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来水榭(本社团不接受非首发稿件,投稿请标注首发,不标注的稿件退稿) 回复本帖
山地731828829

山地731828829 探花

  • 337

    主题

  • 5604

    帖子

  • 17590

    积分

【流年赏析】七月流年评论员经典评语如花绽放

2015-07-25 07:58:11
 

                            流年评论员经典评语如花绽放

          (备注:摘录于流年评论员论坛的帖子)

 

【流年】 断奶(短篇小说)风逝

 

17         文友:悦悦        2015-07-23 13:47:49

  这是一篇具有历史和现实警示教育意义的小说。作者善于捕捉人们司空见惯的想象加以客观冷静地展示。让血的事实和惨痛教训让读者自己去思考、感悟和警醒。标题《断奶》很贴切。凡事都有两面性,关键是要适度。如亲情。本来这是凝聚亲人最好的粘合剂,谁也离不开它,但这个粘合剂不能过多。无论是老人对孩子,还是孩子对老人,都必须适度,过犹不及。就像本文中的小函,其娘家父母的溺爱造成了她的依赖心理,让她丧失了责任心和生活能力,结婚生子了,三十多岁而立之年了还不会做饭,也不会体谅父母的辛苦付出,更不会疼爱父母,对父母的一切付出认为都是理所当然。成天只会玩手机,就连儿子的家长会都是外公代劳。谁之过?父母终于醒悟,毅然决然地离开,让小函自己应对日常生活。再说手机,这本来是现代社会的沟通交流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通讯、摄取信息、交友、学习的重要工具。但这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否则,轻则伤亲情,重则伤人命。就如小函一样,随时随地微信晒图片,传信息,炫耀儿子的成绩单,上班也发信息,形成顽固的恶习而未可知,发展到开车微信传信息撞红灯和撞得一个初中女孩右腿粉碎性骨折,十多万的医疗费、六十万的赔偿金,家人东拼西凑也还不完。逼着父母回家卖老房子、在外租房住,卖房的钱和父母唯一的生活来源-父亲一个人的工资都拿来一起给她还债。老人家还要去找份看门人的工作来维持老两口的生计生。看着都让人感觉心寒。好在小函也终于醒悟。可这个代价太大了。我还是要问,谁之过?要我说,父母和小函都有过。父母不及时断奶之过,小函缺乏自制自省之过。这对现在的人们都是一个血的教训!必须警醒了!作者眼睛锐利,笔触犀利,直击时弊;以惨痛的事实教育人,充满正能量!好!问候风逝老师。遥祝夏安!

【流年】守望(小说) 作者:五十玫瑰

8         文友:闲云落雪        2015-07-19 22:50:52

本篇讲述了再婚老人的喜怒哀乐。夏艳茹的母亲找了个老伴儿老梁,老梁很勤快,做得一手好饭菜,一家人很享受他的照顾。可惜好景不长,老梁突发脑溢血,导致肢体瘫痪,老梁怕给夏艳茹一家增加负担,主动选择离开。夏艳茹一家虽然甩脱了照顾老梁的重担,但夏艳茹看着日益失神的母亲,心里越来越觉得不安,她要把老梁找回来,和她们重新成为幸福美满的一家人。夏艳茹做到了,她把老梁接回家,全家过了一个快乐温馨的团圆年,并巧妙地将老梁在了家里。不仅如此,她还努力修复老梁儿子和老梁的关系,希望有一天,小梁夫妻也能子孝媳贤。本文很好地诠释了守望的主题,夏艳茹、夏艳茹母亲、老梁都在守望,或许他们各自守望的具体内容会有所不同,但守望的核心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幸福,是和谐美满的生活。文章的结尾带给人更多的思考,余韵悠长。好文,欣赏学习!

