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墨梦乡 回复本帖
月满西山

月满西山 布衣

  • 6

    主题

  • 6

    帖子

  • 238

    积分

【雨墨】月满西山古韵讲坛4(杂文)

2015-12-04 00:39:24

诗词创作如何避免直白?我在初二(81年)时报名参加了《鸭绿江》文学函授学院的学习。授课老师有阿红老师,当时每个月在邮局邮寄一次作业,学习新诗的写作。老师亲笔回信点评作业。记得当时印象最深的就是说我的“诗”过于“直白”。当时并不是真正的弄懂了直白的含义。

我之所以爱好文学,启蒙老师是我的一位堂兄。我二哥(家族排行)年长我18岁,我入小学时,二哥是我的民办老师,他那时经常搞创作,每次完成了一首作品就在教室内读给我们听,耳濡目染的就喜欢上了文学。只是我太过愚钝,至今仍然不是很理解诗词的语言方式与方法,一直没有过平铺直叙“直白”这一关。

什么叫直白?直白就是要求创作诗词要力戒生涩隐晦和不知所云,力戒文字上的生造词语和故作高深,以避免让人读起来有生吃螺丝似地去绕弯子的感觉。什么叫含蓄?含蓄就是要求诗词要有深意,就象一道景物一样有很深的层次感,给人以细细品味的余地,让人读起来觉得余味无穷。诗词的意境其实就体现在含蓄里 。直白和含蓄是相辅相成的一对统一体。直白用好了富有诗意,易于理解和被人认同。直白和含蓄在诗词的创作过程中词义上是对立的,但在体现诗词的意境的过程中又是统一的。
例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诗的前四句最为经典,其词义连妇孺都能明白,但又有极深的引申义。诗人通过把直白和含蓄高度地糅合到诗句里边,歌颂了生命里的奇妙之处,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成了千古绝唱!
再看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一千多年前的文字,但直至今天读来,哪有一点生涩味儿!多么直白的文字,多么幽深的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意境,这种诗词即使文盲也能听得懂,也能品出其中的深意!

在唐宋诗词中,不光好诗例子很多,好词的例子也很多。比如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通篇之中没有一个生涩字,没一点雕琢的痕迹,更没有发霉的用典,但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江南吴兴的春天画图:西塞山前水上飞翔的白鹭、漂流的粉红色的桃花瓣、水中追逐嬉戏的肥壮鳜鱼、戴蓑披笠的渔翁,这是典型的诗中有画的意境。

李后主当皇帝不行,填词却是天才。他的词思想性不强,艺术性却极高,几乎称得上首首精品,字字珠玑!

而其用词却极为直白。以《相见欢》为例: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上心头。

许多人认为李后主的词大多为亡国之音,其主旨不是愁思,既是悲哀,故以多愁善感著称,但李后主的词遣词造句却非常直白,在语句上没有丝毫故意让读者猜谜的味道!以上例子说明直白的艺术价值。
七律?快乐人生 作者 诗海撷 选自东北网
花开花落总时期,怅惘春秋有别离。
好梦能成应做梦,妙诗会写就填诗。
人生一世天缘定,物种千般幻海移。
暮暮朝朝随我乐,管它明日饱和饥。

读完后感觉是不是过于直白了呢? 花开花落 人生一世 好梦 妙诗 物种 暮暮朝朝,饥饱等等物象都是过于笼统的,没有鲜明个性的意象,都不突出。春秋别离有些诗味,但与主题又不搭界。天天做梦,写诗,不管生活有无着落,随心所欲取乐,可能吗?这就是快乐的人生?格调不雅,不是可取的人生态度,故立意上也有欠妥。所以,这是一首不成功的习作。作者还要下功夫克服不足的。如同这首诗,直白就成为了艺术的诟病。缺少艺术价值的直白,也就是诗词过于浅显而缺乏诗意的那种直白。却是我们初学者要尽力避免的。

