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逝
|
【流年关注】母女同题,舞墨流年2015-11-22 19:16:17
前几天,听怜幽说,她的女儿读了法布尔的名著《昆虫记》,她决定和女儿一起写同题文章——《昆虫记》。
当时听了有些感慨,怜幽的女孩读书真多,法布尔的《昆虫记》是初中语文新课标名著必读书目之一,而夏之樱这个刚进五年级的小女孩就读了。这个女孩好读书的习惯真不错,难怪她写出了那么精彩纷呈的美文,让许多初中生望尘莫及。
今天,有幸编发了一朵怜幽写的散文《昆虫记》,为其淡雅的文字中折射的人性之美折服。她总能让自己的笔墨着眼于小小的事物,展示她美好的心绪和哲思。
昨晚读罢,久久沉浸其中,她那三岁儿子小枣童稚的声音仿佛一直回响于耳畔————“小树会疼的,它会发烧的!”孩子的童真的纯美,让我很是震撼,一个三岁的孩童能以己之痛去体味着树木之疼,多么可贵的品德,多么良善的心灵!
而文作者不得不对那对母子道歉,这是成人化世界的无奈,是对童真的不幸扼杀,所幸一朵怜幽是一个理性的家长,能及时补救,让小枣的美好心灵不继续遭受成人世界的污染,而且因之也引发出她对自己童年捕捉蜻蜓的反思,让文章意味深长起来。而对深恶痛疾的毛虫的情感的变迁,则展示了人与动物平等相待,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警示人们善待万物,创造更美好和谐的世界。可以说,怜幽的《昆虫记》闪烁着理性之辉,展示的是人性之美。于是,笔者忍不住用粗糙的文笔阐述自己的观感——
《昆虫记》与其说作者在记录自己与昆虫的故事,毋宁说是作者在反思着自己童年与昆虫的关系。《蜻蜓》,对蜻蜓的喜爱让童年的“我”捕捉它们,乐此不疲。因着那份喜爱,想让蜻蜓与自己也和平共处,然而,蜻蜓并没有如那个女童内心所愿,却丧失了生命。童稚的“我”懵懵懂懂,尚未意识自己的爱对蜻蜓的戕害。而唤醒这份愧疚之心的是多年以后自己三岁儿子面对折树母子的童真言辞,儿子对生命的热爱,引发了“我”对童年所为的反思。《毛虫》,令“我”厌恶,以至于厌恶长着毛虫的树,因为它曾让年幼的弟弟苦痛不堪,而“我”万般心疼却无能为力,对弟弟的怜惜之情溢于言表。做姐姐的心里念的是应当保护弟弟的职责,所以弟弟被人打,“我”自责;弟弟被毛虫蛰,“我”心疼。两篇和自然界昆虫有关的文字,作者融进了诸多的人文的色彩,对童年懵懂之时捕捉蜻蜓的悔恨,对儿子纯美童心的谨慎呵护,对受毛虫之苦弟弟的不尽怜惜,对自然万物和平共处的美好渴求,无不展示着作者的善良之心,理性之念。很美的散文,在文中品味着童真的可贵,善待万物的理念,令人动容。倾情荐阅,共享佳作!
细细品味完怜幽的散文,又去读了她的女儿夏之樱的《昆虫记》,为小作者清新精美的文字叹服,小作者用童话的色彩描绘着两种昆虫的生命的历程,展示着一种积极达观的人生态度。小作者想象力丰富,用词精妙,描写有趣,立意积极,展示了超越同龄人的思想的成熟和深刻。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其母必有其女。据说,小夏之樱的学业十分优异,总是名列班级第一,而且时常有文章见诸报端。今天读小姑娘的文后,艳羡不已。有女如此,夫复何求?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母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尤其深刻而久远,有人说,有什么样的母亲,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的未来,诚然。从优秀的怜幽母女身上,再次印证了这句话。
期待这对优秀的母女继续挥毫泼墨,馨香流年!
附:夏之樱对一块石头的形容:
游桂林时,溯溪。夏之樱在清澈的溪水中,捡拾到一块底色为白,中间略粉的石头。在之后的行走中,不管摔倒还是磕绊,她都将石头置于掌心。问。为何呢?夏之樱回答说:这块石头,就像一扇窗,而中间的图案,正巧是一个倚窗而立的小姑娘。她的语气满是爱怜。听者,感动于她对一块普通石头的呵护,更感动于她那双始终发现美的眼睛,以及一颗充满爱的心灵。这亦是一个家庭赋予她的,或许无需时刻说起,却在分秒浸润。
附链接:一朵怜幽的《昆虫记》http://www.vsread.com/article-612437.html
夏之樱的《昆虫记》http://www.vsread.com/article-612439.html
|
|
|
![]() 风逝
|
2015-11-23 12:06:31
如画,你说——比编按还要精彩的帖子啊, 俺也在反思,编按不好,让小怜幽的文没精,在歉疚呢。 俺不敢刮你,这么美丽的如画,喜欢还来不及呢。 |
|
|
![]() 风逝
|
2015-11-23 12:18:17
谢谢真真来此。是的,在这一点上你有经验,你和大树也是如此的。 祝福大树,更上一层楼! |
|
|
![]() 风逝
|
2015-11-23 12:19:36
谢谢如玉! 你家母女也一样优秀呢! |
|
|
![]() 风逝
|
2015-11-23 12:21:51
怜幽客气了! 曾经俺说过——生女当如小怜幽。你的优秀,让俺艳羡,而夏之樱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更让俺喜欢。 祝福孩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