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后花园 回复本帖
许桂林

许桂林 布衣

  • 37

    主题

  • 51

    帖子

  • 353

    积分

【梧桐】琵琶行 电影文学剧本

2014-11-07 09:02:24

    琵  

                                     (电影文学剧本)

    1  序幕

    公元八一五年。

    浔阳江。江水滔滔。千帆尽举,百舸争流。低沉粗重的纤夫号子在乌云翻卷的江空中震荡。    

    一双双结满硬茧的赤脚踏过坎坷陡峭的江堤。长长的纤绳伸进江心,拖拽着一艘缓缓行驶的帆船。

    朦朦胧胧的月光在水面上游移,天边闪烁着稀疏的星星,与遥遥的渔火交相辉映。

    萧瑟的秋风吹动着赤红的枫叶和白色的芦荻花,发出索索的响声。

    江面上。帆船渐近。身着布衣青衫的江州司马白居易站在船头。他昂首沉思,一双忧郁的眼睛注视着滔滔不息的江流。他才四十三岁,头发却已过早的斑白了。秋风拂动着他的衣衫,使他更显得寂寞苍老了。

    迎面驶来一艘商船,这是唐代最常见的茶商船。商船的桅杆上,高高地悬着一盏灯笼。

    一只灵巧的手指在琵琶弦上拨动。随着画面的推开,二十五岁的琵琶女刘瑶,正在弹奏着《霓裳羽衣曲》。她脸色忧郁,似乎在每一声弦音里都掩抑着她的无穷思绪。

    刘瑶左手揉弦的特写。整个琵琶充满画面。

    商船赶上帆船,超越帆船。从商船里飞出动人心弦的琵琶声。

    琵琶声在空中回荡。

    白居易目送着渐渐远去的商船,琵琶声引起他无限的感慨。他全神贯注,手紧紧地抓住船栏,眼眶里凝满了泪水。他完全沉浸在琵琶乐曲的意境里了。

    琵琶声低沉、幽咽,渐渐隐去,似乎停顿。但突然弦急奏又爆发出清脆的强音,就像银瓶迸裂,水浆向四外溅射,又像是骑兵突然出现,刀枪齐鸣。在急剧变化的旋律声中,出现以下一组画面。

莺语花底,鹤唳长天。

泉流冰下,峰摇其上。

烽烟四起,铁骑奔突。

  琴声戛然而止。书桌前,白居易手握毛笔,饱蘸浓墨。

  手腕奋力运笔的特写。映出影片名:

 

        

 

  叠映:

  战火纷飞。战鼓和马蹄声交织在一起。

  无数的难民,拖儿携女,颠沛流离。

  一驾马车驶过画面。

  在叠映中拉完职演员表。

  2

    马车在长安大街上行驶。弯向护城河堤。

    马车驶过帝都皇宫。

    宫殿的一角,檐铃在秋风中摇动,发出悦耳的响声。

    马车在长安新昌坊停住。白居易撩袍携卷匆匆而下。

    3

    新昌坊。白居易住宅。

    门前一湾碧水,水面几枝残荷。一棵粗大的梧桐树,拴着一匹雪白的骏马。

    正是黄昏时分。秋天的大雁在空中长唳。血红的夕阳已经垂向天边了。

    夕阳照进白居易的书斋。

    书斋:窗明几净。桌上安放着文房四宝。架上排着线装古书。身任太子赞善大夫的白居易正和刚从郎州召回京城又被贬往连州的刘禹锡临窗对坐,饮酒话别。刘禹锡身穿连州刺史的官服,虽然再度被贬,却毫无颓唐之色。

    白居易举起酒杯。复又放下:“梦得,今日一别,相逢更不知何年。我想起了太白的诗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好不叫人感伤!

    刘禹锡哈哈大笑:“乐天兄,我却并不那么悲观。既然秉忠直之气,被贬乃是预料之事。然而,话却不能不说,诗却不能不写。这叫作千古文章论得失,一腔热血拼君聪呀!

    白居易慨然叹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你仅仅为一首诗便得罪了那些朝廷新贵,幸亏柳子厚挺身而出,否则不知被贬往哪个险恶州府去呢。实在令人不平!”

