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月岁月
|
思考与实践——编者按的写作体会【第三期】2015-04-01 15:06:32作为文字写作者,我期待的编辑或“编者按语”最好是能指出文章的主题和表达方式是好或是问题所在,如果对文章的不足之处、比如表述的缺陷或某些必须的解释有所补充,那更求之不得了。但当自己实践了编辑工作后才发现,要做好个编辑,做好让作者和读者都认可的编辑真是很不容易的。思考其原因,能不能掌握编辑的专业知识,并通过实践提高编辑技能,这当然是最根本的因素。但是,文字编辑还必须具有一般作者和读者不十分注重的逻辑思维和换位思考的能力。比如作者往往凭灵感就进入了写作状态,编辑却需要从作品的主旨、架构入眼开始解读;比如读者的感受可以有成千上万,编辑却必须分析作品的动机与效果是否统一等等细节。这就是编辑为什么可以发现比作者都更高一层面的境界的原因之一。 这一点与文学评论工作有些相似,不同的仅是编辑忌讳把评论“个见”当按语,就如桐疏枝寒老师对编辑按语的定义:“编辑按语,属于说明性的文字,主要是对所要发表的文章的主题、思想等进行简明扼要地说明、解释、补充或评论,使读者在阅读全文前,对文章的内容有个大体上的了解,起着引导、介绍、说明、批注(或考证)作用。” 这就要求编辑思维的公允性,是不能像专业评论般尽兴地发挥个人意愿的。和逻辑解析能力一样,公允性也是文字编辑必须具备的基础之一。 当然,在公允和注重解析的基础上,如何掌握编辑的专业知识,并通过实践提高编辑技能,这是编辑最需要修炼的功底了。 只是谈何容易,我在转身搞编辑时几乎就束手无策。好在在论坛上看到了桐疏枝寒老师关于编辑的讲座,赶紧把文字稿收在了“我的江山”,还常拿来当字典翻。但是有些东西就是手把手也是教不会的,只有如桐疏枝寒老师说的:“多练笔,结合自己编辑的文章,多写一些自己的感受体会,并把这些体会分享给其他同事,征求他们的意见或建议,共同促进、共同提高,最好形成长篇大幅的赏析文字,使自己的鉴赏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为此,我常会把写过的按语一看再看,当然这得有毅力,不然会让自己的歉疚悔死的。 下面我试着晒几篇曾使用过的按语,并把写作时的思考和发布后的检点一并晒了,请大家帮忙拍打拍打,权当是沙盘练兵您看如何?
一、推荐介绍【雀巢小说】走进城堡的女人(点击参阅) 【编者按】悲情的婚姻故事所以最撼动人性,往往是因为它沾染着时代的悲情。我们可以从封建社会的婚姻故事里洞察封建的枷锁,也可以从民主革命时期的婚姻故事里体量反封建的压迫。这篇小说说的也是个悲情故事,只是,它沾染的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那个时期的历史阴影。作品准确的反映了当时的“父母官”观念所以会被现今的“公仆”意识摒弃的原因。比如小说中的父母官他不是坏人,可是他的权势足以为所欲为;比如那种为官意识的家教,同样可以再造个废人。今天的理念已经很容易理解,这就是历史遗留的脏土,孳生政治腐败和浑浊社会道德的脏土。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小说具有很现实的战斗作用。作为篇悲情小说,小说人物牡丹的凄美的人生故事自然让人同情痛心。好在它有个很优美的收尾,美在作为伏线人物的巴特尔终于成了新的“头人”,马头琴悠扬的旋律又在草原夜空奏出了《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那种给人信心的主旨是必须赞扬的。小说文笔颇具区域特色,就像草原上的马头琴声,悠远却爽直,音韵刚强,可读性很强。推荐阅读。编辑 碎月岁月
上面是为梁争老师的小说《走进城堡的女人》写的按语。 初读小说就发现作品具有特别扎实的生活基础和浓烈的时代气息,但故事内容却偏向了凄凉的悲情,这与主流思潮似乎太不合拍?这是当时首先被考虑的问题。细读小说,发觉小说的主旨好极了,“悲”的主题其实是让读者思考的切入口,只怕读者没能深入呢。所以在写按语时首先考虑用“推荐”的方式“介绍”故事的现实意义,并对“悲”的存在价值重点强调,这思路应该是对了。 但是过后再读,却发现按语中问题多多,首先是关于以往的悲情故事的说词是否多了?起码在可比性上是有诟病的。其次,按语对小说文笔特色的说辞也多余了,因为按语放在文后,读者读文后自然会有体会的,何况作品的文笔特色十分鲜明,多这一笔有画蛇添足之嫌。相比之下倒是主题思想的推介,从理论性方面看是较肤浅或不够力度的,而推荐介绍型的按语正是“以此来引导读者有兴趣地深入到文章里”的,主题把不准就是失败。 所以,如果有机会重写这个按语,我想应该去掉头尾,而强调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社会效益,甚至可以再加些文字,使作品的动机与效果从哲理的层面更有凸显。反正去掉头尾后按语已经缩短了三分之一,有空间呢。 这是我学习编辑先期的按语作品,后来经常遇见这一类需要强力推荐的作品,通过实践,我终于得出了经验,首先要从社会效果的角度检验,再看作品动机是否积极,两者是否统一。您看呢?
