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看世界 回复本帖
云黛儿

云黛儿 童生

  • 19

    主题

  • 69

    帖子

  • 708

    积分

笔尖社团名誉总编无尘作品发《银川晚报》

2014-11-08 12:34:22


笔尖社团名誉总编无尘作品发《银川晚报》





笔尖社团总编了缘无尘作品《迷人的西夏风情》发表于11月8日《银川晚报》,该文10月21日首发于江山文学网笔尖论坛。

了缘无尘,生于1969年10月。祖祖辈辈生活在陕西杨陵杨坚陵下东北三公里处。1987年离开家乡参军到武警部队。1990年到武警部队呼和浩特指挥学校上学后提干,2002年提升到营级干部时转业到银川一家报社工作。曾在部队编撰过三十万字的武警某支队志。先后做过宣传、秘书、记者、编辑、校对等工作。在报纸上写新闻报道及发表散文随笔约有一百万字。

人的西夏风情园

作者:了缘无尘

      我生活在银川,每每坐在长途车上,或是回到家乡陕西杨陵,人们听我生活在银川,便和我聊起西夏历史文化,我却茫然无从回答。然而,这些异地客人却能口若悬河说得头头是道。问起如何知晓?答曰:“我去过银川,到过西夏风情园。”

我生活在银川,每每坐在长途车上,或是回到家乡陕西杨陵,人们听我生活在银川,便和我聊起西夏历史文化,我却茫然无从回答。然而,这些异地客人却能口若悬河说得头头是道。问起如何知晓?答曰:“我去过银川,到过西夏风情园。”

 是的,每个长假,我的目光只注重了外地旅游,却忽视了身边的景点,平日里,我也只注重了解异地的风土人情,却忽视了脚下这片沃土的发展历史。在一个周末,我走进了西夏风情园,这里的每个建筑甚至是一草一木,都让我陶醉其中。

 我司空见惯了蒙古包,然而,西夏游牧民族却有着自己独特的包房。包房的底部是用石头堆砌成圆柱形的,但其顶部的苍穹却是用毛毡架成的。导游介绍,西夏党项族国土很小,游牧不用走得太远,所以,他们居住的包房是固定的,不像蒙古包,可移动,牧民们走到哪里,带到哪里。

 导游侃侃而谈,向游客们介绍着每一个建筑特点,眼前一处古色古香的建筑却吸引了游客,建筑的顶端写着“雪隐”二字。导游介绍:“雪隐”一词出自我国宋代一则典故:宋代名僧雪窦明觉曾在杭州灵隐担任打扫厕所工作三年,其修养达到了极高的境界。雪窦明觉的“雪”,灵隐寺的“隐”,合而为一词,便成了“厕所“的代名词。西夏党项族能够积极吸纳宋朝文化,便将厕所也叫“雪隐”。

 在园里,我们还看到了党项族的八个寨堡:拓拔氏、米擒氏、房当氏、野离氏、颇超氏、往利氏、费听氏、细封氏。这八个寨部的建筑各有特色,据介绍,这八个寨部是根据西夏古国党项八大部落的原型而建。

 走进这八个寨堡,我们能够感受到西夏王朝恢宏的历史气息。随处可以看到笔画繁杂的西夏文字,还可欣赏到西夏陶艺技术,酿酒技术以及酒文化。

 园内的草木,风光旖旎,让我们真正领会到了“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塞外风光。随后,我们观看了历史上著名的“河曲之战”实景表演。

 平日里,我们只能从电影中看到的人仰马翻的画面,今天却在实地看了那壮观的一幕。数十名身着党项族服饰和了服饰的青年男女,骑在马背上手持真枪真刀一片厮杀。一个个在马背上“阵亡“的青年男女真真地从马背上摔倒地上,口里喷出一股鲜红的“血液”,甚至,在厮杀中那高头大马驮着人直挺挻地和人一起倒地,让人心惊肉跳。在看台上,观众无不为演员那精湛的骑术而和创新的居情设计而赞叹。

了缘无尘

了缘无尘 秀才

  • 52

    主题

  • 468

    帖子

  • 2111

    积分

2014-11-08 12:43:12
谢谢云黛儿,辛苦啦。简讯做得确实不错。
航帐

航帐 举人

  • 264

    主题

  • 984

    帖子

  • 3713

    积分

2014-11-08 16:39:02
捷报频传,祝贺祝贺!!!感谢云黛儿精心制作快讯!
江冰

江冰 童生

  • 43

    主题

  • 258

    帖子

  • 932

    积分

2014-11-09 22:05:37
祝贺无尘精彩频现。赞云黛儿巧手做讯!
了缘无尘

了缘无尘 秀才

  • 52

    主题

  • 468

    帖子

  • 2111

    积分

2014-11-10 14:56:47
谢谢江冰老师的鼓励。祝福吉祥。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