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来水榭(本社团不接受非首发稿件,投稿请标注首发,不标注的稿件退稿) 回复本帖
江凤鸣

江凤鸣 探花

  • 274

    主题

  • 3963

    帖子

  • 17730

    积分

【凤鸣梁溪】话说八十年代的开门四大本

2014-10-15 21:23:30

我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结婚的,时值八十年代中期,领了结婚证后,立即去领四大本儿——户口本、购粮本、购煤本、副食本。

想当年,没有这四大本儿,你是吃喝拉撒寸步难行。

户口本,别说了,现在还有。不过作用跟现在不同了,比方,那时住房是单位分配,没有户口本,休想分房子。结婚后,凭着户口本儿,我跟妻分的15平米一间房子,住房12平米,厨房2平米。卫生间一个平米。其实,就是一个蹲坑而已。凭户口本,还可以买一块饭桌用的台玻璃,四块门窗玻璃。

购粮本,就是买粮食的本儿。那时买粮食不是去超市,而是必须去公家办的粮店。每个季度凭着购粮本去粮店领粮票、米票、油票。粮食是有定量的,每个月一般中学生23斤,产业工人25斤,我那时,七十年代在部队时吃饭管够,八十年代回地方,当模具钳工,因为是个力气活,定量32斤,但我是个部队出来的饭桶,一顿能吃一斤多,我们书记亲自跑粮食局,给我申请了45斤。算是全厂700多工人中的特例。那个时候,不管你是买粮食、吃饭馆,吃单位食堂,就是买根油条都要粮票。没有购粮本,你想出门都寸步难行。记得后来我跑营销,每次出差前都要去后勤领全国粮票。因为那个时代,粮票也分本市粮票、本省粮票和全国粮票,不同的粮票是不通用的。

购煤本,是买煤球的,那个时候根本就没什么液化气,家家户户都烧煤。乡下烧大煤块,城里烧蜂窝煤。我在北方读书时,每个月要去20里外的煤窑去帮家里拉一板车煤。因为父亲在部队,作为长子,我从12岁开始,就担负起这个拉煤的工作。很苦、很累,但无奈。回到江南后,整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前期,我也一直负责家里买煤、拉煤,不过是圆柱型,中间带有12个圆洞的蜂窝煤了。

再就是副食本了。这个副食本是除了粮食以外,你要入口的所有东西的票证本了。所谓副食本是个64开,骑马装订印刷粗劣的小册子,我们江南的有几十页。每个月里,每家每户可以买几盒火车火柴、几根蜡烛、几条肥皂都是定量的。其他的肉、蛋、鱼、蔬菜、花生、瓜子、烟、酒等都有定量规定。而且,这个月你不买,下个月就过期作废。我家因为我们父子都是兵,江南称作“双军属”,可以荣幸地在年节时,比别人多两瓶臭豆腐。

记得结婚后,我妻因是打篮球的出身,特爱吃肉。我就每天四点起床去排队帮伊买新鲜肉,因为去晚了,就剩下冰冻猪肉了,我们往往是前十天就把一个月的定量全吃光了,剩下的日子就天天吃青菜。因为只有这个玩意,它不用凭票。娘笑我们不会过日子,说我俩前十天肚皮都是红的,后20天肚皮是青的。

除了四大本,还有一大堆的票,穿衣布票、买自行车车票、买冰箱冰箱票、买手表表票,我结婚买个电风扇都要票。说起来你不信,买个手纸都要票。

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想起来真荒唐,你政府咋把老百姓吃什么、用什么都管起来,你管得了,管得好吗?

不过啊,那些个年代,有点好。上到国家主席,下到扫马路的,大家都凭本儿过日子。可以说大差不多,比较公平。想腐败,你还真找不到地方。记得当兵的连队里的司务长,贪污了五十二块钱。也就是一个排级干部一个月的工资吧。居然被告上军事法庭,作为坏分子,遣送原籍劳动改造了。

八零后,九零后的小伙子、小姑娘们,好好珍惜现代的幸福日子吧。跟我们年轻时比,你们真是掉进蜜罐里,那差距天上人间啊。

清影儿

清影儿 秀才

  • 95

    主题

  • 804

    帖子

  • 1447

    积分

2014-10-15 21:41:03
这标题,让我想起四大名著了
鸿渐于陵

鸿渐于陵 秀才

  • 37

    主题

  • 1315

    帖子

  • 2846

    积分

2014-10-15 22:14:45
二哥,你说的这几个本,我记忆犹新。我小时候经常跟父亲一起去粮站卖粮,用粮本。记得抗日名将陈锡联在辽宁当革委会主任,每人每月3两豆油。我们辽宁人至今叫陈锡联为陈三两。对了二哥,我记得还有豆腐票,但是那个豆腐啊,没有一点豆腐的味道。
风逝

风逝 探花

  • 340

    主题

  • 8093

    帖子

  • 18361

    积分

2014-10-16 08:41:21

二哥,在忆苦思甜呢。那些东西让人看着觉得很亲切。

记得我上大学时,一个亲戚给了十元钱还有十斤粮票呢。

燕剪春光

燕剪春光 进士

  • 54

    主题

  • 2340

    帖子

  • 10871

    积分

2014-10-16 09:51:34

我家在农村,似乎没有这些本本。

那时候粮票比人民币还珍贵,买一个馒头五分钱,二两粮票。

布票我印象很深,每年就那点布票,哪里够一家人穿衣啊!

