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来水榭(本社团不接受非首发稿件,投稿请标注首发,不标注的稿件退稿) 回复本帖
江楼望雨

江楼望雨 举人

  • 120

    主题

  • 2068

    帖子

  • 3978

    积分

【水榭散客】年味

2015-02-23 13:52:47
 

 

大年基本过完了,该干嘛继续干嘛,生活逐渐恢复常规。

忙忙碌碌准备,热热闹闹团聚,欢欢喜喜玩和乐,炮竹的硝烟还没完全落定,满桌的菜肴还没收拾完,成堆的酒瓶还没来得及处理,依然有人在抱怨:年味越来越淡了!

年味,是淡了吗?

小孩子当然没这感觉,抱怨的大多是接近老年或者老年人。

细想,年味真的淡了吗?每年的节日林林总总,可有另一个节日像过大年这样备受重视牵动几乎100%国民的神经?

人人都参入了,投入了,甚至热火朝天地投入了,那就是说没淡。

所谓“淡”,不过是一种感觉。

感觉何来?

这是一个没什么讨论价值的话题,过上一百年,恐怕还会有人有这样的感觉。

第一、所谓“浓浓”的年味,只在回忆中。

回忆中的事物总是美好的。你印象里那个“浓”字多是童年里的。小孩子回忆中哪怕点点滴滴的趣事,到中年以后也会被放大。平时没有的或者不被允许的,过年的时候得到了,当然会留下深刻而甜蜜的感觉,那怕几块糖,几张毛票。那年味也就深深地刻在脑海里。

第二、年味来自对比,尤其是生活的对比。

过年,是吃饺子的时候——这是物质匮乏岁月留下来的印象。“闺女要花,小厮要炮,老头儿戴个新毡帽,老太太爱吃大发糕”,于是年味也就浓了。现在呢?三天两头饺子,都吃腻了。过去过年才能添置的东西,现在超市货架上摆的琳琅满目,天天过年,吃的方面(起码吃的方面)年的味道当然凸显不出来了。

第三、习俗变迁,旧时候有旧时候的年味,现在有现在的年味;新的年味旧的年味各有各的特色味儿。旧特色的年味在农村还保留了一些,譬如吃饺子前一刻的上供祭祖,夜半发纸祭天,五更东家西家拜年,还保留着,不过已经简化了不少。可那一台全国人都看得如痴如醉的春晚联欢会,过去有吗?这难道不是年味?还有追求新奇的自驾游旅行新年,大年三十在地北,初一去了天南,两天的时间体会南、北两端的过年习俗,这年味不浓吗?

年味,在于亲情的保鲜,这一点不会变。 

总之,年味依然在,感观的享受可能不同,浓与淡的比较,不过是回忆中的事。不是吗?不信的话,50——60年后你再问问你的儿子,那时他会不会说“现在的年味不如小时候浓”,他说的“小时候”,应该就是现在。

江楼望雨

江楼望雨 举人

  • 120

    主题

  • 2068

    帖子

  • 3978

    积分

2015-02-24 17:14:54

风逝老师过年好!

羊年大吉!

 

 

 
江楼望雨

江楼望雨 举人

  • 120

    主题

  • 2068

    帖子

  • 3978

    积分

2015-02-24 17:20:32
大年过完了,假期结束了,上班了,年味明年再来!
江楼望雨

江楼望雨 举人

  • 120

    主题

  • 2068

    帖子

  • 3978

    积分

2015-02-24 22:27:54

回复晓文

年味,是一种由物质和精神共同构成的文化现象。社会在前进,种种文化现象也会在继承中发展,新的年味取代旧的年味,这是一个总的趋势;没什么,无须抱怨。希望春晚也能不断推陈出新,那毕竟是新年味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吧?

新的一年快乐着!

