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来水榭(本社团不接受非首发稿件,投稿请标注首发,不标注的稿件退稿) 回复本帖
静如画

静如画 秀才

  • 38

    主题

  • 728

    帖子

  • 2947

    积分

【流年画语】散文必须真实吗?

2014-11-27 10:12:08

        前两天写了篇散文《匆匆那年》,诚邀师兄山地前来把关,帮我提意见,捉虫子。师兄很认真,不大会儿功夫就找出几个错别字和几个不顺畅的句子,并提出修改意见,我自然虚心接受,认真改掉了。
       改完后,师兄小心翼翼地问了句:你写这些是真的吗?
       我马上回答:是啊,千真万确,前些日子,刚联系上。
       对于师兄的这个问题,我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原来,师兄已经开始怀疑我散文的真实性了,为此,的确情有可原,待我慢慢说来。
       记得前段时间一个晚上,和清鸟闲聊,偶然说起寺庙,我突然心血来潮,想写一篇与寺庙有关的文字。终于,心不负我,几天后《离不开你》问世了。
       可以说,这篇散文更像小说,可我却固执地把它当做散文,虽是杜撰,我却投入了太多心血与感情,对这篇文章也是尤其钟爱。后来,我又写了另一个版本的《离不开你》,与之前的是同一个故事,只是,角度不同。
       前一篇,是以男子口吻,叙述离别后的悔恨与思念。后一篇,是以女子口吻,倾诉离别后的等待与守候。两篇《离不开你》,相互辉映,以爱为主题,合奏成一曲不老的爱情神话。
      之后,我又写了一篇散文《寻》,主题是寻找四叶草。这篇散文应该算虚实结合,多年来寻找四叶草,是千真万确,遇见四叶草,也是千真万确。只是,后边与文江的故事,是杜撰的。
       之所以这样写,或许是源于内心对这样一份纯洁,干净,单纯的情感的一种向往。这世间的男女,有太多情感,大多数都会偏离轨道,或是音信全无,或是逾越界限,又或是暧昧丛生。在我心里,有这样一片不然尘埃的洁净之地,只有惦念,祝福,陪伴,还有守护。所以,才有了《寻》,这篇我与文江共同寻找四叶草的故事。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起,之前我写过的另一篇散文《我的哥哥》,这篇散文,从头至尾,都是杜撰。
        于我来说,哥哥,是我多年来的一种情结。这个哥哥,不是干哥哥,不是湿哥哥,不是表哥,不是堂哥,不是任何意义上的哥哥,而是同胞亲哥哥。然而,这个愿望在今生注定是无法实现的,所以,那份对于有个亲哥哥的念想就日益剧增地强烈起来。
        这念想越是强烈,笔尖就越是蠢蠢欲动,终于在这个念想将我的小宇宙充斥得满满时,我几乎是一气呵成,完成了《我的哥哥》这篇散文。
       在这篇散文里,我将一个哥哥的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从头至尾,于飞都是一个时刻守护妹妹,爱护妹妹,一心一意疼爱妹妹的哥哥。而我,作为他的妹妹,也满怀欢喜地接受着他的百般宠爱。
       现实生活中,我只有一个小我三岁的弟弟,因父母早逝,所以我时时刻刻都像个大人一样,只有付出,不计回报。也许因此,我才会更加渴望得到一个来自哥哥的爱。
       他可以在我受委屈时说,不哭,有哥在。在我遇到困难时说,别怕,有哥在。在我生病时说,没事,有哥在。在我生活的时时刻刻,坎坎坷坷,点点滴滴里,都会告诉我,有哥在。我觉得,那是种非常美好的情感,是亲情的最高含义。
       我的爱人与我同岁,只不过生日比我大了几个月。他对我的爱,其实就像一个哥哥,我理想中哥哥的百般宠爱,他都无所不能地给予了我,在我们朝夕相处的日子,无论遇到任何事情,他都会对我说,有我在。
       因为我的爱人名字里有个“飞”字,所以,在给《我的哥哥》里,哥哥取名时,我用了一个“飞”字。而妹妹则用了我名字里的一个字“静”,妹妹的爱人取了与妹妹同音的名字“敬”。
其实,文中的三个人,归根结底,只有两个人,一个“飞”,一个“静”,一个暗指我的爱人,一个暗指爱人的爱人,也就是我。

      《我的哥哥》是我写的第一篇意念性质,也就是虚构的散文。

       在我的观念里,散文应该是真实存在过的事物,通过写实写情写景来记录生活中值得铭记的一切,从而达到散文的形式。然而,我骨子里的多愁善感,诗情画意,使我忍不住常常将文字里的主人公潜移默化地付诸在自身上,只有我就是“他”或者“她”时,我才能将情感发挥的淋漓尽致,毫无保留,也才能真切地展现出故事的真实性,完美性,可读性。也因此,我付出自己感情时,那种娓娓道来的场景,会使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甚至当做自己的故事,这样真实的感受,我无法将他们与小说联系在一起,所以,在我笔下的故事,不知不觉便成了我真实的故事,成了“我的”散文。