我妈妈有两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自己织布,一是买不要票的布头。

有一次为了买布头,前一天得到消息,第二天一大早冒着大雪去供销社排队。

八十年代,我大学毕业,还领过肉票、煤票、年货票呢。

那个年代,物质匮乏,不堪回首。

江楼望雨

江楼望雨 举人

  • 120

    主题

  • 2068

    帖子

  • 3978

    积分

2014-10-16 10:12:03
补充和纠正,不是抬杠。

您这个贴子我估计随贴的人不会太多,(谁知道呢?)在座的80%不懂,没见过,没经历过。

这有点儿忆苦思甜,现在除了心绪不正和别有用心的不大兴扣帽子,如果扣帽子的话,您亿谁的苦啊?旧社会还是新社会?所以,无须删帖。

补充如下:

1、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早已启动,国民经济大有好转,除了户口本以外,其余三本正逐渐退出舞台成为历史陈迹。

2、四大本除了户口本和购粮本,那个购煤本和副食品本是三面红旗大跃进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讲,忆忆苦也未尝不可,免得再犯头脑发热曾被彭老总所指责的那样错误。

3、粮票分本地粮票和全国通用粮票,本地粮票只在本地用,全国粮票可以走南创北随身携带到处可用。黑市上有兑换的,比例不记得了。我的一个破本子里至今还夹着一些本地粮票和全国粮票,极可能是80年代末期剩下来的,都成文物了。您交游广,知不知道价钱?

说起粮票想起一个小故事。

那一年,比您结婚还要早接近20年,放假会家,老爸上班去了,自己闲极无聊翻弄抽屉,忽然在一个旧本子里发现了一张全国通用粮票——5斤! 这一喜,谁说天上不能掉馅饼! 返鲁西学校的路上花去一斤买了几个火烧,不到济南就在火车上一小口一小口啃光了,在齐河下了汽车趟河水过河,那个饿呀!狠狠心又花去一斤从一个农民小贩手里买了两个玉米面大饼子,一家火吃了一个半,剩下一半装在书包里,到达目的地下了汽车一摸,没了!极可能是在车上被那个不起眼的小偷光顾了。还有三斤吧?成了我和小对象(现在的老伴)谈恋爱的润滑剂:每当周六,晚上一起逛街,买上一斤杂面窝头,一起坐在护城河边,面对滔滔河水,一边啃窝头一边向月亮背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浪漫吧?

4、蜂窝煤,主要用于冬天取暖,那东西点着以后就不能熄灭。当然,也可以把锅放在上面煮饭。用废铁桶做蜂窝煤炉子得有技巧,我会做。

5、蔬菜有时定量有时不但不定量还动员你吃。您吃过“爱国菜”没有?好像是六零年,冬天,大白菜丰收,其他品种全无,于是街道办事处那些大妈就配合菜店(点)动员人们吃大白菜,就叫吃“爱国菜”,不吃?那你就是不爱国。

6、布票,那是宝贝啊!小个子可以对付,大个子发愁。

以上的补充是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物资匮乏,但社会却并非愁云惨淡,而是热火朝天:

 

 拿出革命干劲来,拿出革命干劲来,

我们快马加鞭跑得飞快,赶过快咽气的英国老王牌。

踢开困难,排山倒海,

咱让那工业农业大跃进,

上官风

上官风 举人

  • 47

    主题

  • 1348

    帖子

  • 3578

    积分

2014-10-16 12:36:42
师傅在哪淘的大开眼界了
豪哥

豪哥 举人

  • 6

    主题

  • 106

    帖子

  • 3229

    积分

2014-10-16 13:21:47
除了5楼提到的那些票,还有粪票。
天上雪

天上雪 举人

  • 70

    主题

  • 6004

    帖子

  • 4952

    积分

2014-10-16 14:38:08
啧啧,二哥,你这些票票,现在可值钱了,哈哈,都差不多从记忆中消退了,今日在二哥的帖子里得以重温。有些我貌似没有见过,大开了眼界。
秀子

