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润
|
【专栏】每周一评:第四期2015-12-28 14:22:36
主评:快乐永远 简介:在美丽的白洋淀边一所农村中学任教。喜欢文字,崇拜能够用文字创造另一新奇世界的人。在江山网站创办星月诗话社团,任星月诗话社长。欣慰的是和朋友们一起把星月诗话办得有声有色。 作者:蔡楠 作品:《拿着瓦刀奔跑》 体裁:小说 文章链接:http://www.vsread.com/article-434181.html
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 感谢江山评论组给我这个机会,评析蔡楠老师发在星月诗话社团的绝品小说《拿着瓦刀奔跑》。 《拿着瓦刀奔跑》是蔡楠老师创作于2012年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以“我”——主人公王奔儿的儿子周游为线索人物,通过周游的所见所感,写出了在农村工业发展萌芽阶段对土地的侵占、以及对农村生活造成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是通过王奔儿一家人的命运展现出来的。让我们看到以王奔儿为代表的弱势群体,在时代转型期的苦苦挣扎和种种无助。无论是王奔儿对瓦刀近乎疯狂的喜爱,还是对化工厂无底线的依赖,都是他们在艰难中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向往,是对命运抗争的无奈与绝望。 这篇小说无疑是成功之作。读罢,给我带来深深的触动和深刻的思考。它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深刻地挖掘热点题材,抓住农村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突出主题。 传统农村生活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即便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许多村子还是以耕作为主,农闲时期靠手艺挣钱,能够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让生活也有滋有味。于是,这个时候的手艺人得到大家的认可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像小说中的王奔儿,就是因为周蘑菇有一把好瓦刀,才死心塌地地跟着周蘑菇,甚至不惜由城里打工改到乡下居住。然而,时代的进步不是人们的自我满足所能左右。所以,由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是发展必然的过程。在进程之初,一定会具有明显矛盾冲突和价值取向矛盾。 这种矛盾最明显的表现,是在工厂的扩建与土地的需求上,厂房的建设需要有正常手续,不是双方说定或者签订合约就可以生效。当时的情况,农田收效明显不如工厂收效。所以,就出现了办厂者想方设法把农民手里的土地搞到手的情形。这篇小说中的人物周蒲田,就是通过利用周游喜欢桃蕊,这一致命点,用王奔儿家盖房为诱饵,从而施计抢占王奔家承包的20亩棉花地。这是周蒲田计谋的开始,也是王奔儿厄运的开始。因为倒卖土地是违法行为,从此王奔儿一家落入悲剧的圈套,一步步走向痛苦的深渊。 这是工业进驻农村时必有的过程,是法律意识淡漠的人们承担不起的惩罚。也是瓦刀时代所必须面临的问题。毋庸置疑,王奔儿一家也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只是他们追求的途径错了,而且是一步错,步步错。