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回雪舞,凤落九天 回复本帖
柳约

柳约 举人

  • 33

    主题

  • 290

    帖子

  • 3795

    积分

【渔舟赏析】——绝品文章《心上圣地》

2015-10-20 09:18:12



樊桦其人,吾所知甚少。空挂社长之位,其实对于社团人员接触并不多。

我是个眼高手低惯了的人,写的不好,但对文章要求很高,曾编过樊桦君一篇稿子,讲彝族的史诗。就文章质量而言,编完便觉得这是个很有才气,而且值得尊敬的文学前辈。平时我也写点散文,但写不出樊桦君文章里的味道来。散文写得人最多,但不好写,想要写好更难,看似信笔随意,其实大体构架一直都在那里摆着,一旦脱离了这个构架,想要在江山加精获绝几乎不太可能。

樊桦君来自云南,其作品一直在纸媒上发表,加入渔舟,可以说是渔舟之幸。



《心上圣地》这篇散文是写乡村的,广茂村。

作者起笔很飘逸,也很有哲理:

“很多时候,一个人一辈子就围绕着一个圆心转。这个圆心就是村庄,它如同一个人的命根、魂灵,牵系着人的肉身,让人们在村庄的怀抱里静静地呼吸,不曾离去。”

这个开头实在很出彩。

我觉得江山绝品评议组说的很对,“每一个人内心都有一个故乡的情结,那是漂泊到天涯都无法忘怀的记忆。”

这篇文章在进入绝品修改时一度发生过争执,我对于樊桦君那句“文学创作,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呼喊声表示赞叹,并且认同。

文学永远和人类的生活、劳动和创造有着兄弟般手足的关系。此文有鲜明的感情,有鲜明的环境,也有鲜明的个性。作者笔下的村庄古典雅致,笔下的寺庙紫气氤氲,笔下的小河淙淙流淌……读罢此文,我有两大直观印象,一为语言之美,一为声音之美。

先说语言之美。《心上圣地》这篇散文元素比较多,一个个意象丰富美妙,写得当真是美轮美奂。

在行文过程中,作者总能不经意间给人以触动,比如文章的第三小节开头:“小村庄以元谋县人民医院为经,城市大型住宅区紫溪苑为纬,定位出的一个点,辐射向四围。村庄如吉祥的灵光,如七彩的长虹,如耀眼的星辰,如圣洁的哈达。它一点也不张扬,一点也不显山露水,一点也不追求时尚而无休止的涂脂抹粉矫揉造作地毁坏自己的容颜。”

美妙的语言能够带来美的想像,作者比喻确切,把一座村庄比作心上圣地,很有艺术的美。散文小节化的区分,看起来井然有序,富有层次,这便是表现形式上的美。文中作者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听糅合在一起,这又是生活中美的展示。

作者对于文字有很强的感知力,对于生活也同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尤其对语言文字的那种感悟、理解,运用的炉火纯青,在表达上富于想象,而且还融入了优美的写景,比如文章倒数第五段:“大约过了十来分钟,亮光慢慢出现,云白如雪,天蓝得洗过一般,视野也随之开阔起来。放远望去,左边一片桃林,桃花缤纷。右边一块梨园,雪花飘飘。四面群山包围着田地,阡陌纵横。更远处,有竹楼,旁边一池湖水清冽见底,青烟缭绕。我大步流星地往前跑,想看看竹楼里住着的是人还是仙。”

这些语言清丽脱俗,如同工笔画一般,确实很见写作功底。

此为语言之美也。

《心上圣地》所写乃是广茂村,作为作者心灵的皈依之所,细看之下,广茂村值得描写的东西很多,比如河流,比如田野,但作者其实更多地在描述声音,试举几例:

其一:“逝者如斯,河水流淌着。一拨人慢慢老去,不能下河洗菜浣衣,随着唢呐声,在送葬队伍的呐喊声中,在孙男儿女的呜咽声里走向后山的坟场;一拨曾经光着腚在向阳沟里逮鱼摸虾的小孩长成大姑娘小伙子,一个个都到了娶妻嫁郎的青春年华。”

其二:“我只想听母亲平静地念经,这是母亲的信仰。她一生有着无数苦闷的情结,可以把她的大脑塞满,可以将她的肺腑撑裂。”

其三:“石榴树的青枝绿叶,熠熠生辉,绿意盎然,每片树叶上都是一个新的生命在跳动。侧耳倾听,是小河的源头。那里是龙头,全村的水都从龙口流出,在村庄里游一圈,缓缓地走远了。”

其四:“霎时,一道灵光闪过。凤凰花摇曳着,两旁的竹林互相交叠在一起,越往里,越是茂密,最后连一丝亮光都不见了,我试探着向前走,路上铺着厚厚的一层凤凰花,踩上去隐约听见花儿骨节碎裂的声音。”以试探,以隐约,进而聆听碎裂的花朵骨节,多么神奇,多么空灵!

其五:“母亲如歌似泣的诵经声惊扰了我,睁眼,一切都散开了。是梦,不太像,是现实,又有些离奇。”

不管是其一里,看似是感慨时光,实则是在声音里,对村庄饱含着深情。还是其二里母亲诵经声的力量,其实是生活中那股平和,向善的信仰。又或者其三里小河的源头,这里的声音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充满了哲思。以及在其四里以试探,以隐约,进而聆听碎裂的花朵骨节,多么神奇,多么空灵!最后笔锋一转,揭示由诵经声引发的感悟,由现实转入梦境,其实是作者自然而然的内心感受。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

作者敏锐地抓住这些稍纵即逝地声音进行文字描绘,可见其是多么的用心。没有用心的倾听,如此灵动的文字是难以形成的。种种声音很好地诠释了文章的主旨,心上的圣地。

此为声音之美也。

寺庙里的诵经声浑然一片,而在母亲的嘴里听起来却格外清晰,一定蕴藏了作者很多的含义,引发人的感想,这其中仁者见仁,解读起来,又会是一种美的感受。

其实在樊桦君的笔下,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他那种心存谦卑,敬畏生活的态度,而且关注着生态平衡,也有文人的良知和担当。

共0页 0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