情昂奋地呐喊着,喧噪着,似欲为这大地上的节气和农事,鸣鼓添威,助阵加油。那如潮的蛙鼓声,就是冥冥中的天籁之音。蛙们的鸣叫,其实也不只是单纯的呱呱声,也有呱呱唧的,也有唧唧呱的,也有唧呱唧呱的,那简直就是一个层次分明的多声部合唱。它们本来是天生的歌唱家,在漫长的冬眠中闭关数月,一旦得以重启歌喉,自然得使出浑身解数来吊嗓子。 记忆里童年的乡村趣味多。有时,夜梦中恍惚醒来,谛听着窗外,如鼓乐般响响歇歇的阵阵蛙鸣,想象着沟边渠畔,那一只只正摇其长舌,鼓其白腹,尽情吟唱着的乡间歌手。总觉得它们,似乎只有它们,才是那寂寥田野的真正主宰。而那广袤的乡村大地,其实更像一个襁褓中的幼婴,正浴浸在那恬恬生动的翠绿色的蛙声里,做着自己甜暖的酣梦。在那些农药和化肥稀少的时代,稻田的蛙鼓,是颇受农人们青睐的。谁家稻田青蛙多,谁家庄稼收成就好。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两句,寥寥数语,不仅描摹出了一幅八百年前的田园风景,更藉此述说了一个渴望成熟和丰收的话题。它也不仅是在咏诵蛙声,更是在表达一种真诚的祈愿,一份对土地和农事酣畅淋漓的表达,这正是诗人浪漫情怀和诗意的心境。 要是夏夜的一阵暴雨过后的夜晚,窗外稻田里顿时“咕呱咕呱”的蛙声响彻天际,铺天盖地般的席卷而来。那声音如波如涛、如歌如乐,高高低低、抑扬顿挫,仿佛是一台大合唱,一蛙领唱罢了,千万只蛙便随之合唱同鸣。中高低音皆有,短音长音和鸣音俱全。它们俨然是把这丰腴的稻田,当成了一座施展歌喉的大舞台。蛙声阵阵,这清风吹来的缕缕花草香味里,荡漾着此起彼落、或远或近的蛙声,这是天地间一曲朴素而亲切的乡村乐章,令我沉醉。晚上,静静地躺在床上,侧耳聆听着如潮的蛙声,欣赏那和谐、自在的协奏与共鸣,头枕着这不绝的蛙声渐渐进入的梦乡中…… 宋代诗人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窗外梅子雨绵延不绝,池塘里的水涨得丰盈了,青蛙在池中跳来跳去,不时的呱呱几声。此时淅淅沥沥的雨声中,有了青蛙的断断续续的鸣叫声,愈加的凸显了宁静安详的一种心境。 夏天的乡村,夜阑人静,月朗星稀,风柔和地吹过田野,掺杂着稻花的清香。耳畔那清晰的蛙声一声又一声,此起彼伏,与静夜、月光揉捏出夏的轻音乐。月下,乡村院子里的人都会聚在院子纳凉,摆谈农事和描绘秋后收成,小孩们那歌声和着蛙声,飘荡在田野上空,飘进了人们的心中,久久不息回忆在我童少的故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