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凤鸣
|
【凤鸣梁溪】夏至吃馄饨与坟墩头2015-06-22 12:02:37
今天是夏至。一大早,老婆就催我到菜场买包馄饨的韭菜、肉馅和皮子。我说我不喜欢吃那玩意,俺“三高”分子,吃素就好。虎妞瞪了虎眼,说:我们吴地自古有谚语,说是“夏至不吃馄饨,死后没有坟墩。”今天必须吃馄饨,你老实听话赶紧去买。 阿拉只好擎了雨伞,提个小菜篮老老实实往菜场去。咱这不是怕老婆,咱是想着大热天的别淘气。记得我在锡城周山浜住的时候,隔壁有一家馄饨店。每到夏至,天尚未亮,隔了门板就能听到那家店里人声嘈杂,开门看时,只见男女老少早就排成一大排,嘻嘻哈哈地在扯老空。“夏至”生意好到没法说,收银员点钞票点到手腕子发酸,第二天要去看医生。 后来,我嫌城里太吵,远远地住到了东亭小镇。谁晓得乡下人对“夏至不吃馄饨“,死了便“没有坟墩”这件事更加情有独钟,更加迷信得五体投地。姆妈、阿嫂们夏至日抢购买馄饨皮子的劲头可以说是奋不顾身。面食店老板娘三次进货都被争抢一空,女人们为了有些人不排队“插楦子”的事争吵起来,先是红口白牙,胡言乱语,后是推推搡搡,各不相让,最后是奋袖出臂,揪发批颊,混战一起,像是西瓜皮擦屁股——一塌糊涂。 阿拉见这“娘子军”奋勇战斗,本想告诉她们:现如今,吃不吃馄饨都是“铁板烧”了,那来的坟墩头啊?可话到嘴边,阿拉又咽了回去。这些老娘们如今发了疯,雌老虎发威可是惹不起,还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为妙。于是乖乖巧巧、不做声响地看好戏。 其实,江南地方,每到夏至日,昼长夜短,适逢夏收夏种,体力损耗大,古人为了防饥,也为祝贺丰收,所以家家户户包馄饨,代代相袭,延至今日。 馄饨该吃,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传统。然而吃馄饨跟坟墩头到底有多大关系,实在没有必要深究。在过去的许多岁月里,也很少有人提起。 时下人们日益看重起坟墩来了,那是人们生活好起来之后的奢侈之举。在那些有权有势,或者先富起来的人们看来:人生一世,死后有个坟墩,可以不枉来世间一行;有政绩的,还可以扬名立万。故而很多人,人还在红尘里喘气,尚未升天,就先花大钱认真地选坟址,给自己立起坟墩头,刻起墓碑。你若说他们是抢死吧,这个过于刻薄,这样的调侃,他们听了也不舒服。毕竟以前只有皇帝死前先给自己造坟。所以,你看啊,那些奋臂挥袖,来争抢馄饨皮的,很多都是富婆。因为不吃馄饨,没有坟墩,确实是他们心里过不去的一道坎。 馄饨是个美食,阿拉爱吃,但我以为没必要大家都涌到这一天同吃,以至于酿成面店里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大热天的,高声嘶叫,扯发抓胸的雌老虎形象很是不雅,江南本是淑女所在,馄饨事小,形象事大。阿拉觉得坟墩头还是要弄的,毕竟你要给儿孙后代,清明节时顺大溜有个哭的地方。至于是哭你的人,还是哭你的财,你反正也听不明白了,就不必劳心费神了。不过,凡事都有个度,你在还活蹦鲜跳时,就为死后有无坟墩头,斤斤计较,辗转反侧,实在没这个必要。谁晓得你那把烧成灰的老骨头能存多久? 鲁迅有名言曰:“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 我想,还是鲁迅先生明白,人死了,还能被人记住,那才是永生。至于在野地里弄个什么坟墩头,倘若做了狐鼠之类的洞窠,那还是没有的好。 朋友们,夏至日快乐!
|
|
|
![]() 风逝
|
2015-06-22 13:25:00
呀,夏至还有这么多讲究,长见识了。 二哥啊二哥,知道的真多! 百事通! |
|
|
![]() 五十玫瑰
|
2015-06-22 14:04:11
一篇幽默,诙谐的小文。南方吃馄饨,我们北方是吃面。祝老师夏至快乐!