王奔儿首先错在明知周浦田心怀不轨还要自投罗网,更不应该在周蒲田致使自己流产后,还不思悔改;错在不应该贪图眼前的便宜而违反法律;错在看到桃蕊一系列不正常行为后,仍不觉醒。她最大的错误是用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这种毁灭性的结束人生,叫人扼腕叹息。王奔儿在万般绝望中,走完了自己的生命历程,却留给人们痛苦地思索。小说矛头直指残酷的现实:弱势群体如何在生产方式的转变中保持清醒的认识,让自己活得有尊严。让小说的主题,更有了震撼人心的作用。 第二、人物典型性强,着墨深浅自如。 主人公王奔儿是弱势群体代表,是一个敢爱不敢恨,底层人物的代表。她爱得那么痛快淋漓。王奔儿不顾一切地爱上周蘑菇,是在县上的建筑工地上,然后义无反顾地跟着周蘑菇回到了古洋村。她爱周蘑菇,文中有一句话,“当初王奔儿就是看上周蘑菇这把瓦刀了。”于是,她又把这份喜爱强加在儿子身上,让学习成绩很好的儿子周游没有考高中,就下来拿瓦刀了。可以这么说,她爱上的是拿着瓦刀奔跑,这样一种生存方式,她觉得瓦刀是她得以生存下去的精神寄托。 但是,再好的精神寄托也会败给残酷的现实。而这时她的恨是那么的拖泥带水。王奔儿因为瓦刀喜欢上了周蘑菇,忽略了周蘑菇的徒弟周蒲田那一双火辣辣的眼睛。后来,周蒲田建立了化工厂,周蘑菇摔下来之后再也拿不了瓦刀,王奔儿一家三口都进了周蒲田的化工厂,为了给周蘑菇谋个看门的差事,对觊觎自己好久的周蒲田终于得手,以至让自己流产也忍气吞声,对周蒲田弄起了自家的20亩棉花地事发被罚款,也表现得那么无助。交上罚款后,一个人拿着瓦刀跑到古洋河边。想起自己的不幸都是因周蒲田而起,恨不得用瓦刀砍死他,竟然在幻觉中错砍周蒲田的老娘,周蒲田跟她要八万的赔偿费,走投无路的王奔儿悬梁自尽。她是那样爱着周蘑菇,无论是有一把好瓦刀的周蘑菇,还是只能在周蒲田的化工厂看门的周蘑菇。她又是那么恨着周蒲田,却苦于要挣钱跟周蘑菇一道养家,于是丢失了尊严也不敢声张。这就是王奔儿,一个敢不顾一切爱上周蘑菇,却不敢向周蒲田讨回公道的女人;一个在社会底层为了生活不惜失去尊严的女人;一个面对厄运茫然无助的女人,就这样被命运步步紧逼直到死亡的边缘。王奔儿的命运说是满怀希望的悲歌,一点也不为过。 另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周蒲田,他是邪恶势力的代表。这是一个集复仇和攫取于一身、一把用于谋生的瓦刀在周蒲田眼里,却是周蘑菇横刀夺爱的元凶。他是周蘑菇的徒弟,一直暗恋王奔儿。他撂下自己手里那把学艺不精的瓦刀,南下做生意发了财,开始疯狂的报复计划。他亲临师傅周蘑菇家,请周蘑菇和王奔儿到化工厂打工,让周蘑菇砌厕所,王奔儿做饭,这分明是挑衅,是污辱。王奔儿却抵挡不住诱惑入了周蒲田的套。王奔儿被周蒲田当着周游的面强奸并流产,不敢反抗声张,提出唯一条件是让周蘑菇当化工厂的门卫。这更助长了周蒲田的恶行。秋桃蕊投怀送抱,他以她嫁给周游为条件加上四间瓦房置换了周蘑菇家二十亩棉花地。这是他报复的第二步。私自转让土地的高额罚款对他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一贫如洗的周蘑菇家却是灭顶之灾,王奔儿疯了,误伤了周蒲田的老娘,索赔十万的巨额数目将王奔儿送进了地狱,结果了她的性命。可以说王奔儿实际是死在周蒲田之手。周蒲田对利益的获取是不择手段的,对情感的索取是下流龌龊的。是他搅浑了王奔儿生活里的静水,他一手造成了小说所有人物的悲剧命运。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外一个女人秋桃蕊,也是底层人物的代表。外表美丽内心虚空,她出卖了自己的身体,也出卖了自己的灵魂。一个不懂得爱惜自己的人,是没有尊严的。秋桃蕊是一个在金钱包裹中丧失了人格尊严而浑然不觉的败金女,还被人作为获取利益的筹码,充当了周浦田(周蒲田)残害王奔儿的帮凶。