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凤鸣
|
【凤鸣梁溪】说说江南的流行语2015-10-12 17:39:31
每个时代都有一些流行语,每个地域也都有自己的流行语。这些流行语也都像是流行歌曲一样,清晰地反映出时代的特征。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北京人久住皇城根,嘴也就特别的油,很多的流行语,也都从北京流布全国,成了人们嘴边上的一种时髦。 比方说表示人漂亮,特别是赞扬小伙子长得好。上个世纪40年代,流行说“帅”、“棒”,说是“帅小伙儿”、“这小伙子真棒”。我上个世纪60年代,到河北求学,还听到乡下人说,“你这个人真棒,比棒子面还棒!”河北人都晓得,老乡们还有句话,叫做“棒子面打浆糊,糊不上墙。”这个“比棒子面还棒”,就多少有点贬义了。50、60年代,流行“份儿”,大概是那个时代,总是在评“积极分子”,而且大家普遍贫穷,单独一家拿不出,有点什么婚丧嫁娶的还都出“份子钱”。70、80年代北京流行“盖了冒了”、“没治了”。70年代,我在北京大兴县黄村中学,听到同学们常说:“小死孩子打青霉素——没治了。”还有的说是“黄世仁的狗腿子——穆仁志”,那个“穆仁志”的谐音说的快了,就是“没治”。90年代北京人又流行“潮”、“野”、“派”。本世纪开始,流行语是“火”、“爽”、“酷”年轻人形容帅哥,就说是:“火透了”、“爽呆了”、“酷毙了”。 我身居江南,这些年跟着我八零后的儿子,也学了些新时期的流行语。这些流行语,大多是从上海传来的。或者说很多是他从他的姨妈、娘舅或者表兄妹们那儿贩卖来的。 上海人的流行语跟北京不同,北京是首都,那流行语也是正宗国语。上海是个洋码头,世界各地的各色人都在这里淘金,自古华洋混杂,这语言也就不会纯正,到处都有“洋泾浜”的痕迹。 比方上个世纪20到40年代,上海的流行语有“剥猪猡”就是在路上抢有钱人。“放白鸽”就是骗人钱财。“揩油”就是占女人便宜。“吊膀子”就是男女调情。50年代流行“土包子”戏称进入大上海的乡下干部。“公家”指的是国家、集体和自己所在的单位。60、70年代流行“一颗红心,两种准备”说的是知青下乡还是不下乡的事。“洗澡”说的是老实交代别人不知道的自己心里的坏事。“风派”指的是见风使舵的两面派。“脱了裤子割尾巴”指的是在群众批判和帮助下改正错误。80年代流行“家庭妇男”,表扬的是甘心做家务的上海好男人。“有病”是骂人大脑有问题。90年代流行“大兴”,说的是不靠谱的人和货物。“凯子”就是北方人说的冤大头。 当然,革命时期,上海滩上也流行过很正经的流行语,比如“爱人”、“同志”、“一帮一,一对红”等等。 新世纪开始流行的有:“煲电话粥”、“菜鸟”、“丁克”“搞定”、“电灯泡”、“恐龙”、“狼”、“酱紫”“青蛙”、“手潮”、“下课”、“猫”、“美眉”等等。 对于这些流行语,开始我还能跟上趟,后来就越来越落伍,及至后来,根本就搞不清状况了,不知年轻的人们在说什么。儿子就找来一段大学里的新民谣给我“扫盲。那新民谣朗朗上口,还真有点意思。我把它抄录如下: 从前的钱,现在叫T 从前的出租车现在叫“的” 从前的妞,现在叫“蜜” 从前的倒爷,现在叫“经纪” 从前的馊招,现在叫“创意” 对娘喊“妈咪”对爸称“爹地” “马丹”指少女,小孩叫“贝比“ “OK“是认可,“SORRY”是对不起 大饼喊“披萨”,饼干叫“曲奇。 你还别说,有了这个“新民谣”,上网看帖子心里还就亮堂了许多。这些流行语,其实是反映了人们改革以来的开放心态。当然也不免人们对崇洋媚外的一些调侃。 再后来呢,社会风气不正,干部队伍腐败严重,随着收入差距拉大,贫富不均,老百姓非常不满。江南老百姓的流行语也就很快地反映到社会现实上来。 有个在江南流行甚广的民谣对时下的流行语做了如下总结: 如今的同志“称哥们,如今的官员称“老板” 如今的女子称“小姐”,满街的商贩叫“大款” 洗澡就叫“洗桑拿”,理发就叫“美容”“做保健” 领导退休叫“下课”,麻友相约去“上班” 打麻将叫做“筑长城”、玩扑克叫“学文件” 上司的意见叫“指示,”老百姓的意见叫“刁难” 公费旅游叫“考察”,公款吃喝叫“座谈” 烈酒猛醉叫“拼搏”,劲歌狂舞叫“休闲” 工作失误叫“交学费”,超前消费叫“做贡献” 挂名进修叫“充电”,混张文凭好升官 水货降价叫“放血”坑人发财叫“抢滩” 送礼行贿叫“活动”,拉帮结派叫“公关” “红包”本是黑东西,“小费”一掷千百元 人有外遇叫“情况”,人讲原则叫傻蛋 夫妻相守叫保守,包个二奶叫“随缘” 国中人人会“拜拜”,神州处处喊买单 …… 哈哈,现如今党中央高举反腐大旗,一批身居高位的腐败分子纷纷落马,老百姓在高声叫好的同时,社会上又流行了“打老虎、拍苍蝇”、“洗洗澡”、“作秀”等新的流行语。 