|
|
|
![]() 江楼望雨
|
2015-06-22 17:24:50
俺北方人没有夏至吃馄饨一说,俺们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包。俺这里是冬至饺子夏至面(过水凉面条)。这个发贴人好像是胶州湾生产的,但已经被江苏的连阴雨彻底泡透了。吴侬软语们(而且是富婆)为争抢馄饨皮揎袖露臂扯头发撒大泼,想必精彩之极——不过想象不出来,俺北方人没见过。
![]() |
|
|
![]() 述而游客
|
2015-06-22 17:34:14
凤鸣老弟,您这个贴子,彻底破坏了游客心目中从您以往描述所形成江南女子形象,游客欲哭无泪。
无论如何,您让人们看到了小桥流水小城雨巷的另一面,游客央人给您加了个精华的印章。 |
|
|
![]() 一朵怜幽
|
2015-06-22 19:04:20
哪天是夏至我还没弄清,不过我们这好像没有吃馄饨这一说法。 |
|
|
![]() 风逝
|
2015-06-22 21:12:17
今天夏至,怜幽。 你是南方的,吃馄饨还来得及吗? |
|
|
![]() 红袖留香
|
2015-06-22 22:04:21
二哥撒,我们这里没有吃馄饨这个说法,所以我并不担心什么,估计没有坟墩头这件事应该也是分区域的。还有,虎妞管你严厉是应该的,否则你这样有才有貌的帅哥经常往外跑,不跑出点风花雪夜来才怪!呵呵呵……
![]() |
|
|
![]() 江凤鸣
|
2015-06-23 15:38:55
回复风逝:民风民俗乃是一地之特征,写小说,码文字之人,吃透民俗,方有可能写出地域特色来。我在江山读的很多小说,就是没有地域特色,随便给它换个地名都能用,这样的文字是标准通用件,一嘴学生腔。嘿嘿,谢谢风逝表扬。
|
|
|
![]() 江凤鸣
|
2015-06-23 15:41:33
回复五十玫瑰:老姐,谢谢你的跟帖。南北风俗不同,端午节,我们这里乡下僻静处,还有唱神歌巫戏的呢。端午,也是驱鬼辟邪的日子。
|
|
|
![]() 江凤鸣
|
2015-06-23 15:46:03
回复江楼望雨:江楼老哥,十里不同天,五里不同俗。南北方各有自己的习俗与生活习惯。要是你来了,俺还要带你去看巫戏,听神歌呢,你见过没?端午岂在龙舟、粽子里,江南人过端午的花招还多着呢。
|
|
|
![]() 江凤鸣
|
2015-06-23 16:09:23
回复述而游客:述而老哥,江南是水的天堂,江南女子自是水做的。一曲评弹,一出越剧,一袭石榴裙,一朵茉莉花,一把油纸伞,给小桥流水旁的江南女子,披上了温柔娇媚的外衣。引得多少贾宝玉、登徒子团团转。但是别忘了,江南吴地的人文始祖来自血性的陕北,泰伯奔吴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也带来了西北汉子的好勇剽悍。古越国号称是大禹的子孙,十年生计、十年报复的勾践,想必也不是个软蛋。你想想金山击鼓的梁红玉、想想骑马挥剑的秋瑾,这样的女子为何会出在江南?想想一百多年前,当时的上海松江县令,为何著述说:吴中出悍妇,以至丈夫羸弱如奴。想明白了这些,你就会明白江南女子的另一面。当然,人家大上海的名门闺秀、天堂苏州的小姐名媛是很淑女的。但是,吴中乡下的大脚蛮婆们是不管这些的。她们日日采桑林荫,天天光脚下田,白天种地,夜里纺织,养活着一大家子。跟北方的女子不一样,她们是家庭的顶梁柱。这样的女子要是不蛮,老天还讲道理吗?社会进步了,乡镇企业的发展,让蛮婆们成了市民,但蛮气不是换个户口本就改变的。水样温柔,石般强悍,就是吴地女子的一体两面。你听过钱钟书夫人如何说吴地人吗?江阴强盗无锡贼!要不是江山文学,鼓吹正能量,我很想写一篇关于清末吴地悍妇的故事。
|
|
|
![]() 江凤鸣
|
2015-06-23 16:14:59
回复怜幽:夏至是夏天一年里白昼最长的一天。和冬至相对。所谓夏至,就是夏天到了啊。各地习俗不一样,江浙沪有夏至吃馄炖的习俗。
|
|
|
![]() 江凤鸣
|
2015-06-23 16:16:31
回复红袖:小狐仙,端午节快乐哈。姐妹相聚,想必很开心的。
|
|
|
![]() 江楼望雨
|
2015-06-23 17:17:23
凤鸣老弟,没想到述而一个复贴又引出您一大篇吴文化的考据和风土人情,佩服!但无论如何印象里不能把小桥旁流水边石榴裙,茉莉花,油纸伞的娇柔女子和撒大泼骂大街的悍妇形象重叠在一起,这真是一体两面。很希望看到吴地悍妇的故事。所谓正能量正文学的定位是什么?嘿嘿!
|
|
|
![]() 秀子
|
2015-06-26 09:57:59
夏至还有这一说,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也是地域文化与习俗。还是二哥说的对,只要活得精彩,何须担忧死后。小馄饨,大道理!问候二哥,夏至快乐!
|
|
|
![]() 五月小丫
|
2015-06-26 19:56:27
还没吃晚饭,读得我只咽口水。夏至这天吃馄饨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我也没吃。明年记着一定吃。鸣哥读了您的帖子长学问了,我就对吃感兴趣。 |
|
|
![]() 山地731828829
|
2015-06-27 16:26:00
二哥,我们云南没有这个习俗。 所以没有这现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