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务管理 回复本帖
江山编辑部

江山编辑部 童生

  • 807

    主题

  • 1167

    帖子

  • 684

    积分

试论散文的结构美

2015-12-06 19:40:57

    

    个人简历:江凤鸣:至德国学研究院理事,无锡工商联执委。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理事,无锡青商学院客座教授。曾任中国机电日报、无锡日报、中国工业报、科技日报特约记者。有记者职称。中国林业作家协会会员、无锡作家协会会员。江山文学网签约作家。曾参与《无锡史志》、《无锡走出的经济学家》、《新时期无锡党史专题集》等大型丛书编辑,担任《绿色思维》、《蓝色思维》两本经济、技术专著的主编。高级管理咨询师。因为要大量的撰写行业经济分析报告、出具可行性分析报告和管理诊断报告,勉强跟写作沾点边。1974年发表第一篇诗作《莽太行》;1981年第一篇散文获军区幻灯片解说词比赛一等奖。;之后也获得地方上或一些杂志、报纸的不足挂齿的奖项。1986年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为了闪光腾飞的一瞬》载入家乡文集《爱我祖国,爱我家乡》。之后,有《追赶太阳的人》、《彝族之鹰》、《灯火星光耀京城》等一批长篇通讯、报告文学作品发表在省部级报刊上,并获得相关奖励。再之后,全心全意扑在经济、技术管理工作上,20多年间几乎没有碰触文学创作。2010年后,遭遇江山文学网站,再拾笔写作,有散文、小说等陆续发表在报纸、杂志上,有《鸣梁溪》、《烟雨里的粉墙黛瓦》两部散文集出版。

              试论散文的结构美

                    逝水流年文学社团顾问:江凤鸣

    一、开篇:关于散文结构美的概论

    二、承上:谈谈散文结构的原则、要求与安排

    三、转接:接着说散文结构美的谋篇布局实战技巧

    四、聚合:回头再说散文结构美的腹稿构想

    各位老师、各位学长:

    今天我不揣冒昧,再次来到夜校给大家谈谈散文的结构美。记得上次我和大家一起讨论过散文的语言美。我以为散文的结构美可以探讨的地方太多,比之上一个题目有着更广泛的话题,可是因为限于篇幅和时间,加上水平有限,我只能点到为止,算是抛砖引玉吧。

现在正是深秋时节,我住在江南的一个小镇上。在这个金菊绽放,丹桂飘香的夜晚,坐在床上,静静地捧一册散文在手,让思绪跟随美文流淌,让遐思恣意泛滥,我想应该是一个很惬意的事情。

阅读精美散文正如品赏一杯清茶,开始会很淡,当你渐入佳境之时,会觉得越来越香。一篇好的散文,应该有如渊的深意,独到的见解,优美的意境,清新隽永的结构,折射时代的风采,它应该是作者思想内涵在生命历程中的不断沉淀,经过时间的洗礼,而最终凝聚成的精神琥珀。散文应该是美文,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好的散文,应该具有主题美、语言美、结构美、风格美。精美散文,就应该是聚四美为一体。我有些偏执地认为,散文的结构美,应该是一篇精美散文的脸面。只有这个“脸面”美了,人们才有读下去的欲望。

一、开篇:关于散文结构美的概论

为什么想到要说这个题目呢,这是因为我所在的流年社团,有许多很有才气的作者,他们写的散文篇章,宛若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情感的“茶酒”,各展风采,各有一功。但是,最终功亏一篑,输在了文章的结构把握上。其实有很多的篇章,只要下点功夫,把内部的段落做一下调整,一篇原本显得杂乱的文章,立刻就会“丑下鸭变成白天鹅”。

结构这个词,它的本意应该指的是建筑结构。我们欣赏优秀的建筑,其实就是在欣赏它的结构美。不论是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百花圣母大教堂、希腊的帕提侬神庙、印度的泰姬陵,都是以其绝美的建筑结构,形成“凝固的音乐”,让我们在聆听这些“华美乐章”时,如痴如醉。

小时候读书写作文,我的语文老师一再提醒我们,写作文要通篇把握,要做到“凤头、龙身、豹尾”,不能“虎头蛇尾”,更不能“猪头蛇尾”。要注意过渡与照应。不能前边下笔千言,后边不知所云。这大概是我最早听到的关于文章结构的教诲。

