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纷飞的雪
|
【流年喜讯】乔洪涛小说刊于《青年文学》2014年第11期2014-10-25 20:21:08
本社讯:逝水流年文学社团专栏作家乔洪涛的短篇小说《寻亲记》刊发于《青年文学》2014年第11期。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54302.html
作者:乔洪涛
1
其实,在父亲下决心要见秦小贤之前,我与妹妹李晴偷偷去见过一次。若干年前,母亲在离开之后,我们在她的遗物中发现了一个秘密,这令我们兄妹大吃一惊。这种吃惊无异于晴天霹雳,我和妹妹顿时惊呆在那里,宛若木鸡。
“我就是想去你表姨家看看,去一次。”母亲气若游丝,喃喃哀求。
“去表姨家?”妹妹问。我和妹妹一脸疑惑。母亲在娘家做闺女时,据说和这个远房表姨亲若姊妹,但后来聪明伶俐的表姨学习刻苦,一路扶摇,考上了中专,留在了省城一家医院做护士,毕业后嫁得金龟婿,安家在省城,和母亲早就没了来往了。
但这些年来,从我小时候起,我们就知道母亲常常念叨起她来,时间久了,也会主动打一两个电话过去问候。表姨对这种关系似乎表现得不冷不热,也好像从来没有主动打来过电话,只是在过年的时候会常给母亲捎来一些小礼品,给我和妹妹捎来几件新旧衣服。妹妹的衣服大都是新的,我的则大都是旧的。因为我们知道表姨家有一个表弟叫秦小贤,和我年龄相仿,身材也差不多。表姨给我的衣服大都是这个表弟穿旧的。说是穿旧的,其实还大都有六七成新,我仍然喜欢得不得了,因为那些旧茄克、旧牛仔裤,拿到我们乡下依然是流行新款,同学们常羡慕我的衣服时髦,羡慕我有一个城里的表姨,每到这个时候,我心里就美滋滋的。虽然,我从来没有去过这个表姨家。我也从来没有见过这个表弟。表姨和表姨夫回老家时,倒是也来过我家几次,但每次都来去匆匆,常常是放下一点礼品或者给我和妹妹一点压岁钱就匆匆离开。表姨夫好像是个大人物,好像是省城某个厅的副厅长,据说可以在省长面前走动,所以也必定是个忙人,从来没来得及在我家吃一顿饭、喝一次酒,这个时候,母亲总是很失落,她急急火火炒菜做饭换来的都是表姨和表姨夫“有急事,要赶回去”。父亲则很尴尬,不停地搓着手,他们走时也不使劲挽留,倒是走了之后常听到他长出一口气的轻松。
“走了也好。”父亲每次都揶揄道。“一看这个人,我就和他划不来,也和他喝不成酒。”
是啊,父亲只是一个乡村民办教师,怎么够得上和一个可以在省长面前走动的大人物平起平坐地喝酒呢?一辈子清高孤傲要强的父亲,从来都是见官“高三分”,生怕自己低了人家似的,这是不是父亲一辈子骨子里的自卑?
