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务管理 回复本帖
林儿

林儿 探花

  • 220

    主题

  • 1300

    帖子

  • 15764

    积分

略论散文的语言美

2015-08-16 21:00:55

    个人简历:江凤鸣:至德国学研究院理事,无锡工商联执委。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理事,无锡青商学院客座教授。曾任中国机电日报、无锡日报、中国工业报、科技日报特约记者。有记者职称。中国林业作家协会会员、无锡作家协会会员。江山文学网签约作家。曾参与《无锡史志》、《无锡走出的经济学家》、《新时期无锡党史专题集》等大型丛书编辑,担任《绿色思维》、《蓝色思维》两本经济、技术专著的主编。高级管理咨询师。因为要大量的撰写行业经济分析报告、出具可行性分析报告和管理诊断报告,勉强跟写作沾点边。1974年发表第一篇诗作《莽太行》;1981年第一篇散文获军区幻灯片解说词比赛一等奖。;之后也获得地方上或一些杂志、报纸的不足挂齿的奖项。1986年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为了闪光腾飞的一瞬》载入家乡文集《爱我祖国,爱我家乡》。之后,有《追赶太阳的人》、《彝族之鹰》、《灯火星光耀京城》等一批长篇通讯、报告文学作品发表在省部级报刊上,并获得相关奖励。再之后,全心全意扑在经济、技术管理工作上,20多年间几乎没有碰触文学创作。2010年后,遭遇江山文学网站,再拾笔写作,有散文、小说等陆续发表在报纸、杂志上,有《凤鸣梁溪》、《烟雨里的粉墙黛瓦》两部散文集出版。

 

                            略论散文的语言美

                      逝水流年社团顾问江凤鸣老师(主讲)2015、5、8、16

  

   一、散文是美文,应该追求语言美。

二、追求语言美,要“四美并肩”。

三、追求语言美,要锤字炼句,讲究修辞。

四、向大师们学语言

 

我在一个很偶然的时间,接到我的社长传来林总给我的指示,要我与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江山是一个著名的文学网站,是个藏龙卧虎所在。就算我自己所在的社团,也有一大把中文系毕业的教授和教师,特别是江山的那些红颜才女们,武有穆桂英、文有李清照,十分了得。而我是学管理工程的,你叫我画图纸,做数学模型或者诊断精益生产、指导流程再造大概还行,毕竟这碗饭吃了几十年了,可以闭着眼混混。让我来讲文学上的事,那肯定是木匠见到鲁班、铁匠碰上干将、使枪的撞见张飞,耍刀的遇上关公。结局不大妙。但是,既然来了,也只好是牛头对马面——豁着脸上了。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略论散文的语言美。

 

一、散文是美文,应该追求语言美。

什么是散文,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因为它的含义和范围一直伴随文学的发展而演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除诗、词、曲、赋之外的文章,都被称为散文。今天我们说到的散文,基本上是指同诗歌、小说、剧本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其内涵也极其广泛。据说,现在散文同杂文和报告文学也分家了,那咱们今天说的范围就是分了家之后的散文。
散文短小精悍,文情并茂,不拘一格,自由灵活,历来被誉为美文。散文绘景状物,记事写人,挥洒自如;描写抒情,叙述议论,兼采并用。好的散文,可以让读者看到生活海洋中的五光十色,听到大千世界的喜怒哀乐,领略思想哲理的铁树银花,收获精神田野上的鲜花硕果。因此,历来的散文大家都追求散文的结构美、意境美、风格美和语言美。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无数个散文大家,他们都是卓越的语言大师。著名的“唐宋八大家”,还都是著名的诗人。他们借助诗歌的语言艺术,构建起绚烂的散文意境,把散文的语言美,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
我觉得我们不论写作或是阅读欣赏散文,都应认真的向前辈大师们学习,借鉴语言艺术,以形成具有自己艺术特色的语言美。我以为散文语言美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过分。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一个美丽的少女,如果是个结巴,那与人交往,该是多么大煞风景啊。如果再口吐污秽,那就真是鲜花插在牛粪上了。我个人以为:语言美,就是一篇散文的漂亮外衣,一眼看下去,让人感到愉悦,感到美丽,文章才能读下去。
我时常见到一些作者的散文,有的句子冗长,就像懒婆娘的裹脚布;有的语言无味,像一杯白开水;有的辞藻华丽,脂粉腻人,好似驴粪蛋裹了一层霜;还有的不加修饰,缺乏动感,如同老和尚的帽子—平不塌。语言如此糟糕,就算你的散文内容再好,主题的调子再高,恐怕读者也难以读下去。毕竟青年男女找对象,第一眼看的是外貌。估计读者对文章的取舍也是这么个道道。
散文没有小说曲折的故事情节,来引人入胜。散文没有迭起的戏剧高潮,来令人心动。散文篇幅短小,要靠语言的锤炼取胜。著名现代散文大家秦牧先生曾说:“一座大山上有小堆的乱石,时常无损于大山的壮观。但如果一个小园中有一堆乱石,就很容易破坏园林之美。同样的道理,短小的文章特别需要写得简洁和优美。任何的败笔冗笔在篇幅短小的文章中,时常显得格外刺眼和难于掩饰。”照秦牧先生的说法,语言美否,简直就成了散文的筋骨命脉,似乎可以决定一篇文章的成败了。