    刘禹锡端起酒杯,一饮而尽。面对白居易忧郁的关注,坦然一笑地吟道:“乐天兄,

  莫道馋言如浪深,

    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随着刘禹锡的吟诵,化出:

      玄都观。红砖碧瓦。画栋雕梁。

      桃红柳绿。百花盛开。

      春光明媚。九折曲桥。游人如织。

    一群群攀龙附凤爬上去的长安新贵,有的骑马,有的坐轿,趁着怡人的春色,前来夸富斗艳,赏花玩景。

    宦官刘士元驱男呼女,前呼后拥,在玄都观里肆意攀花折柳,丑态百出。刘士元的手摘下一朵颤巍巍的桃花。

 

    一朵桃花化成一片花的世界。花丛里,刘禹锡步履从容,缓缓而来。他抬头四顾,想到自己从公元八0五年被贬到郎州当司马,到今天已经整整十年了。真是江河日下,岁月空流,不禁生出无限的感慨。他的耳边传来了刘士元一伙人得意的狂笑。他似乎对一切都很陌生了。

    刘禹锡疾步走进玄都观。刘禹锡的画外音:“国家,不正是在这一帮小人的手里,日益变得千疮百孔的吗?!

    刘禹锡在迎面的一堵白粉墙前站住了。他挥笔在墙上写了几个大字:

    “元和十年自郎州被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刘禹锡题诗,轰动了游人,在越来越多的围观人群中,白粉墙上出现了笔墨酣畅的诗句: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围观的人群议论纷纷,渐渐骚乱。

    刘士元被拥在人群中看诗,怒形于色。

 

化入:

    白居易的居宅。门外,白马仰头长嘶。

    白居易在室内缓缓站起:“好诗啊!正气磅礴,才气洋溢。梦得,当政者为此贬你,却恰恰扩大了你诗的影响。”

    刘禹锡微微一笑:“语涉讥刺,当政者当然不悦。”他停了停,愤然而立,“但看着国家一天天地衰弱下去,仁人志士怎能缄口无言?

    白居易走到漆琴边上,用手叩了一下琴弦。琴弦发出响亮的音韵。他回过头来,在琴弦的余音里,慷慨激昂地说:“自从安史之乱以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国家越来越弱。我身为太子赞善大夫,怎么能效那庸碌的愚忠而盲目歌颂?怎么能仿那奸诈的小人而一味粉饰太平?

    刘禹锡兴奋地击掌:“讲得好!人有骨气,诗才有正气。”

    白居易推开窗子,天空中正掠过一群南飞的大雁。他的声音低沉了:“这几天,我常在梦里见到元稹。他也是因为多说了几句话,就被贬到通州去了。我只恨‘身无彩凤双飞翼’,不能亲去通州探望他。”

    刘禹锡深有同感:“你这一说,我倒想起了你的诗来。是元和四年吧,元稹奉命前往东川负责狱刑案件,你该记得那首《醉忆元九》的诗嘛!”

    白居易回过头来:“那情景,至今回忆起来,还仿佛是在昨天。”

    随着白居易的声音,化出:

    曲江的水浪扑到堤岸上,碎成一朵朵洁白的泡沫。

    慈恩寺。颤巍巍的桃花掩映着寺庙红墙。阳光洒在慈恩寺的大殿顶上,闪烁着熠熠的光泽。

    桃花枝头。白居易面对曲江,捧酒过头,一饮而尽。白居易的画外音:“那次和我同行的,还有李十一。我们面对桃花,思念元九,不觉大醉。”

    白居易面对曲江的涛涛流水,即兴吟道:

      花时同醉破春愁,

      醉折花枝当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

      计程今日到梁州。

    天边,弯弯的月儿升起来了。

化入:

    白居易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一晃六年了,可我们的大唐国不但不能强盛,反而每况愈下,怎不令人忧虑!

    刘禹锡点头:“自从当朝宰相武元衡提出讨伐割据军阀吴元济之后,整个朝廷为之震动。那些藩镇割据势力如王承宗、李师道之流,早已是磨刀霍霍、杀机四伏了。京城居住不易,望乐天兄多加小心。明天一早我就要启程赴连州,就此告辞了。”

    白居易留恋地执着刘禹锡的手:“明晨,我为你送行。”

    刘禹锡留恋地施礼:“不必了。柳宗元被同时遣往柳州任刺史,我们同行。路上不会寂寞的。”

    白居易不觉泪下:“啊,有子厚同行,令我欣慰。那么,让我现在送你一程吧。”

    4

    轻轻的琵琶声,奏出唐代长安的黄昏景色。白居易和刘禹锡并马缓缓而行。

    在马蹄声里,传来白居易的声音:“梦得,我最近的心是很忧伤的。我写的《秦中吟》,使那一帮宦官新贵相目而变色,我写的《登乐游园寄足下》诗,也使执政当权者扼腕痛恨,特别是那首《宿紫阁北山邨》诗,更使那些掌握军要大权的人咬牙切齿。梦得,我真有点矛盾徬徨呢!”

