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韵文学论坛 回复本帖
山中树

山中树 秀才

  • 292

    主题

  • 325

    帖子

  • 2366

    积分

【雅韵文学】周作人笔下的野菜

2014-07-28 19:26:44



周作人的“美文”,一直在文坛上是享有盛誉的。散文,是周作人一块“自己的园地”,这里人类学、民俗学、神话传说、童话故事、历史典故、花鸟鱼虫,他无不涉及,有着一种名士清淡文雅而又放恣之风,充分显示出一个传统文化素养丰厚又有着丰富的人生历练的知识分子形象。

    花草鱼虫、品茶饮酒、谈天说地、生活琐事是周作人散文常用的题材,信笔所至、余韵绕梁、表现传统士大夫的雅致、趣味与闲适的心态,是他散文所追求的风格。《故乡的野菜》恰恰就体现了他朴实平淡、简洁亲切的散文创作特色。     在内容上,《故乡的野菜》这篇散文主要描写了浙东地区荠菜、黄花麦果以及紫云英三大野菜,属于状物类的散文。周作人极其简单地描述了他们的外形、俗名、特色、用途等,而将重点放在写出这三种野菜具有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故乡特有的生活情趣,表现故乡浙东的民俗风情。三种野菜中,最能体现民俗民风的便是紫云英了,它本是农民种来“用作肥料”的,却有着美味,并且花开遍野装点田间,显露它的勃勃生机。这里借紫云英描写了田间风光、乡音人情,展现了浙东地区雅俗兼并的地方风情。这一选材极其符合周作人“闲适”的文体风格,就如同谈家常似的向读者零零碎碎地道来,没有绮丽的语言,没有特别的意象,字里行间透露出悠闲舒适,很适合中年人在午后的阳光下品茶细读。     三种野菜的描状,虽平淡朴素但是也不缺乏腴润之美。周作人宽厚的气度,广博的知识,使他将古今中外的典故,民歌民谣,就那么信手拈来,又恰到好处,让散文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故乡的野菜》内容上的又一特色便是大量的引用,在引用中让文章展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名流之士的文雅之风。在写荠菜的时候,周作人引用童谣“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口”写出荠菜的采摘在浙东那里是一种妇女小而有趣的游戏活动。写黄花麦果的时候,他又引用“黄花麦果韧结结”的儿歌,表现了孩子的天真与欢声笑语。引用《西湖游览志》和《清嘉集》来说明荠菜的文化内涵,给人一种知识性和怀古的情节。    在情感上,周作人是不轻易在文中直接书写的,甚至表现为感情上的淡化,比如在文章的开头,是从对故乡的辨识开始的,“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本是心中对故乡的深情,却故意表现出一种很冷的感觉。这种极力淡化感情是与他的审美观联系在一起的,他认为无论面对什么,都应是一种平和平淡之心。但是写作上的这种淡化感情,并不是说他不写感情,在《故乡的野菜》淡漠的语言中,我却感受到他醇厚、深沉的乡情。    周作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亲切温暖的,在他笔下,与荠菜、黄花麦果相关的浙东民俗活动都让人充满了一种温情之感。“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小孩子的嘴馋,童真的心里朴实无华,对邻人“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人们之间是和睦的,这里显出一种温馨的氛围。即使写到扫墓用的紫云英时,也没有太多的悲情,逝者已矣,更多的是美好静穆的祝福吧。

让散文显得腴润的,还有周作人在文中多种写作手法灵活地运用。前面讲了他信手拈来的引用,其中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文章在开端写妻子从西单市场买回荠菜,然后勾起“我”对故乡荠菜的回忆。写黄花麦果作的茧果,想起了在北京吃的“草饼”,说那全然没有了故乡的味道。这些对比之中,故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那么深刻地印在了他心中,写出了对故乡的那份情有独钟。同时,周作人善于寓情于景,构成情景交融,全文无一写情,读起来却是处处有情。大概是他心中始终怀着对家乡人、情的爱吧。

《故乡的野菜》在周作人散文创作的早期作品,处处散发着一种闲适的地方民俗风味。周作人是站在贫民的立场上写作,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人民朴实的感情,真挚的情感。读他的美文就如同读散文诗,充分显示了他“要求作品真实简明就好”的文学主张,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的里程碑。



 

共0页 0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