江楼望雨

江楼望雨 举人

  • 120

    主题

  • 2068

    帖子

  • 3978

    积分

2015-02-25 16:22:13

阿真,童年的回忆,总是温馨的。您童年的年味是在岁月中被感情提炼过的,它不见得比今天的年味更有意思。您爸爸回忆中的年味肯定另有一番特色。(看下边给山地的回复)

江楼望雨

江楼望雨 举人

  • 120

    主题

  • 2068

    帖子

  • 3978

    积分

2015-02-25 17:38:03

山地老弟:

前边我说过,所谓年味是一种文化的现象。年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沉淀形成的,它由物质和精神共同酿造。传统的年味集敬天、念祖、祈福、亲情于一体,它曾经包含一系列或重大或细微的仪式以及俗习活动,现在这方面正面临着瓦解和重组、改变,但它的精神不会变;因为这是一个中国人的节日。江楼的记忆中,年味最浓是在60年代初以前,那时所谓年味一直是沿旧习,没有强力“移风易俗”以及政治风云的干扰。文革你不会有明晰的记忆,前边阿真提到她父亲回忆中的年味,我想,阿真的父亲大概经历过那个年代。文革影响所及十几年,那年味是“革命”。过年这几天也有娱乐,主要是唱语录歌,后来又兴跳忠字舞。但最强音是高音喇叭里的革命口号,“打倒”、“横扫”震天动地,我还清楚地记得同一条街上一个老国民党三十晚上挨批斗,门上被贴了白色的门对子,“某某必须低头认罪”之类字眼。那时,是“革命化”的春节,旧的习俗一扫而空,祖先牌位是被烧掉了,门对子一律口号化,最有文化气息的是“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财神啊,灶君啊理所当然是牛鬼蛇神。小孩子的压岁钱也是革命的对象。再后来,“革命化”春节就是战天斗地改造山河了,生产队干活干到腊月二十九,初二日便上工学大寨啃石头;年三十学毛著斗私批修很时髦。那时的年味如何?那也是年味,轰轰烈烈的年味!

传统习俗的恢复是在80年代逐渐清除了极左思潮以后,但已经有了筛选,新的内容不断被加进去,有迷信色彩的活动已经没有了虔诚,成为一种地地道道的民俗习惯甚至不过是过场。

年味,其形式、味道都在变化中,我想,不能简单地用浓和淡来概括。

江楼望雨

江楼望雨 举人

  • 120

    主题

  • 2068

    帖子

  • 3978

    积分

2015-02-25 19:13:49

申酉老弟:

酝酿这个贴子的时候,我确实觉得这个话题没什么讨论的价值,但进一步思考,却又觉得还并不是没什么话可讲。这个所谓年味,它牵扯到民俗的变迁,牵扯到市场经济对民俗的影响,牵扯到百姓对社会发展的期盼,以及文化娱乐的趋向。譬如春晚那一台戏,记得第一次好像是1983年,除了文艺性节目以外,还有一些弱智游戏之类,总体感觉是火爆,但没大意思。后来港台演员加入,有了些南腔北调,再后来赵本山的东北话来了,笑声不断了,那时语言类节目花样翻新,有了些意思,再后来,相声没落,所谓“语言艺术”越来越庸俗化,没了耐品的包袱,变成了出洋相闹滑稽,没滋搭味,赵本山的昙花也凋谢了,舞台向歌舞大场面铺排;精品不是没有,但一个导演难打发十几亿颗心的爱好,以后如何提高不辜负新年味的众望,这就是个问题!还有,传统的春节民俗如何向既健康又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方向引导和建设,使春节真正成为一个社会生活十二月的调节、加油的时间环节,这更是一个大题目。

江楼望雨

江楼望雨 举人

  • 120

    主题

  • 2068

    帖子

  • 3978

    积分

2015-02-26 09:59:12

凤鸣老弟:

与时俱进,这话说的很好,就这么回事,年味也在与时俱进。浓啊淡啊,那是与回忆对比而来的感觉,回忆并不是多可靠,它经过了筛选。

老弟与时俱进,我赞赏。江楼有个少江楼几岁的老同事,他就是这样干的,年三十出发,初四、五回来,连续几年,全国几乎逛遍了。

江楼望雨

江楼望雨 举人

  • 120

    主题

  • 2068

    帖子

  • 3978

    积分

2015-02-27 13:23:29

凌波微步诗友:谢谢您的赞誉!其实,江楼也挺怀念那已经和正逐渐消失的乡村野台子戏、高跷、大秧歌,以及年后骑着小毛驴回娘家的插花抹粉的小媳妇还有那戴着新帽子穿着新衣服的赶毛驴的小女婿,从这个角度看,年味是越来越淡了,有一些不可能恢复了。但是,我又在《参考消息》2015.2.23.第16版上读到这样两句外国人的报导:“中国农历春节期间,日本各地旅游景点因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游客而十分热闹”,“羊年春节,中国国内民众忙着玩微信、抢红包,但在海外,中国政府则在利用这一节日,展现其软实力”。您说,这是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年味?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