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神韵论坛 回复本帖
西郊

西郊 秀才

  • 15

    主题

  • 55

    帖子

  • 2333

    积分

【山水随笔】对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一点思考

2015-10-12 16:09:40

诺奖又开始陆续颁发了。

十一小长假还未过完,西方世界那边的瑞典皇家卡罗林医学院的诺奖评委们便给国人送来了一份惊喜,我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与爱尔兰科学家威廉·C·坎贝尔及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分享了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这是首位在中国大陆土生土长的科学家获得诺奖,这个消息不仅令绝大多数的国人同感到自豪,还有些欢欣鼓舞。

紧接着,瑞典文学院在108日又宣布,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白俄罗斯女作家和记者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西耶维奇。这不免让一些远离西方的文化人不由自主地感到,近些年来,瑞典文学院那群老学究评委们似乎想在满地球四处散花,以使他们的“奖花”落到更多的“明主”手中,进一步突显或巩固他们这个奖的世界权威性。但这也难免会在世界各地的文学界里引起一些质疑和争议,甚至再次出现了阴谋论一说,将其与某种地缘政治纠纷挂起钩来。

这似乎在所难免,多年来,文学界对诺奖中的文学奖一直都争议不断,我想这可能是源自“纯文学”是许多作家和作者根深蒂固的文学创作理想概念。

就在几年前,不管诺贝尔文学奖在世界上有多大影响或多少争议,它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还是一串色彩艳丽且附着这各种争议的“酸葡萄”。酸葡萄这个寓言是一个想吃吃不到,但为何吃不到总得有个站得住脚的理由的绝佳理由。直到2012年,我国著名作家莫言凭借着长篇小说《蛙》首次获得这个奖后,一些国人才仿佛恍然大悟,原来这串产自遥远国度的“酸葡萄”的含“糖”量,还是挺高的。不可否认,以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中,确有不少是世界名著。如我们所熟知的《百年孤独》、《老人与海》等等。

对于我们这些业余作者来说,虽远在天边的那个诺贝尔文学奖遥不可及,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阅读获奖作家的一些内容深邃且叙述精湛的作品时,能从中汲取一些先进的创作思想和理念及优秀写作方法和技巧,增大我们对创作作品时的写作思维角度,拓展自身写作方面的思路并学到不少有关文学创作知识,甚至能对我们以往的文学作品创作带来某些方面的深刻反省。

但今年获奖的作者和其作品对于我们大多数作者来说,又是极其陌生的。按照中国的老传统,不知其人其事,是不能妄加评论的。我只能从初看她的作品当中谈谈一些与她作品以外的一点个人看法。

1948年出生的阿列克谢耶维奇,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她擅长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一些重大的事件。其主要作品有:《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锌皮娃娃兵》等。诺奖评委会对她获奖的评价是: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众所周知,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一直是我们这个时代(特别是我们山水文学社团这样的网络文学社团)的文学作品的主要风格之一,而阿列克谢耶维奇之类作家们的“非虚构性”纪实主义文学作品,则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最基础也是最前沿的文学创作体裁。

我们这些作者以往都受到我国古典现实主义和西方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浓厚熏陶,而且受到的影响很深,(像英法俄等国的一大批现实主义大师的作品,如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莫泊桑、狄更斯、盖斯凯尔夫人、夏洛蒂、勃朗特、果戈理、车尔尼雪夫斯基、奥斯特罗夫斯基、托尔斯泰、果戈里契诃夫以及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等等,他们的作品多被我们当成世界名著来阅读。)因此,我们大多数作者在写作风格上,会自觉不自觉地临摹或延续了他们的写作风格。

现实主义文学就是作者以冷静务实的心态对社会上的各种阶层、现象、矛盾、情绪、心理、行为等问题的进行的文学描写或记录总结。它要求反映生活的真实性,人道主义和人文主义中的可取价值观念,对社会的各种矛盾(不仅是正向)进行深刻的揭露和反思,以及各种人物和事件典型性格和典型特征等。

我国一位知名作家对今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这样评价:我们也有许多灾难,但我们缺少阿列克谢耶维奇这样的作家。这与其说是一种感叹,不如说是一种反省。

我们都处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总有人会感叹我们社会为什么不能造就出一大批名扬世界的作家和作品?这是一个表面现象,内在原因确实有很多,但对于那些写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作家(特别是我们一些业余作者)来说,创作思想被某种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被禁锢住了,这是一个重要的内在原因。