二、解释说明【雀巢散文】永远的廊桥永远的爱(点击参阅) 【编者按】廊桥遗梦,或许是一个俗烂的故事,尽管有作者在叙述中有意还是无意嵌入的思想。只是许多人的意识是闭塞的,甚至闭塞一生,不理解那些思想,哪能理解俗套的爱情故事会有永远流传的价值?感谢作者解读了廊桥遗梦,把一种神秘的闭塞披露得淋漓尽致却简单透彻,如“一棵树开花了,授粉了,结果了,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大自然一直在做的事情,人也应该照做,爱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没有道德可言。”这里不使用自然辩证法,仍从道德往下说吧。道德是什麽?道德和法律一样,是私有制制约人们行为的上层建筑产物,包括婚姻和家庭也一样的性质。唯独爱情不同,它存在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更敏感地反映着“思想”。比如思索“他们为什么如此幸运地遇到了彼此?是性吗?是情吗?是麦迪逊县夏风的气味吗?是古老的廊桥周围那宜人的风景吗?”思索里突然佩服起廊桥遗梦的作者,他是有意还是无意地把这故事放在了廊桥上?社会发展也是这样,道德和法律就像进程中遇到的河,人们追求梦想,就必须跨过廊桥。故事作者是否信奉经典的“婚姻、家庭和私有制”学说无可知晓,故事也充满了乌托邦式的童话,唯有廊桥上瞻望的,和人类最完美最崇高的理想是同一个方向。一篇思绪委婉的散文,把“只有试图构建童话而最终失败的人才能听懂”的哲理说白了,不可多得。推荐阅读。碎月岁月
这是为秭归梅子老师的散文《永远的廊桥永远的爱》写的按语。此前读过不少梅子老师的美文,但读《永远的廊桥永远的爱》这样文笔犀利,主题直奔经典的理论大门的文章还真是第一次。把所谓“爱,永恒的主题”放到哲理的平台来考量,这种题材的作品常有遇到,不多,比如米奇诺娃的作品,多的却是往往被误读。所以通过解释性按语作必要的说明正是编辑的责任了。 作者在解读“廊桥遗梦”时,提到廊桥遗梦或许是一个俗烂的故事,尽管有作者在叙述中有意还是无意嵌入的思想。只是……不理解那些思想,哪能理解俗套的爱情故事会有永远流传的价值?问题的提出是尖锐又极具思辨性的,但作为散文,作者只是从形象的角度,并通过故事的解析把“只有试图构建童话而最终失败的人才能听懂”的哲理说白了。那么怎样使所有读者、起码是容易误读的读者也能“听懂”呢?除了从理论高度引导,其实再没有选择余地了。为此,我试图从道德的层面,从自然辩证法的层面,甚至用经典的“婚姻、家庭和私有制”学说予以说明,并用人类最完美最崇高的理想境界来进行比较。结果却是不尽人意的,问题在哪呢?是论点散乱,观点不坚决,没能把主题解释清楚。从结果看,最后还是以原文引述为主体来说明作品的立意,足见得编辑是陷入无奈了。 这是篇很不理想的按语,除了理论不够高度,连类似作品“有意还是无意嵌入的思想”都没实质的触碰。其实上篇按语中该删除的开头部分用在这里是再贴切不过了,既从“有意还是无意嵌入的思想”入手后,直接切入主题,用逻辑思维的“爱”的社会属性,揭开所谓“爱的永恒”真正的内涵和文学上的价值。可惜,没有做到这点。 由此,我常有反思,作为编辑,不仅仅需要逻辑思维,还应该保证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坚定的立场观点。这方面,除了思考和实践的初级认识,还需要认识再认识,学习再学习的……