现在江南还流行一些很具有地方特色的流行语,比如:“茶煲”、“环嫂”、“搞掂”、“木壳”。上海贩过来的“洋泾浜”还有“生克油饭来麦去”——非常感谢。“爱老虎油”——我爱你。 “黑漆板凳”——丈夫。“怀爱夫”——妻子。“铁车儿”——老师。“累的死”——女人们。 流行语虽然有时俚俗,有时高雅,但是都反映时代的特征。 当然,流行语还有很多,我这里只是蜻蜓点水的略略谈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网去找,如果下点功夫,你可以写成一本流行语大全呢。 |
|
|
![]() 五月小丫
|
2015-10-12 18:14:35
![]() ![]() |
|
|
![]() 五十玫瑰
|
2015-10-12 20:12:13
别说,有些我是知道的,谢谢江老师,
|
|
|
![]() 燕剪春光
|
2015-10-12 22:15:09
二哥还真是以时俱进,对流行语如数家珍。 现在网络新词汇日新月异,我好多都不懂! |
|
|
![]() 风逝
|
2015-10-13 09:43:49
留心处处皆学问。 二哥视线所至,听觉所至,皆有所获。 读纸质的书,让二哥学识渊博;读生活的书,让二哥睿智幽默。 嘿嘿,二哥与时俱进,一点也不“保守”呢.
|
|
|
![]() 江凤鸣
|
2015-10-13 11:02:39
回复小丫:这个只要你留心,听见、看见记下,就行了呗。
|
|
|
![]() 江凤鸣
|
2015-10-13 11:03:23
回复玫瑰:哈哈,我们同龄人,应该知道的也差不了多少。
|
|
|
![]() 江凤鸣
|
2015-10-13 11:06:00
回复春光:你在图书馆,这些俚语俗话听得少,不像俺经常泡茶馆,尽听人胡诌。
|
|
|
![]() 江凤鸣
|
2015-10-13 11:07:06
回复风逝:风哈,你真会表扬人,俺听着就是舒服。老乡真好。
|
|
|
![]() 舒
|
2015-10-13 14:20:56
二哥,你是跑江湖的吧?
![]() |
|
|
![]() 江凤鸣
|
2015-10-13 17:26:42
回复舒:还真让你给猜着了。不过常在江湖跑,早晚挨一刀。俺就被舒给轻轻划一刀,不过还好,俺有创口贴。
|
|
|
![]() 江楼望雨
|
2015-10-14 08:55:25
老弟真是帅呆了,酷毙了,哈!哇塞!
![]() |
|
|
![]() 江凤鸣
|
2015-10-14 12:43:25
江楼老哥:你那个哇塞,肯定是跟小孙子学的。一般老人家不用的。山东老乡表示惊叹一般会用:哎呀,俺的个娘来,笑的俺个肚皮漏气啦!
|
|
|
![]() 永远红梅
|
2015-10-14 19:00:24
二哥,我也学会一句了,一塌刮子都好!嘿嘿!现学现卖。
![]() |
|
|
![]() 江凤鸣
|
2015-10-14 19:39:26
哈哈哈,好。红梅是活学活用,立竿见影。
|
|
|
![]() 江楼望雨
|
2015-10-15 09:21:03
回复凤鸣:老弟,我不过是想说明尽管口语有他的沿传性但它也会再生,概念的外延还会发生变化。“哇塞”从西方来,本意是粗俗的,相当于中国北方话“我x”,现在在孩子们口中已经成为了表惊叹表夸赞的口语了。另外还有“小姐”一词,已被彻底糟蹋,“同志”也被西方的含义搞得很尴尬。“屌丝”是从网络进入口语的,这个词给人暧昧的感觉;最近又兴起了一个“小鲜肉”、“鲜肉男”,电视台的弱智节目里出现频率挺高,不知您听了有何感觉。流行语进入书面是好事,说明文字语言在丰富,但也不断被污染着。我不知是应当鼓掌还是摇头······
|
|
|
![]() 江凤鸣
|
2015-10-15 22:47:41
回复江楼:老哥你比俺开放,有些你说的这类流行语,俺都没好意思说哈。
|
|
|
![]() 天上雪
|
2015-10-30 16:30:11
江山首页精华帖!
![]() |
|
|
![]() 天上雪
|
2015-10-30 16:30:47
二哥,空了我跟你学方言与流行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