        这样凭着意念想象出来的散文,虽然存在不真实,却同样拥有真实的感受,真实的情感,这份真实,足以让散文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甚至提升故事的哲理性,可发扬性。所以,我不排斥这样虚构出来的散文,相反,觉得只要能写出渗透着正能量的散文,也是种文学上的另一种尝试。
        师兄山地曾经对我说过,我写的这几篇散文,完全可以写成小说,然而我没有,我喜欢这样自由地书写,不被小说的条条框框束缚,只在散文里尽情地挥洒自己的意、念、想、情、真、善、美、以及那些所有温暖,可爱,真挚的情愫。
       再回首,不知不觉我已经写过四篇这一类,虚构或虚实结合,存在意念性质的散文了。从《我的哥哥》到两篇《离不开你》再到《寻》,那些文字背后的情怀,此刻,我还心有感触。

       昨天投稿的《匆匆那年》,是篇纯粹的记实散文,没有掺杂一丝一毫的虚构杜撰,这篇散文,是名副其实的散,它将昔日的生活片断,以及多年后,我得到那些朋友们消息的种种感触一一串联,更真切地将现实裸露在读者面前。
         师兄对我说过,也许是他接受的观念比较正统,所以一直以为散文都是真实的事物。

         我认同他的观点,在我没有写意念性质的散文时,我对散文的理解也是如此。但是,在一次次尝试,一次次突破后,发现,文字的魅力不应该只局限于体裁上,我们更应该领悟文字本身的意义。
        清鸟看了我这篇虚构散文,也开玩笑地说,我这是欺骗读者。对此,我有自己的想法,武断来说,无论故事是真还是假,读者与作者或许本就是一辈子都不会有交际的两个人,即便是熟悉的人,我觉得也无所谓。因为我们写文字,读文字,除了记录自己的真实感受外,另外还会有目的地去弘扬散发某种能量,能够带给读者切入身心的感受,并在在文字里产生共鸣,这样的文字就有存在的价值,又哪来欺骗而言。
       所以,我却觉得这样写没有什么不好。任何文字,只要是发自内心的去写,能够赋予文字独特的美感、视觉感、新颖感、立体感、以及能够赋予文字本身该有的质感,那必将是值得品读的文章。
        说到最后,我认为,无论散文的内容真实也好,虚构也罢,归根结底,写得开心就有意义。

静如画

静如画 秀才

  • 38

    主题

  • 728

    帖子

  • 2947

    积分

2014-11-27 21:20:46
 在发这篇帖子之前,我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因为关于散文这个体裁的本质,确实存在着太多的异议,之前我也查看过许多资料,正如各位文友所说,真实,虚构,抑或虚实结合,早已在很久以前就成了散文存在的各种形式。
我想,虚构散文不是从我开始的,当然也不会从我这里就结束。这篇帖子,我只是阐述了我对意念体散文的理解与认识,我不提倡这样的写作方式,却也不反对它,因为每一种文字都有它的可尝试性,可突破性。而文字本身,它的“质”与“量”才是最为重要的。
在发帖之前,我的确思考过。我想起师兄当初的小说《遗忘》,那时候我问过他,他的《遗忘》当做靶子,被所有人指点评论,赞美批评时,是什么心态?师兄回答,说他不怕,因为这是对他文字与心智的一次历练。
我想起师兄的话,心里坦然多了。在我看来,关于文字,如果一味的赞美,顺从,或许就很难提升。社会,网络,文字,处处都有不和谐的声音存在,谁也没有规定散文必须是真实的事,这只是人们潜意识的习惯而已,我想听听大家的真实想法,各抒己见,众说纷纭,有讨论,才有进步,有批评才有改正。所以我发了这篇帖子。
我自然知道,这样的话题多少存在敏感度,也知道即将面临怎样的回应,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有人中立,这都是必然的。无论大家怎么说,我诚然欣慰,因为在我们共同讨论一个话题时,无疑,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认知,我们的领悟都在不断激发,从而产生更多连锁效应,这本身就是一件愉悦身心的事情。
我写过许多散文,大部分都是我的切身经历,那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是灵魂深处的呼唤。我也虚构过散文,在这虚构里,多少存在真实的因素,虚实之间,相互揉和,呈现出另一种意境,另一种美感。所以我喜欢写散文。
关于散文是否应该真实这个话题,本身就是模棱两可的事,没有绝对的真实,绝对的虚构,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辩论,结果就是,无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鸡”与“蛋”它们都真实存在着。所以,这个话题也是,没有绝对的正负极,有的只是个人认知,个人理解,个人运用。
感谢楼上诸位文友发表自己的看法,我愿与你们共勉,愿继续聆听,继续感悟,继续探讨,继续让我们写出更多更好更优秀的作品。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