中国自古以来,出过无数散文大家,自诸子百家到现今为止,简直是恒河之沙,数不胜数。关于为文之美,也有过很多论述,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体会。我个人以为晚明的大散文家姚鼐的说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在《复鲁絜非书》一文中说:

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惟圣人之言,统二气之会而弗偏,然而《易》、《诗》、《书》、《论语》所载,亦间有可以刚柔分矣。值其时其人,告语之体各有宜也。自诸子而降,其为文无弗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岭,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日初升,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以殊焉。

姚鼐在中国散文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他认为文章之美,虽然千姿百态,但总的来说不外乎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阳刚之美是一种雄伟壮阔、崇高庄严、惊涛拍岸、刚劲挺拔的美。而阴柔之美则是一种柔和悠远、婉约幽深、细流涓涓、哀而不伤之美。这两种美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这也是他对由神、理、气、味、格、律、声等多重交错综合而成的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的美学概括。
文由心而生。我以为,追求散文的语言美,作者应努力构建语言环境的美,根据自己不同的心境,去创造不同的语境。有时如大江东去,澎湃激荡,让读者感到血脉喷张,慷慨激昂;有时犹如饮下一杯醇浆佳酿,使读者如痴如醉,回味悠长;有时如同知心好友聊天话家常,令读者倍感亲切;有时如同春江碧透,澄澈见底,让读者神清气爽……
下面我想举些例子说明:

一字贴切,全篇生辉

几个年轻的姑娘赤着脚,提着裙子,嘻嘻哈哈追着浪花玩。想必是初次认识海,一只海鸥,两片贝壳,她们也感到新奇有趣。奇形怪状的礁石自然逃不出她们好奇的眼睛,你听她们议论起来了:礁石硬得跟铁差不多,怎么会变成这样子?是天生的,还是錾子凿的,还是怎的?

“是叫浪花咬的,”一个欢乐的声音从背后插进来。说话的人是个上年纪的渔民,从刚扰岸的渔船跨下来,脱下黄油布衣裤,从从容容晾到礁石上。

有个姑娘听了笑起来:“浪花也没有牙,还会咬?怎么溅到我身上,痛都不痛?咬我一口多有趣。”

老渔民慢条斯理说:“咬你一口就该哭了。别看浪花小,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心齐,又有耐性,就是这样咬啊咬的,咬上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哪怕是铁打的江山,也能叫它变个样儿。姑娘们,你们信不信?”

这是著名散文家杨朔先生《雪浪花》中的一个片段。一个咬字,写出了姑娘们的快乐,老渔民的幽默,大海的魅力,引申出沧海桑田更加深刻的寓意。

俗话俚语,照样生动诙谐。

女人和穷人不能进祠堂吃酒的老例,也被打破。横山白果地方的女子们,结队拥入祠堂,一屁股坐下便吃酒,族尊姥爷们只好听他们的便。

这里的“一屁股”简直就是化腐朽为神奇的绝妙好词。听似家常句,实则生动有趣的多。这是语言大家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中的一段话。

气势雄浑,一泻千里。

下面是鲁迅在《白莽作<孩儿塔>序》中的一段:

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别有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一连几个排比句,势若银河落九天。