我想老师提出的“凤头、龙身、豹尾”的原则,就是要我们在写文章时,从小就把握文章从头到尾的美。其实,一篇散文的结构美,就应该像是一位选秀美人的美。凤头,那是要容貌美;龙身那是要胸围、腰围、臀围“三围的美;豹尾,那是一双小脚,能穿上“水晶鞋”的玲珑美。这个凤头、龙身、豹尾,哪个环节上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体的美。

中国有句成语“露马脚”,说的是一个人虽然千方百计遮丑,最后还是在人前暴露的意思。很多人望文生义的认为,“露马脚”露的是“马的脚”,其实不对。“露马脚”露的是马大姐的脚。马大姐大名马秀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皇后。据说马皇后宽厚仁德,容貌清秀,身材婀娜,母仪天下。唯一不足的是生了一双天足大脚。战争年代,她凭一双大脚,随夫君骑马打天下,倒也正好。一旦天下太平,在那个人人以“三寸金莲”为美的朝代,大脚就成了女人丑的象征。一日马秀英乘轿外出,风吹帘动,露出一双天足大脚。一时轰动京城,人们私下给皇后起了个绰号“马大脚”。“露马脚”一词,也由此而生。朱元璋知道了此事,一时气恼,定要给那些私下称马皇后为马大脚的人定罪,据说为此杀了一条街的人。唉,如果我们把马皇后的容貌当成一篇散文的话,那是开篇、中段的“凤头、龙身”都不错,问题出在了“豹尾”上。

就散文结构美的把握上,“凤头、龙身、豹尾”的原则,应该是一种整体布局的把握。“凤头”是指,开篇要美,要有让人读下去的欲望。一篇散文如果在开始的三个段落还不能引人入胜,那这篇散文差不多就失败了。“龙身”是指散文的中段要厚实、扎实、灵动,起伏跌宕,有动感。不能夸夸其谈,无病呻吟,让人望而生厌。“豹尾”就是要重视文章的结尾,或戛然而止,引人深思;或语音袅袅,逗人遐想。绝不能草草收场,或拖泥带水。“虎头蛇尾”,是很多初学写作者的通病。

过渡和照应的原则,是说一篇散文,要重视段落之间的有机联系,要有内在的逻辑,要衔接自然;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要遥相呼应,不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不能放野马、开“酒驾”车。一篇文章,像是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散文的结构,是艺术结构。我个人认为:就散文的整体布局而言,不论是写叙事散文还是抒情散文都应该将题材安排、形象描绘、内在意蕴等,融合成文章的总体意境,使得文章呈现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有机整体。

在艺术构思上,要敢于打破常规,独辟蹊径,为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寻找一个最佳的流动形式。要以意念、意识的流动,来统御文法,保持整篇文字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趣味。在写作时对于自己寻觅到的一段佳意、一丝情趣、一种奇思妙想,一腔真情,怎么流动的自然、顺畅、优美、有趣,就让它怎么流淌。保持思绪的自然流畅是散文结构的另一个重要原则。一篇散文写好后,在修改时首先不是修改错别字和标点符号,而是要修改那些影响散文流畅的段落,对不流畅处,要或消减或添写,或着挪动位置,重新布局。

现在让我们总结一下散文总体布局的三项基本原则:1、“凤头、龙身、豹尾”的原则;2、过渡和照应的原则;3、自然流畅的原则。

散文讲的是“形散神聚”,因此在散文的艺术构思中,还要重视在艺术形象的描绘上,将散文形象的片段性、跳跃性、单位具象转换的迅疾性等表现的鲜明生动,保持一种流动的态势。要学会打破线状的、定向的、刻板的思维定势,寻求用全方位的思维方式,提纲挈领地去布局段落、情节。在散文的段落布局上,借用电影蒙太奇、小说意识流的艺术手段,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具体布局的结构方式上,总的来说,要在平直中见起伏,在平整中见均称,在曲折中见精巧,在对立中见一致。用一句时髦的哲学语言说,就是要做到“对立统一”,从而达到整篇文字错综变化,波澜起伏,动静相宜,富于情趣。

我的老家是个贫穷的小山村,解放前就更穷。我有四个姑妈,为了让女儿不受穷,我的祖母把她们统统嫁给了手艺人。我的大姑父是个石匠、二姑夫是个木匠,三姑夫是个铁匠……我大姑父会做石狮子,他凿的石狮子从来都不对称,整体结构上,具有一种动态的美。我二姑夫做的椅子,线条非常流畅,或方或圆,从来都不拘一格。正是整体布局上的把握,使得他的家具具有一种动态的美。

