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如画
|
【流年画语】散文必须真实吗?2014-11-27 10:12:08
前两天写了篇散文《匆匆那年》,诚邀师兄山地前来把关,帮我提意见,捉虫子。师兄很认真,不大会儿功夫就找出几个错别字和几个不顺畅的句子,并提出修改意见,我自然虚心接受,认真改掉了。 《我的哥哥》是我写的第一篇意念性质,也就是虚构的散文。 在我的观念里,散文应该是真实存在过的事物,通过写实写情写景来记录生活中值得铭记的一切,从而达到散文的形式。然而,我骨子里的多愁善感,诗情画意,使我忍不住常常将文字里的主人公潜移默化地付诸在自身上,只有我就是“他”或者“她”时,我才能将情感发挥的淋漓尽致,毫无保留,也才能真切地展现出故事的真实性,完美性,可读性。也因此,我付出自己感情时,那种娓娓道来的场景,会使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甚至当做自己的故事,这样真实的感受,我无法将他们与小说联系在一起,所以,在我笔下的故事,不知不觉便成了我真实的故事,成了“我的”散文。 这样凭着意念想象出来的散文,虽然存在不真实,却同样拥有真实的感受,真实的情感,这份真实,足以让散文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甚至提升故事的哲理性,可发扬性。所以,我不排斥这样虚构出来的散文,相反,觉得只要能写出渗透着正能量的散文,也是种文学上的另一种尝试。师兄山地曾经对我说过,我写的这几篇散文,完全可以写成小说,然而我没有,我喜欢这样自由地书写,不被小说的条条框框束缚,只在散文里尽情地挥洒自己的意、念、想、情、真、善、美、以及那些所有温暖,可爱,真挚的情愫。 再回首,不知不觉我已经写过四篇这一类,虚构或虚实结合,存在意念性质的散文了。从《我的哥哥》到两篇《离不开你》再到《寻》,那些文字背后的情怀,此刻,我还心有感触。 昨天投稿的《匆匆那年》,是篇纯粹的记实散文,没有掺杂一丝一毫的虚构杜撰,这篇散文,是名副其实的散,它将昔日的生活片断,以及多年后,我得到那些朋友们消息的种种感触一一串联,更真切地将现实裸露在读者面前。 师兄对我说过,也许是他接受的观念比较正统,所以一直以为散文都是真实的事物。
我认同他的观点,在我没有写意念性质的散文时,我对散文的理解也是如此。但是,在一次次尝试,一次次突破后,发现,文字的魅力不应该只局限于体裁上,我们更应该领悟文字本身的意义。
|
|
|
|
静如画
|
2014-11-27 21:20:46
在发这篇帖子之前,我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因为关于散文这个体裁的本质,确实存在着太多的异议,之前我也查看过许多资料,正如各位文友所说,真实,虚构,抑或虚实结合,早已在很久以前就成了散文存在的各种形式。 我想,虚构散文不是从我开始的,当然也不会从我这里就结束。这篇帖子,我只是阐述了我对意念体散文的理解与认识,我不提倡这样的写作方式,却也不反对它,因为每一种文字都有它的可尝试性,可突破性。而文字本身,它的“质”与“量”才是最为重要的。 在发帖之前,我的确思考过。我想起师兄当初的小说《遗忘》,那时候我问过他,他的《遗忘》当做靶子,被所有人指点评论,赞美批评时,是什么心态?师兄回答,说他不怕,因为这是对他文字与心智的一次历练。 我想起师兄的话,心里坦然多了。在我看来,关于文字,如果一味的赞美,顺从,或许就很难提升。社会,网络,文字,处处都有不和谐的声音存在,谁也没有规定散文必须是真实的事,这只是人们潜意识的习惯而已,我想听听大家的真实想法,各抒己见,众说纷纭,有讨论,才有进步,有批评才有改正。所以我发了这篇帖子。 我自然知道,这样的话题多少存在敏感度,也知道即将面临怎样的回应,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有人中立,这都是必然的。无论大家怎么说,我诚然欣慰,因为在我们共同讨论一个话题时,无疑,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认知,我们的领悟都在不断激发,从而产生更多连锁效应,这本身就是一件愉悦身心的事情。 我写过许多散文,大部分都是我的切身经历,那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是灵魂深处的呼唤。我也虚构过散文,在这虚构里,多少存在真实的因素,虚实之间,相互揉和,呈现出另一种意境,另一种美感。所以我喜欢写散文。 关于散文是否应该真实这个话题,本身就是模棱两可的事,没有绝对的真实,绝对的虚构,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辩论,结果就是,无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鸡”与“蛋”它们都真实存在着。所以,这个话题也是,没有绝对的正负极,有的只是个人认知,个人理解,个人运用。 感谢楼上诸位文友发表自己的看法,我愿与你们共勉,愿继续聆听,继续感悟,继续探讨,继续让我们写出更多更好更优秀的作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