秀子 秀才

  • 32

    主题

  • 698

    帖子

  • 1295

    积分

2014-10-16 14:58:22
二哥说的这些票,我都有印象。布票、粮票,小时候经常听父母讲过。煤油票,糖票在我参加工作那年(八一年)一段时间紧缺仍还在使用,上面还管得紧。不过,的确如文所言,在那艰苦、物资紧缺的年代,很难导致腐败现象;再个就是,那时候膀大腰圆的人几乎不多,根本没有减肥的痛苦与烦恼!
一朵回忆

一朵回忆 举人

  • 77

    主题

  • 385

    帖子

  • 3106

    积分

2014-10-16 14:59:44

我见过粮票,当时就在我家的抽屉里,是2.5公斤的,有三四张呢。我妈说基本没用了,我就拿着叠了一个小飞机,飞走了。

现在好像听说这些什么票的都是古董,有收藏价值,也很值钱的。我很后悔把它们弄丢了,否则收藏一张,一不留神也能赚钱呢。

秀子

秀子 秀才

  • 32

    主题

  • 698

    帖子

  • 1295

    积分

2014-10-16 15:10:14
不过,这些艰苦的经历,也给日后过上好日子的今天的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感概与回忆,回忆起来虽苦尤甜!我家仍有几张十斤绿色票面的“全国通用粮票”,那是我刚参加工作外出学习需要,我姐花了很多心思从哪些特别人物手上兑换的。我们这些农村吃粗粮的还可以拿这些粮票到粮站换细粮(面条),后来粮票取消后,我仍保存着没用完的几张,作为珍贵的记忆保存。
逝水流年

逝水流年 进士

  • 499

    主题

  • 4220

    帖子

  • 7951

    积分

2014-10-17 06:47:37
首页精华帖!
江凤鸣

江凤鸣 探花

  • 274

    主题

  • 3963

    帖子

  • 17730

    积分

2014-10-17 16:10:30
江楼老哥补充的真好o
江凤鸣

江凤鸣 探花

  • 274

    主题

  • 3963

    帖子

  • 17730

    积分

2014-10-17 16:12:57
我现在旅行中,不便回复,得空有一条算一条哈
江凤鸣

江凤鸣 探花

  • 274

    主题

  • 3963

    帖子

  • 17730

    积分

2014-10-18 22:19:23
春光,我们是同龄人应该晓得计划经济时期的不易。
寒水自碧

寒水自碧 布衣

  • 0

    主题

  • 2

    帖子

  • 138

    积分

2014-10-22 16:16:20

“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想起来真荒唐,你政府咋把老百姓吃什么、用什么都管起来,你管得了,管得好吗?”

江老师,看了这句话,我心里是特别不是滋味。我比你年轻一点,在小时候虽说不至于挨饿,但天天一成不变的棒子面窝头吃着,把我对它的所有的好感全吃没了,致使我现在不再尝它一口。过去那是什么生产条件,您年龄比我大,比我了解的更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过去一亩地产粮多少斤,现在是多少斤?这您应该是知道的吧?如果我们不把这个前提条件说清楚,单单强调过去饿肚子的历史,

江凤鸣

江凤鸣 探花

  • 274

    主题

  • 3963

    帖子

  • 17730

    积分

2014-10-23 11:01:34
回复:凌波,你真行。什么都可以写成诗句。
江凤鸣

江凤鸣 探花

  • 274

    主题

  • 3963

    帖子

  • 17730

    积分

2014-10-23 11:18:57
回复寒水:是啊。我们早就应该抛弃阶级斗争为纲的那一套极左的做法。三年自然灾害过后,刘少奇、邓小平提出调整农业生产关系,提出“三自一包”解放农民生产力,该是多好的主意啊。彭大将军,也对过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提出意见,为民鼓与呼。可惜,我们受苏联式社会主义的影响太大。一路向左止不住步子。解放初,五十年代,人民并没有像后后来那样饿肚子,土地分给农民,大大激发了他们的生产热情。后来搞穷过渡,搞人民公社、大跃进,搞计划经济,把农民种什么都管起来、种什么都管起来。搞得全国人民没饭吃。刘少奇说三年自然灾害,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一点没错。极左,加上过度的计划经济的荒唐,严重束缚了生产力。是上个世纪三中全会,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抛弃了计划经济的自我束缚,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解放了生产力,国家才日益富裕起来。我们现在富裕了,物质丰富了,这都是拜改革开放所赐啊。那些本本也都进了博物馆,成为一段酸楚的历史。愿我们的国家永远不再走极左的老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也不是社会主义,如果是的话,那是苏联式的社会主义。那个品牌的社会主义已经破产了。我们历史唯物主义的看问题,不会本末倒置的。
舒

秀才

  • 18

    主题

  • 416

    帖子

  • 2145

    积分

2014-10-24 08:47:09
户口本、购粮本、购煤本、副食本,这四个本本,我只知道一个户口本本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