由此,我想到了散文的结构布局,追求结构美也要灵活、灵动,不拘一格。写情感散文,你可以将某个写作对象为网心,然后以作者的思绪围绕它纵横交织,放飞你的遐思,显示出一种疏密有致的网状结构美;写叙事散文,你可以选择几个生活片段,用纵的方式结构在一起,看上去各自独立,实则藕断丝连,造成环环相扣,涓涓不断的结构美;写人物散文,你可以精选几个侧面,用横的方式,打破时空界限,用大致相等的各部分材料构成一个和谐整体,显示出均衡匀称的结构美;写山水风景散文,你可以借鉴曲径通幽,玲珑剔透的园林布局,在曲折中见方正,在复杂和不规则中见规整,展示出变幻莫测的结构美;写抒情散文,你可以以物比兴,充分铺排,采用象征艺术手法,以自然物,山水风光,暗喻和象征社会生活的美与丑、黑暗与光明,表现出诗意般的结构美;写游记散文,你可以作者的行踪、见闻为主线,串联起情感脉络,让内在的情感含蓄之美与外在的山水明朗之美相互映衬,构成相辅相成的结构美。

总之,在构思散文的结构布局上,你可以借物言志,借景抒情;可以穿越岁月,寻找历史源流,交织今昔生活画面;可以善用联想,串联起生命历程中的散珠碎玉;可以借助他山之石,类比起兴,让自由的思想天马行空;你可以寻找社会焦点,贯通古今,经纬全篇;你也可以暗下伏笔,明说流水,暗喻山岭,推动感情在明暗两线同时流动。

我个人以为,散文的结构布局,其实就是一个构思过程中,作者思绪不断浓缩——展开——节制的艺术过程。几个环节互相作用,互相联系,对立统一,动静相宜,从而形成巧妙的构思。有关达成散文结构美的实战技巧,我将本次课程的在第三、第四部分和大家讨论。

二、承上:谈谈散文结构的原则、要求与安排

好的散文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创作出来的。作者根据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将创造主旨融化在能够激起读者美感的形式之中,建立起美的结构形式。

我这里说的散文结构是指散文作品的内容、材料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它是散文再现生活不可缺少的手段。这是因为一篇好的散文作品,既不是纯客观地实录生活,也不是纯抽象地概括生活,而是按照作者的愿望、憧憬和理想来反映生活。它是一面镜子,在增加了光亮明暗、看镜人的角度等主客观因素后,对美人容貌的折射。

著名作家茅盾曾经说过:“结构指全篇的架子。既然是架子,总得前、后、上、下都是匀称的,平衡的,而且是有机性的各部分各有其独立性而不相妨碍”。他还说过:“有机性指整个架子中的任何部分,不论大小,都是不可缺少的。少了任何一个,便损伤了整体美,好比自然界中的有机体,砍掉它的任何小部分,便使这有机体成为畸形的怪物。”

解读茅盾的上述讲话,我个人体会,在散文创作过程中,按照主题和题材的具体要求,搭好架子,处理好作品段落与段落、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以求得作品的和谐完美统一,是作品结构的关键问题。

人们一直在说散文的“形散神聚”,这也体现了散文结构的特色。处理好散文的“散”与“聚”的关系,无疑也就抓住了散文结构布局的“牛鼻子”。散文的“散”在于它的片段性、跳跃性、碎片化,散文的“聚”在于它的情聚、神聚。处理好散文的“散”与“聚”的辩证关系,表现在散而有序上,关键在于把握作者的情与神。这里的情与神,指的是贯穿散文全篇的情韵与精神。这个情与神,是一篇成功散文的隐伏线索,是它把全篇文字组成有机的整体。老练的作者正是通过以情韵和精神做绳,根据主题需要,运用多种手法,进行布局、剪裁、衔接、通过巧妙构思和经营布局,把一个个片段化、碎片化的材料,分别轻重主次、加以匀称而平衡、合理而有机地串联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运动流畅、富有层次、严谨有序的整体,展现出作品的结构美。

鲁迅先生的《故乡》是一篇体现散文结构美的典范之作。他在结构上运用对比的方式来组织和安排材料。将二十年前少年伙伴的灵动美好与二十年后的辛苦麻木两相对照,给人以深刻印象。限于篇幅和时间,我在这里以后提到的篇目都只说篇名和摘要段落,不整篇举例,大家有兴趣,可以自行查找阅读。