三、评论赏析【八一征文】死亡就在身边(点击参阅) 【编者按】《死亡就在身边》作者从“死亡就在身边”的险恶气氛里,展示了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少将牺牲前的壮烈的形象。作品陈述生动,作为小说,节奏的把控很到位,但读着总有点故弄玄虚的感觉。或许是刻意的为“传奇”吧,是不是做“传记”会更贴切呢?作品开头用了左权少将“恍惚中”回忆女儿的情节。如果在作品的最后,在左权少将牺牲的瞬间再给个“恍惚”的意念描写,读着或许会有更人性更壮丽的感觉,作品的整体格局也可谓完美了。可惜作者是用了敌方的语言,“我军取得了重大胜利,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少将被我军击毙。粗体,大字,鲜艳的红色。”这显然落下了败笔,把作品的主题全然扭曲了。用小说的形式来追忆历史的片刻是个极好的尝试,我们一起努力。问好作者,期待继续赐稿,并祝写作愉快。编辑:碎月岁月
这是在新雀之巢文学社团【八一征文】里的一篇小说的按语,在评论赏析型的编辑按语里,我首先肯定了“作品陈述生动……节奏的把控很到位”,同时也赞许“用小说的形式来追忆历史的片刻是个极好的尝试”,但是,作者在收尾时用了敌方的语言,而且“粗体,大字,鲜艳的红色。”读着总有不舒服的感觉。于是我断然下了结论:“这显然落下了败笔,把作品的主题全然扭曲了。” 记得那是在一个深夜里,把文发布后我在黑暗里沉思许久。是不是就一句敌方的张狂语言就把作品的主题全然扭曲了?未必吧,因为这不是作者的本意,作品的主题始终是鲜明的。那么这是不是会是动机与效果的错落?这是应该检验的,于是我尝试各种修改方式,增减几个字或删除半句、一句话,效果显然就改变了。我很后悔,为什么要草率地下结论呢?甚至自作聪明的把“个见”加于人,要求作者如何如何写才满意…… 后来,我只是无奈地在留言里留了一句话:其实这可以是篇极好的小说…… 怪谁呢?怪编辑! 第二天作者就有关问题与编辑展开了讨论。其实我是满怀歉意的,不想作者却是个谦逊又严于厉己的人,她充分阐述过自己的观点也欣然接受了建议。再后来甚至全盘否定了自己的作品,并且重新又投了篇稿件选定我编辑。因为我们是编辑轮值制度,我不能满足作者的点编,但我看了原稿。稿件中除了一个错别字和一句句子可能因为移动错位外,几乎完美无缺。因为答应过作者认真阅读和评论的,所以我阅读特别的仔细,发表后的文章里,两处出错自然被编辑处理掉了,我好不容易另找出七个可有可无的字与作者商榷,没想到作者对这七个字也是有过充分考虑的。 通过这件小事,我却获得了极大的教益:编辑按语一定要善意公允,因为作者与编辑是平等的朋友,同在公允的环境之中。说到朋友,此后我们真的成了朋友,尽管我们都在忙着各自的活,没有致密的交往,但因一个按语结交的朋友实在是更值得珍惜的。您说是吗?罗伊,碎月祝福你。
四、综合运用【雀巢散文】青青陌上桑(点击参阅) 【编者按】这是一篇唯美的情景散文。作者以桑为着眼点,从对桑的感触、感想、感悟,并由此及彼由实而虚地徐徐道来,将桑何以为“中央之本”的道理,陈述得明彻清透且真切感人,实为用心之作。古文化有五行五方相配之说,五方指东、西、南、北、中,与之相配的既木、火、金、水、土,土即为中央。作者用温婉的笔触,将儿时戏桑、将所知的桑蚕见闻、将对蚕丝的企望这些片段贯连成一种让读者分享的体验,同时又融情于景的对桑的文化涵义展开了更深远的畅想,不仅因为桑的“中央之本”的生态作用,更是作为心境的“中央之本”,也有许多可以“借来一用”的寓意,这就是优秀散文的可赞可叹之处。推荐阅读。编辑:碎月岁月
