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韵文学论坛 回复本帖
山中树

山中树 秀才

  • 292

    主题

  • 325

    帖子

  • 2366

    积分

【雅韵文学】怀想秋鸣声

2015-01-15 17:43:48

      数九寒冬,白雾茫茫,北风劲扫,虫鸟归巢。早晨走在上班的途中,寒风轻吹,晨辉薄撒,映入眼帘的是公司大院铸铁花墙上披满夜露的常青藤,正生气勃勃地昂首翘望春天的信息,也仿佛是在用它独有的姿态迎接每个路人。
寒冬大地没有了声音,唯有那厚厚的雾霾和朦朦寒雨掩盖着天空,墙角处几窝巴毛草无力地摇晃着凋零的“马尾巴” 。此刻,让我止不住回悟秋天那韵调,将思绪定格在秋的弦乐里。
秋天,院内草丛中“唧唧吱、唧唧吱”蟋蟀的鸣叫声彼此起伏愈来愈清晰地传入我的耳帘。那好熟悉的声音、久违了的声音,让我好生喜欢并用心侧耳聆听,仿佛我又回到了浪漫的童年,我尽情地嗅着青草那湿润的幽香及花的芬芳,放飞心情感受着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童年时代,那来今天的的信息化和智能高科技,游玩场所和娱乐设施\很少很少,那时只有收音机和广播电台声音,更没有电视可看,所以每当暑期,总喜欢回到乡下奶奶家中,一来没有了父母的管教、二来广阔天地新鲜好玩。在奶奶家,每天坐在天井中,很不情愿、又没好的办法,枯燥完成着老师布置的暑期作业,在不断的学习和答题中,书本总是在蟋蟀的阵阵欢鸣声中一页一页地翻过......由此蟋蟀之名从小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之中,喜欢它是因它的叫声总是那样的动听,犹如天籁。
      整个暑期的生活总少不了有蟋蟀、蝉虫和青蛙的相伴。曾记暑期的白天,特别是响午,蝉虫无休止地“知了、知了”叫人听了好生烦脑,叫声让我有了想抓蝉虫的念头,奶奶知道后就教我用竹篾编一个空圆绑在一根竹梢上,早晨到天井中用编好的竹篾空圆对着满是露水的硕大的蜘蛛网连连打转使的蜘蛛丝都缠绕在竹篾空圆上形成丝网,而后让我到河塘边有蝉叫的柳树下去寻找蝉虫,教我找到后对准蝉虫迅速地拍过去,嗨!一拍一个准,蝉虫粘在网上不断挣扎着、急促地叫着都无计与事,只能乖乖地就范,河中洗澡的水牛看到了,不断用尾巴拍打着水面,带起一圈一圈的涟漪同时哞哞地叫着,象是在给我祝贺。哈!那一刻的我别提有多开心了,抓到蝉虫除了喜欢不断压迫它身体中间的俩旁,刺激它不断地鸣叫,我还喜欢用火钳夹住蝉虫把它放进烧饭的灶堂中烘烤(用稻草为燃料的大灶堂),并把烤熟蝉虫靠头部的一块精肉剥出来吃,因为那块肉很香,并有吃了嗓门好的美丽传说。现在想想,哈!童年的我真的是好好顽皮。
      每到夏夜,我跟着长辈来到村中的稻、麦加工场坝上乘凉,这里有好多村民聚在一起,我睡在凉凉的竹床上,有长辈用扇子为我趋赶着蚊虫,我听着大人之间交流着自己的往昔和谈论着各种花边新闻,听到不耐烦时,我会怡然自得地数着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拉长耳朵聆听来自远处田间清纯亮丽的青蛙鸣叫、联想并敬佩青蛙王子在消灭害虫中发挥的作用,直到大家都一起回家。
      每逢清晨,我在窗外蟋蟀的“唧唧吱,唧唧吱”叫声及公鸡的打鸣声中早早地起床,我会学着帮奶奶打扫客厅以换取奶奶对我的好感,但更多的兴趣是赶到前、后庭院中顺着蟋蟀的叫声,寻找蟋蟀的藏身之处,搬砖掀瓦,对躲在墙缝中的蟋蟀,还会采取撒尿逼蟋蟀出来,待蟋蟀蹦出来后,我看到蟋蟀就急着抓,由于抓捕技术极差,70%的蟋蟀给我狠狠地拍了个半死,以失败告终,后来在邻居家大孩子指导下,学会了用铁丝编制了抓蟋蟀的网罩,这一措施让我的抓捕成功率大大提高,奶奶还帮着我找到了放蟋蟀的瓦罐,我开始沉迷玩蟋蟀,照着书本上讲的,学着到田野去寻找“红头、蓝青、紫牙”等优良品种再跟其他男孩玩起了斗蟋蟀,其场面经常斗的是蟋蟀间你死我活,我与其他男孩则争吵不休,面红耳赤、但最终我总是胜而傲盛,不过也有例外情况,记的有一次我在屋外寻找蟋蟀的过程中,突然旁边的草丛中一条2米多的菜花蛇嗖嗖地向我游了出来,一刹那,吓的我是浑身都起了鸡皮疙瘩,站着动弹不了,就差一点没尿在身上,可就那样还是没能减掉我抓蟋蟀的热情。但好景不长,当我玩蟋蟀在爷爷那里东窗事发后换来的是爷爷最严厉的批评声,爷爷极力反对我玩蟋蟀,告戒我:历古以来,蟋蟀是纨绔子弟的钟爱,提醒我不能玩物丧志。我嘴上满是应从,行动上也有所收敛,可内心却很不高兴地想此事应该以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今天,身在都市,随着政府重视环境的建设与改造,又给百姓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和休闲的空间,也给各类昆虫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每逢中秋,忽听蟋蟀那清纯亮丽的鸣叫,特有的节凑不断轻叩着我的心扉,又怎不怡然自得,正是“幽花怯露牵牛紫,香草淡韵晚歌情”。古人黄庭坚赞颂蟋蟀有五德:“鸣不失时,信也;遇敌即斗,勇也;重伤不降,忠也;败则哀鸣,知耻也;寒则进屋,识时务也。”
      当今社会人们休闲之余赏玩鸣虫渐成风尚,各大都市和中小城市皆有规模不等的鸣虫市场。来自民间及各行各业的蟋蟀爱好者,还组织、参加一年一度的蟋蟀大赛。 今天“寓意于物”之境界和蟋蟀“五德”之文化,在盛世金秋里独占一席,但对我等庸人,却失之交臂,也无此境界!

共0页 0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