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即之
|
平生任疏略 墨里悟空明2014-09-25 13:03:00平生任疏略 墨里悟空明 ——读赵大山先生的书法 王即之
曾读到高建群先生的文章《西安城里卧着一座大山—书法家赵大山印象》,题目很大,非高建群这样的文坛大腕,其他人不敢这样斩钉截铁。因了这个题目,我便认真拜读了一遍这篇文章,一时对赵大山先生的高大形象敬慕起来,心想有朝一日一定要拜见他,看他是光脸还是麻子?他的字到底怎样?缘分不期而至,因后来我在《汉上至尊·三粮雅集》当主编,不光要写稿、组稿、审稿,还要联络书画家,倾听他们对刊物的呼声和意见,这样便自然而然地叩开他的大门。初见他,确实很伟峩高大,而且英俊潇洒,道貌天真。他兴致勃勃地谈起他的学书经历,学书感悟和书法追求,让我观摩了他出版的书法作品集,还不时谈起自己的书法见解。他说:“书法应当以儒家中庸思想为指针,秉承道家人和自然相融合的观念,尽量把字写得灵活天真一些,要表现真趣。要创新,脱离古人窠臼,走到自由王国”,过了好一会,他说“我看你是内行,就让你看看我原大临摹王锋作品的原稿吧。”好家伙,基本都是六尺、八尺对开条屏,有几十幅之多,足能办个临帖展。件件写得一丝不苟,中规中矩而又龙蛇飞舞,神采飞扬。历史上写王羲之者不乏其人,米蒂、赵孟、董其昌、王铎皆出之于王,但风神各具,卓尔不群,其中尤以王铎突破了王羲之的章法,进行了大胆的改造,从而成就了这位光耀千古、而且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书法的书坛巨子。而今大山先生在灿若星辰的书法天空中独垂青于王铎,凡是王铎的书法,他均临习,正临、背临、意临,不亦乐乎。这实在是审美观、艺术观使然,说到底是天性使然。他真诚的说:“人生若短,该干的事很多,能下势将一人研究透,尽善尽美,是我矢志不渝的追求。”他的话情真意切,发自肺腑,我想黄英虹曾批评一些人是“口不诵古人之书,目不睹古人之迹”的“聪明自用之子”,而大山先生绝对不在此列。读他的行书《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经营妙在心舒卷功随手》,笔势潇洒而飘逸,结构灵动而凝重,线条弹性十足,笔画伸展自如,尤其是横撇捺,稍作夸张,极尽变化,给人一种笔友尽而意无穷之感。读他的草书《李白诗》、《王铎诗》,笔墨率真,意境苍茫,线条劲健凝练,虚实枯润对比强烈,章法起承转合,节奏分明,涌流露出暴风雨般的气势。无论是笔墨线条上,还是结字造型上,他对书法文化大局的观照和对书法细节的把握都有独到之处。从以上他的行草中,既可见金石碑版的浑厚雄奇,又可见二王贴字一脉的流畅灵动,其中王铎的笔意和韵味始终相依相伴,如影随形,足见他学既贵专,尤贵于勤了。 当然,大山先生酷爱并且矢志不渝地拥抱王铎书法,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全能书法家。细读他的自存作品和集子所选作品,可谓“大珠小珠落玉盘”,又可谓春兰秋菊,各呈一时之秀。放眼望去,真草隶篆行,五体皆能,样样精通,这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实属罕见。有先贤曾云:今人不及古人者有三:心不及古人之境,行不及古人之恭,学不及古人之力。而作为今人,大山先生却能够忙人之所闲,闲人之所忙,先净其心,再得净土,躲进小楼成一统,日间挥毫夜间思,苦行僧般的系统临习中国书法,出入古贤门庭,走着一条艰难的光明大道。除了固守王铎外,他还博采众长,认真研究过甲骨、陶文、金文、秦篆、汉隶、魏晋摩崖石刻、敦煌遗书等法贴,对王羲之、颜真卿、傅山、何绍基也都作过扎实临习。天之于物,春华秋实。终于,他成功了,1986年首次在福建厦门举办个展,1992年秋西安市政府授予他“为亚运捐资先进个人”,2002年由省文联、书协、共青团西安市委联合举办《赵大山为希望工程捐资书法艺术展》,同年入选中国书协最高奖“中国首届书法兰亭奖”,2004年由省人美出版“赵大山书法作品集”,2005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赵大山书法展》。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陕西日报、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对他做了专题报道,他的作品被作为政府礼品赠送日本、韩国等外国政要收藏。 孔子曰“君子不器”,是说君子应该多才多艺。用此话衡量大山先生,到很合适。在书法上他五体皆能,而在书法之外,他还精通日语,翻译了日本著名书法家上条信山、西川宁等人的书法论著,并在《书法报》、《中国书画报》等专业报刊刊登,既为书法事业,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应有的贡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