情景交融,哀而不伤。

黄昏,西天一抹残霞,黑暗如蝙蝠出穴啮咬剩余的光,被尖齿断颈的天空喷出黑血颜色,枯干的夏季总有一股腥。 

     辽阔的相思林像酷风季节涌动的黑云,中间一条石径,四周荒无人烟。此时,晚蝉乍鸣,千只万只,悲凄如寡妇,忽然收束,仿佛世间种种悲剧亦有终场,如我们企盼般。

这是台湾女作家简媜散文《母者》开头的两段文字。这里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构成了一幅奇妙的情景。

 

二、追求语言美,要“四美并肩”

我个人以为散文的语言美,应该努力去追求生动的美、朴素的美、节奏的美和简洁的美。当然,还可以总结出其他别样的美。
我们先来说生动的美。散文语言要形象生动,如春风摆柳,有立体感。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境,如见其人。且看鲁迅先生《好的故事》: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柏,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浆,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一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合;刚一融合,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型。”   

这段文字,鲁迅笔下的自然景物充满了动感和光感,富有诗情画意,有情调,有气氛。在水面上所呈现的倒影的铺展与碎散,描写的尤其具体而优美。使人如临其境,体现出了一种如古人所说的“如境如图”的语境。
散文语言的朴素美,正如一杯清茶,很淡很淡,经过读者的细心品尝,它会越品越香,回味无穷。语言的朴素美,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并不是不要作者对语言进行精心加工,反复锤炼,而是不要过分使用丽词艳句,夸饰堆砌。散文的行文造句,应结合语境,从内心深处自然流出,朴素平实,又不失深切动人。这正犹如气质高雅的女人,她总是化淡淡的妆,来体现自己的天生丽质,而不会把五颜六色的脂粉都涂抹在脸上。我们很多人读过朱自清的《背影》,孙犁的《荷花淀》、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些散文大家的文章,语言平实的如同拉家常,但却是脍炙人口,令人唇齿生香。当下的散文创作中,有一种半文半白,诗赋两不像的文本,它闲适、随意、感伤,很具有消费性,也在学生中很时尚。它辞藻华丽,却没有思想。我个人并不反对这类散文,因为正是这些散文的存在,才映衬出了经典散文的美学价值。
我以为散文的语言还应该有节奏的美。因为汉语本身是有声调节奏的。中国古代的散文,尤其是“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是很讲究声调起伏、叠字叠句,长短交错的。他们的文章交错使用排比、对偶、借代、拈连、顶针和回环等修辞手法,音调和谐,流转自如,富于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如柳宗元的《封建论》中的一段: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这段文字,长短交错,节奏分明。声调铿锵。虽是一段议论,却令人听来悦耳,读来顺口。我以为,我们现代学习散文创作,也应该努力追求语言的节奏美,使之情文并茂,音义兼美。
最后谈谈散文语言的简洁美。我个人认为散文语言的简洁流畅,应该是散文的固有秉性。唯有简洁,才能畅晓明白。前边我们在讨论散文语言的动态美时,例举了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这篇散文同时也是语言简洁美的典范。它笔简意丰,干净利索,毫无冗词赘句,有一种简洁潇洒的美。
散文的语言美,行文多寡长短,抑扬高下,节奏快慢、修辞使用,虽无一定之律,却有一定之妙,把握它,主要靠多练习、多实践、多思考、多阅读、多借鉴。这里的“一定之妙”,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只要持之以恒,细心揣摩,多写多练,是可以把握散文语言的音调美、旋律美、节奏美,并进而创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美感语言。

三、追求语言美,要锤字炼句,讲究修辞。

 

马克思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高尔基说过: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好的散文,是通过语言美来传情达意的。拙劣的语言是没有办法表达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意境、丰富细腻的情感的。我们既然要把散文写成美文,就应该追求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与精炼。我想,这大概就是追求语言美的基本功。

我们在上一节提及杨朔的《雪狼花》时说到,“一字贴切,全篇生辉”,但是有时候一字一词的瑕疵,有可能累及全篇。古人尝说:“一字乖僻,全篇震惊”。说的也是这么个道理。

下面我们来看这些例句:

台风连刮了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多被吹断,只有那棵树坚决不倒,而且据说一片叶子也没掉。

想想看,我们是不是把“坚决”,改成“屹立”更好?