【流年】心是世界上最深的房间(散文)                            作者:纷飞的雪

7         文友:临风听雪       2015-07-14 11:15:17

情藏于笔锋,心在墨染的馨香里,回放父亲的生前,透过记忆,读取一篇篇爱的诗行,聆听一首首梦的暖曲,让再一次回到那个弄堂口,感受焦渴的滋味,是那么的温馨甜润,犹如那朵朵盛开的雪花!
小时候的天空应是明亮的,只因少了父母亲的存在而多了不应在那个年纪里该有失落感,也因此,给父亲的心里留下过遗憾,在童年过后的日子里,父亲给予作者的爱,有宠溺,但不放任;有严厉,却不冷酷;父亲用他的耐心与博大的胸怀,让作者找回了童年失却的父爱,其实,在每一个孩子眼里,自己的父亲都是伟大的,这一点,在作者的文里(如:到了学校门口,我会骄傲的说,嘿,这是我爸爸等)展现的淋漓尽致。而作者回报与父亲病中洗头的片段,看后让读者动容,也能从中看出作者对父亲的爱的深度。
文笔细腻,不急不徐的抒发中情感叠出!拜读!

上官风 《品红楼之探秘宝黛之恋(雅品)-------不喜欢林黛玉的人,都没读懂《红楼梦》

  6         文友:五月小丫        2015-07-02 21:44:18

  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我们也可以说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林黛玉。作者用不同的视角,独特的笔触,分析了宝黛之恋开篇引用伟大起于平凡,高贵起于普通起到了统领全篇的作用。
   巧用小标题《细节之恋》《知音之恋》《浪漫之恋》让读者一目了然。细节出精彩,优秀的作品都离不开细节的描写,作者举了几个典型的例子:1黛玉看宝玉的烫伤。2 黛玉不经意说出渔翁”“渔婆”3 紫鹃的试探这些细节描写不是作者精辟的分析,还真不容易体会得到。看来作者读书时勤于思考。
   人生难得一知己,宝玉看《会真记》不怕黛玉。
   什么最大,应该是人的思想,展开漫无边际的想象,可以是爱情更加唯美,充满了神秘的色彩。绛珠草降临人世,幻化成了林黛玉,而神瑛侍者便是贾宝玉。作者读文真可谓是专心致志。
   结尾的点睛之笔:宝黛爱恋纯洁、浪漫、感人,是中国爱情的圣经。更加深化了主题,也和开头相呼应。

【流年】香,如故(散文)晓文

11 楼        文友:秀子        2015-07-07 09:58:22
以夜间开发放的昙花为引子,引出了自己与流年朋友网上网下的亲密交际。网下与姐妹见面亲如故,网上有来自天涯海角的流年人从天南海北寄来的礼物去,情重于天,更有流年倾情帮助指导写作的良师益友,如此种种,似开出的朵朵馨香的花朵,飘着浓郁的暗香。谁说昙花一现,作者借昙花今夏三次花期,暗示与流年朋友的友谊地久天长,暗香四溢,暗香如故。真挚的情谊,优美的文字,羡慕着呢

【流年】格桑花开谓河边(外一篇)作者:徐清风来

2         文友:含香        2015-07-19 12:13:27

读着作者的文字,一幅格桑花开放的美景展现在我眼前,从文字中我不仅欣赏到了格桑花绽放的美,更感受到了格桑花的气节与情操,如文中所述格桑花不惧干旱与淫雨,不择气侯与土壤,顽强的生长着,把幸福与快乐带给了渭河人民!美丽的格桑花更是幸福与吉祥的象征。
作者不仅描写了花的美,还描写了渭河边的一些事例,比如去年秋天管理处为了把这里妆扮得艳丽多姿,特意引进了这些格桑花,但由于管理不善,花儿被践踏垃圾乱扔,扫了作者与游人的兴致,而今年由于管理规范,格桑花开得格外艳丽,这美丽的景致也吸引了大量的游人来渭河边游玩,大家的心情是多么的惬意啊!
其中有一个事例是作者看到前面有几个少男少女在拍照,艳丽的格桑花与娇美的少女相映成辉,为这花海平添了几分韵致,这一切都向我们展示了希望与生机,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美好与幸福。
一篇精彩的散文,不仅把格桑花的美描述得淋漓尽致,也叙述与烘托出了生活的美与善,景美人美生活更美!读完幸福的感觉满溢在我心头,诚谢作者带给我们如此美好的享受!

