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儿
|
浅谈微电影创作2015-10-25 19:57:34
个人简介:刘刚,甘肃作家协会会员,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特邀作家。 1993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已在省级以上纯文学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近百万字。2008年,受北京传媒公司聘请,开始影视剧本创作。
代表作有30集电视连续剧剧本《东方红秀》,获得甘肃省宣传部、广电局全国优秀影视剧本征集活动最佳创意奖;四幕情节剧《大风起兮云飞扬》在甘肃省大歌剧院演出。长期从事电视工作。拍摄的微电影《煤油灯下的向往》、《怀念中的青草湾》、《乡歌》、《可以精彩》受到好评,并获得过全国电力行业电视艺术片一等奖和西北五省电视艺术评比最佳创意奖。 目前正在创作微电影《鲜花盛开的村庄》。 浅谈微电影创作
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特邀作家刘刚(主讲)
一、剧本创作思维模式的突破 各位老师,大家好。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微电影的创作知识。艺术创作似乎都有模式,譬如微电影,每个人的心灵空间都有自己的认识,有的以为微电影剧本创作好比小小说创作。有的认为微电影就是短电影。也有人认为微电影是不入流的艺术样式。
艺术创作是形象思维的过程,微电影也是如此。什么是形象思维?这个问题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认识。伟大的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有一篇短篇小说《曲径分岔的花园》,这篇小说爱好文学的人几乎都看过。我也读了。在这里,我冒味地谈谈我自己的认识,在这篇小说中,博尔赫斯把时间定位和空间定位做为两个坐标,把这两个坐标的交点,做为事件推进过程的结果,这就会产生无穷尽的结果…… 我这样说有点抽象,打个比方吧,譬如,你和你朋友约好了明天去参加你们共同的朋友的婚礼。大家约好明天早晨九点半在某地见面,然后一起赴宴。现在,有两个结果要出现,一是,你按时按点的和你的朋友在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地点见面了,然后两人一起去赴宴。于是,按时按点赴约就只有一个结果出现,就是你和你朋友一起去参加婚礼。只有这一个结果。问题出在另一种情况,你第二天睡迟了,没有按时和你的朋友在约定的时间里见面,你朋友自己去参加婚礼了。那么这时候的你会怎样呢——你的面前有无数个选择,或者说你有无穷尽的选择…… 我以这样的开头和大家交流微电影创作,似乎有点跑题。我以为,创作的过程是思维的解放过程,是具象思维到形象思维的转换过程。这个过程,各位老师比我认识深,在此我不敢赘述。 我仅就自己编剧、导演的几部片子谈谈我的个人体会。这其中,我首先认为思维的解放过程是最重要的。在学习这个过程中,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博尔赫斯的小说《曲径分岔的花园》。 这篇小说,一般是属于学院派读者和学者们研究的问题,他们对这篇小说的解读也是千姿百态的。但我个人体会是,博尔赫斯在这篇小说中,把时间的概念和空间的概念交叉到一起,从而最大程度地解放了我们以一贯之的传统思维模式,也就是说,形象思维的空间是无限大的,也是无穷尽的。 我很赞成海明威的话,“让所有的上帝都见鬼”去吧,把这句话归拢于当代比较时髦的一句话——“原创”上,我们就产生了一个词汇——创意。 我始终认为,只有批判性质地学习别人的知识,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创作灵感,由此,你所拍摄的微电影,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实现满足你创作冲动时的激情需求。 