她走起路来,步子有点臃肿,显得怪不自然。

步子形容成“臃肿”有点超现实主义的味道,不如改成“蹒跚”为好。

在异国的天空下游荡的孩子,你可记得你故乡的昔日如同生活壁画的古城墙?

这句话里的“游荡”,是否改成“漂泊”更加贴切?

不一会儿,新战士们手握刚刚发的心爱的钢枪,欢欣鼓舞地回到营房去了。

这句话中的“欢欣鼓舞”我个人以为,改成“欢欢喜喜地”似乎更好。说成“欢欣鼓舞”似乎有点大词小用。

上面我给大家举这些例子,是想说明,我们在创作散文中锤字炼句的重要性,用词不当,会让人感到突兀、别扭、不和谐。

锤字炼句,我们要向大文学家、大文豪们学习。他们总能够把那些并不华丽的句子,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下面我们大家来欣赏余光中先生的美文《听听那冷雨》中的第一段: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大家觉得这些用连绵词构成的整段句子,是不是构成了一幅雨天的美丽图画?用最普通的词句,写出最美丽的意境,这就是散文大家的功力。余先生是著名的诗人,他遣词造句的功力已经炉火纯青。即使写散文,也透着一股诗意。

锤字炼句,就是要将自己的文字,反复推敲。找最合适的字,最贴切的词,放入句子中最需要的地方。

说到锤字炼句,我们常会说“推敲”这个词。这个词有个典故。说是中唐时,诗人贾岛上京赶考,他骑在驴上,忽然想到一句好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觉得很美。不过一会儿,他就又想的到了“僧敲月下门”。于是就在驴上“推”“敲”起来。直到遇到了大文豪韩愈,这才定下了“僧敲月下门”。于是推敲就成了我们汉语中具有反复考虑这样一层意义的一个词。

我想说的是,好的句子都是这么“推敲”出来的。

 鲁迅先生是公认的语言大师,我们试举几例看他是怎样“推敲”句子的。

初稿:待到上午,清道的骑士才慢慢地走来

定稿:待到上午,清道的骑士才缓轡而来。    (选自《眉间尺》)

 

初稿:从此就看见许多新的先生,听到新的讲义。

定稿: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选自《藤野先生》)

 

初稿:我很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不渊博

定稿:我很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通过上述的例子,我们可以晓得鲁迅等语言大师们是怎样认真地推敲文字了。

总结一下:锤字炼句的基本要求是:“锤字”:看清对象、切合题旨、考虑语境、力求明晰。“炼句”:注意通畅、力求简练、组织周密、说法生动。另外在散文的句式选择上,要特别注意语序的变化、句型的变化、句子的长短和句子的整散。要通过选择不同的句式,用于不同的语境,以使得语言有一种长短交错、整散搭配、曲直相间、聚散灵活的美感,从而达到气势贯通、声音和谐、意义鲜明、韵律生动、朗朗上口的目的。

追求散文的语言美,我觉得注重锤字炼句,反复推敲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更加基础的方面,就是要注重语言的逻辑、语法和修辞。逻辑管的是“对不对”,语法管的是“通不通”,修辞管的是“好不好”。限于时间和篇幅,我们这里重点讨论修辞。修辞是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广义地说,它是指对文章的用词、造句以至谋篇布局的斟酌和推敲;狭义地说,是使语言形象生动的一些具体方法。

修辞的基本要求是准确、鲜明、生动。我们还是用鲁迅先生的文字来举例子。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象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鲁迅在这里用“眼光正象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来形容“浑身黑色的人的狠毒与凶残。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这是毛泽东写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的一段话。他用比喻和排比两种修辞方法并用,形容革命高潮即将到来。具有强烈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修辞的方法有很多,通常有比喻、借代、比拟、衬托、夸张、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双关、反语、设问、反问、层递、呼告、象征、拈连、仿连、顶针和回环等。

比喻是我们散文写作中运用的最多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讽喻、博喻、强喻等多种形式,因为大家对比喻都很熟悉,就不多说了。

比拟是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写,或者把人当做物来写。前一种叫做拟人,后一种叫做拟物。

例一:昨天晚上,月色皎洁,我们在月光下愉快地劳动着,月亮也板着面孔看着我们

例二:有时,望着莽莽苍苍的大地,我骑着思想的骏马奔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然后,才又收住缰绳,缓步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中来。