她的悲剧比王奔儿更惨,起码王奔儿最后能够博得人们的悲悯,而对她,人们只有满腔愤怒。 除此,老实巴交的周蘑菇,看似很傻其实很精、处处留心又一直冷眼旁观的线索人物周游,不学无术的周舟都有可圈可点之处。这些人物共同演唱着那个瓦刀时代的悲歌,对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三、双线并行,悬念不断,紧紧吸引读者的眼球。 这篇文章以周游为线索人物,所有的故事都以周游之眼观之,以周游之口叙述,所以更具真实性,更具感染力,这也是这篇现实主义作品受到更多人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 周游是整个故事的冷静观察者和讲述者,是小说的线索人物。他书读得好,因为家里穷,被母亲王奔儿逼着子承父业,学习泥瓦工活。他读书时便暗恋女同学桃蕊,爱得深沉,爱得没有原则。对爱情如此忠贞的他被周蒲田、桃蕊所利用,被自己的父母蒙在鼓里,娶了只有夫妻之名没有夫妻之实的媳妇儿。他心疼自己母亲王奔儿,目睹她所做的一切却爱莫能助。周游的悲天悯人还体现在对秋桃蕊的宽容上。周游给人一种事事都与之息息相关,却又处处超然物外,内心火热而又目光冷峻的感觉。周游最后被残酷的现实惊醒,通过上告让周蒲田化工厂夷为平地,为王奔儿报了仇。周游是小说里最干净最具有精神品质的美好象征,这个看似有点差窍的人,唯有他的内心是洁净的,抛开了物欲与贪念的人。他就是所有事件见证人,是时代发展同行者,也是想改变自己命运而最终没有改变的底层人物。他是那个时代的觉醒者和抗争者,是这个时代的希望所在。从这点来讲,《拿着瓦刀奔跑》更具有穿透人心的现实意义。 除了线索人物周游,还有全文的焦点瓦刀。瓦刀,在小说里被不同的人物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 周蘑菇每日里拿着瓦刀讨生活。于周蘑菇来说,瓦刀是谋生的工具,周蘑菇的爱情是因为瓦刀,周蘑菇的摔残右腿也是因为瓦刀,周蘑菇去周蒲田的化工厂看门也可以说是因为瓦刀失去了作用。瓦刀与他的命运息息相关。 于王奔儿来讲,是生活的保障,也是王奔儿幸福的源泉,是安稳与现实的生活。王奔儿的爱因为瓦刀,王奔儿的生活离不开瓦刀,王奔儿的命运也与瓦刀相连,甚至王奔的性命也与瓦刀相关。可以说,瓦刀就是老一辈的生活与希望的象征。 周游的命运离不开瓦刀。周游离开学校是因为瓦刀,周游重拾希望、继续生活也是因为瓦刀。这里,瓦刀又是希望与失望的复合体。瓦刀在人生的跌宕起伏里,起着不同的作用,推动着情节不断发展。 可以说瓦刀是生活的象征,是生产方式的代表。瓦刀是命运的象征,也是希望的象征。瓦刀在与不在,直接关系着周蘑菇与王奔儿的命运,新生代的周游从拒绝瓦刀到最后又拿起瓦刀,寄予了作者无限希望,同时也暗含无声的悲叹。让我们对时代变革时的爱情、真情、人生、社会都产生深度的思考。 除了线索,悬念的设置紧紧把握住读者的心理,也让这篇文章结构紧凑、人物突出。 这篇小说开篇就把所有的矛盾,集中呈现在读者面前,却丝毫不乱。从王奔儿拿着瓦刀奔跑,引出王奔儿与周蘑菇的爱情,引出周游的瓦刀脸;由周蘑菇拿着瓦刀奔跑,引出周蒲田及其与王奔儿的瓜葛;由周蒲田的化工厂,引出周蘑菇一家人生活变化、命运变化;又由王奔儿出纳位置的被接替,引出外貌美丽却没有灵魂的秋桃蕊;引出周游与秋桃蕊的婚事,继周蘑菇与秋桃蕊设计获取王奔儿家的20亩棉花地;又由这20亩棉花地引出王奔儿的被罚款及心中的仇恨;从王奔儿的仇恨引出误砍周蒲田的母亲,引出王奔儿的悬梁自尽;从王奔儿的丧事引出秋桃蕊的现身及自述;所有的故事尘埃落定后,又写出周游拿着瓦刀奔跑,照应开头王奔儿拿着瓦刀奔跑,却是物是人非,希望与悲哀共存。可以说层出不穷的悬念很好地贯穿了情节,让人们在极度的渴望里读完后有极大的满足。 当然,这篇小说个别地方也也略显笔力不足的地方。下面说一下我的浅见。 一、有关周蘑菇的情节不足削弱了其形象的塑造。 周蘑菇是一把好瓦刀,并借此收获了王奔儿的热恋与爱情。