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楼望雨
|
【水榭散客】荆轲的遗憾2015-02-04 10:49:01
泱泱华夏五千年,文人学士才子佳人热血俊杰浩如翰星,数也数不过来。正史有记载,野史有流传,其中实事轶事多多,有的旖旎留芳,有的令人拍案叫绝,也有的令人扼腕。荆轲刺秦就是令人扼腕的。 陶渊明《咏荆轲》把荆轲的失败归结为“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是这样子吗?尽管当初他和盖聂论剑时有“不称者”,但他入秦时面对的是秦王,秦王不是剑客,而且他献上了樊於期的头,秦王已经没了戒备,一颗贪婪的心和注意力全放在那张燕国的地图上;这种情况下要取对方性命是不需要一招一式比划打斗的,有了足够的胆量和机敏就行了。荆轲不乏胆量,连那个十三岁就杀过人的秦舞阳都“色变振恐”,而荆轲谈笑自如。但机敏,却差了一筹。差就差在他预想的结局太完美了。“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他是这样设计的,临场也是这样做的。但他“揕”了吗?显然没有。揕,用刀剑之类刺也。电光石火之间,已经“把其袖”了,右手握匕刺出去那还不是十拿九稳的事?要知道那匕首是淬了剧毒的,“血濡缕,人无不死者”。可荆轲,硬是被秦王挣断了袖子,差了那么几秒钟的时间,秦王绕着柱子躲开了,一掷之击不中,留下了千古遗恨! 荆轲那“揕”,作势而已,他想追求一个完美的结局:劫持秦王,逼他就范,“悉反诸侯侵地”,再演曹沫和齐桓公那一幕。一念之间,错失了让秦王见血的大好时机。 假如荆轲不那么书呆子气(荆轲是读过书的,太史公说:“荆卿好读书击剑)”),秦王见血封喉了,中国在那以后的后续历史会是怎样呢? |
|
|
![]() 红袖留香
|
2015-02-04 11:31:44
刺杀竟也追求什么完美,白白错失大好时机,否则历史定会改写! 江楼先生知识渊博,小狐狸精实在佩服! |
|
|
![]() 聆听花香
|
2015-02-04 11:41:43
历史终究是历史,你赞颂也好批判也好,它就在那里;历史又不是历史,我们曾经有记忆的历史,有多少被篡改成这样那样的结局被人利用。哈哈 今天还学了一个字!
|
|
|
![]() 风逝
|
2015-02-04 12:24:43
读史使人明智,难怪先生这么睿智呢! 俺也跟先生学了一个字——揕。谢谢您! |
|
|
![]() 江楼望雨
|
2015-02-04 18:42:27
阿香,荆轲刺秦,他的本意不是刺,而是劫,劫持。荆轲倒地以后还说“乃欲以生劫之”,“必得契约以报太子”。他的理想主义使他功亏一筹,劫不成,刺也失去了机会。如果他去的目的就是一心刺杀秦王,我想他会得手的。
|
|
|
![]() 江楼望雨
|
2015-02-04 18:54:21
回复聆听花香:什么是历史?历史就是既成的事实,过去了,时过境迁,后人再提,那就是历史。至于是否被篡改,那是另一回事。有人说,历史是一个任人装扮的婊子,这话说得挺粗,但不是没有一点道理。
|
|
|
![]() 江楼望雨
|
2015-02-04 18:57:28
风逝老师,读闲书,我瞎琢磨哈!