下面我想说说散文结构美的原则。不过我要老实告诉大家的是,这些所谓原则大多是我个人体会与杜撰的,不是官方理论。我读书的年代,大致等同于“文革”十年,基本没读到什么书,也就没有系统学过文学创作理论。七十年代中期,我在北方当兵,读到的唯一一本与文学创作有关的书是高尔基的《论文学》。我在这本书里,第一次读到了契诃夫的话:“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容貌、衣裳、心灵、思想。”这或许是我第一次遭遇美学。有了这次邂逅,我今天才敢斗胆在这里跟大家胡说什么散文的结构美。

我当时当的是个站岗的哨兵。在一个机关大院里,每天看男男女女的军人从我的身边走过,遇到小兵从我身边走过,我就昂首挺胸,保持稍息的姿势。遇到军官和女兵,我就立马立正敬礼,以示敬重。那个时候,没有实行军衔制,判断官兵的唯一标识,就是军人上衣的结构。当兵的上衣上胸部两侧各一个口袋,当官的胸腹上下有四个口袋。上面的小口袋可以插钢笔,下面的大口袋可以装下32K大的笔记本。这样布局,大概是想告诉人们,我们不但是一支武装的队伍,也是一支有文化的队伍。机关里的女兵职务最低的是护士,护士军装口袋开在腹部,我们也当她个官。

当时,在所有的军装结构中,我觉得女兵的军装最美。这是因为它不但匀称大方,而且关键是套在美人的身上。我这样说是想告诉你,一篇散文的美,不仅要构成外在形式上的关联,还要注意内在本质上的关联,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

一篇散文不论你怎么结构,都跑不脱开始,中间、结束三个阶段的完整过程。这是一篇散文的基础构架。散文与小说不同,用不着把事情说得清清楚楚,完完整整,它只要借助人事或景物中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遐思,一曲感情波澜,表达一个集中的思想,一个明确的主题就行。

因此,从具体布局来讲,我要说的散文结构美的第一个原则是:服从主题的需要。结构不是纯技术性的。它不但与作品所要反映的内容有关,而且和作者的思想水平、审美情趣有关。好的散文无不是充分反映了作者的审美思想和创作主题。车尔尼雪夫斯说:“只有形式完全与思想适应,只有体现了真正的思想的作品才是艺术的。为了解决形式与内容相适应的问题,就应当看看作品的各个部分和详细情节是否真正展示作品的基本思想。无论任何出色的详情细节——例如场面、性格、情节本身如何曲折和优美,但假如它不为最完全地反映作品的基本思想服务,那它就损害了作品的艺术性。”

结构是散文的主要表现形式。作者在考虑作品的结构时,首先要从有利于主题的表达出发,才有可能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避免节外生枝,出现横逸和游离于主题之外的情节和细节,以及琐碎多余的部分。

想必大家都读过著名作家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优美散文曾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魏巍在谈到创作体会时曾说:“在朝鲜时,我曾写了一篇《自豪吧,祖国》的通讯,里边写了二十多个我认为最生动的例子。带回来给同志们看了看,感到不好,就没有拿出来发表。因为例子堆得太多了,好像记账,哪一个也说不清楚,不充分。以后写《谁是最可爱的人》,就只选了几个例子了,在写完后又删掉了两个。事实告诉我,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是突出的。”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是结构服从和突出主题的典范散文。

散文是一个最富于综合性的文体。它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常选择人事风物的片段融为一炉,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并揭示其社会意义。散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结构上比较松散,它不像小说那样逻辑性强,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画面描写。因此,要想把散文写得生动有趣,具有感染力,就要把握散文结构美的第二个原则:遵循“三化”原则。“三化”说的是:有序化、立体化、动态化。

有序化:言之有序是所有好文章的特征。散文所追求的是灵活而又集中,潇洒而又严谨,在不经意中见法度,在自由中见规矩。其内部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和有序化的结构。例如王蒙的散文《行板如歌》文章第一句话就说:“柴可夫斯基好像一直生活在我心里。”全文连头带尾共有十二个自然段。文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介绍了作者所喜欢的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然后将这些作品与中国古代的诗人苏东坡、李商隐等的诗句风格做了对比。写了作者对柴可夫斯基音乐的热爱,特别是那种共同的情趣,那种哲学的诗意,写了音乐家对自己文学创作的影响等。作者在散文的尾段,特别提到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我喜欢——应该说是崇拜与沉醉这种风格。”“我把柴可夫斯基看做自己的偶像与寄托。”这篇散文的有序化,构成了它和谐统一的形式美。

