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和浦江县联合主办,金华市诗词楹联学会、浦江县文联承办的《月泉诗丛》首发式在浦江举行,一大批农民诗人的优秀作品得以收录其中。这也是本报“美丽乡村”周刊与浦江县连续3年合办农民赛诗会的重要成果之一。
浦江诗词历史文化悠久。近年来,浦江诗词文化日益兴起,嵩溪诗社、玄鹿吟社等一批优秀的民间诗词学社得到发展壮大,吸引了一大批农民诗人参与创作。
“美丽乡村”周刊与浦江县联合举办了首届农民赛诗会,让农民放下锄头走上舞台,吟诗作赋,各展才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如今,农民赛诗会的精彩,农民诗人的崛起,已成为浦江特有的诗词现象,为浦江诗词文化的发展和农民精神面貌的提升注入了活力
又一年葡萄熟了,金华浦江农民用一场免费葡萄品尝会和一台赛诗会来庆祝丰收。台风挡不住他们的热情,今天(8月7日)下午,浦江县文化广场上,葡萄品尝会刚结束,第二届农民赛诗会又登场了。
“煮罢青梅莫论强,垂髫转瞬度沧浪。闲栽瓜菜枝萌绿,轻舞蛇龙墨泛香。”穿着从朋友处借来的唐装,杭坪镇杭坪村农民薛儒洋首个登台。可他太紧张了,一上台就结巴了,惹得台下一阵善意的笑声。风呼呼地吹着,山雨欲来,可人们静静地听着吟颂。台上一有佳句,就有台下的掌声。
“好诗!我虽不懂诗的格律,但这个意思说到我的心坎上了。”浦江万紫千红葡萄园老板郭林光说,多亏了这些年的好政策,我们葡萄一年比一年丰收,今年每亩收益有7万块呢。
郭林光原是参加免费葡萄品尝会的,他作为今天30位自愿提供免费葡萄的农民之一,一大早就采摘了近百斤葡萄,放在文化广场,供市民、游客品尝。带着露珠的葡萄,晶莹剔透,引来无数品尝者。葡萄品尝会结束后,郭林光没回家,他等待着这场诗会,“这活动有趣,我们种葡萄的农民给大家吃吃葡萄;会写诗的农民呢,又给大家念念诗。”
经过前期的层层选拔,今天共有19位农民诗人赛诗,年纪最大的已有70岁,最小的是位90后的姑娘,还有位诗人是贵州人,名叫吴学毅。热爱诗歌的他,在浦江打工时找到一群知音,特地创作了《读写浦江》:“……万载上山寻圣迹,千年宋塔忆钟鸣。江南孝义从头越,浦汭放歌迎彩旌。”一个半小时的诗会精彩不断,嵩溪村农民王仲凯请他的乐队老伙伴助阵,用昆曲吟唱了七律《田家》,前吴村农民吴根满穿着蓑衣吟颂《清平乐躬耕》,90后姑娘傅淑青化身为采茶女吟着《采茶》……写的都是农家事,吟的都是农家情。
浦江县委宣传部部长钱海乐说,浦江是葡萄种植大县,也是“中华诗词之乡”,全县有6个诗社500多位诗人。在葡萄丰收的季节里,举办这两场活动,旨在展现浦江农民丰富的物质生活和饱满的精神世界。(徐贤飞、方镖、杨远航)
闻说江潮与此通,鳜鱼草蟹任西东。
长篙碧水飞诗雨,短笛轻霞舞墨风。
岸柳莺飞寻旧梦,池花蝶乱锁新虹。
心舟有意桃源渡,却喜当歌醉酒中。
———《醉春》作者黄曙光
浦阳江是浦江的母亲河,从天灵岩的涓涓细流,汇南北溪,滔滔江水如锦带一般流到黄宅,流到官岩山脚下。这一段,正是古代浦阳十景之一———潮溪夜渔。据传,古时钱塘江之潮可以至此,芦花鱼肥、滩头渔歌、短棹网影、烟村酒家、沧海桑田,先贤雅士在此留下了许多诗词歌赋。