在我们的编辑按语里,最习惯使用、或者说使用最多的应该是综合运用方式了。尤其相对以散文为主体的文稿,综合运用方式的编辑按语比较随意,编辑根据文稿的内容可以有所侧重的或推荐、或评论、或加解释说明,不易被束搏于一个特定的模式。凡文字编辑多是文字的喜好者,在相对宽松的文字空间里做一篇得心应手的按语,如奇巧精灵的思辨美文,如犀利善辩的袖珍小品,如洒脱幽默的戏说悦评,这本是件乐不胜收的美差。却因为综合运用方式的按语容易做出文采精炼、形象生动、逸趣横生等特色,所以稍不用心就会黯然失色的。 其实,综合运用方式的编辑按语,一旦遇到某种绕不过、避不掉的坎坷也是十分难处理的,比如写上面那则散文《青青陌上桑》(作者:长袖伊人)的按语。这是一篇陈事说物的散文,全篇回绕着“桑”做文章。但作者在对桑的陈述描写后,顺手把桑的“中央之本”的生态作用“借来一用”,以此比拟了人性、人品、人格何谓为人之“中央之本”的道理。尽管“中央之本”这个词在文中仅出现了一次,但不了解这个词的内涵肯定也读不透文章的含义,其关键词的作用是显而易见且绕不开避不过的。所以在这篇综合运用方式的编辑按语里,解释是必须格外重视的。问题在本编也不十分了解这个词的本质含义,却如何有完美的解释?于是不得不临时抱佛脚了,即刻学习呗。弄懂这名副其实的“道理”后,再读文章,那理解的视野就豁然开阔了。 如何写这按语,如此这般不说也罢,倒是那份感悟却是赚大了:其实编辑也如地上的桑,编辑的“中央之本”是什么呢?是知识,方式和方法只是手段,唯有知识才是编辑的“中央之本”。所以编辑最好是部百科全书,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但如桑之汲取天地光华还是可以的,多学些知识起码多些生活常识,想做好编辑,知识,绝对是多多益善的。
五、编按的长与短:【雀巢小说】狗客(点击参阅) 【编者按】世界很小,当人心自危,用猜忌、用虚伪、用嫉妒来铺垫心地的时候,心地多小世界就多小。世界很大,当心意坦诚,用理解、用真诚、用宽容来充实心境的时候,心境多宽广世界就多深远。由空洞的诺言检测人心的坦诚,倒不如不放过细微的小节,比如怎么同心协力地养好一只流浪狗。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狗客》正是个极好的启迪,不仅仅是小说深刻的寓意,还包括人心、人情、人性的独白,都可以深思或借鉴。推荐阅读。编辑 碎月岁月
编辑按语的长或短其实是有定论的,但相关的争论却似乎从没停止过。我的观点是,除了三言两语的敷衍了事,按语应该是相对的短为佳。尤其在江山文学网站按语是放在文章后面的,其性质像似文章的后语,试想,读者阅读后会有兴趣再听凭长篇大论的故事梗概或关心复述内中的情节分析吗? 很赞同桐疏枝寒老师的观点:编辑按语的最大特点是言简意骇,做到片言居要,褒贬鲜明。即除了在篇幅上要简短、精悍之外,在内容上也要紧扣主题而明了、明确,使读者在阅读了编辑按语之后,对文章的内容有个总体上的认识和了解,甚至可以猜测到故事的情节等。故而,在字数上,短篇文章适宜在百八十个字左右,一般不过二百字,超过三百字就会给读者一种厌倦感。只要能够切入主题,即使是只言片语也未必不可。如果一篇千余字的文章,你写了五百多字的编辑按语,那就喧宾夺主了。 我在编辑两万一千多字的小说《狗客》(作者:云南半夏)的时候曾有纠结过,如果做一篇综合运用方式的编辑按语,从解释故事的立意、文本架构到分析众多的人物,从评论作品的主旨和特色,再加上推荐理由,恐怕两万一千多字也是不够用的。倒不如尝试压缩按语的篇幅,看看能压缩到什么程度?结果用了大约两百字就完成了。当然这是一种尝试,纯属“个见”之类。
匆匆写到这里,交卷的时间到了,其实意犹未尽呢。您能帮忙继续说说吗?先谢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