立体化:散文的组织不应该是素材的简单堆砌,而是个立体结构。每一段文字,每一个素材都应该是作者精心安排的“线”。作者根据素材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表达的需要,再由线而面,由面而体,组成富有立体感的有机实体。唐宋作家把写文章看做是盖房子,说明他们早已注意到了散文写作的立体性。比较典型的是欧阳修的《秋声赋》。现代作家中余秋雨是结构散文立体化的大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读他的《道士塔》、《阳关雪》、《上海人》、《一个王朝的背影》等散文。

动态化:中国古代散文作家早就注意到了散文创作的动态化,三国时代的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唐代李德裕说:“气不可以不贯”。他们都以人体来比附文章结构,指出文章的结构是有生命的,是动态化的。我认为,散文取材不管有多散,其结构总是内容的发展和延续。散文的结构不应该是静止的,凝固的框架,而是流动的富有生气的处于动态平衡的形式。汉代司马迁的《苏武传》,东汉孔融的《论盛孝章书》、《难曹公表制酒禁书》,唐代韩愈的《论迎佛骨》等,特别是柳宗元的《鹘说》、《对贺者》、《观八骏图》等无一不是劈空而来,突然转折,陡然收结,造成一种奇异峭拔、跳跃流动的艺术效果。宋代苏轼的《石钟山记》、明代归有光的《寒花葬志》也都是值得借鉴的名篇。现代作家中,我最推崇俄罗斯作家米哈依尔的《林中小溪》,用动态化结构美的视角来看,简直称得上惊艳!喜欢的朋友,可以找来潘安荣的译文看看。

学习散文的结构布局,我提个有些“奇葩”或者说“反动”的建议,就是要向古人学习,向八股文学习。在我们这个追求浮躁、浓艳、快餐式消费的时代,相比与时文的汪洋浮华、新奇粗糙,古人的简练朴拙、清新灵动更值得我们学习。这里我推荐两本书给初学写作者,一本是清初金圣叹编选的《小题才子书》,里边编选的都是历代的八股文,读熟了,你自然就能领会到文章结构的起承转合。其实,八股文并不像我们后来人批判的那么臭,它对于训练写作,无疑是上好的教材。一本当代著名作家阿英编选的《晚明二十家小品》,可以说其中文章,都称得起绿草奇葩。

散文作品安排结构的方式虽然千变万化,多种多样。但是高手都知道,其实是“定体则无,大体须有”。有人神秘地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可我个人以为,写作散文虽然没有固定的格式,但大致的规律还是有的。散文结构的安排,除去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花枝杂草,其主干不过三支:即“纵式”,又称演进式。“横式”又称并列式。再就是纵横交叉式了。因此,散文结构美的第三个原则:重视结构方式。

纵式,以时间的推移或者按照情节、思绪的发展顺序来安排材料。现代作家峻青散文《地下迷宫》顺着作者的行踪,移步换景地描写了神堂湾的美丽风光与历史传说,这样的安排给人以流畅、自然的美感。

横式,是以空间的转移或材料分类为次序来安排结构的。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果园里》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作者以米兰达为中心,由她的视觉与听觉所触及的不同空间的转移,构成作品的整体结构,将人事情景融为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

纵横交叉式,常常采用“现实——回忆——现实”或者时间跳跃、地点跳跃、空间跳跃等方式,纵横交错,安排材料。现代作家高洪波的《听琴》由跟朋友听琴,写到曹魏时期著名的琴师嵇康,写到嵇康一声浩叹透彻千载的《广陵散》,由听琴转向对自由意志的歌颂,对封建专制的批判,情绪起伏,思想激荡,感情跌宕,纵横八万里,俯瞰三千年,是一篇色香味俱佳的绝美散文篇章。

说完结构的原则,我们来说说散文结构的要求,限于时间和篇幅,这一节,只能提纲式的说说,就不具体展开了。

在散文写作中,为了达到结构的完整统一,必须注意布局、剪裁、衔接三个重要环节。

第一,布局上要注意和谐统一。

布局是指作者将基本素材,组织成脉络清楚,条理分明,首尾一贯的整体,力求避免光头秃尾,虎头蛇尾,畸轻畸重,比例失调,破坏结构的和谐统一。这是结构完整、谨严的起码要求。