位于浦阳江与义乌溪(古塘河、乌溪江)交叉口的浦江县三江口“五水共治”工程是全省“五水共治”现场会重点示范项目之一,集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生态净化及浦江高速路口景观提升于一体。如今的三江口已经从臭水湖和垃圾塘整治成一处复合生态的人工湿地、城市“绿肺”。
6月5日,正值世界环境日。上午9时,阳光普照,绿草如茵,这里迎来了浦江县第四届农民赛诗会,来自浦江县各村镇的23名农民诗人登上舞台,用诗词记录发生在浦江大地上治水中的感人故事,倾诉爱国爱家的赤子情怀。
洪患喜今休,桥头车马流。忆前番,涝旱频愁。坝毁田吞桥折断,怅天问,志难酬。
磐石固汀洲,环溪胜迹稠。万古琴,声韵悠悠。斗地战天追日月,共治水,主沉浮。
———《唐多令·赋许村桥》作者李伯康
农民诗人话治水
“选择这样一个主题,也是想以此推动每一位关心、支持浦江发展的农民朋友,参与到‘五水共治’活动中来,以诗词激发大家心中的责任与担当。”随着浦江县委副书记丁政的欢迎辞,农民赛诗会隆重开幕。为着一个能够在家门口洗衣洗菜的愿望,渴望着一片蓝天、一湾碧水,在企业上班的农民工来了,村里的妇女主任来了,40年来坚持写日记的老农民也来了……
“一路清泉自本源,理疏日日振旗幡。关乎县计民生事,莫等他人我辈闲……”61岁的王明光在台上有些紧张,朗诵一度卡壳。即便如此,他还是努力回想诗词内容,一字一句吟诵完了这首《情满天》。“你瞧我这形象,实在是不适合出来露脸。”台下,王明光道出了他有些局促不安的原因。前段时间,不慎摔破鼻子毁了容,一度不想见人,赛诗会更是不愿参加了。听说这次赛诗会是为“五水共治”鼓劲加油,王明光改变了主意,“关乎县计民生事,莫等他人我辈闲”他用这两句诗和行动表达了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对治水的理解和担当。
为了给“五水共治”助力,在广州做生意的何丽华匆匆忙忙赶回来了。酷爱古体诗词和现代诗歌的她专门作了一首《满江红·五水共治》:“千古江南,怡情处,家乡水土……誓去浊污还故貌,再兴笔墨描新宇。治五水,此举谱华章,同争渡。”
“我们这些在外地生活的人,除了亲人,想得最多的就是家乡的青山绿水。治五水,去浊污,还原家乡干净的面目,是再开心不过的事了,说什么都要支持的。”两天后,何丽华又将踏上回程的路,几千公里的奔波就为了一场赛诗会,她仍然觉得很值。
农民诗人们或用诗句表达对治水的壮志与豪情,或赞美与歌颂家乡山水,他们参与到治水一线、浦江风光的描写当中,共同助力浦江“五水共治”工作。赛后,农民诗人们还将奖金全数捐了出来,用更为直接的方式支持浦江的“五水共治”工程。
河清海晏,憧前景兮可瞻;驻足江畔兮,醉煦风之飏飏;举目清波兮,撼奔流之荡荡。心神兮荡漾,清清兮浴乎其畔,澄澄兮泳乎其间。悦繁荣兴昌,经济掀浪潮兮龙头昂;醉锦绣琳琅,环境辟清幽兮翥凤凰。桑梓蒸蒸逐年富,百业沸腾圆梦想;画图处处以日新,万花竞艳闹春光。何负“人间天堂”千载美誉兮?
