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霞晓文
|
【梧桐】诗的朦胧美2014-11-02 12:55:06
作者:诗词 诗的朦胧美 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缤纷复杂的,其中有不少食物是很难说清楚的,我们写诗最忌一览无余,如果诗写得看也看不透,写也写不真,处在朦朦胧胧之中,这是诗味清人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名言的真意,也正是在此。正如古代钟嵘在《诗品》中评阮籍诗时说:“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例如: 理箧中残稿 当代 刘衡(女) 细字伤虫蚀,低吟只有惊。 箧中残纸乱,窗外夕阳明。 可咏庄骚旨,难追班马情。 古今多少事,杜宇两三声。 陈侣白先生评曰:“是四凶肆虐时之作,残稿久藏箧中,一担清理,虫蚀堪惜,低吟自惊。虽宗庄周、。屈原之旨,难续班固、司马迁之情。盖文狱遍地,无可如何也。窗外非复朝暾,只有夕阳,听数声杜宇,沉思古今兴亡,百感交集,尽在不言中唉!此诗沉郁,尾联尤苍凉,有须眉之风,无脂粉之气,巾帼中不多见。” 我认为,诗意朦胧之美,尽在尾联“古今多少事,杜宇两三声”中,作者虽在诗中没有明说,而“江上依旧,人事全非”的苍凉之感,跃然纸上。 例如 观书有感 宋人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当代溪翁先生在《咏物诗词的美感特性》文中评曰:“题目观书,哪里写了书?书的形状、大小、纸质、内容一点也没写到。起句”半亩方塘“比喻书的形状象一方池塘。”鉴开“,打开书就像打开镜子一样。咏句按上面的比喻加以想象:天上的光亮和浮云在明镜中映了出来而徘徊不定……由池塘想到源头活水。池水为什么能清澈明亮、生机勃勃,而非一潭死水呢?因为它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不停地补充过来。更近一层有书想到了知识,由知识想到了读书人,读书人写诗,为什么能活力无穷,不断创新呢?因为他们孜孜不断地坚持学习,终身学习,不断引来了知识的活水源头。说到此,该诗之美已经真相大白。你看朦胧中多大的想象空间啊!朦胧中又隐含有多深的哲理啊。” 溪翁先生的这段点评,可谓是“一语中的,”恰到好处。不过诗意朦胧,不等于晦涩难懂。一定要在诗中提取读者由此及彼不存在了,而成为一钱不值得晦涩难懂。《理箧中残稿》诗中的启示联想就是“杜宇两三声”,《观书有感》的启示联想就是“咱有源头活水来。” |
|
|
![]() 晚霞晓文
|
2014-11-02 12:57:56
欣赏诗词美文,因为发表时间关系,我重新发表了。问好,祝愉快! |
|
|
![]() 老百
|
2014-11-03 22:45:49
月朦胧,鸟朦胧,诗意更朦胧。要的就是这个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