    刘禹锡同情地听完白居易的话,鼓励他说:

    “乐天兄,抑藩镇、斥宦臣,指陈时政得失,不避所忌,侃侃直言,正义也。如果我们真的能这么做了,我们就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个人一时受点委屈又有什么?!重要的是振奋精神,永不逃避现实。千秋功罪,自有评说!

    白居易深有所动:“梦得,和你在一起,我总感到浑身充满了力量。”

 

    马蹄踏过街上的青石板,迸出点点火星。

    永寿寺。远处清晰地传来琵琶声和歌声。唱的是李白著名的词《忆秦娥》:

      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

        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

    忧怨的歌声在夜风中飘荡。白居易和刘禹锡勒马聆听,似乎沉浸到一种幽苦的记忆里去了。良久,刘禹锡才感慨地说:“你听,‘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个字,却写出多少令人痛省的兴盛衰亡呀。”

    白居易点头:“可惜深宫里听不见这发人深省的歌声。他们只知道一味地奢侈享受,哪里还能忧国忧民!”   

    马蹄踏踏,几枝疏疏的柳枝后面,不知何时升起了一轮金黄色的圆月。    

    白居易抬头:“月儿升起了,夜色降临了。”   

    刘禹锡勒马:“送行千里,终有一别。乐天兄,告辞了。”

    白居易举手:“望梦得保重。”

    刘禹锡策马而去。白居易目送着刘禹锡逐渐远去的背影。秋风拂着他单薄的长袍,他一动不动,仿佛一尊雕塑。他突然一惊,耳边传来一阵哈哈哈的狂笑声。 

5

    笑声从一个豪华的庭院中传出。庭院中点缀着假山池,一群浪荡的贵族子弟正在饮酒作乐。   

    琵琶声中,教坊歌女翩翩起舞。   

    刘瑶拨动琵琶的手。镜头特写她专心弹奏。    

    舞蹈的节奏越来越快。春娘过于疲倦,渐渐掉队,突然晕倒。众歌女舞止,扶起春娘。

    一个体态臃肿的胖子上前指着春娘呵斥:“你这个贱货,昨天夜里到哪儿厮混去了?累成这个样子,丧我的门风,败我的酒兴。”

    春娘怯弱地:“贵人怎么能随便污辱歌女?    

    胖子蛮横地:“污辱你,我还……”说着就是一巴掌打在春娘的脸上。

    血从春娘的嘴里流出来。

    刘瑶:“贵人宽恕吧。她病了,不能打她呀。”

    胖子:“打她?!我还要出钱买她!今晚就留下来别走了。”

    酒桌上爆发一阵哄笑。   

    刘瑶痛苦地闭上眼睛,拿拨子的手在琵琶上猛地一划,弦断了两根。

    一个风流公子淫笑着走到刘瑶跟前,他一只手抓住刘瑶的肩头,一只手托起她的下巴。

    突然传来骏马的嘶鸣。众人皆惊。

    白马长嘶。白居易狠狠地抽了一鞭。白马四蹄腾空。

    6

    四只马蹄化成四支马队。

    马队奔出京城,烟尘滚滚。

    马蹄声,似狂风从空中倏地掠过;像暴雨猛烈地敲打大地,震人心弦,使人坐立不安。整个画面几乎被马蹄占满。在战马嘶鸣和急促的马蹄声里,响起苍劲低沉的画外音:

    “唐宪宗元和十年,即公元八一五年的秋天,以王承宗、李师道为首的藩镇势力,和宫廷宦官吐突承璀相勾结,派遣爪牙在京城暗杀了主张削平藩镇势力的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担任太子赞善大夫的白居易义愤填膺,首先上疏论冤,要求迅速查清这一暗杀事件,捉拿凶手,以雪国耻。于是引起一些与藩镇势力有牵连的封建贵族的不满。他们以白居易“越职”和“不孝”为罪名,唆使唐宪宗李纯把白居易逐出京城,贬为江州司马。深秋,白居易离开长安,开始了被贬谪的生活。”

     7

    长空。乌云翻腾。天边,不时地划亮锃锃闪电。

    长江。江风阵阵。波浪滔滔。沉重的纤夫号子起。一艘帆船正逆水缓缓而行。

  白居易布冠青衣,伫立船头。他看着两岸如黛的青山,听着船头哗哗的水声,忍不住挥去一滴隐泪。

  深沉悲痛的纤夫曲起:

苍天冥冥兮路漫漫,

江水滔滔兮朝露寒。

含辛茹苦兮纤夫泪,

荆棘丛丛兮步颠颠。

    江天。乌云。浊涛。青山。水鸟在江面上惊飞。

    8

    惊飞的水鸟化成南去的雁阵。

    大雁掠过京城长安。

    长安。教坊歌女的住处。刘瑶扶起奄奄一息的春娘,用手擦去她嘴边的血迹。哽咽地喊:“春娘姐!春娘姐!”

