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梧桐访谈】彩石桥畔访冯老
2014-11-08 21:14:14
夕阳无限好,黄昏更灿烂
——彩石桥畔访冯老(冯耀廷)
江山文集地址链接:http://www.vsread.com/space/myspace-41174.html
他扎根于故土,自诩一介农夫,布衣蔬食;他淡薄名利,播撒智慧,收获精神食粮。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试图用瘦弱的肩膀,不断撞击文学殿堂的大门。我总是抱着梦想,多希望那扇大门对我打开一条缝,一条能容我挤进去的狭小通道。让我在文学殿堂里的某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点亮一盏属于自己的灯,去照亮我周围的农民亲朋!”
如今,他那曾经柔弱的肩膀,已经历练出铮铮铁骨,承载着故乡泥土的厚重,肩负着重振山河唤后生的重任,他已经点亮了自己的心灯,正在照亮农民兄弟重建家园的征途!
他就是江山ID:冯耀廷,著作等身的梧桐文苑名誉社长,在多种文学刊物获得几十个奖项,誉满故园,名扬江山的双辽市永加乡忠信村71岁的农民作家冯耀廷老先生。到目前,冯老已发表网络长篇小说18部,达700多万字,还有一部长篇正在江山连载,因此被誉为“网络高产作家”。
正值枫叶红透的收获季节,梧桐特约记者彩石桥畔应文友之邀,受社长之托,特意就作家如何立足故土,情系故园;如何深入生活,概括生活,反映生活: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等创作的源与流,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题材与主题等创作问题做一专场采访:
彩石桥畔(简称彩石):冯老,您既是梧桐文友的老朋友,又是深受文学爱好者敬重的导师级的老专家了。只要一看到您的名字,心中就肃然起敬。目前,我们看到您每天还在辛勤写作,最近一部反映东北乡村打工妹在北京黎阳酒店故事的长篇《时代姐妹》正在江山网站连载,知道您很忙,真不忍心打扰,但文友们被您杰出的才华和执着的精神,以及饱满的创作激情所打动,早想向您请教一些有关创作动因以及深入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素材,提炼出反映生活本质的主题等问题。不知能耽误您一会宝贵时间吗?
冯老:没问题的。我的时间并不算太紧缺,和文友交流是我胸怀释放的难得机会。其实,我每天业余时间在适合社会大环境形式下,任意发挥的创作三两千字,纯属一种精神享受和心中已存事物的释怀。
彩石:呵呵,那就好。文友们说,您有三个“之最”是破纪录的:一是您文凭不高,写作和表达的水平却是很高的,这简直是文坛的一个奇迹。请冯老谈谈您的这个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好吗?
冯老:我不是文凭不高,而是没文凭,连小学毕业证都没拿到,在六年基础义务教育时,我仅念了五年半书。我所写的文章水平并不高,语言逻辑也欠火候。至于说是文坛的奇迹,我只能说是对我一位农民作者的敬重与抬爱。我和一位网名叫静默的文友说过:关于创作灵感来源,无非是来自两个方面;
一要有生活,生活中的沉淀是基础,包括发现。身边的人与事、草木山水的季节更替都是题材资源。也就是说,写一篇纪实文学或正文学,闭门造车会弄出笑话来的。即使用上再美的花俏词语,也难免驴唇不对马嘴。
二是要读书,读书会增长知识,增长词汇量。没有相应的词汇量,是很难表达故事内含,更难提笔一挥而就。用知识去装扮你心中故事,再用文字表答出来。有了这两条基础,还愁把故事写到纸上或发表在互联网上吗?
彩石:一是生活,二是读书。说的太好了。二是您年事已高,但写作的的质量、速度、精力却是很多年轻人都望尘莫及的。想请您说说这是一种什么力量在支撑着您?
冯老:让文友见笑了,我并不会打字,学了几天但打的很慢。后来干脆用手写输入法去书写,一生中习惯在稿纸上书写,扔下笔像似丢了魂似的。所以觉得用手写输入觉得有一种书写乐趣。
对了,这里并没有什么绝窍,只是对创作要培养乐趣。比如说,爱酒者当拿起筷子保证想起酒来。吸烟者坐下来准想起喷云吐雾乐趣。爱创作的人,只要坐在桌前拿起笔,觉得写几行字才觉得舒服。只有进入书写乐趣,才会更好发挥。
彩石:啊,原来您把写作融入了生活。写作不仅是您的一大乐趣,而且是您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啦!还有您情系故乡的文化事业,一次捐赠个人著作也是最多的。我想,这不应该仅仅是做一个留念,或者是只是出于增加馆藏的考虑吧?想请您就这一问题做一些深层的解读,好吗?
冯老:好吧,在彩石的追问下,我只有实话实说了;我并没有什么高姿态,直说吧,图书馆的馆藏与我并没有半角钱关系。我只是想我印刷的纪念册让更多人去阅读。起初是和我一位报社记者朋友聊天时,我说过心里话。当我问他怎样才能让更多人捧起我的实体书呢?他真诚的说:“还有一条路,向各级市的图书馆捐赠你的纪念作品,图书馆的藏书是可外借的。据我观察,那里有很多各层次读者整天泡在里面读书,也有一部分人去租借。”昨天又向我居住的双辽市图书馆捐赠了八部作品。我看到有人去翻动那些作品、坐下来耐心去读那一刻,内心的高兴,用语言没法表白。
彩石:啊,原来您是想通过这个渠道,“快乐着朋友的快乐,忧伤着朋友的忧伤啊!”呵呵!还有,您是高产作家,也是成名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在搜集、整理、取舍、加工、运用从生活中获取的素材等方面,一定有极为丰富的经验,想请您在 这方面同青年作者分享一下您的经验,好吧?
