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云诗苑论坛 回复本帖
清心如云

清心如云 举人

  • 56

    主题

  • 839

    帖子

  • 4480

    积分

【如云】佛教的慈悲与智慧

2015-12-19 23:21:51


佛法是人生至善圆满的教育,其法理包罗万象,涵盖法界一切诸含识,以无尽的慈悲与智慧阐释了宇宙生命的真相。佛经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十方世界一切的善恶之境,苦乐幻相,皆由众生无始以来的分别执著中产生,所以佛教主张运用我们清净自性的大般若智慧,照破无明烦恼,于内心根本上熄灭贪嗔痴三毒火焰,从妄想、分别、迷惑颠倒中解脱出来,走向智慧觉悟的彼岸。


纵观现今社会所存在的种种烦恼与痛苦,就是不能以慈悲智慧的理念去看待生活,面对得失,挣扎在五欲六尘中自得其乐,把原本充满生命活力的空间被世俗压抑的窒息而失去信心与勇气!继而怨天尤人,愤世不公。其实人生的价值就是在于自我的一种超越,一种对生命透彻的剖析与彻悟。智者回归当下一念清净,明了世间一切事物因缘而生,没有一成不变独立生命体的存在,亦是佛教所讲的空性智慧。所以,只有真正深解此理,方能对世间如梦如幻的事相看破放下,彻底摆脱自我与物象的执著与缠缚,以平等慈悲的心去对待一切人事物,知道宇宙万事万物相互依存的一体之理,更深地体悟众生心灵深处的种种疾苦,以此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智慧,所谓觉迷一念间,转烦恼为菩提,慧日破空,万籁俱寂。


有人说佛教是消极的,其实不然。佛教大乘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其过程尤为重要,佛法亦不说断灭相,而且鼓励人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努力创造世间的物质财富,以及人们所必要的物质生活。但却要求我们随缘而不攀缘,不迷执于物相,更不可有贪求之心。不仅如此,还广劝众生发心施舍,济世扶贫,自利利他,因为根据佛教的理念,世间一切得失皆有前因后果,毫厘不爽!若心有求,追境逐欲,必是寻来无尽的烦恼。当然,此处讲的有求是妄求,亦可以说是外求。历史上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讲:“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一切法皆须内求,心不外驰。所以一个人若想求得生活的圆满,是需要一种正确的方法与理论指导方能达成的。例如世间希求的富贵荣华、聪明智慧以及健康长寿,然其这些皆有因果循环之理。富贵荣华是由乐善好施而来;聪明智慧是由弘扬真理而来;健康长寿是由戒杀护生而来......所以,佛教是积极而又精进的,并以回归清净自性为教育宗旨,告诫我们一切福德皆蕴含在其中,用之不尽,取之不竭。


佛教至高无上的教理,犹如心灵涌动的清泉,在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深入生活的各个层面,洗涤着人类浮世的尘垢,体现了自我人生价值观与智慧观的高度跨越,成为我们提高自身修养与升华心境的重要依附和过程。



如云诗苑社团2015.12.19



清心如云

清心如云 举人

  • 56

    主题

  • 839

    帖子

  • 4480

    积分

2015-12-19 23:37:35

佛教至高无上的教理,犹如心灵涌动的清泉,在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深入生活的各个层面,洗涤着人类浮世的尘垢,体现了自我人生价值观与智慧观的高度跨越,成为我们提高自身修养与升华心境的重要依附和过程。


清心如云

清心如云 举人

  • 56

    主题

  • 839

    帖子

  • 4480

    积分

2015-12-21 07:57:09
感谢石寸雨老师来访,给您敬茶了!祝福您创作愉快!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