    容颜惨白的春娘慢慢地睁开了眼睛:“瑶妹,我被糟踏得不行了。这长安,是肮脏是非之地,久住不得。你,你要远走高飞。”

    春娘剧烈地咳嗽,缓了缓气:“瑶妹,多少年来朝夕相伴,我俩比亲姐妹还亲,想不到……”

    刘瑶的眼睛里滴下了晶莹的泪珠:“姐姐,你要安心养病,会好的。”

    春娘摇摇头,突然叹道:“在长安这么多年,我只有一件心事,至今未能偿还。就是死在九泉之下,也难以瞑目呀。”

    刘瑶紧紧地握住春娘瘦弱的手:“春娘姐,你说吧,只要妹妹能办到的事,我一定去办。”

    春娘的声音已经很微弱了:“那是我到长安教坊的第二个冬天。因为战乱,我的老爹爹从河南老家流落到京城找我。”

 

    化出:

    数九寒冬。漫天飞雪。春娘的爹脚步蹒跚,踏着积雪,顶着朔风,在艰难地跋涉。

    春娘的话外音:“爹爹连病带饿,刚刚来到城里,就一头栽倒在雪地上,再也没有起来。”

     响起凄凉的琵琶声,春娘满面泪痕,为了埋葬父亲,她跪在父亲的尸体旁弹奏着琵琶卖唱:

……

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春娘弹唱着,泪如雨下。路人纷纷地向她扔着铜钱。

    突然一帮差役吆喝而来:“散开!散开!左拾遗白居易大人来了!”

    年轻的白居易骑马而来。看见春娘,他勒住了马,当他看到地上用草席裹着的老人时,一切都明白了。不觉悲痛地吟道:

    “岂知阌乡狱,

    中有冻死囚。”

    白居易翻身下马,递给春娘一包银子:“这些银子,你拿着,安葬老人吧。”

    春娘感动地跪下磕头,被白居易扶起。

 

    化入:    

    刘瑶扶着春娘。春娘从枕下抽出一块布来:“后来,我才知道,那给我银子的,正是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这包银子的布块我一直珍藏着,总想有朝一日亲自报答他的葬父之恩。可是,这愿望,今生不能实现了。瑶妹,你要是有一天见着他,代我这微贱的歌女弹几曲琵琶向他致谢,愿他为我们老百姓多写诗。”

    刘瑶忍不住哽咽地答应:“春娘姐,你太激动了。我给你倒点茶。”

 

   刘瑶从水壶里倒茶:“可是,我听说,白居易大人因在朝廷面前讲了真话,开罪了圣上,已经被贬往江州,生死难以预料呢!

    只听春娘“哦”了一声。刘瑶回头手中的碗“当”地落在地上,碎了。她失声地高叫:“春娘姐——”   

    长空中响着刘瑶悲痛的呼号。 

9

    滔滔的江水在怒吼,在翻腾。

    白居易依然独立船头,心潮澎湃。宫廷发生的一切,历历在目。

    江水。一个漩涡连着一个漩涡。

    从漩涡中化出:

    长安。宫廷大殿。正是唐宪宗李纯上朝的时候。

    文武百官舞蹈朝拜。山呼万岁。

    唐宪宗李纯心不在焉:“众爱卿平身。”

    文武大臣分班而立。殿值官高呼:“有事出班启奏,无事卷帘退朝!”    

    白居易急步出班,面对唐宪宗,慷慨陈词:

    “启奏圣上,当今天下,藩镇割据日具规模,军阀混战越演越烈。宰相被刺身死,实为内奸外患互相勾结而致,意欲毁大唐天下于一旦。狼子野心,昭然若见。臣请圣上早降恩旨,捉拿刺客,查明凶源,发兵削平叛乱,以雪国耻,则天下幸甚,百姓幸甚!”

    唐宪宗李纯心烦意乱,沉吟良久:“此事有关国家危亡,朕自有主意。”    

    白居易却更加昂愤地:“臣认为,既然有关国家的危亡,查清刺死宰相的凶手,更是迫在眉际。否则,让奸人乱党停留长智,铲除则不易矣!”    

    唐宪宗对白居易的顶撞,不悦地“哼”了一声。    

    白居易双手捧上奏本:“臣有疏奏一道,请圣上御批。”

    特写:“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八个遒劲的大字。    

    宦官刘士元出班叩头:“万岁,白居易身为太子赞善大夫,乃是宫官,理应歌功颂德,方为本分。而今却首先上疏,岂不是严重越职!这分明是眼里无君无父,视满朝文武无人也!此风一开,势必乱我大唐朝政,望圣上追究!”