第二、衔接上要注意自然和严谨。

衔接是指对作品的各个有机部分,用一定的方法巧妙地连接起来。为了保持作品段落间的连贯,就必须注意过渡的方法。衔接过渡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意联,一是笔联。所谓意联,就是自然过渡。许多作品的层次或段落、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在意义上本来就很紧密,可以不加过渡性的词、句、段。所谓笔联,也就是作品的层次或段落各个部分之间的转折较大,只有加上过渡性的词、句、段,才能上下贯通。一般来说,在倒叙、插叙与顺序相转接处,要注意笔联。我在江山文学读到很多颇有才气,意思也不错的散文,但是就是因为作者不懂得散文的过渡与照应的技巧,给人以上下脱节,不知所云的感觉,好好一篇佳作,归于失败,殊为可惜。

第三、剪裁上注意精当与巧妙。

剪裁是指作者在他所要表现的题材和意图确定之后,对基本素材进行选择和取舍。要特别注意突出事物的标志和特征,坚决地删除掉与人物、事件、环境以及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剪裁素材的方法有两种,一层面凝聚和多层面集中。

一层面凝聚,是作者选取一个生活片段,或一个场景来表达一个思想。采取一层面凝聚,是以个别见一般,以部分见全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叶知秋,因小见大,这是短篇散文经常采用的剪裁方法。

多层面的集中,是作者选取几个不同的生活场景和片段,来表现一个集中的思想。通常较长篇幅的横式与纵横式结构散文采用这种剪裁方法。具体可阅读孙犁的散文《山地回忆》。

在这一章的最后,我们来说说结构的安排。在散文作品的安排上,要恰当地安排主次,既不要喧宾夺主,也不要弄成光杆牡丹,应注意多元统一,前后照应。前后照应,前边曾提到,这里多说两句。散文结构安排上的前后照应,是指结构的布局安排上,要注意线索的贯串,层次的清晰和开头结尾的呼应等,作品部分与部分之间要贯串起来,能自然地衔接转换,浑然一体。不能搞成两张皮,不能搞成油水不相容,更不能搞成红杏出墙,首尾失联,跑题万里。

在散文结构安排上,第一要注意的是线索贯串,层次清晰。结构的线索是关系散文作品局部连接与全局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阅读名家散文我们会发现,有的散文是以“意”为线索,也就是以主题思想为线索,串联各个片段。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有的是寄托之物为线索,把生活的片段有机地连接起来,如吴伯萧先生的散文《歌声》。有的散文是以人物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线索,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有的散文就写一个人,一件事、一曲情感波澜,比较单一,要抒发的感情就是线索,如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

第二要注意多元统一,严谨有序。这个话题前边似乎讲过了,这里点到为止。

第三要注意开头结尾,前后一贯,遥相呼应。

这个话题,我想多说几句。在开篇第一章,我就讲了散文结构布局的“凤头、龙身、豹尾。我们在前边讲结构时,大多讲到“龙身”的布局,这里着重讲讲“凤头、豹尾”。因为在我读过的许多江山文学散文中,有太多的“光头秃尾”,有更多的“虎头蛇尾”。开不好头,收不住尾,是许多初学写作者的通病。我自己也常常发现自己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上是个弱智,而且不论散文和小说,都是如此。

散文的开头,最容易写的啰嗦,总想把所有的东西,包括主题思想、时间、地点、此刻心情,一揽子都交代清楚。为了避免这个状况,我用了一个最笨的办法,就是一篇散文写好,不管三七二十一,向美国佬学习,给它来个“斩首行动”,一刀斩去开头的两到三个段落,让散文从第三、或第四个段落开始。这个笨办法,初学写作的朋友,你也可以试试。

英国作家伊丽莎白·鲍温说:“一篇好故事开头一定要开得好。它总是从一个使人希望看到下文的情景开始,或至少暗示将出现这样一种情景……我希望大家注意到:从一本书最初开始的场景我们就能看到一个萌芽,预示整本书的性质。”一篇文章的开头就要吸引人。