所以,微电影剧本的创作,就不一定是一篇小小说创作,也不仅仅是一部小电影。他是完整的,极具个性的,极富艺术品位的艺术作品。 首先是创意,即便是同一体裁的微电影拍十次,也要有十次创意。这就要求编剧的思维能力一定要具备“前卫意识”。微电影因为时间短,镜头语言就显出了重要性。因此,编剧在撰写剧本时,脑子里一定要有画面语言。好的创意,整部电影几乎没有台词。 我们刚刚结束的一部微电影《可以精彩》,整部片子台词没有超过十句。所以,好的创意是一部优秀微电影的重要基础。编剧要学会利用道具、场景、灯光、音效等元素完成台词语言所需表达的效果。 其次是编剧要善于讲故事,所谓讲故事,并不单纯就是讲故事。这里说的故事,我理解是把戏剧矛盾的许许多多的冲突整合出一个爆发点,围绕这个爆发点进行必要的铺垫。 在这个过程中,编剧的创作思维一定要始终懂得利用道具、场景、灯光、音效、镜头景别的变化等元素做为凝练台词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进行故事叙述。我始终认为,镜头语言或者道具、场景乃至镜头景别变化和镜头质感的语言叙述,是创作微电影剧本的巧妙手段,也是提高一部微电影艺术品位的重要手段。 许多人认为,如果过分强调镜头语言叙述,担心观众看不懂。在这里我个人的体会是,千万要尊重观众的艺术鉴赏能力,观众永远是最伟大的艺术鉴赏家,所以,编剧在创作剧本时,根本不要担心观众看不懂这个问题。 我们这会讨论的是微电影剧本创作模式的突破,这其实就是一次艺术突破常规创作的尝试性讨论。但我觉得,因为微电影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定,所以它的剧本创作的难度,要大于常规性质的电影剧本创作。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讨论的范围是真正的微电影艺术创作,有的同志会说,我们也制作微电影,无非讲一个故事,只要把故事讲清楚就行了。我同意这个说法,但我不会说这种创作模式是真正的艺术创作。大家可以针对这个问题来反驳我,我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讨论。 2015年茅盾文学奖揭晓,头名状元是著名作家格非,我请大家多多读一下格非的小说,会对大家在提高艺术品位和艺术鉴赏以及艺术创作能力带来收获。祝福大家。
二、微电影制作模式的突破
首先要说的是,什么样的人能制作微电影?我经常和一些影视传媒公司乃至电视台的同仁们讨论微电影的制作问题。这样的讨论大抵有三种,第一种,对方会滔滔不绝,给我介绍电影制作设备的高档性,会说电影机、会说摇臂、会说航拍、会说5D照相机等等这样的技术性的问题。第二种,则是和我讨论制作一部微电影的成本不能少于十万元等等此类问题。最后一种,是制片方,他们会和我谈宣传效果。谈这部微电影的政治性、宣传性和普及性。 现在我们把这三种形式逐一进行分析,第一,谈高档设备的同志和大投入费用的人,忽略了微电影创作的主题,就是微电影本身。电影艺术说到底还是叙述艺术,高档的设备只能为微电影本身服务,设备不是微电影叙述主体,只是为了完成叙述过程的工具。 遗憾的是,在我多次的交流中,大家谈的几乎都是设备,而对微电影本身几乎没人讨论,这就造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影视传媒公司,他们拍了许多部微电影,但是造成影响的作品不多,原因就在于他们忽略了微电影艺术这个主题,公司虽然拥有成套的高档拍摄器材,却没有一个能够肩负起创作主体的人,往往是接到拍摄任务,由拍摄单位提供剧本,然后他们用先进的设备一顿拍摄,这样的作品,当然经不住考验。 设备的先进,不等于创作思维的先进。八十年代王扶林先生用“背包机”大四三带子拍摄的《红楼梦》到今天没有人能够超越成为经典,由此可见,只有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为艺术创作的人,才是微电影艺术的不二人选。 再说经费问题,经费很重要,但不是主要问题。我于不久前参加了一次微电影大赛,拍摄的《乡歌》获得二等奖,评委专家是我的朋友,我问她《乡歌》哪点不好,怎么只给了二等奖?她说,你花了多少钱?我说,五千块。她吃了一惊,要知道,获一等奖的片子花费绝对少不了十万元。