|
|
|
![]() 江凤鸣
|
2015-02-04 21:11:08
哼,江楼老哥,久违了。您老哥看清楚了,抬杠的来了——还刺秦呢,接招吧您。 第一:你关于历史是个婊子的说法俺没听过,只读书读到胡适博士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小姑娘和婊子,在传统道德层面上那是大不同的。原话见于《胡适作品集》第四集,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86年10月版。其原话是:“实在是我们自己改造过的实在。这个实在里面含有无数人造的分子。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顺地由我们替她涂抹起来,装扮起来。好比一块大理石到了我们手里,由我们雕成什么像。”这说明,“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话本身就是后人对胡适原话的曲解。不知道你的“婊子说”出处在哪里? 历史就是历史,就像喜马拉雅山上的那棵草,不管你是否看见,它都客观实在的存在于那里。至于你怎么看那棵草,是观者的问题,与草本身无关。 第二、你怎么知道荆轲刺秦王就是荆轲要劫持秦王一念之差所造就的“千古恨”?荆轲刺秦王失败后的自言自语,怎么不会是他对自己无能失败的掩饰与自嘲? 先秦时代贵族与王族的衣服都是葛麻和丝织材质的,起质地结实柔滑,应该是扯不断的。你咋就没想到是荆轲武艺不精,一剑正好划破了秦王衣袖,才让他断袖而逃的。如果再退一步,不是荆轲的原因,那就是先秦时代就有假冒伪劣产品,加上秦王在生死存亡之际,拼力一拉,袖子断了。哈哈,要真是这样,那就是个黑色幽默。 第三、曹沫当年劫持齐王那是在会盟台上,荆轲刺秦王却是在秦王宫中,天时地利人和不尽相同矣。在人家王宫里劫持国王,他能走出去吗?如果荆轲真是这么想的,那他是个十足的笨蛋。 第四、就算荆轲刺秦成功,就能保住燕国的江山吗?燕国是当时战国七雄中最小、最弱的一个,不过盘踞在今天的蓟辽之地,荒凉而贫瘠。若秦王真被刺,秦国必会以举国之兵,一举灭之。扫灭群雄,一统六合。这是秦国的国家战略,不会因秦王之死而中断进程。其实秦国的不断蚕食鲸吞,已经持续了几代人。若秦王真的死了,或许秦朝还不会被秦二世篡国,二世而灭呢。试想如果秦王死于朝堂之上,秦二世哪有篡国的机会,必定是大臣们拥立公子扶苏登基,以扶苏的聪明、仁厚,大秦岂能顷刻间土崩瓦解? 图穷匕首见。荆轲执行的本就是一个不可能得逞的使命。所以,伟大的司马迁先生,在他的史记中,就让远在离秦王咸阳宫数千里之外的荆轲,在荒凉萧瑟的易水河畔,唱了一曲千古绝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荆轲一去就没打算活着回来,何有劫持之说?
|
|
|
![]() 荒原凌波微步
|
2015-02-05 09:22:51
忙了,久未来水榭,今来正遇二位高人水榭擂战,不才凌波有幸聆听真才实教,增长见识! |
|
|
![]() 素心如玉
|
2015-02-05 09:44:23
静观二哥和江老先生抬杠,既长知识又长见识。 观望中,期待后续…… 问好江老先生,祝安。 |
|
|
![]() 风逝
|
2015-02-05 10:35:21
江楼先生,快来应对凤鸣君,我们跟您俩学习!
|
|
|
![]() 江楼望雨
|
2015-02-05 10:41:15
凤鸣老弟,真是久违了 老弟一出场就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连递狠招,掌风所及摧枯拉朽,草木为之伏;哥哥我还真有些难以招架!不过,为了给水榭增添一些热闹,咱们就不妨切磋一番。诸位见笑了。 先接你第一招,关于历史和婊子。“历史是一个任人装扮的婊子”,首先声明,这话不是江楼的发明,你老哥哥没这份才,也没这份胆,他不过是拾人牙慧。最初见到这句话好像是上个世纪言禁初开的时候,初次看到这话确实吃了一惊,但后来细想,虽没完全认同(它太偏激),但也不得不承认有些道理。不错,历史应该是已经成型的存在,但这存在有时不是经常根据需要被另加色彩或者转动着去展现它的某一侧面吗?而且,当初成型的时候就可能缺了某一边角,给后来的修改提供了空间,这也不是没有的事。而婊子,这句话是从所谓胡适那句“小姑娘”里演绎出来的,原话你已经摘引,不重复了。胡适先生原话明明是“实在”,怎么又会变成“历史”?是谁篡改的?这我倒查出来了。那是一位学者批判胡适时写的一篇文章里的一段话::“实用主义者的胡适,本来认为历史是可以随便摆弄的。历史像个‘千依百顺的女孩子’,是可以随便装扮涂抹的。”于是“小姑娘”便成了胡适的发明。这其实是强加的。