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约
|
【渔舟赏析】第七次约会2015-09-10 19:57:05
《第七次约会》,是马老师8月24号发在渔舟唱晚的一篇小说,也可以说是一篇反映婚姻,反映单亲母亲生活的小说。作者开篇即渲染气氛,“风像一个喝过了酒的醉汉在大街上横冲直闯,它从窗户和玻璃门的缝隙里挤进商店、超市,然后就像落入怀里的雪花一样无影无踪……”看似是不起眼的环境描写,其实,也有过渡的成分,然后不急不缓地引出主人公——超市里买儿童钙奶以及玩具的夏阳。夏阳带着这些东西,是为了看儿子,结果却扑个空,这为后文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接下来,作者交代了故事背景,将夏阳设定为“一个不喜欢浪漫的人”,这样的人物性格似乎跟题目相悖,但其实仔细一想也就释然了,第七次既是数量,也代表着主人公的情感经历,一个熟悉风月的人如何能有七次之久。我们可以看出,正因为夏阳的性格如此平淡,才会导致“丈夫才好久都不回家”,尔后两人分手,结束婚姻生活,也可以说是顺利成章的。
在这里,作者塑造人物是很用心的,也很契合当时发展环境的。从始至终,夏阳的丈夫并未出场,而代替丈夫的,是另一个男人——蓝峰。蓝峰,作为夏阳离婚后的新男友,他的出场方式,作者别有用心的拉出另一条线索,让人不知不觉沉入其中,跟随剧情顺流而下。夏阳收到男友的短信,于此时,文章里真正的约会方才拉开序幕,地点在“爵士岛”咖啡厅。
其后短短的赴约过程中,作者利用心理描写,铺以倒叙、插叙等手法不愠不火地推动剧情,平淡中见惊奇,达到了“出乎其外,入乎其内”的效果,使文章变得有艺术的美观性。日本文学评论家厨川白村曾说过,或一抽象底的思想和观念,决不成为艺术。毫无疑问,作者的思想绝不单一,也绝不保守。
艺术的最大要件,是在具象性。即或一思想内容,经了具象底的人物,事件,风景之类的活的东西而被表现的时候;换句话说,就是和梦的潜在内容改装打扮了而出现时,走着同一的径路的东西,才是艺术。在赴约过程中,夏阳之前的情感经历也慢慢浮出水面,她碰到过邻居介绍的,把女人当作生育工具的老男人,也碰到过可以年龄当爹的机关干部,甚至一度想在网上登一则征婚启事。
山穷水尽之时,蓝峰的出现,无疑成了一根救命稻草,单身的夏阳,唯有紧紧地将其攀住。作者安排两人广场相见,“蓝峰因为自己个子矮小,至今还没有女朋友”,而夏阳离异后也有孩子,遂有同病相怜之感,一拍即合。
在小说发表之初,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尚未仔细深入分析作者写作意图,而如今回过来细看,才发现其实文章并未有过七次约会的描写,作者在小说第四段交代了情况,“夏阳和蓝峰的恋情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事实上两人约会的次数远远不止七次。
赴约的路上,一直陷入回忆的夏阳,怀着对美好婚姻生活的憧憬,最终的结局却是独自面对那一盆约法三章的冷水:“一是以后不要把你的孩子带过去,二是不要经常去看孩子,一年看一次还可以接受;第三是不要用咱们的钱财接济你的孩子。”这无疑是釜底抽薪之举。
现实永远是冰冷的,在约会的当场,愤怒的夏阳将咖啡泼在蓝峰脸上,也预示着爱情美梦的夭折。凡文艺的创作,在那根本上,是和弗洛伊德说过的‘梦’是同一的东西,但那或一种,却不可不有比梦更多的现实性和合理性,不象梦一般支离灭裂而散漫,而是俨然统一了的事象,也是现实的再现。
我很欣赏作者在文章里的一句感叹,“婚姻困惑了许多人,有的人为此困惑了一辈子,总也走不出婚姻这座围城。”面对如此困惑,身心疲倦的夏阳又将何去何从呢?
同样,相比于人物中的亮点,《第七次约会》里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在视角转换上过于仓促,导致读者思维连贯不上,也间接影响了小说的画面感,在情节上不够深入细致等,然而都是可以改善的问题,因为小说的新鲜感依然存在。
著名作家荷花淀派代表人物孙犁先生曾说过,“小说最困难的地方,就是写出来后,读者并不感觉新鲜,而文章感动的力量也很薄弱,这正是因为作者并没有让读者看到新鲜的本质。”在我们某些小说家的手下,不能用充分生动的事实加强作品的说服力,而常常是生搬硬套,自造场景,用道理加深渲染,这是小说中最不可取的。马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比较出色,在我看来,这可以说是一篇名副其实的精品小说。
第七次约会(小说)江山文学网 http://www.vsread.com/article-583031.html |
|
|
![]() 柳约
|
2015-09-12 11:15:15
回过头来细看,才知这篇赏析实在是浅陋粗鄙至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