她说,你该知道的,现在的电视艺术创作,其实就是拼钱和烧钱的过程…… 毋庸置疑,那部获得一等奖的片子镜头真是漂亮极了。每一幅画面都具有着冲击力,在这样一部片子里,评委给我二等奖,我心服口服。但是,时间过去的并不长,《乡歌》这部片子却总是会有人提起,而那部一等奖的片子,却早已被人忘却。 这里,我没有标榜谁,也没有褒奖谁。我用一个客观的事实说明一个现象,只有把精力投入到微电影本身的作品,即便没有更多的经费,它也是一部好电影,也只有把精力放在微电影本身上的作品,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现在,我说到导演了。我以为,导演必须具备很深的文学功底,必须具备很深的美术鉴赏能力,必须具备敏锐的扑捉艺术灵感的感知能力,必须具备艺术边缘张力的感知度和前卫艺术的创造力。 前边说过,镜头语言替代台词叙述语言的美学价值。其实就是在强调导演在一部作品中的镜头语言运用的能力。我们中国有许多成功的导演,诸如贾樟柯、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等等,这些可以称得上大师级的导演,他们在镜头语言的运用过程中,从画面的色温变化、挤压程度、前置景的处理、镜头的摇摆等等一系列元素中,获得了台词没法表达的艺术冲击效果,使得自己的艺术作品达到了空前的艺术效果。 举一个例子,张艺谋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上,巧妙地运用画面色温的变化,准确地塑造出了人物、事件的变化过程——颂莲从洞房到最后,色温变化是由红色的暖色调,慢慢的,渐渐的变为蓝色的冷色调,这个变化过程其实就是叙述情节的变化过程,从而达到了强烈的视觉艺术冲击力。再说《红高粱》,张艺谋在高粱地里运用色彩夸张的红色和高粱的“野蛮”,渲染出了生命图腾的“蛮横”和强大…… 这些成功大师的艺术作品,为我们的影视艺术创造出了最好的借鉴范本。尤其在微电影创作中,因为时间的限定,因为微电影不可能像一部电影、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那样可以从容展开了进行故事叙述,这便要求微电影作品的导演学会运用光影艺术的一切元素来为自己的作品服务,从而达到艺术造诣很深的微电影作品需要的艺术冲击力和和故事的完整性。 本节内容题目是“微电影制作的模式突破”,由此,我不得不再次拿出伟大作家海明威的话来做必要的陈述,即“让所有的上帝都见鬼去吧”,这不是骂人的话,我们要学习大师们的成功作品,但是,我们一定要带着“批判”心理暗示去学习大师们的作品。 学习和“批判”是相对的又是统一的,没有学习,就没有进步。只有学习,没有“批判”,就永远是模仿。世界本来就没有伟人,伟大和平凡是相对的,是可以互换的。我个人体会是,在学习别人的作品时,那怕这位作者或者导演还是一名学生,都要虔诚地去拜读,去学习。但是,在进行自己的艺术作品创作时,我——就是最伟大的创造者。这是自信。 微电影作品,绝不是俗文化。也绝不是不上档次不入流的下九流艺术样式。微电影艺术是独立的阳春白雪。遗憾的是,在当下,微电影艺术做为一种新的炒作噱头被庞大的市场需求用金钱换算成了一种最为俗气的商品,充斥着我们的社会。我刚刚拍摄的《乡歌》,就属于企业宣传形象的一部所谓的微电影作品。在这部片子的创作中,我尽最大的可能性,把《乡歌》向着艺术的纯粹性靠拢,虽然做足了工夫,但效果并不尽然,很遗憾。
三、微电影创作中容易遇到的问题
在剧本创作中,最先遇上的问题就是受到篇幅的限定,因为微电影剧本不能像电影剧本那样展开了写。解决的办法还是从创意开始,实际上,艺术创作有许多手段都可以弥补由于篇幅的限定对故事叙述产生的不足。 譬如,我在拙作《乡歌》的创作过程中,对于爱情的叙述,我用一首诗歌和借用“蒙太奇”拍摄手段,达到了对情感进程的合理性和浪漫性。具体做法是,我让男主人翁把对心仪的女孩子的感情,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男主人翁创作诗歌的过程,采用“画外音”朗诵,再借助“蒙太奇”创作手法,让男孩心仪的女孩子在最为浪漫的地方,进行抽象的表演。借助这样的创作手段,从而省去了大量的台词和情节的表现,并且达到了视觉上美丽的“冲击感觉”。 在另一部微电影《飞翔的爱情》中,还是表现爱情的叙述,我在生活纷繁的各种元素中,选定了鸽子做为爱情符号,在剧本创作时,赋予鸽子各种特定的“语言”“特性”。 