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地731828829
|
【流年赏析】七月流年评论员经典评语如花绽放2015-07-25 07:58:11流年评论员经典评语如花绽放 (备注:摘录于流年评论员论坛的帖子)
17 楼 文友:悦悦 2015-07-23 13:47:49 这是一篇具有历史和现实警示教育意义的小说。作者善于捕捉人们司空见惯的想象加以客观冷静地展示。让血的事实和惨痛教训让读者自己去思考、感悟和警醒。标题《断奶》很贴切。凡事都有两面性,关键是要适度。如亲情。本来这是凝聚亲人最好的粘合剂,谁也离不开它,但这个粘合剂不能过多。无论是老人对孩子,还是孩子对老人,都必须适度,过犹不及。就像本文中的小函,其娘家父母的溺爱造成了她的依赖心理,让她丧失了责任心和生活能力,结婚生子了,三十多岁而立之年了还不会做饭,也不会体谅父母的辛苦付出,更不会疼爱父母,对父母的一切付出认为都是理所当然。成天只会玩手机,就连儿子的家长会都是外公代劳。谁之过?父母终于醒悟,毅然决然地离开,让小函自己应对日常生活。再说手机,这本来是现代社会的沟通交流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通讯、摄取信息、交友、学习的重要工具。但这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否则,轻则伤亲情,重则伤人命。就如小函一样,随时随地微信晒图片,传信息,炫耀儿子的成绩单,上班也发信息,形成顽固的恶习而未可知,发展到开车微信传信息撞红灯和撞得一个初中女孩右腿粉碎性骨折,十多万的医疗费、六十万的赔偿金,家人东拼西凑也还不完。逼着父母回家卖老房子、在外租房住,卖房的钱和父母唯一的生活来源-父亲一个人的工资都拿来一起给她还债。老人家还要去找份看门人的工作来维持老两口的生计生。看着都让人感觉心寒。好在小函也终于醒悟。可这个代价太大了。我还是要问,谁之过?要我说,父母和小函都有过。父母不及时“断奶”之过,小函缺乏自制自省之过。这对现在的人们都是一个血的教训!必须警醒了!作者眼睛锐利,笔触犀利,直击时弊;以惨痛的事实教育人,充满正能量!好!问候风逝老师。遥祝夏安! 【流年】守望(小说) 作者:五十玫瑰
8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15-07-19 22:50:52 本篇讲述了再婚老人的喜怒哀乐。夏艳茹的母亲找了个老伴儿老梁,老梁很勤快,做得一手好饭菜,一家人很享受他的照顾。可惜好景不长,老梁突发脑溢血,导致肢体瘫痪,老梁怕给夏艳茹一家增加负担,主动选择离开。夏艳茹一家虽然甩脱了照顾老梁的重担,但夏艳茹看着日益失神的母亲,心里越来越觉得不安,她要把老梁找回来,和她们重新成为幸福美满的一家人。夏艳茹做到了,她把老梁接回家,全家过了一个快乐温馨的团圆年,并巧妙地将老梁“留”在了家里。不仅如此,她还努力修复老梁儿子和老梁的关系,希望有一天,小梁夫妻也能子孝媳贤。本文很好地诠释了“守望”的主题,夏艳茹、夏艳茹母亲、老梁都在守望,或许他们各自守望的具体内容会有所不同,但守望的核心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幸福,是和谐美满的生活。文章的结尾带给人更多的思考,余韵悠长。好文,欣赏学习! 7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15-07-14 11:15:17
情藏于笔锋,心在墨染的馨香里,回放父亲的生前,透过记忆,读取一篇篇爱的诗行,聆听一首首梦的暖曲,让“我”再一次回到那个弄堂口,感受“焦渴”的滋味,是那么的温馨甜润,犹如那朵朵盛开的雪花! 上官风 《品红楼之探秘宝黛之恋(雅品)-------不喜欢林黛玉的人,都没读懂《红楼梦》 6 楼 文友:五月小丫 2015-07-02 21:44:18
