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霞晓文
|
【梧桐】许桂林《中秋焦馍》刊发皖北晨刊2015-09-19 10:57:55
江山ID:许桂林:梧桐文苑作者 ![]() 七十年代初,我所在的淮北,老百姓是靠着红芋干作为主粮度过一年又一年的。所有的大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等,家家户户能割上一块猪肉就很不错了。至于中秋节,月饼更是奢侈品,能吃上它的绝不是一般的农民。但中秋节在农村却又是个家家盼着喜庆和团圆的大节日。圆圆的月饼吃不上,乡亲们自有办法,他们烙出了一种大大的、圆圆的、薄薄的叫做焦馍的饼来替代了它。这种焦馍传了多少代,老百姓不知道,但老老少少都说从小就吃它,从小就会烙。 中秋节那天,个别人家也会做些土月饼,那些月饼里最多放些红糖,做成了硬硬的,啃不动。乡亲们不在乎,只是图个名。但家家户户烙焦馍却是必须的。队里分的麦面有限,大娘或大婶就会掺上一些杂面,和上水,揉成一个一个的面团,在案板上擀成大大的、薄薄的、圆圆的饼来,并在上面撒上黄黄的芝麻。烙焦馍使用一种铁的叫鏊子的工具,也是圆圆的,扁扁的。有的鏊子有三只脚,可以直接放在地上,有的鏊子就是一块扁圆的铁片,在下边垫上三块砖也行。鏊子下塞进豆秸或芝麻杆,点上火燃烧起来。等鏊子烧热了,擀好的饼放上去,大娘或大婶用一根长长的薄竹片慢慢的旋转着、翻动着,就会有扑鼻的香气弥漫开来。这种翻动是需要技巧的,翻的不均匀或过慢过快,都会使饼烙糊了。等饼的水份慢慢的烘干了,焦馍也就烙成了。等它凉透了,就变得焦焦的、脆脆的、香香的,孩子们把它掰成一片一片的,慢慢的品,慢慢的吃,整个的村庄洋溢着一片的喜气。 |
|
|
![]() 晚霞晓文
|
2015-09-19 11:00:51
祝贺许老师佳作刊发纸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