具体做法是,我选定了一座废弃的发电厂厂房,那里栖息着成百上千的鸽子,我将许多拍摄场景选择在这里进行拍摄,大量的采用画外音和飞翔的鸽子组合画面,让爱情的情感叙述,通过精灵般的鸽子、音乐、画面来进行抽象的表现,从而又一次达到了省去了字数篇幅的目的。 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创意的过程。微电影编剧要具备创意工作能力,一个好的创意,能够解决许多常规创作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编剧和导演要摄取大量的文艺知识,从文学、美学、美术、音乐、戏剧、话剧甚至建筑和民俗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当你的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许多美好的创意自己就会从你的脑海里“蹦”出来。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没有捷径,也没有技巧。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吧。 微电影剧本创作,关键在一个“巧”字,这个“巧”,就是创意。 在具体拍摄时,我的体会是,最好编剧就是导演,一个好的编剧,在他创作剧本时,所有的画面串接都在脑海里形成,只有他最清楚这部微电影的创作过程应该怎样进行。也只有他最清楚剧情里的每个人物个性用什么样的创作手段来塑造。所以,我个人体会是,微电影拍摄导演,最好就是编剧自己。我所拍摄的几部微电影,都是自己编剧,自己导演。 剩下的工作没有技巧可言了,它要分成几个步骤,一是前期准备,这个特别重要,开机前,你的准备越充足,拍摄工作就越顺利。二是严谨严肃的工作作风,当工作到了这个程度时,就是抓细节的问题,要从灯光、音响、场景甚至“打板”各个环节抓起,每个环节都不能疏忽,这是考验导演协调能力的工作,电视艺术是团队的工作,一个人没法完成。在拍摄过程中,导演的协调工作非常非常重要,要做到一个剧组,就是一家人。无论演员还是导演还是工作人员,都亲如一家,如此,大家齐心协力,拍摄工作才能正常有序地进行。 特别强调,同期声的录制工作非常非常重要,这个工作要做到万无一失,切切记住。同期声的录制,包括演员台词同期录音、后期效果处理和环境音的专项录制。这其中,环境声的录制包括风、雷、电、鸟叫、汽车声、街道声等等等等。同期声录制成功,将会使得你所拍摄的微电影丰富多彩。这就要求同期录音不能出半点偏差,切切小心,切切用心。 诚如前文所提,微电影艺术是极具个性的艺术样式,它同样肩负着矫正生活矫正价值观、审美观的使命。借用作家格非在茅盾文学奖颁奖会上的获奖感言,和大家一起共勉:“在今天这样一个文学写作日趋娱乐化的时代,司马迁的伟大抱负对我们是一个必要的提醒,因为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文学仍然是一种重要的矫正力量,文学写作不仅仅关乎娱乐和趣味,也关乎良知,关乎是非,关乎世道人心。” 就在几天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警示出了当前文艺思潮八个方面的弊病。由此,中国的文艺创作,再次迎来了她原本就该有的美丽春天。做为微电影艺术爱好者,有义务有责任肩负起创作出属于人民的好作品的历史使命。 在这里,请允许我借用路遥先生在他的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里的一句话,和大家共勉:“只有具备宗教般的虔诚和初恋般的热情的人,才能写出最伟大的艺术作品”。 就让我们每一位有志于微电影艺术创作的同仁,怀着对艺术的崇拜之心,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去,从文学的博大海洋里汲取必备的艺术养分,用最为虔诚的创作之心去学习微电影艺术的“高品位性”和丰富多彩的创作技巧,以此来完善有限的生命过程。 谢谢大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