从上一课的诗词例子中也可看出用意象表达,才是这是避免直白的唯一方式。“一片白云藏小丫”、“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用形象表达,这才是诗词的语言。前者用景语介绍人物,后者用比喻言愁。只有形象的语言与表达的情感相通。那些形象才是富有神韵的。否则,就是稻草人穿上了漂亮的服装,徒有其表,而无气质。缺乏美感。诗家语既要突出形象,又要含蓄。
下面介绍一下突出意象而又含蓄的三种方法:

第一种,光写形象,景中含情。如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一读就能感觉出,写景的同时也在写人物,含有人物的情感。
再如——天净沙①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③,小桥流水人家④,古道西风瘦马⑤。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⑥。
注释: ①、天净沙:散曲曲牌名。
②、秋思:秋色引起的愁思。这是曲的题目。
③、枯藤:干枯的藤子。昏鸦:黄昏时的乌鸦。这句说:一根根枯藤缠绕在老树的枝头,上面几只晚归的乌鸦在凄声啼叫。
④、这句说;有一座小桥,桥下是清清的流水,桥边有零零落落的几户人家。
⑤、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西风:指秋风。这句说;阵阵秋风之中,一个孤苦的旅客,骑着一匹瘦马,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走着。
⑥、断肠人:心情悲伤的人。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这两句说: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远离家乡的人,心里是多么的悲伤啊!

这支散曲就是光写形象的经典作品。老朽的树、枯干的藤、暮色中的乌鸦、简陋的小桥、清冷的溪水、稀疏的人家、荒凉的道路、寒冷的西风、将落的太阳行走的人这些都是纯粹的自然景物,那么这些景物为什么不显得直白呢?

原因是融进了古代远离家乡的人在秋天思乡的浓烈感情。渲(xuàn)染了深秋傍晚的荒凉气氛,反映了词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虽然情调低沉一些,但意境确是很美的。这些意象都带有情感色彩,是真正的景语。

当然,神韵完全体现在结句上了。没有结句的点睛之笔,前面的景语就是一盆散沙,杂乱的珠粒,必须有装沙子的玉器,串联的金线,来统领,最终浑然一体,恰到好处。全篇读来,音节和谐婉转,诗中有画,是元人散曲中的一篇名作。
第二种,直接写思想感情的,如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再如:岳飞 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大家背下这首词,记住押韵是入声字,就记住了这些入声字。

岳飞这阕词是直接写思想感情的典型代表。但是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直接抒发出来并不显得直白,并不像老干体那样口号化,原因何在呢?那是岳飞英勇而悲壮的人生特色的感染着读者。是真情的体现,最真实的才是最感人的。而情感抒发的同时也塑造出了一个伟大的英雄形象。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侍从头、收拾旧山河”。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两句话作用很大,接着上面表达出的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能等待了!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及了。它有力地结束词的上片所表达的作者心情。

下片一开始就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突出中心,雪耻靖康之耻,几句话很抽象,有些直白。怎样形象化呢,紧接着过度到“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样形象就具体化了,避免了直白,无诗意。从“驾长车”到“笑谈渴饮匈奴血”运用夸张的手法,避免了直白。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直言收尾,表达自己的信心和对皇帝的忠诚,直抒胸臆,奔放热烈,感人至深。“收拾旧山河”,把感情和信心又具体化诗意化了。从而不再显得直白。这首词可以很好的教会我们直接写情时的方法,较好的解决了直白的弊端。

第三种,既写形象又写思想感情的。例如李商隐《锦瑟》诗前六句写形象,也就是写锦瑟,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叹。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玉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注释——
锦瑟:装饰华美的瑟。瑟,拨弦乐器,通常二十五弦。
五十弦:这里是托古之词。作者的愿意,当锦瑟本应是二十五弦。
无端:犹何故。怨怪之词。
庄生句:意谓旷达如庄生,尚为晓梦所迷。庄生,庄周。
望帝句:意谓自己的心事只能寄托在化魂的杜鹃上,望帝:相传蜀帝杜宇,号望帝,死后其魂化为子规,即杜鹃。
珠有泪:传说南海外有鲛人,其泪能泣珠。
蓝田:山名,在今陕西,产美玉。