那段话来自《哲学史与政治———论胡适哲学史工作和他底反动的政治路线底关系》,作者冯友兰。那么,“小姑娘”怎么又变成“婊子”呢?不得而知,也可能是那个“小姑娘”根据需要竖起了艳帜下海了吧?(唐突,罪过!) 再接你第二招。关于荆轲去面见秦王,是“欲劫之”还是干脆麻溜地宰了他,太史公不止一次提到。第一次,太子丹向荆轲披露心底的时候说过:“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杀之。”第二次是荆轲私见樊於期商议要他脑袋的时候:“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第三次,那就是荆轲图谋失败以后,“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擒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难道这三次的意思,全是荆轲对自己无能失败的掩饰与自嘲?另外,我仔仔细细寻找了太史公的记叙,没发现秦王“袖绝”是因为荆轲武艺不精那剑正好划破了秦王的衣袖。老弟想象力够丰富! 接你第三招。荆轲刺秦王和曹沫当年劫持齐王当然无论天时抑或地利人和都不相同,但这个主意是燕丹出的,可能是他被秦国逼昏头了吧?燕丹如果能有老弟这样冷静头脑去思考,大概就不会犯那样错误了。 接你第四招。假如当时荆卿刺秦成功,对战国形势燕丹不是没有分析,他说:“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这当然是燕丹的一箱情愿,他考虑的也不如老弟周全。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历史的演进,不幸而言中,你老哥哥不过是读闲书闲读书,闲着没事瞎想而已。值得您一招又一招地跟我较量吗?嘿嘿!翻闲篇,谁也没想成什么一家之言,我交械好不行吗?![]()
|
|
|
![]() 江凤鸣
|
2015-02-05 12:30:26
老哥哥,俺这次抬杠,那纯属捣乱。因为你老人家老是不接招,俺才出此下策。嘿嘿,俺内心里还是很佩服老哥哥的分析的。荆轲刺秦王,看似谋划的很周密,其实,荆轲就是个刺客,燕太子丹,就是个半脑,这个计划从出笼那天起,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使命,就决定了它是一出历史悲剧。正如前苏联的国防部长那批人,原本想通过政变拯救苏联,却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荆轲刺秦王,单独来看,成就了荆轲侠骨赤胆的英雄美名,但放在历史长河中看,不过狗急跳墙,螳臂当车。不是一个好主意。
|
|
|
![]() 江楼望雨
|
2015-02-05 16:42:16
是的,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即使(假设哈)当时荆轲得手,譬如劫持了秦王,或者宰了秦王,华夏当时列国纷争的局面也一定会结束,至于由谁去统一,不好说。这不在此贴议论范畴之内。历史没有假设。
|
|
|
![]() 风逝
|
2015-02-06 21:34:32
好奇怪啊,凤鸣先生怎么自己承认“这次抬杠,那纯属捣乱”呢?俺还等着跟您和江楼先生多学些历史来丰盈一下自己呢。 江楼先生的下一个话题就探究一下:如何秦王被刺成功,谁将去统一中国?可好? |
|
|
![]() 江凤鸣
|
2015-02-06 23:19:56
嘿嘿,风哈,这次是江楼老哥确有道理,俺是为抬杠而抬杠,所以只能服了认输。
|
|
|
![]() 江楼望雨
|
2015-02-07 19:10:26
凤鸣老弟,承让承让!
风逝老师,这事不好猜。 |
|
|
![]() 江楼望雨
|
2015-02-07 19:21:30
凌波微步:谢谢您的鼓励!
|
|
|
![]() 江楼望雨
|
2015-02-07 19:23:42
如玉:江楼抬不过你们二哥,你找个话题和他抬吧。
![]() |
|
|
![]() 疏帘
|
2015-02-11 01:21:08
管他是何故,反正他荆轲负了老将军。
|
|
|
![]() 江楼望雨
|
2015-02-11 09:21:47
疏帘,您说得对,荆轲确实是辜负了老将军。这档子事,也正如凤鸣所说的,“荆轲就是个刺客,燕太子丹,就是个半脑”,那事前的准备工作也并不充分。譬如选那个副手就是个草包,荆轲约了另外的朋友,而朋友迟迟未到,燕丹却性急了。老将军白白交出了一颗脑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