冯老:高产并不高质量,我发表过的文字,多是农村题材;这些故事就发生在我身边,或者是我身边人所讲述的故事。听到的或见到的及时记住几个题纲,细节在动笔时也会自然产生。有这样底稿在心,写起来既不用打草稿、也不用去过度思考,应该是信手拈来。但我的文章文字组合并不太讲究,一句话去评定,词粗语糙。成名作家不敢当,只是在网络中有几位读者,我写文几乎不会煽情,所以读者并不多。
彩石:您过谦啦!嗯,记熟悉的事,写身边的人,表现自己经历的生活,这是经验之谈吧?我想请您就“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给青年作者谈一下你的见解,好吧?
冯老:以前几节曾说过,作品基础是源于生活,但按部就班的把它弄到纸上或网上根本成不了文章。要用学到的知识去装扮它,这大概就是高于生活了吧。
彩石:嗯,是的。生活不等于作品。那对江山坚持“正文学”的方向,您有何高论?
冯老:高论我并不敢当,只能是说说自己的看法。江南铁鹰主编的提法我十分赞同。晓文社长对铁鹰的评论十分精准,我把晓文社长一段话引用在这里:【铁鹰老师立足网络,洞悉网文,高屋建瓴,把从编辑文稿和阅读作品中发现的最普遍的网文现象,网文趋势,网文现状,网文弊端等林林总总的问题诉之于笔端,罗列于眼前。既有谆谆告诫之意,也有触目不忍之憾。往大的方面说,具有社会责任感,往近处说,有利于江山网站的发展,往细微之处说,有利于习作者的自我完善和写作水平的提高。这充分体现了一个文艺工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人文情怀!】现在网文的正文学可能也就江山在坚持, 大多数网站是以营利为主的商业行为,说是快餐文学,只是一种说法。但是,青少年很少光顾正文学,当你看到青年人手捧手机看小说,他们看的是什么?总觉得有一种要引导青年人往何处去那种感觉。
彩石:呵呵,好现代,马上就把晓文社长的话引用上啦!有关江山正文学,的确是任重道远。对如何将“正文学”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有机结合的问题,不知您您有何见教?
冯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主题原素,但千万别理解成什么都可以说,什么都可以写;百花中不含毒草,也不含让人嗅到气味有晕眩感觉花草。百花是指百种鲜艳夺目之花,放在文艺战线就更广扩;指各种优良剧种及地方文化要因地域差别而有分枝文艺形式,绝不限于一个样品或一花独秀。在文学创作上也是如此;要有各种题材文学故事,无论是言情或历史军事以及人生百态各种文学形式,在大方向不错位形式下,尽情去发挥想象空间。比如诗歌,不专局限于五言七律,要有多种形式;比如,一首奔放散文诗,不亚与五言七律的抒怀。但一定要压住韵脚,读起来才会心旷神怡。无论是做什么,都要遵守游戏规则,要有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彩石:您说的极是。百花齐放也要有个原则,不能泥沙俱下。针对梧桐文苑社团当前的现状,在协调内外关系,创建和谐社团,以及社团发展方向等方面的问题,想请您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好吗?
冯老:就社团中咱的梧桐文苑目前看是一团和气,有个好社长,有个认真负责好主编,有那些条块中的中流砥柱支撑着这支团队、带动这支团队没问题,关键是数年如一日才会见真功。江山文学站的社团领导和作者一样,是志愿者,也就是沒有工资的领路人。这方面需网站考虑周全,也就是说,在条件允许下应有一些鼓励办法。当然,这不是社团能所为的。建议对外评论部和各部领头人,带领好各自组成人员,不是大事大非问题,不可和其它团队有文字摩擦。一定与总部搞好关系,接受指导,发现网站有偏离正文学轨道之处,以和颜悦色姿态及时提出所见偏差。
彩石:是啊,社长是个热心人,也是个豁达,大度,无私奉献的人。主编江南老师也是德艺双馨的,咱们的编辑队伍里也有好几位德高望重,乐于奉献的老师。这是梧桐的宝贝,呵呵。针对目前梧桐文友写作的倾向以及存在的问题,想请您谈谈您的意见好吗?
冯老:我最近忙于整理以前文集,浏览文友大作也少了许多。我觉得大家都是奔着江山站是个正文学网站来的,那就别偏离航綫,坚持正文学到底。尤其是编辑组的文友们,也是咱梧桐作品第一位读者。假如发现歪诗毒文,或者参杂黄色内容文章,不可姑息,一定删除!并对该作者提出警告,不可因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彩石:好啊!坚持正确的道路,这是当前的大方向。今天耽误您很多宝贵时间,谢谢您!
有道是“夕阳无限好,黄昏更灿烂”!
我们祝贺冯先生在文学创作上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并愿他寿比南山,文若东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