可以说周蘑菇和王奔儿是弱势群体的代表,老老实实地靠自己的体力与手艺计生活。对于他们这段爱情描写是很精彩的。王奔儿对周蘑菇的爱,真切形象,可周蘑菇对王奔儿的关注却是少有提及,甚至在王奔儿被周蒲田糟蹋之后流产也未言及周蘑菇的表现,以致于王奔儿悬梁自尽,周蘑菇的态度并不明朗,就无疑削弱了对这个人物形象塑造的丰满程度。 老实巴交的周蘑菇在受到周蒲田邀请垒厕所后大发雷霆,在摔残之后,又乖乖地按照王奔儿的安排去周蒲田的化工厂看门。这一情节应该是为了表现弱势群体代表的周蘑菇对生活无奈的选择,但是这对于周蘑菇来说是不是唯一的出路呢?儿子的婚姻形同虚设,周蘑菇应该是看在眼里的,为什么没有任何的言论和态度呢?这些都值得商榷。 二、结尾力道略显不足。小说的结尾是绝对不允许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处理得当能够起到锦上添花或者回味无穷的作用,让主题更深刻。而本篇小说在主人公王奔儿自尽后就已经到了尾声,但结尾桃蕊出现在王奔儿的葬礼,用意何在叫人不解。如果从表现主题的角度,这一情节完全可以略去。还有结尾周游再次拿起了瓦刀。等于是他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状态,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还是退步呢?小说很好地展现了在时代向前发展时的矛盾,但是对于矛盾如何解决避而不谈,给人留下更多的无奈和失落。也许作者是想给读者留下一些回味和思考的空间,我觉得这样的结尾略显匆促,冲淡了矛盾,这些都使人感觉结尾力道略显不足。这只是我的一孔之见,因为本人水平有限,可能会解读出现偏差。 这篇小说以鲜活的语言、饱满的人物形象、到位的心理描写,以及对新生事物敏感把握和精巧的结构,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农村新旧生活方式碰撞,和毫无约束的农村工业文明新兴时的农村风貌图,通过对瓦刀内涵的诠释,再现了弱势群体的悲欢及内心世界的展示。精巧的结构和细腻的心理描写,也为这篇小说增色不少,限于时间,就不再多讲了。 总之,这是农村未进入工业时代,一首充满希望的悲歌,它激发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所以说,这绝对是一篇现实主义的佳作。
|
|
|
雅润
|
2015-12-31 13:10:27
这篇小说的写作手法别具一格,整篇文章的题目是拿着瓦刀奔跑,奔跑的人是王奔儿,名字起的有寓意,和主题吻合。主人公也应该就是王奔儿,小说用第三者,即王奔儿的儿子周游叙述的口吻展开故事情节,用讲故事的方式推动情节发展。小说通过一个瓦刀,对瓦刀赋予生命和灵魂,用瓦刀做引线,贯穿整篇文章,结尾又是以瓦刀结束,前后照应。瓦刀本身是冰冷没有温度的,反衬那个年代农民情感的麻木和人性的冷漠。
这篇小说的精彩在于整篇文章具有画面感,镜头从周游小时候拉伸到成家娶媳妇,到最后王奔儿上吊死去,都是在陈述一个悲惨的事实。那就是一个贫困愚昧的女人王奔儿,被一个报复心强,恃强凌弱的暴发户毁了一生的幸福。这篇小说是对迂腐和愚昧的控诉,对一个现代化过程对地理环境和人文化境巨大破坏的控诉。
对周游父亲的介绍少,感觉人物形象模糊。
看完小说对于主人公王奔儿的儿子周游的性格感觉不突出,你说懦弱,和父母说话还很强硬。你说愚钝还知道找老婆找漂亮的。你说智商不够,可他学习还好。若愚若憨,结尾竟然突然惊醒了,感觉突兀,转变的有些过快。人物设计的有点矛盾。
只是个人浅见,供参考。
|
|
|
雅润
|
2015-12-31 13:13:33
王月:
记得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一批带有先锋特质的现实主义小说,如张贤亮,从维熙等,揭示了知识分子痛苦的心灵历程。更有代表意义的是再早些的伤痕文学,反思和觉醒,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给苦痛一个了结。
而关于农民,最现实的是《山杠爷》一类的愚昧和先进的交战,更多的是翻身农民日子越来越好的宣传。
我在城里待久了,农民题材很少接触或接触的都是官方的,今天读到这一篇,真的好痛。原来,伤痕文学还有存在的意义,即便在结尾,坏人被惩罚,下一代带着瓦刀又上路了,可还是伤痕累累的痛。
作者用周游这个角色,以没心没肺的语调,讲述了真实到发指,又象征到残酷的故事。我之所以想起张贤亮,是我在这篇小说里看到了先锋特质。
开篇没有用情节的推进来描述环境和人物性格,而是用一组动态的画面,王奔儿拎着瓦刀在奔跑。在被破坏的河流,刺鼻的气味让瓦刀疼痛;在化工厂门口,向着最愤恨处却只能虚砍。 一个环境、良心、尊严已然被破坏的世界,一个泼辣又无奈,甚至胆怯的农村妇女。
开始以为瓦刀象征了现代化的工业摧毁古老的手艺,往下看发现不是,或不仅仅是。瓦刀有着铮铮的金属味,在王奔儿年轻的时代象征男人的雄性,更象征靠手艺养家糊口自给自足的自信,那是农村的日子和盼头,甚至象征农村妇女的性动力,也是传宗接代的动力。 这一切迅速被破坏,周浦田是抛弃了这种生活方式的人,从学徒到老板,用最伤害家乡(开化工厂)的方式越来越富有。
现代化对原生态的伤害何其大啊,不仅是环境,还有王奔儿一家以及更多的人。
这时的瓦刀不重要了,它冷冷的看着周蘑菇成了残疾;冷冷看着王奔儿被强奸;冷冷看着欺骗、掠夺、凌辱和无知;冷冷看着那么多的悲哀和荒唐;冷冷看着王奔儿的自杀……
最后,一样遭到伤害的儿子又继承了它,去漂泊。 我觉得自己没资格去讨论写作技巧的得与失,一个作家用悲悯,用苦痛揭示(已经不是叙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具象,一个时代,还用说什么吗?
关于结尾,周蘑菇说他什么都知道,只是不说而已。这是觉醒还是隐士式的清醒?农民的懦弱和麻木那么多年了,觉醒还需要一个基础;至于清醒,没有隐士,隐者不作为,非士也,不如去屎。 瓦刀的被继承,象征了生命力,传统,道德的延续,可能还有愚昧的延续。千千万万弱小的农村青年们迷茫着,追寻着在延续。
之前我喜欢的诗歌里的一句话:蚂蚁的触须迎面撞上单薄的雾。很多人说不理解,这么多的周游,不正是诗歌的注解吗。
不喜欢坏人被惩罚了的情节安排。就像鲁迅《药》里最后坟包上出现的花圈,鲁迅说了他很无奈。不如让这搅动心灵的疼痛更残酷些,更决裂些,对时代有好处。
让疼痛再飞一会儿吧,这是作家的责任。 |
|
|
雅润
|
2015-12-31 13:17:21
开心20080716 2015-12-30 20:44:26 |
|
|
雅润
|
2015-12-31 13:19:29
蹊 2015-12-30 20:44:07 |
|
|
雅润
|
2015-12-31 13:23:15
平淡如水: |
|
|
雅润
|
2015-12-31 13:25:52
好甜的瓜:
蔡楠的小说《拿着瓦刀奔跑》给我的感受相当深刻。小说全文语言精炼准确,非常符合人物的特点。 我今天的评论打算只从小说标题与内容的贴切度方面简单地谈一下我粗浅的认识。 小说的开始,写到了王奔儿拿着瓦刀奔跑着去找周莆田讨公道。而后又写周蘑菇拿着瓦刀在各个建筑工地奔跑了大半生。接下来,又写周蘑菇在工地的脚手架上摔断了腿,不能再拿着瓦刀奔跑。而后又强调了一遍王奔拿着瓦刀奔跑着去找周莆田讨公道。最后,又写周游迫于生活的无奈,又只得拿着瓦刀继续奔跑。文章所描述的几次不同意义的奔跑,从不同角度上突出了《拿着瓦刀奔跑》这个主题。 |
|
|
雅润
|
2015-12-31 13:31:33
回味 2015-12-30 20:48:35 时间有点长,岁月还太短,一定想追随作者的脚步!没有懦弱,只有遗憾!文章给人以启迪,感悟在心,理解在心,推荐共赏!浅见!