其实母亲那时候读书也很好,比表姨还好,只可惜家道不好。兄妹多,一大群孩子嗷嗷待哺,姥娘身体孱弱,全家靠老实巴交的姥爷种田谋生,哪里还有条件让母亲上学读书?母亲是七个兄妹中的老二,能读完小学已经不易,不用姥爷多少,懂事的她自动辍学,上山砍柴,下地干活,承担起她不该承担的劳务。我还有个舅舅,她不替父母劳动,我那娇惯的小舅舅就更没有成家立业,盖房娶妻的希望了。母亲当仁不让,贤良淑德,在这个事上,一辈子从来没有抱怨过。
母亲是个好劳力,姥爷姥娘不舍得放,长成了老闺女,都二十三岁了才嫁给了我的父亲李大先生,算是女大当婚。父亲一家贫农,兄妹八人,饿死两人,成活六人。祖父游手好闲,好赌成性,半点家业全成了人家的,三个儿子一个个差点打了光棍,父亲三十岁的年纪,好歹遇上了不嫌贫爱富的母亲,两个大龄青年第一天见面,第二天花十块钱订婚,第六天,父亲用借来的一辆自行车把母亲娶回了家。母亲看上的是父亲能识几个字,在村上教书。
其实,父亲小学也没有毕业,要说识字算账他还跟不上聪慧的母亲,但是就他这个文化,加上村大队书记与我祖父两家关系不远,可怜我祖父家一群光棍不能让他们坐以待毙,才特招让我父亲去村上做了民办教师,好以此为职业骗个媳妇上钩。我母亲没有擦亮眼睛,果然被我父亲骗上,等结了婚才发现父亲不仅学问极差而且脾气暴躁性格执拗,已经悔之晚矣。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了李大先生,就不能反悔。母亲只好白天出工干活,晚上回家辅导父亲,父亲现学现卖,第二天去教室里教那十几个鸟孩子,幸亏那时候村人不重视教育,几个鸟孩子也是调皮捣蛋不思进取,所以父亲不仅没被辞退,反而越来越像个“先生”了。他一月八块钱的工资,并不觉得羞愧,除了教课批作业之外,在家里横草不拿,竖草不扶,俨然一个牛逼校长派头。母亲虽然知道他的底细,但是也极为好面子,也不对他喝来唤去嘲笑讥讽,还处处在人前人后维护他的尊严身份,捧他架他,父亲越发成了个人物。直到后来,上世纪九十年代,父亲赶上好政策,民办教师可以转正了,父亲才转成了公家人,并因为教龄长,成了我们村学校的校长,自此也不再教课,身兼校长、门卫、教务员于一身,手底下还管理着一三个大专生小学教师,工资也涨上来了,告别了几十块钱的水平,到如今已经涨到四千多元了。
父亲这一辈子,真是,交了狗屎好运,反正好事一件也没落下。
好日子来了,进了新世纪,父亲工作正式落实,我大学毕业有了工作,妹妹也考上了研究生,一家人该享福了,可母亲却没有那命。这个叫刘桂花的女人,一辈子吃苦耐劳,为父亲为家庭操持一生,最后早早地离开了我们。
人啊,命啊,父亲每次喝了酒常常发出这样的感叹。
我有时候回了老家也陪他喝两杯,他不多语,我也寡言,父子二人就那样坐着喝酒,默默地,喝高了,他就那样感叹几句,倒头醉倒睡去。
我知道,他感叹的是母亲。我这时候就常想起母亲来,想起小时候的那些艰苦岁月,想起那时候的幸福和快乐,默默流一会眼泪。母亲是个要强的人,也是个活得明白的人,一辈子心里利落,直到最后一点也不糊涂,但最后她有一桩心愿,我们却没能帮她完成。
不仅如此,我觉得这一辈我们愧疚于她,而且再也无法弥补了。
母亲最后那段日子,躺在省城医院病房里,身体虚弱得下不来床。这个医院并不是表姨所在的那个医院,但是离表姨家不远。所以,母亲住院之后,表姨常过来看看,每次来,坐在床头,拉着母亲的手,说一会话,也不多待,就走。她那时候已经是另一家医院的护士长,工作也忙;而表姨夫,听说官做大了,已经调到省政府,做了什么副秘书长,更是忙得脚不沾地。母亲住院的一个多月,他只在一个晚上匆匆露过一面,和表姨还有他的司机一块来,来了塞给母亲五千元钱,然后就是不停地接打电话,电话打完了,他过来握了一下父亲的手,然后对母亲说,他还有一个紧急会议,让母亲不要着急,好好住院,医院里他已经打过招呼了。说完后,他就走了,自此再没露面。其实,一个远房表姨夫,这么大一个大人物,也没必要让他常来医院露面,何况他那时候气焰很盛、派头很大,似乎正处于上升阶段。
母亲是清楚她的病的,她那时已行动不便,但为什么还非要去表姨家走走亲戚呢?省城她这是第一次来,表姨家她从来没有去过,难道是为此倍感遗憾?
不对。母亲不是那种虚荣的人,那她去表姨家是什么原因呢?
