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树
|
【雅韵文学】秋冬的浅伤2014-11-08 22:04:16
川南戎州的秋菊正绽放灿烂之时,冬天便跨进了门槛。秋冬之交,天空中候鸟们正排起队从由北向南飞不停的飞翔,去寻找它们的温暖和阳光。冬天的雨丝伴着飘忽不定的雾纱占据了天空,几阵凛冽的风卷过,不留一丝尘埃,连绵不断的阴雨取代了连日的晴天,热情的太阳在这个时侯似乎屈服了,从此由阴冷的寒风和霜雨统治这个世界,秋天便走向了远山的尽头。冬天刚露出马脚,雨雾霜纱便肆无忌惮的露出了冷森森的嘴脸,在这四分之一的一年中,冬刻意把万物收藏,谁也无可奈何把秋天留下…… 时光总是赶着季节跑,冬与秋的界限,从来都没有划的很清。晚餐后散步,感觉吹在脸上风有些冷冽,才想起,又是一年冬了!四季的交替,总在无声息间淡出视野,忽悠了早逝的青春年华。常说,要用一颗平常心接受着年岁准备好的风景,可在这深秋初冬,看着满目的萧条,树杈上摇摆的树叶窸窸窣窣,夜半雨水落在窗台滴滴嗒嗒,依旧会无端的生出许多感慨! 冬天踩着秋风的肩膀,摘落下一树树绿色叶片,再甩给山梁和土壤。看过秋风扫落叶,细品冬天把叶叶埋葬,几多感怀和沮丧涌进思绪,不由想起这么一句话“今天多少哀愁,乍看是起之无端,其实和季节流光若有若无踩过心上的脚步有关。”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没有经历过分离,如果心中没有牵挂,或者说如果没有故事,单是望着这秋色,是不会有那么多深深感叹的。 人生旅途阵阵风,岁月蹉跎又秋冬。每逢秋冬寒意切,我却总在前人的故事和他们的诗词哀怨中,无法自拔。秋风扑面,会想起“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的明快、惊心!秋风只是悠闲的走过人间,却将流年暗偷换,叶落、花残、发白。夜半雨落,会想起“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别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相思哀怨。虽无从得知诗人心中所想,但单看在夜半时刻,辗转难眠,一声声的数着雨打台阶的声音到天明,便能感受他心中悲叹。再看那霜打秋菊,那句“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也会想起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和穿过秋凉的阔达、无奈。他们将别离、失意都寄托在这个令人感怀又令人眷恋的季节里,硬是给这果实累累,红叶沉沉的季节频添了更多的相思惆怅。 这是我所感受的秋末冬初的味道,在大地渐近萧瑟,生命趋于凋零的时刻,翻开诗词,身心的浸入其中,体会与古人交流的心情,心会跟着激荡,也能学着感恩。甚至会感恩尘来尘往里,一缕微弱的阳光,一个细小的片段,一点浅薄的记忆,或是路口遇见的一个简单笑容。如于丹所说,人可以伤春,也可以悲秋,但在所有的春恨秋愁走过之后,我们的心应被春花秋月涤荡得更加宁静、宽广。 冬天的雨如绵绸,滴落大地满目凄楚。有人说春雨如连绵的丝,甜得黏牙;夏雨如狂吼的蛟龙,淋漓干脆的气势让人低下头来;冬雨如尖锐的刺,让你痛入骨髓,寒入心灵,止不住的打颤;或许只有秋雨最像雨,不是那么寒冷,带一丝水本身具有的微凉和水本身的形态,不胖不瘦充满中庸的美,或许它太平淡,让人无事可想、无话可说,剩下的只有无尽的愁,流在无尽的连绵秋雨中. 秋冬的风似剪刀,吹到那里都萧瑟而寒怆。万树凋落似乎在这季节,即使不落它也饱受摧残,在暖和的夏日过后,却迎来此般变故,着实可怜!“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在千年前的浔阳城,白居易大概也是这么想吧,没有这席卷万物生灵的秋风,又何来秋呢?这种万物萧瑟的凄凉美,又怎能体现? 冬天的阳光既自私又吝啬,总是躲在厚厚的云雾里养精蓄锐。冬天的阳光着实反常,在这个季节,连阳光都透出一丝寒气,不似春天般生机;夏日般热烈;秋阳般温暖。即便是露出色彩,阳光带来的只有亮度,却没有温度,更没有“秋老虎”之说,但那是温室效应的缘故罢了,真正的冬天应是冷的,“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在这寒气弥漫的秋日梧桐怎能不老? 冬天的万物沉吟不决,总是在寒霜和冰天雪地里挣扎,努力奋发向上。按常理说在秋天,万物逐渐隐匿失去踪迹,可仍有一些物种在秋风与寒冬中用生命抗争。晚归的大雁向南方飞行,在这残存的秋日回到温暖的南方,数只乌鸦迟迟不走,为秋天的最终的离别唱着哀歌,而有一种顽强的物种仍在秋风嬉戏、打闹,浑然不觉冷,那就是人,只有人仍与冬天抗争,也只有人有能力抗争寒天,人类或许就是在与冬天的抗争中进步了吧!这就是秋冬的使命,淘汰脆弱的物种,而获得新生。
在这阵阵冷风凉雨中,秋日渐渐远去,而冬天也悄然来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试问,又有哪个季节像秋天一样独特而难忘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