一个作家的自身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只有他恰当地站在社会总体矛盾的一个“平衡点”上,尽其全力努力画一个大“圈”,才最有可能来给人们阐述和解释这个社会的某种真谛。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才能比较正确地“反映生活的真实性,人道主义和人文主义中的可取价值观念,对社会的各种矛盾(不仅是正向)进行深刻的揭露和反思,以及各种人物和事件典型性格和典型特征。”

但这个起点若果选择得高了或低了,就极易出现片面性或极端性,便容易扭曲(美化或丑化)社会本质的真相。真相出现了偏差,其作品便有可能会沦落为某种“工具”或一次性“阅读品”,甚至成为垃圾。

比如:我们平时所说的文艺创作要带有“正能量”,但作者自己若把握不好这个带正号的“能量”,就会成为一些作者走入平庸或一直平庸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这个提法会让一些不明就里的作者写作出发点不由自主地从“平衡点”上向“正”的方向靠拢,这就造成了他在作品中所画的那些故事的“圈”,会更多地遗漏了社会的本质现象,很难在作品中向人们展示出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真人”或“真事”(虽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可能是虚拟的,但会让读者从内心感到这是十分现实的),缺少了这种“真实可信”感,反而会让人们感到作品的不足,更会联想到这个社会的某种缺失甚至感到作品虚伪而不齿。

讴歌正义,讴歌人性的真善美历来是文学创作的主题,但只有通过对社会全视角的认知和拓展,才能真正有效地正确做到这些。“正能量”这个提法是建国以来文学作品要以“歌颂”主题的延续版本,且不说物理学中的能量分不分“正负”,这种提法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不断创造新名词的大背景下的出现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但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作者,特别是我们这些业余作者在创作作品时尤其要注意的是,还有“总能量”的一个大方面,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现实中,贾平凹,陈忠实,莫言等著名作家都曾深受其困,他们的一些作品都曾在“正负”的评价大潮中几至跌落到了“负”的漩涡之中。作家莫言还被迫走上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这也许是一种无奈,既然现实主义的触角不能完全伸展,那么就用“魔幻”的手法来展现自己想写的作品内容吧,因为魔幻现实主义的宗旨是用魔幻的写作办法来描写和揭示现实社会,而不是把现实社会描写成魔幻世界,跑不了题。

换个角度看,我们社团相当一部分作者是短篇文学作者,不管你写的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叙事散文还是纪实文学等,都应看作是我们当今社会这个恢弘巨制的大“小说”里的一个章节或是一个章节里的一小段。短篇文学作品因篇幅短小不能包罗万象,只要能深刻揭露出我们社会的一些真谛就足矣。我们的写作思路一定要冷静务实,写作出发点一定要尽量站在我们这个社会的“平衡点”上,竭力将你作品内容的那个“圈”套住“公正”的“人性圆心”。

我们都知道一个道理,强扭的瓜不甜。在作品中,若要把人格人性的本真都强扭到“正性”方面上或降低自己的人格而把作品内容扭曲到低俗方面去,虽不会出大问题,还有可能会赢得一些名气,但文学终究会埋没你。另外,我们把一些年轻作者的好像不具有“正能量”的作品统统打入“冷宫”,或许会埋没一些未来的文学大家。

所以,我建议我们这些业余作者不妨也像今年诺奖得主阿列克西耶维奇那样,或多或少地去写一些非虚构性的文学作品。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光凭眼看是不行的,只有你用心把它们写出来,才会真正明白,我们自己以前自己所写的一些作品内容,在现实中并不是那样,怎么有些肤浅?这样做会对你的写作水平大有帮助。

在我们山水社团里,还望有时间创作的文友大胆地多写,多创作出自己的作品。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个人看法,仅供商榷。

西郊

西郊 秀才

  • 15

    主题

  • 55

    帖子

  • 2333

    积分

2015-10-13 22:43:42
感谢各位文友和编辑!特别感谢卑雪编辑给做的插图! 这本来是一位记者朋友要的杂文,我没有工夫写。等我有空急急忙忙写出来后,他却说过时了。我就把一些内容改了改,放到咱们这里了。 个人看法,欢迎批评指正!问大家好!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