一篇好的散文的开头,应该是全篇结构成功的重要环节,也可以说是首要环节。下面,我举出一些开头的形式和方法给大家参考。

1、抓住要领、点明题意,揭示人物关系作为开头。

朱德元帅写过一篇曾收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散文《母亲的回忆》,五十岁以上的人大都读过。文章开篇就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的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作品一上来先交代写作的动机,然后引入正文。也有的作者先作必要的交代,然后引入正题,比如奥地利作家里尔克的《布利克随笔》开篇写道:“我实在没本事开着窗睡觉。有轨电车叮叮当当地轰轰隆隆穿过陋室。汽车在我身上碾过,一扇门碰上了。”有的作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例如徐开垒的《我的书橱里》,这样开头:“我的书橱是个奇怪的世界。古今中外的人们都在这这里站着队,等候着我请他们发言。这里有司马迁、班固,也有陈寿、司马光,有施耐庵、罗贯中……这里还有谈艺术哲学的丹纳和论文谈美的歌德。”请注意,里尔克与徐开垒的开头读形象生动,富有情趣,而且俏皮。

2、提示情节,介绍人物,顺利成章作为开头。

有的作品采取直述的方式。如张爱玲的《天才梦》的开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有的作品则采取议论方式开头。如加拿大散文作家斯蒂芬的《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的开头:“在最近提出来的所有各式各样的意见中,我认为,一年过一次‘母亲节’,这主意要算高明了。难怪5月11日在美国正在成为一个人人喜爱的日子,而且我还相信,这样的想法也一定会蔓延到英国去。”

3、描写环境,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和事件作为开头。

有的作品开头描写自然环境,如俄罗斯作家兹米特洛夫的 《世界的边沿在哪里》:“太阳在透明的遥远的天边薄薄地镀了一层黄金。有些地方,天空被参差不齐的松树林子支撑着,有些地方它又被土岗支撑着。”有的作品开头描写社会环境,如四川作家邓洪平的《酒魂》开头:“人的现代意识,有时让我们联想三千多年前的大环境,也许那是一个山野荒荒,人眼寥寥的原始、肃杀的荒凉世界。”也有的作品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结合在一起写,如艾芜的《大佛岩》。由于段落较长就不引述了。

说了开头,再用一点时间说说结尾。一篇好的散文在终篇时如何收笔是很重要的。好的结尾,往往让人感到“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余味无穷。这里,我也说三种意见。

1、自然性结尾。

是以事件的结束和人物故事的终结作为收尾。例如贾植芳的散文《花与鸟》的结尾:“我站在小而窄的晒台上,抬头望着碧蓝的万里晴空,我祝福那只振翅重新翱翔在自由天地里的小鸟,它战胜了自己的命运,获得了生命的源泉、自由。”法国作家雨果的《悼念乔治·桑》“……乔治·桑虽然与我们永别了,但她留给我们以女权,充分显示出妇女有着不可抹杀的天才。正由于这样,革命才得以完全……让我们接受这些卓绝的死者在离别我们时所遗赠的一切!让我们去迎接未来!让我们在静静地沉思中,向那些伟大的离别者为我们预言将要到来的伟大女性致敬!”

2、总结性结尾。

对作品的内容最后加以总结,使读者得到一个清晰明确的总印象或点名题旨。例如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散文《光荣的荆棘路》的结尾:“历史拍打着它强大的翅膀,飞过许多世纪,同时在光荣的荆棘路的这个黑暗背景上,映出许多明朗的图画,来鼓起我们的勇气,给我们安慰,促进我们内心的平安。这条光荣的荆棘路,跟童话不同,并不在这个人世间走到一个辉煌和快乐的终点,但是它却超越时代,走向永恒。”

3、启发性结尾。

是一种在作品结束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方法或技巧。有的作品的结尾给人深刻的哲理;有的作品的结尾即是矛盾发展的动向;有的作品结尾深化情感和主旨。例如宋代作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结尾:“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北京作家韩少华的散文《雨的精魂》:“哦,献而不惜,死而不已——这可是雪所昭示的人生真谛?而你啊,圣洁的雪,不就是天地间雄风正气所凝聚成的不死的精魂么!”美国作家奥利森的散文《争取自由》的结尾:“一个有作为的青年,而丧失了他的行动,言语,信仰之自由,这个损失,有什么东西可以补偿?一个本来可以独往独来,昂然地过生活的青年,而至屈志降心,仰人鼻息,匍匐钻营,胁肩谄笑,以度过一生。这种损失,金钱能够补偿吗?”

时间关系,关于散文结构布局中的开头与结尾也就是我说的“凤头、豹尾”,今晚就先议论到这里吧,下个星期天晚上接着讲。

共0页 0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