她拉着表姨的手,请求过这个事情。表姨怔了一下,很快回答说,“等你病好了,我们接你去我家住一阵子去。”
母亲看着她,眼睛里露出欣慰的笑,但那笑,看起来竟十分可怜。
我们兄妹自然不可能冒母亲生命危险把她背到表姨家去看看,走走亲戚,我们也顺着表姨说,“就是,就是,等你病好了,我们和你一起去表姨家住几天去。”
母亲轻轻摇摇摇头,闭上了眼睛,有泪花悄悄溢出来。
表姨也背过脸去,抹眼泪。
停了一会儿,母亲又问,“小贤也长得不小了吧?和钢钢差不多大的。”
母亲问的应该是我的表弟,我从来没见过他,虽然我也很想见见他。自小我就没少穿他的衣服,我家里有一张他的照片,是他和表姨还有表姨夫在海边度假的时候拍的,是表姨有一年春节带给母亲的。一家三口都穿着泳装,三个人搂抱在一起,笑得开心,幸福甜蜜。母亲看着照片也露出幸福的笑意。
母亲住院期间,表弟一次也没有来。小姨解释说,小贤面临高考,学习很紧张,学校实行的是封闭式管理,这个时候不好让他分心。 母亲就点点头,露出很欣慰的笑。那时候,我也在读高三。在我们县一中读书。母亲病了之后,我每个周末坐班车赶来,替父亲照顾两天母亲,母亲怕耽误我功课,不让我来,可是我怎么能不来呢?我们都知道母亲的病。
听表姨说,秦小贤读的是省重点中学,教外语的老师是美国人,由此,我很崇拜他,也很羡慕他。表姨每次来,一说到秦小贤,我就常常自惭形秽。
我很想见一见这个表弟,但从来没有机会。
一直到母亲出院,回家,离开我们,母亲的这个夙愿也没有完成。她终究没能去表姨家看一看。
我们都没当回事,去表姨家一次有什么重要的呢?表姨又不是亲姨。那个时候,我们都在为即将失去母亲而伤心欲绝,谁还管得上一个远房表姨呢?
【编者按】
时间和空间能隔开一切,却无能隔开血脉亲情的存在。这是一篇厚重的文章,它所承载的重量,很好的诠释了亲情的力量。一个祖祖辈辈都是贫农的家庭,也是一个书香世家,教育世家。主人公李刚在母亲带着遗憾离开人世之后,知道自己还有一个孪生弟弟李铁,因为家境的原因,也因为他们出生时体质过于孱弱,面临着夭折的可能,母亲和父亲在家族长辈的操持下,将弟弟李铁以1000元卖给了在省城的表姨。时光飞逝,那个李铁也叫秦小贤的孩子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成为了和他亲生父亲哥哥妹妹截然不同的人。只是好景不长,为官的表姨夫的仕途中断,惨死牢狱,表姨和秦小贤的人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们该何去何从?这个时候,老父亲做了一个重大决定,拿出一辈子和母亲省吃俭用攒下来的10万块,去赎回曾经卖掉的李铁。故事在这样的情况下结束,作者并没有仔细交代他们是否能够赎得回李铁,更重要的是能不能找回李铁的心。这是作者留的一段白,结果靠读者自己去想象。但是我坚信,李铁最终会回归本真,成为一个和他父亲和他哥哥一样,一个脚踏实地努力进取的人。因为即使外在的生活环境侵染了他,但是他血统里的遗传的本性还在,况且还有父亲和哥哥的引导和帮助。
小说也很强的吸引力,即使是贴合农村的题材,读来也不觉枯燥,每一个句子,每一处细节都符合故事背景和人物的心理特点。特别是那些对于曾经的那些苦难,老长辈们那些虚荣心理的描写,真的是让人叫绝。小说很好滴诠释了亲情这个词的内涵,也是一篇教化人心的好作品!强力推荐!【编辑:一朵怜幽】【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07260031】
【作者简介】
乔洪涛,逝水流年文学社团专栏作家。男,1980年2月生于梁山。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首届“齐鲁文化之星”,中国民盟盟员。2001年以来,陆续在《中国作家》《青年文学》《山花》《长城》《作品》《百花洲》《诗刊》《散文》《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作品与争鸣》等文学期刊发表作品100余万字,多次获奖,入围鲁彦周文学奖,有多篇(部)作品被转载和收录到多种选本。山东省首届、七届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参加2010年山东青年作家创作会。
江山文集:http://www.vsread.com/space/myspace-36721.htm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