例一是拟人,例二是拟物。

衬托分为正衬与反衬两种:

例一: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例二:夜是这样的宁静,这样的柔和……从那幽静的小径上,我们听到清脆的唧唧的虫声。

例一是朱自清散文《绿》中用各种绿来衬托梅雨潭的绿。是正衬。例二,是冰心散文用虫鸣反衬暗夜的宁静。

借代是不直说事物的名称,而用有密切关系的另一事物的名称去代替。

天气热得厉害,从八里桥走到洋河边不过十二三里路,白鼻的胸脯上、大腿上便都被汗湿透。

这里的白鼻是指一匹马。这匹马因为是白鼻子,就用“白鼻”指代了一匹马。

层递是由一连串语句,表达递升或递降的内容。层层递进地描述事实,说明道理。

例一: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例二:火车风驰电掣地猛冲过来……五十米,马不动。四十米,马还不动。三十米,马还是不动!

例一是递升,例二是递降。

拈连是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借以开拓新的意境。

    例如:织渔网啊,织渔网,织出一片好风光。

仿连是利用语义的联想,根据上下文出现的词语临时巧妙地仿造出一个新词语,借以增强表达的情趣。

    例如:读者定会觉得这是一条“新闻”吧,其实却是一条旧闻。

顶真是用上句结尾的词语做下句的开头,使临近的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顶真也叫连珠。

例如:茵茵牧草绿山坡,山坡畜群似云朵,云朵游动笛声起,笛声悠扬卷浪波。

有一副用顶针修辞法写成的祝寿对联甚是巧妙。写在下面给大家欣赏一下:

上联是:寿比南山,山不老,老大人,人寿年丰,丰衣足食,食的珍肴美味,位列三台,台享荣华富贵,贵客早应该来,来之是理,理所当然;

下联是:福如东海,海阔大,大老人,人面兽心,心田不好,好一个老杂种,终久必死,死无葬身之地,地穴未打未来,来之后悔,悔之晚矣!

回环是顺着说,反转过来说,造成循环往复的语言形式。

例如:近来呀,我越帮忙,她越跟我好,她越跟我好,我越帮忙,这不就越来越对劲儿了吗?

象征是根据事物间的联系,凭借心理感觉所产生的联想,以甲事物示乙事物,借以表达寓意和深情。

例如:当着天空出现乌云的时候,我们就指出:这不过是暂时的现象。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

这里的“乌云”象征反动势力;“黑暗”象征腐朽的社会制度;“曙光”象征新的美好事物的出现。

修辞还有许多的形式,限于时间和篇幅,这里就介绍这些。

 

四、向古今中外的大师们学习

 

时间过的很快,不觉得就像流水般过去了。这个部分的内容,只能点到为止了。我个人觉得,写好散文,追求散文的语言美,追求语言的生动、准确、鲜明,我们一定要向古今的语言大师们学习。从多读多看中,悟出道理,找出规律。我以为要读,你一定要品读经典,因为只有读懂了阳春白雪,才能识别下里巴人。只有畅游了长江大川,才能晓得支脉、溪流。只有登上喜马拉雅,才看得清丘陵土山。前面。我们说的都是个别的句子,现在我们来看一些整段的文字。

司马迁是中国汉代的大史学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历史散文的开创者。他的《史记》被后人称作“无韵之离骚”。

他通常采用简洁有力而极富表现力的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准确而生动。

(周)昌尝燕时奏事,高帝拥戚姬,昌还,高帝得,周昌项,曰:“我何如主也?”昌曰:“陛下即桀纣主也!”于是上之。

短短几句话,没有任何修饰地把一个无赖皇帝的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运用联动的修饰方式,把君臣对话的情景,动态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朱自清是民国时期的散文大家,他的语言特点是于平淡中见神奇。

他在《游欧杂记》中这样描写哥龙附近莱茵河两岸的古堡:

两岸山上布满了旧时的堡垒,高高下下的,错错落落的,斑斑驳驳的:有些已经残破,有些还完好无恙。这中间住过英雄,住过盗贼,据险自豪,纵横驰骤,也曾热闹过一番。现在却无精打采,任凭日晒风吹,一声儿不响。坐在轮船上两边看,那些古色古香各种各样的堡垒历历的从眼前过去;仿佛自己已经跳出了这个时代而在那些堡垒里过着无拘无束的日子。游这一段儿,火车却不如轮船;朝日不如残阳,晴天不如阴天阴天不如月夜——月夜,再加上几点儿萤火,一闪一闪的在寻觅荒草里的幽灵似的。
你看关于堡垒的外形,作者只用了三组叠字来描写:高高下下,错错落落,斑斑驳驳,就写出了堡垒的意象。作者在这里综合用了排比、对比、顶真、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段,将静态的堡垒,写得及其生动而富于动感。
   窗外的两棵火焰木,风一吹过,几朵硕大如莲的红花,忽远忽近地扑向我,仿佛伸手可及。摇曳眼前、正燃烧的火焰花,与掉落于地的沉寂落花,相映成趣。我想起巴利文佛典常把“心”的作用比喻为“火”——对于尚未彻悟真理,以及灭除烦恼的心,就像熊熊烈火;而已经彻悟真理并灭除烦恼的心,则像熄灭的火。所以“智者,他们就像这把火一般地熄灭了”;但是,世上无数尚未解脱的众生,却正在燃烧着……

这一段文字选自释见介《看!烦恼正如火焰花熊熊燃烧着》,作者用比喻、比拟、拈连、衬托等多种修辞手法来写窗外的木棉花。巧妙的是,作者以花喻火,又顺手拈来,搭上了人的“心”火。看花见禅,禅意成趣。你应该猜到了,作者是位出家修行的女尼。但她同时还是杂志的编辑,报纸的专栏作家。

啊,多少次黎明即起,面向霞光万道,比光轮还明灿的东方——多少次走到绿洲的边缘,那里的最后几棵棕榈枯萎了,生命再也战胜不了沙漠——多少次啊,我把自己的欲望伸向你,沐浴在阳光中的酷热的大漠,正如俯向这无比强烈的耀眼的光源……何等激动的瞻仰、何等强烈的爱恋,才能战胜这沙漠的灼热呢?

不毛之地;冷酷无情之地;热烈赤诚之地;先知神往之地——啊!苦难的沙漠、辉煌的沙漠,我曾狂热地爱过你。

读到这儿,朋友们已经晓得了,这是法国著名作家纪德的散文名篇《沙漠》中开头的一段。作者用呼告、比喻、象征、排比、层递等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对沙漠的炽热感情,在文章的开篇就抓住了读者的心。西方作者的文字,更多豪放、直抒胸臆,他们更长于哲理的思辨。

    限于篇幅不能再举例了。

最后,我想说要写好散文,努力的追求语言美,把散文写成美文,我们唯一的出路是多写、多练习,多阅读,阅读是最好的学习之道。

我私下以为,单从追求美感出发,是否可以读读《史记》、《庄子》、“唐宋八大家”、金圣叹编的《天下才子必读书》、《古文观止》、《古文类篡》和《骈体文钞》,骈体文在中国后代文人中颇被诟病,但我以为其中的许多小赋,拿来学习语法修辞,锤字炼句,还是不错的教材。散文写作要向诗歌语言和戏剧语言学习,这样会更富于美感也更精炼。

五四以降的散文作家鲁迅、林语堂、朱自清、周作人、郁达夫、冰心等人的作品都应该读读。另外,我还喜欢叶圣陶、丰子恺、郑振铎、梁实秋、徐志摩、老舍沈从文郭沫若、孙犁、杨朔、汪曾祺、萧红、余秋雨、史铁生林清玄毕淑敏等人的作品。
    国外的散文家,文艺复兴时期的太过遥远了。近现代的作家,我个人喜欢的有:高尔基、纪德、巴比赛、杰克﹒伦敦、房龙、纪伯伦、本雅明、卡夫卡、芥川龙之介、劳伦斯、蒲宁、高尔斯华绥等等,当然要说下去还有很多。
    对于个人喜欢的作品或者作家,本是见仁见智的事。我在这里只是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啰里啰嗦的我终于讲完了。限于自己的浅薄、笨拙,关于这个话题,我只能点到为止。

林儿

林儿 探花

  • 220

    主题

  • 1300

    帖子

  • 15764

    积分

2015-08-16 21:04:15
谢谢江风鸣老师的精彩演讲!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