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我们也可以说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林黛玉。作者用不同的视角,独特的笔触,分析了宝黛之恋开篇引用“伟大起于平凡,高贵起于普通”起到了统领全篇的作用。 【流年】香,如故(散文)晓文
11 楼 文友:秀子 2015-07-07 09:58:22 【流年】格桑花开谓河边(外一篇)作者:徐清风来 2 楼 文友:含香 2015-07-19 12:13:27
读着作者的文字,一幅格桑花开放的美景展现在我眼前,从文字中我不仅欣赏到了格桑花绽放的美,更感受到了格桑花的气节与情操,如文中所述格桑花不惧干旱与淫雨,不择气侯与土壤,顽强的生长着,把幸福与快乐带给了渭河人民!美丽的格桑花更是幸福与吉祥的象征。 【流年】 长发如丝(聆听征文.小说) 作者 天山雪 24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15-07-07 18:38:24
昨晚当读完这篇小说时,心里有种淡淡的忧伤。孟小露这个美丽、善良的女人,让人又恨又爱又心疼。 【流年】忆(聆听征文·小说)9/518雪飞扬 9 楼 文友:空悟 2015-07-04 10:10:53 很感人的一篇小说!这人间的故事都是因为爱,四爷和奶奶之间的爱冲破了世俗的偏见,成了不是夫妻更比夫妻的相濡以沫。这份爱发乎情源于自然,这份爱虽然没有得到世人的认可,没有得到亲人的祝福,同样是那么的感人肺腑,发人深思。爱是伟大的,真正的爱不计较任何得失,爱就是付出,就是奉献,就是坚守,就是无怨无悔。奶奶和四爷的爱就是这样的,纯粹的爱。本文作者第一人称来写,更具感染力,欣赏了!感情真挚饱满,字句含情,真情感人的作品,无愧为佳作! 【流年】第九十九封信(小说) 作者:静如画 11 楼 文友:蓝月悠悠 2015-07-08 15:26:14
欣读如画的新小说,发现一改往日小说的风格,收尾迅速,留白与读者。这写法并不陌生,但在如画的小说里出现,感到很欣慰。
2楼 文友:蓝璎珞 2015-07-18 16:33:27 流行的不一定是艺术的巅峰,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才是珍贵。梵高的作品是传世的瑰宝,他在世时只有穷困潦倒,无数讥笑和抨击相伴。柳永在世,那些烟柳之词,除了独享烟花女子的青睐,当世正统文人,莫不嗤之以鼻,好在若干年以后,依旧有他的词曲传世。走在文字里的人,最大的梦想莫过于,把自己的生命寄存在文字里,长存于世。有几人能如李白,在生因文字笑傲尘世,死去亦能因文字千古传颂?青春文化,永远是稚嫩不成熟的,但其流传之广,往往匪夷所思。不只是汪国真的诗是如此现象,今人对李清照诗词的了解,多从少年时代吟咏那一曲《如梦令》开始,那些伤春的少年情怀,唯做梦少年多有契合,至于她后期的诗文,如果不是编入课文,估计自动接触的并不多。很多文人的前期作品都不是太成熟,但往往更受人喜欢,大概就是那些略有缺陷的文字,有青春的澎湃激情。青春最叫人怀念的,就是激情,而直白是释放激情的最好途径吧。汪走的一直是青春文化的路子,有着一大群的青春粉丝,却不能被文化圈的同行接纳,自然是热闹而孤独。都说文人相轻,然而与汪只有一面之缘的吴先生,却能在人群之外,给予深至灵魂的解读,这是一种豁达,也是汪正饥渴而寻觅着那种情谊。此篇文字,更是流露出深深的缅怀,叫人在温暖之余,真有遗憾:若是相视一笑,何其珍贵?吴先生自是如玉君子,读人读字,都能有自己的触摸方式和体悟,我在读《远方的萤火》一书中,很是折服。今日再读新作,更觉“惟楚有才”之语,不是虚妄。愿写作愉快,遥祝夏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