|
|
|
雅润
|
2015-12-31 13:33:29
江-清纯芳心 2015-12-30 20:48:08
|
|
|
雅润
|
2015-12-31 13:34:42
淡月晓荷:
|
|
|
雅润
|
2015-12-31 13:35:41
野苍耳 2015-12-30 20:53:06 |
|
|
雅润
|
2015-12-31 13:50:59
宣传=赵淑敏(2379377922) 20:59:52
我说两句,首先这篇文章确实不错,无论从哪当面说都很棒。不过再好的文章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这段话,然后他转身“推开”周莆田的办公室,“推开”联系上下文就不是很恰当。如:今天土地局把我“调”去了,“调”似乎不如用“叫”好,但是小说有方言是可以的,也许是方言的缘故吧。如,王奔儿的奔跑成了我们古“样”村的景。“样”应该是“洋”吧?因为文章起首部分用的是“古洋村”。如,桃蕊和周游说的的那段话,孩子也许是周蒲田的,也许是周“游”的。我觉得这个名字该是周“舟”吧?这里如,那升上莆田化工厂天空的灿烂的“礼”花,个人认为联系上下文,还是用“烟”花比较恰当。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不好意思,我有什么说得不对的请大家谅解,正在学习中。
|
|
|
雅润
|
2015-12-31 13:57:21
欣月(1784134712) 20:52:31
关于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成就,快乐已经讲得非常详细了,我就做简要的评述! 本篇小说从一个侧面反应当代农村弱势群体卑微的生活状况,揭示了大人物和小人物之间的关系,大人物和小人物在社会中的地位,同时呈现了社会中的严重不平等现象,充满了悲剧色彩。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以王奔儿的儿子周游口述的形式讲述了王奔儿一家遭遇的悲惨人生。让人怜悯的同时又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小说开篇以插叙的形式,给读者面前呈现了一个拿着瓦刀奔跑的疯女人,就为下文设了悬念,埋下了伏笔:“这个女人为什么会发疯。” 本来王奔儿一家,靠丈夫周蘑菇的瓦刀,在建筑队上打工,过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平静幸福生活。只因发福的周蘑菇的徒弟周蒲田开了一个化工厂,王奔儿去了这个厂做饭,和周蒲田粘上了关系,一家人的命运从此就攥在了周蒲田的手里。灾难一个接一个。自己不仅失身与周蒲田,失去了肚子里的孩子,家里的田地换来的儿媳妇有名无缝,还惹得非法买卖土地的罪名,不仅要罚款,还有可能要坐牢。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王奔二儿心力憔悴,精神奔溃。当王奔儿明白这一切都是曾今喜欢她而没能娶到她的丈夫徒弟周蒲田处心积虑导演的时,失去了理智,拿起了瓦刀对准了罪魁祸首周蒲田,不料却误杀了周蒲田的妈,给家庭带来更大的灾难,在王奔儿再次砍杀周蒲田无果的情况下绝望自杀。 小说有两条线索,瓦刀是明线,王奔儿的命运为暗线,主要以叙事和人物心理刻画为主,通过细腻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和场景衬托,讲述了王奔儿一家人的遭遇。小说叙事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一一铺呈,结构严谨,情节引人入胜,人物个性鲜明,非常具有可读性。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尽管人在无檐下不得不低头,但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失去做人的底线,没了尊严,否则就会象傀儡一样任人摆布,宰割。让人欣慰的是王奔儿的儿子在经历了这一切后终于醒悟,靠人不如靠自己,重新拿起了瓦刀奔向城市的天空。 |
|
|
雅润
|
2015-12-31 19:02:42
上官亲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