要用意象表达,自然离不开修辞手段的运用。使用修辞手法是避免直白的最有效手段。李商隐诗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就是来说明作诗之法的。心之所思,情之所感,寓言假物,譬喻拟象,如飞碟象征庄生之逸兴,啼鹃呈见望帝之沉哀,都是比兴手法,避免了直白。形象思维就是运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

现在简单举例讲解一下。
例一:兴起。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他——鸟,再言人——淑女。这是兴起。诗经里的很多诗篇都是使用赋比兴修辞方式的,大家可以自己去品读学习。

二、比喻。

第一种,用一样东西或一个词作比,如秦观《千秋岁》“落红万点愁如海”用海比愁;

第二种用词组或句子来作比,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忧端齐终南”愁绪像终南山那样高。

第三种:贺铸《青玉案》用三样东西来比喻闲愁,“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是博喻。这种比喻既是比喻,同时又是写景,所以这个结尾,历来会被词家称道。

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还有白居易《五弦》诗:“大声粗若散,飒飒风和雨;小声细欲绝,切切鬼神语。”顾况《箜篌歌》:“大弦似秋雁,联联度关陇;小弦似春燕,喃喃向人语。”都是相似的写法。

第四种曲喻。曲喻比一般比喻要转个弯。如李商隐诗“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由啼鸣转为啼哭,由啼哭转为眼泪,联想到沾湿最高处的花。把作者的悲哀写到莺身上,又是拟人手法。曲喻最难,我也没学好。
三、通感

“通感”就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白居易《琵琶行》诗“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声音从高到底,到像泉水因冷而凝结,那样越来越低沉。低沉到好像马上要停止那样,就像枯木止而不动,但并未停止,在低沉中发出一种幽愁暗恨,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从听觉引起视觉如枯木,引起触觉如泉水的冷涩。

四、夸张

诗人的描写有两种,一是形似描写;细写如同照镜取形,毫发毕露。例如:纳兰性德词句“水浴凉蟾风入袂,鱼鳞蹙损金波碎。”

一种是激昂的描写,就是夸张。夸张如照灯取影,轮廓逼真。例如:杜甫《古柏行》诗句“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辛弃疾《清平乐?谢叔良惠木犀》“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nin二声)芬芳。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李贺《马诗二十三首之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苏轼《汲江煎茶“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两种描写,如同作画的工笔和写意。两种写法都要注意客观形象与主观领会相结合,才是好的描写。其中还发现夸张与对仗可同用。
有时夸张和比喻也是有机结合的。例如——岑参《赵将军歌》“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在《走马川行奉送师西征》中有“风头如刀面如割”,冷风刮来如刀割脸。冷风“似刀”、“如刀”,都是夸张的比喻,但恰到好处地夸张了寒风的刺骨。要注意,修辞手法有时并不是单一存在的。
五、用典

以写景为主的诗词,目的是以景抒情,不适合用典,如“明月照积雪”、“思君如流水”纳兰性德的《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我故乡河——辽宁的大凌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就没有用典。

此词写成于纳兰性德到黑龙江对俄国进行战略侦察之时。纳兰性德虽是以词留名于世,但他深得康熙帝赏识,以武职立功边疆。我的满族祖先习武是本业,纳兰性德文武兼备。纳兰性德是性情中人,抱病卒于妻子逝世八周年的忌日。以抒情为主的,所抒发的感情比较复杂的,受格律和字数限制,适于用典。
例如:
李商隐《泪》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注解——
永巷:汉时宫中长巷,以关闭失宠的贵妇或得罪的宫女。
舜的二妃在舜死后泪洒湘竹;
晋朝羊祜死后,在岘首山上建碑,人们哀悼他,见碑流泪。
王昭君嫁给南匈奴单于,在秋风入塞时到匈奴而离汉宫;
项羽在垓下被汉军所围,听见汉军皆唱楚歌,认为楚地皆为汉所得;
灞桥在长安灞水上,为唐人送别处;