    白居易愤怒地斥责:“宰相被刺,国耻蒙头,不速查处,却要追究微臣上疏之责,岂有此理!”   

  唐宪宗李纯终于忍耐不住了:“白居易,你也实在是过分了。元和二年朕授你翰林学士;元和三年便任你为左拾遗,你却屡屡上书,甚至当面指责朕的错误,你还敢公开反对朕任命吐突承璀做掌握兵权的‘招讨宣慰使’,你心眼里还有没有大唐天子?!”

  白居易叩头:“微臣不敢。惟望圣上明察臣的一腔赤胆忠心。臣只是认为,宦官专权,则大臣的忠直之言难达圣聪,宦官媚上压下,怎能为国家之栋梁?!”

    唐宪宗李纯大怒:“白居易,你如此无礼于朕,出言不逊,竟敢蔑视天子,乱我朝政,该当何罪!”

  琵琶声起。白居易缓缓站起,摘下冠带。继续传来唐宪宗李纯震怒的声音:“即贬赞善大夫白居易为江州司马,限日离开京城赴任!”  文武百官相对失色。

  白居易仰天长啸:“啊,我的大唐祖国,你被一帮奸臣小人糟蹋成什么样子了!你被战祸兵乱折磨成什么样子了!啊,为什么自古以来,正直忠贞之士总被奸臣小人谗害,以致命归黄泉,抱恨终天!”

  白居易痛苦的呼声传遍了东方的天际。

  东方,露出了一片曙光,但整个古城的天还没有亮起来。白居易骑马缓缓地经过街心。

  从教坊里传来如泣如诉的琵琶声,正是白居易《秦中吟》第九首的后半部:

……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乐饮,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白居易勒马街心,谛听良久,一夜之间,他显得消瘦多了。

 

    化入:

    白居易感慨万端。他略加思索,猛拍船栏,面对长江吟出《放言五首》的第二首(字幕)

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当吟到“一生真伪复谁知”时,白居易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泪水洒向滔滔的江流。

    天空中,乌云翻滚。“一生真伪复谁知”在江天回荡。 

10

    一道闪电似利剑刺破密布的乌云。紧接着小船上空一声霹雳千钧。

    激奋的琵琶声中:主题歌《琵琶行》第一段起:

  琵琶行,琵琶行,

  未成曲调先有情。

  朝真暮伪何人辨?

  千古风流浪淘尽!

 

    又一阵雷鸣。江风呼啸,大雨倾盆。雨水从白居易的头顶上淌下来,浇湿了他的全身。

    一个声音在白居易身后响起:“雨大了。请司马大人回舱!”

     白居易车转身来,他的面前正站着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人。

    青年人向白居易深深地施礼:“河南登封人刘十九叩见江州司马白大人。”

    白居易急忙扶起:“刘十九?!”

    刘十九深情地:“大人忧国忧民,谁人不知,谁人不晓?从长安到江西四千里路程,沿途只要有乡校佛寺,就有大人的诗。在那些士庶僧徒处女之中,大人的诗更是有口皆碑。真乃:‘禁省、观寺、邮堠、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卒之口无不道。’大人虽因国事遭贬江州,但是,我们老百姓可是欢迎你呀!

    白居易感激地握住刘十九的手:“啊,请别称呼我大人!敢问十九小弟,如何也在此船之中?意欲何往?    

    刘十九抬手抹去脸上的雨水:“雨紧了,请司马大人舱里谈吧。”

   11

    雨,像剑一样地射进江水里。闪电不时划破长空。船在江上颠簸。

    船舱里,白居易和刘十九侃侃而谈。刘十九显然是个久经风霜的人,一举一动沉着冷静,面对这个从小就敬慕的大诗人白居易,心里十分激动:“我祖籍是河南登封,从小就熟悉大人的诗。我小的时候,父亲就教我读大人的诗了。”

    化出:

    河南登封一个普通的小商之家。年已半百的刘父搂着刘十九,爱抚地摸摸他的头:“十九,昨天爹教你的那首诗还记得住吗?

    刘十九仰起脸:“记得。爹,我背给你听!”

    刘十九带着童音背白居易的诗: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刘父高兴地大笑,把刘十九举在空中:“好孩子,真聪明。不过,你知道不知道写这首诗的人是谁呀?

    刘十九睁大了天真的眼睛。刘父:“这个人呀,叫白居易。他写这首诗的

共0页 0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