———《五水共治赋》(节选)作者何长庆
吹拉弹唱有新意
仅仅吟诗还不够,今年赛诗会上,农民诗人们运用了许多新的方式来演绎诗词。岩头镇许村68岁的李伯康平时喜爱传统的诗词,也喜爱时下流行的架子鼓。如此有冲突感的两样东西要如何结合?“洪患喜今休,桥头车马流。”只见李伯康一边用略带沙哑、粗犷有力的嗓音吟诵,一边用架子鼓打出铿锵有力的伴奏声,竟也毫无违和感,将这首《唐多令·赋许村桥》演绎得别有一番风韵。
“我选的是《红色娘子军》之‘军民团结一家亲’选段的伴奏,这个调子有些硬气,能够承托氛围。”李伯康说,诗和架子鼓在他的生活中都很重要,但从没有过交集,他想趁这次赛诗会把两者结合起来。“我写的许村桥是自己当年和村民们一起用手拉车运石头造起来,特别有感情,大家齐心协力造桥时的场景,和‘军民团结一家亲’的音乐很搭。”也许是艺术本身就有灵性相通,用架子鼓伴奏演绎的效果不错,引得观众连连叫好,评委们也打出了高分,李伯康最后获得了一等奖。
英雄所见略同。当天的赛诗会上,农民诗人徐巧良也选择了唱诗。不同的是,她选择了用越剧的方式,别具一格。今年51岁的徐巧良是白马镇嵩溪村的农民,平时喜爱诗词,也喜爱越剧,她用越剧的曲调慢悠悠地唱起了自己的诗作。“我是农民,普通话不标准,平时又喜欢唱,干脆就用唱的方式来演绎,这样大家都能听懂。”朴实的徐巧良道出了她很朴素的想法。“乡村美丽治污先,激浊扬清砸重拳……”一首《乡村治污》,则是她和丈夫合力的成果,喜爱诗文的他们常常互相切磋,原本诗中有两句是“精心梳理敢承担,洗源涤垢人人做”,丈夫将“担”和“做”字改成了“肩”和“责”,将意思表达得更到位了。如今,徐巧良夫妻俩闲时唱唱越剧,写写诗,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除此之外,还有背着锄头当道具的,邀请乐队来伴奏的,敲着小锣书的,让幼儿园小朋友用舞蹈助兴的,令人耳目一新。
寂寞潮溪渔亦休,山河整治化瀛洲,似曾相识涌归游。
白鹭青鱼唠旧事,碧波雪浪叩新柳,翠林黄鹂扬歌喉。
———《浣溪沙·三江口》作者钟德来
新老选手竞风流
相较前两届,这次赛诗会涌现了许多新面孔,23名选手中有15名是第一次参加赛诗会。
64岁的陈仕林是第一次参加赛诗会,身穿粗布衣,用最田间的方式,吟唱出了在山清水秀环境下务农的乐趣。“第一次在这么多人面前吟诗,表现不太好。”因为连日发高烧,导致嗓子沙哑没能正常发挥,陈仕林略有遗憾。为了参加这次赛诗会,他已经准备了很久。“以前我就自己在家里写写,这次能和这么多爱好诗文的诗友切磋,机会很难得的。”平日里,陈仕林最爱的就是在历书上写下自己对农耕生活的感悟,有简单的白话也有略微复杂的诗词,42年来从未间断,如今已写有三大叠,可惜读者不多,最多也就在亲朋好友间传阅。这一次村里推荐陈仕林参加农民赛诗会,他这才知道原来在浦江还有这么多同样爱诗写诗的农民诗人,顿时觉得找到了组织。为此,他清晨5点半早早地起床,赶了65公里路来到了赛诗会现场……
同样是首次参加赛诗会的还有何长庆,虽是新面孔,写诗的年头却不短。喜欢古诗文的他,闲时最爱的就是泡诗词论坛,与诗友吟诗作对。在中华诗词网、中国楹联论坛这类全国性的诗词网站,他有个诗友们都熟悉的网名“雾霜雪”,还曾在全国各地联赛中获奖30余次,并连续5年获得“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
“以前我就在网上和别人交流交流,没想到原来身边也有这么多诗友,没想到他们的水平也都很不错,没想到还有赛诗会这种更直接更畅快的线下交流方式。”首次参加家乡赛诗会的何长庆有些激动,连说了3个没想到。“以后要切磋技艺,再也不用舍近求远,直接找浦江的诗友就行啦,不过瘾的话还可以直接约出来当面交流。”
据了解,在连续举办了3届农民赛诗会后,在浦江,农民写诗渐成风潮,现如今农民诗人已扩展到了600多人。赛诗会上除了像陈仕林、何长庆这样接触诗词年份不短的“老”诗人外,更多的是刚入门不久便参赛的“新”诗人,贾婉美、虞玲丽、陈明成、周金华……一个个名字背后,是诗词在浦江民间传承的鲜明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