【流年】   长发如丝(聆听征文.小说)  作者   天山雪 

  24         文友:五十玫瑰        2015-07-07 18:38:24

       昨晚当读完这篇小说时,心里有种淡淡的忧伤。孟小露这个美丽、善良的女人,让人又恨又爱又心疼。
她的坎坷经历告诉我们,婚姻一定要门当户对,无论是经济还是才学,双方绝不能悬殊太大。一般美丽的女人大都幼稚、
善良。孟小冬这个单纯的女人,自从和富二代结婚后,夫家带给她的伤害使她痛苦了一生。
当她收获了真爱时,为了给所爱的人减轻负担,独自出走,毅然决然独自承担起了抚养孩子重担。在她生命的终点时,
才与相爱的人团聚。
        
一篇凄美的小说。语句优美,情节跌宕起伏,伏笔连连,环环相扣,特别吸引读者的眼球。欣赏学习。

【流年】忆(聆听征文·小说)9/518雪飞扬

9         文友:空悟        2015-07-04 10:10:53

很感人的一篇小说!这人间的故事都是因为爱,四爷和奶奶之间的爱冲破了世俗的偏见,成了不是夫妻更比夫妻的相濡以沫。这份爱发乎情源于自然,这份爱虽然没有得到世人的认可,没有得到亲人的祝福,同样是那么的感人肺腑,发人深思。爱是伟大的,真正的爱不计较任何得失,爱就是付出,就是奉献,就是坚守,就是无怨无悔。奶奶和四爷的爱就是这样的,纯粹的爱。本文作者第一人称来写,更具感染力,欣赏了!感情真挚饱满,字句含情,真情感人的作品,无愧为佳作!

【流年】第九十九封信(小说)  作者:静如画

11         文友:蓝月悠悠        2015-07-08 15:26:14

       欣读如画的新小说,发现一改往日小说的风格,收尾迅速,留白与读者。这写法并不陌生,但在如画的小说里出现,感到很欣慰。
       女主人公伊一与林溪的爱情始终贯穿全篇,故事感人至深,人物与情节的描叙都很细腻。林溪无疑是一个值得尊敬的热血青年,伊一是一个非常纯情的少女,她对林溪的爱情可谓忠贞不渝。陆原也是一个用情极深的青年,一个毫不计较个人私利、心胸宽广的人。而小说写道第九十九封信,却是即将与伊一结婚的陆原亲手交给她的,是林溪最后的手笔:幸福近在眼前。此情此景,是否有暗示伊一与陆原以后的生活状态?
       如画写爱情的小说颇多,而这一篇短而精,真的不错。心理描写依然是作者强项,可谓淋漓尽致。一开始就埋下伏笔,铺垫做得细致。

 2【流年】我与汪国真的一面之缘(散文)吴昕孺

2        文友:蓝璎珞        2015-07-18 16:33:27

流行的不一定是艺术的巅峰,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才是珍贵。梵高的作品是传世的瑰宝,他在世时只有穷困潦倒,无数讥笑和抨击相伴。柳永在世,那些烟柳之词,除了独享烟花女子的青睐,当世正统文人,莫不嗤之以鼻,好在若干年以后,依旧有他的词曲传世。走在文字里的人,最大的梦想莫过于,把自己的生命寄存在文字里,长存于世。有几人能如李白,在生因文字笑傲尘世,死去亦能因文字千古传颂?青春文化,永远是稚嫩不成熟的,但其流传之广,往往匪夷所思。不只是汪国真的诗是如此现象,今人对李清照诗词的了解,多从少年时代吟咏那一曲《如梦令》开始,那些伤春的少年情怀,唯做梦少年多有契合,至于她后期的诗文,如果不是编入课文,估计自动接触的并不多。很多文人的前期作品都不是太成熟,但往往更受人喜欢,大概就是那些略有缺陷的文字,有青春的澎湃激情。青春最叫人怀念的,就是激情,而直白是释放激情的最好途径吧。汪走的一直是青春文化的路子,有着一大群的青春粉丝,却不能被文化圈的同行接纳,自然是热闹而孤独。都说文人相轻,然而与汪只有一面之缘的吴先生,却能在人群之外,给予深至灵魂的解读,这是一种豁达,也是汪正饥渴而寻觅着那种情谊。此篇文字,更是流露出深深的缅怀,叫人在温暖之余,真有遗憾:若是相视一笑,何其珍贵?吴先生自是如玉君子,读人读字,都能有自己的触摸方式和体悟,我在读《远方的萤火》一书中,很是折服。今日再读新作,更觉惟楚有才之语,不是虚妄。愿写作愉快,遥祝夏安!



共0页 0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