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仲良
|
【渔舟随笔】我和渔舟共远航2015-09-01 20:19:55
我对书籍和文学的钟爱始于童年,或许更早。 小时候,为了一本《征途万里英雄路》,我硬是缠着父亲放弃买钢精锅,害得我家用一个洗脸的瓷盆放在煤炉上做了一个冬天的饭。为了看书,我能从别的同学的裤裆下往里面钻。我也可以放弃真理,附和着有书的同学说“嘎咕”就是“叽咕”。记得我读四年级时,老师让我们勤工俭学,拾紫云英,说是卖了钱买书报看。为了买书报,一天晚上,我抹黑潜到生产队的紫云英垛子下。 后来我长大了,上中学了,除了读书还尝试着写作,但是那时的写作跟中学生的作文没有二般,真正称得上写作的是在我参加工作以后。 当我扬起理想的帆要在文学的海洋里远航的时候,才知道生活的艰难必须要让文学之舟停泊在港湾。我连中学时代的写作也不能继续了,只能在工作之余断断续续地读一点书。在这个时期,我也写了一些诗歌,散文,小说之类,因为家搬来搬去,这些东西大都遗失了,能够翻捡出来的,有一篇小说《两个报考人》和一些诗歌散文。看着这些幼稚的“作品”,不敢相信就是自己写出来的。后来经济富裕了,也有了比较充足的业余时间,于是冬眠了二十年的文学的种子又出土了,发芽了。 这粒撒播在丰饶土壤里的种子,在阳光明媚的春天里,迅速地蓬勃生长,欢唱地摇曳着矫健的身姿。虽然写作是天底下光明的事业,但是我感到像做贼一样偷偷摸摸,不敢让朋友和同事知道,害怕他们讽刺、奚落和打击。当我正在灵感的引领下,文思泉涌,奋笔疾书的时候,如果接到朋友邀请打牌,喝酒的电话,我就得放下笔,应邀而往,因为我害怕朋友的奚落和嘲讽。 我独自一个人艰难地踯躅于文学的荒原,没有多少人理解,更没有热心的支持。 有一次,我们几个同事在一起吃饭,一同事直截了当地问:“听说你在写小说?写啥呀,有时间不如打打牌,喝个酒,钓个鱼,该舒服时就舒服,还干那份伤脑筋的事。”更有人在背地里议论,说也不知道我读了多少书,自不量力,妄想着去著书立说。还有走出校门不久的大学生,连我的文章都没有读过,更不知我读过多少书,就和我面对面的说,我写的东西不行;还劝我要多读一点书,先打好文学的基本功再去写。他还说他现在在读泰戈尔和莎士比亚。对于他的建议,我谦虚地接受。说到莎士比亚,我有三十年没再读过了,那还是中学时期的旧事。至于泰戈尔,该怎么说呢,在一次和朋友的聊天中,听了他的故事,我感动地回复道:“我(想)把你的事迹编成不朽的诗集。”有时候还会和朋友开玩笑说:我愿坐在各处游走的月光上,悄悄地来到你的床上,当你熟睡的时候,躺在你的心上。 我孤独地写作,执着地出版。当《红烛》发行的时候,我还在无助地隐忍着凄风冷雨。后来,我的坚守与追求得到了一些人的肯定,关注与支持。但是,我依然独自在文学之路上摸索着前行。我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文艺创作培训活动,也没有得到过名师的指点与帮助,创作,完全是随心所欲的个人行为,因此,写出来的东西有许多入不了潮流。一次,我在浏览QQ空间时,偶尔发现了“回味”。我沿着足迹寻过去,发现回味的空间有许多美好的文章。我像寻到了知音、找到家一样的愉快和欣喜,于是我发出了添加好友的邀请。不久,回味就有了回复。 后来,回味邀请我参加“渔舟社团”,我欣然接受。 渔舟是一个“江山文学”的成立不久的社团。一加入渔舟,我就把我的旧作和新篇投了过去,每一篇文章回味和编辑都要仔细审读,并写了精彩,准确的编按,就连一首退稿的诗,柳约也写了中肯的修改建议。在编按里,编辑费尽心思,挖掘文章的精髓和闪光点,力求全方位地帮助读者理解和领会文本。透过编按,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品生命的气息和人性的光辉。有的编按挖掘到了作品的根,是当时写作时也没有预料的社会效应。对于文章的瑕疵,编辑们毫不掩饰个人的观点,在“渔舟唱晚”和“风回雪舞”内部群里进行交流,并提出修改意见。对于有些文章的不足和缺点,编辑们还私自进行交流。我的一篇散文投过去,审理也通过了,已经在渔舟发了出来,社长回味和我交流说,文章的结尾似有不妥,建议我修改。我根据社长的建议,在末尾加了两自然段,她阅后说:“这样读起来感觉畅顺多了。”我说:“文章都已经发出来了,再修改还可以吗?”她坚定地说:“修改和发表是两回事,修改是为了写作的提高。”多么真诚的道理啊! 散文《忆祖父》投过去以后,她建议道:“我总觉得没有祖父在家里的事迹不够好,是不是加一点这方面的内容啊?”于是,我的思绪又回到祖父在世的岁月里。后来,我加上了祖父回来种菜的情节。经过修改,《忆祖父》成了江山的“精品”。 在渔舟有许多擅长写小说的编辑,社长回味的小说就写得很好,我们经常就小说的创作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有一次,我和回味谈到我的一个短篇,她说,前面的铺垫有点多,显得拉杂,结尾又显得很草率,很苍白。最后,她惋惜地说:“这都是硬伤啊,想修改,太麻烦。” 她的话让我感到很惭愧,也让我清晰地意识到小说应该怎样写。为了不让以后写的小说再出现硬伤,我会更加虔诚,敬畏,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字的写作。 登上渔舟,我感到创作之路更宽广,方向更明确,不像以前那样感到孤军奋战。渔舟唱晚的序幕已经拉开,正在上映一场文学的盛典。我将与渔舟的编辑及所有的成员一起,和渔舟一同远航。 |
|
|
![]() 回味
|
2015-09-01 21:55:09
马老师的文章感人真挚,你能答应来渔舟,陪伴渔舟一起成长,这样我很感动。毕竟,我们刚刚成立,还是那么的小。就让我们一起努力,与渔舟一起去远航!
|
|
|
![]() 柳约
|
2015-09-04 18:07:27
涓涓细流的文字,抒发了文字的心路历程,学习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