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时光的隧道里,躲避着现实的无奈,陶醉在泛黄的回忆里,寻找那童真童趣,清香着那时的我和你......
那时的我们,为了踢盒电报,傻傻的奔跑着,我们躲在黑暗的楼梯洞里,我们藏在谁谁谁家的鸡窝里,我们猫在大人唠嗑的人群里,我们肆无忌惮的狂奔着、呐喊着,世界是我们的,快乐也是我们的,我们没有压力,没有心智,有的只是疯也疯不够的精力。
儿时的快乐,怎能忘记......我们席地围成圈圈,不分男女。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边,大家不要告诉她,快点快点抓住她快点快点抓住她......那就是我们快乐的秘密。
岁月消弭了我们纯真的梦想,丢来丢去,把我们的希望都丢到哪里去了,那个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少年,永远也找不回来了。我们也曾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一代未来,我们也曾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也曾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一代军工子弟。 小小的手娟里,也曾包裹着我们的伟大志向,我们肩背着大书包,赛达赛达的走在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嘴里高声唱着《我是公社小社员》,去附近的麦地捡拾麦穗,我们跳着《我爱北京天安门》,梦想着有那么一天,我也要上北京,去见毛主席他老人家。
我们的豪迈誓言就是: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上谁怕谁......我们的作文,开头必是:当前,祖国形式一派大好......我们听着小喇叭滴滴答滴滴答长大,我们感动在草原英雄小姐妹那大公无私的精神里,我们喜欢守在大喇叭下听《红旗谱》《夜幕下的哈尔滨》等。
岁月渲染了白发,也徒增了更多的感慨。滚铁环、踢沙包、撞拐、爬墙、上树,无所不能,最不能忘得就是跳皮筋,那歌谣多了去了:十二打点叮叮当,战斗英雄黄继光,黄继光,邱少云,他们牺牲为人民......还有什么一二三四五六七,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八三五六,三八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
最难忘的就是那讲也讲不完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再给一个小和尚讲故事......
小时侯我家住在包头市青山区富强路,我家对面就是派出所和粮站。每当我从5号街坊托儿所被大人接回的时候,开心快乐的我就跑到派出所外墙边。好多孩子在那里玩耍,大家一起玩贴饼子,就是一个人头朝下靠双手支撑倒立贴在墙上,后面的人一个一个贴上去,有时侯人多贴的太多,第一个贴上去的人坚持不住了,倒向一边,后面的一群人横七竖八倒下一片。每当这时,大一点的孩子就自告奋勇当排头兵,小一点的孩子只让站一边看。我因为有姐姐的保护,每次都能参加这种游戏。-
那时侯有一种食物叫钢丝面,现在每每想起还觉得香味悠存。钢丝面是用玉米面轧制而成的,细腻,劲到,清香。在当时,和高粮米窝头等杂粮比,钢丝面是很好吃的食物。因当时是供应粮,粮食能够吃就以是不错的了,那敢想美食顿顿有。南瓜饭红暑饭菜饭等等直到今天也没忘记当时的味道。没有油水没有五香粉和味精等调料的味道可想而知......-
那时侯,一到冬天,要储备冬菜,又冷又黑的晚上,全家几口人都等在粮站院里,等待分配.当分配完了,有自行车的人家就用车一麻袋一麻袋的往家送。没车的人家,就用肩扛麻袋一趟一趟往家送。那时侯,家家都有好几条麻袋,以备周转。每当这时,孩子们就在人群中串来串去,大人也无暇顾及孩子,任由我们疯跑。却从不但心我们丢失与否,是否打架,是否摔伤。那时的人是何等的善良。-
童年!你留在我记忆里的东西很多很多。到搪瓷厂捡煤核...到很远的地方拣包米杆茬,回来后晒干,烧火做饭用...站在自家门前,看骆驼队远去...花一角钱,就可以吃到一大卷果丹皮...二分钱买好几块的白砂糖(方形的)...还有那五艳六色好看的头绳...-
儿时的记忆,以刻在脑海,无法抹去。虽然只有年少的记忆,也足够我回忆:五号街坊是我生活的地方;四角,昆区,东河是我常去的地方;红旗俱乐部是我看电影的记忆;二机三小是我迈向人生的起点。
东河火车站,我头一次见到火车就是在你那里.这一去就是43年啊! 故乡的风还是那么大吗?故乡的人还是那么善良吗?故乡的一切一切还是那么亲吗?久违了!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