珂,指贵人。“岘首、湘江,生死之感 也;出塞、楚歌,绝城之悲、夭亡之痛也;凡此皆伤心之事,然岂若灞水桥边,以青袍寒士而送玉珂尤极可悲可痛乎?”何焯语。

前七句七件事,句句是泪,不是哭。是以上六句兴后二句。没有转结的“未抵”,前面就散乱了。这些典故的运用,正可以借用来不便于说的或不容易用几句话来说出的感情,用典在这时是十分需要的。古代士子往往用妇女来自比。不过,要注意,用典虽能够避免直白,但有时也会造成晦涩难懂。不要单纯为用典而用典,步入歧途。
六、倒装

辛弃疾《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其中,“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两句是前后句倒装的。应该是“路转溪桥社林边,旧时茅店忽见。”这几句写出了词人夜晚行路,旧地重游,恍惚喜悦的心情:几颗星星挂在天边,几点雨滴洒在山前。过了小溪的桥,再拐个弯,那个熟悉的茅店就在土地庙的树林边出现了。这样写,就避免了平铺直叙,同时也告诉了我们诗词与散文叙述方式的不同。有时倒装也是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下面还要举例说明的)不得已而为之。有时倒装纯粹是为了增加诗意美,让诗词更加耐思耐品。增添婉约性与含蓄性。

杜甫《秋兴八首》的第八首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桐栖老凤凰枝。”杜甫回忆长安的景物,要强调景物的美好,说那里的香稻不是一般的稻子,而是鹦鹉啄余的;梧桐也不是一般的梧桐,而是凤凰栖老的梧桐。这样造句,把描写句的重点放在了香稻和梧桐上,是侧重的写法。而不用叙述句“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原诗句侧重香稻碧梧,鹦鹉和凤凰是虚的。香稻、碧梧提前有人认为并不是倒装句法,而是侧重写法。我认为说是倒装也无妨。

这两句诗里真正的倒装是“啄余鹦鹉”和“栖老凤凰”。是把主谓结构的“鹦鹉啄余”和“凤凰栖老”颠倒而成。这是为了平仄关系的倒装。试看——
香稻(仄)鹦鹉(仄)啄余(平)粒(仄),
碧梧(平)凤凰(平)栖老(仄)枝(平)。
按音步来说是:仄——仄——平——仄,平——平——仄——平

双字构成的音步以第二字为准,是两个仄音步和两个平音步连用,不符合律诗的格律,这样为了平仄关系,在诗里可以把主谓结构颠倒一下,是诗家常用的手段。诗词的倒装是出于格律的需要,说明诗词的句法与散文不同,所以读诗词要与读散文加以区分。用散文句法解释不通的,就要考虑是否是倒装句了。
修辞手法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大家找书籍自己用心学习钻研吧。

作业:写一首律诗或一首词,要体现倒装句法的运用。可以仿效老杜来写。
杜甫善于把颜色字或词放在句首。例如:《放船》“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晴二首》“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秋日夔kui二声州咏怀》“姿——收岷岭芋,白——种陆池莲。”《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珠。”
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五》“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之三》“红浸——珊瑚短,青悬薛荔长。”《晓望白帝城盐山》“翠深——开断壁,红远结飞楼。”《寄岳州贾司马巴山严八使君》“翠干——危栈竹,红腻——小湖莲。”
其中“绿垂——风折笋”是“风折笋垂绿”的倒装。绿垂放句首,先写色彩,再加以说明,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因为读者不知是讲什么,自然要注意看下去,不这样倒装就没有这种吸引力了,这就是修辞的作用。其余的大家自己体会吧。
今天的课讲完了。谢谢大家!

红尘烟雨

红尘烟雨 布衣

  • 43

    主题

  • 125

    帖子

  • 176

    积分

2015-12-05 13:21:57
拜读西山老师讲义,感谢您赐稿雨墨论坛。我代替诸位文学爱好者对你表示诚挚谢意,祝您健康,寄安!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