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后花园 回复本帖
晚霞晓文

晚霞晓文 进士

  • 976

    主题

  • 5452

    帖子

  • 6591

    积分

【梧桐】许桂林《中秋焦馍》刊发皖北晨刊

2015-09-19 10:57:55

2015年9月17许桂林《中秋焦馍》刊发皖北晨刊
江山ID:许桂林:梧桐文苑作者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理事;宿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工作于安徽宿州埇桥区宣传部。

文章多见于国内各主要新闻、报刊、杂志。

早在1981年,作者和安徽著名作家高正文先生合作的描写白居易贬谪江州生活的电影文学剧本《琵琶行》在江苏省的大型文学期刊《钟山》上发表,并受到了当时任责任编辑的蒋寿山老先生的欣赏,著名画家戴敦邦先生为作品作了封面画与插图。

许桂林先生的作品,尤其是散文,以语言优美、细腻、多情,而倍受读者的欢迎,曾先后荣获许多大奖,文章也被多家网站转载,如【中国作家】、【天津作家】、【凤凰资讯网】、【文新传媒】(中央纪律监察网)、【新浪新闻】、【精华阅读】等。

江山文学网:http://www.vsread.com/space/myspace-45367.html

【梧桐】中秋焦馍(散文)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中秋节。而我的中秋节却总是定格在很遥远的插队入户岁月里,定格在一种叫焦馍的淮北老百姓自创的食品里。
七十年代初,我所在的淮北,老百姓是靠着红芋干作为主粮度过一年又一年的。所有的大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等,家家户户能割上一块猪肉就很不错了。至于中秋节,月饼更是奢侈品,能吃上它的绝不是一般的农民。但中秋节在农村却又是个家家盼着喜庆和团圆的大节日。圆圆的月饼吃不上,乡亲们自有办法,他们烙出了一种大大的、圆圆的、薄薄的叫做焦馍的饼来替代了它。这种焦馍传了多少代,老百姓不知道,但老老少少都说从小就吃它,从小就会烙。
中秋节那天,个别人家也会做些土月饼,那些月饼里最多放些红糖,做成了硬硬的,啃不动。乡亲们不在乎,只是图个名。但家家户户烙焦馍却是必须的。队里分的麦面有限,大娘或大婶就会掺上一些杂面,和上水,揉成一个一个的面团,在案板上擀成大大的、薄薄的、圆圆的饼来,并在上面撒上黄黄的芝麻。烙焦馍使用一种铁的叫鏊子的工具,也是圆圆的,扁扁的。有的鏊子有三只脚,可以直接放在地上,有的鏊子就是一块扁圆的铁片,在下边垫上三块砖也行。鏊子下塞进豆秸或芝麻杆,点上火燃烧起来。等鏊子烧热了,擀好的饼放上去,大娘或大婶用一根长长的薄竹片慢慢的旋转着、翻动着,就会有扑鼻的香气弥漫开来。这种翻动是需要技巧的,翻的不均匀或过慢过快,都会使饼烙糊了。等饼的水份慢慢的烘干了,焦馍也就烙成了。等它凉透了,就变得焦焦的、脆脆的、香香的,孩子们把它掰成一片一片的,慢慢的品,慢慢的吃,整个的村庄洋溢着一片的喜气。


有了焦馍,有了石榴、梨子、红枣等各种水果,再加上有自家养的鸡鸭之类的荤菜,中秋也就有了节日的气氛了。那时候我就觉得,老百姓真的是了不起。没有任何苦难和忧患会让他们失去心中的梦想。中秋节即使没有月饼他们也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焦馍。【编者按】中秋的焦馍淮北老百姓自创的食品,用铁鏊子烙的焦焦的、脆脆的、撒上黄黄芝麻香香圆圆的饼.使作者想起七十年代插队,在淮北农村过的中秋节,在那个年代,月饼是奢侈品,一般农民是吃不上的,老百姓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焦馍。焦馍和石榴、梨子、红枣等各种水果和自家养的鸡鸭之类的荤菜增加了中秋佳节的气氛。然今天,各式各样的月饼年年翻新着花样,但焦馍今天依然是淮北老百姓过中秋节所喜欢的食品。中秋是一个思乡人的节日,是一个孤独天涯人的节日;是一个团圆节日;是属于淮北乡村焦馍的节日。品读佳作,回味中秋,谢谢赐稿梧桐!【编辑:心灵圣地】


晚霞晓文

晚霞晓文 进士

  • 976

    主题

  • 5452

    帖子

  • 6591

    积分

2015-09-19 11:00:51
祝贺许老师佳作刊发纸媒。
许桂林

许桂林 布衣

  • 37

    主题

  • 51

    帖子

  • 353

    积分

2015-09-28 09:19:14
谢谢。鞠躬!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