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评论部 回复本帖
雅润

雅润 举人

  • 182

    主题

  • 1131

    帖子

  • 3172

    积分

【专栏】每周一评:第四期

2015-12-28 14:22:36

主评:快乐永远

简介:在美丽的白洋淀边一所农村中学任教。喜欢文字,崇拜能够用文字创造另一新奇世界的人。在江山网站创办星月诗话社团,任星月诗话社长。欣慰的是和朋友们一起把星月诗话办得有声有色。

作者:蔡楠

作品:《拿着瓦刀奔跑》

体裁:小说

文章链接:http://www.vsread.com/article-434181.html

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

感谢江山评论组给我这个机会,评析蔡楠老师发在星月诗话社团的绝品小说《拿着瓦刀奔跑》。

《拿着瓦刀奔跑》是蔡楠老师创作于2012年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以“我”——主人公王奔儿的儿子周游为线索人物,通过周游的所见所感,写出了在农村工业发展萌芽阶段对土地的侵占、以及对农村生活造成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是通过王奔儿一家人的命运展现出来的。让我们看到以王奔儿为代表的弱势群体,在时代转型期的苦苦挣扎和种种无助。无论是王奔儿对瓦刀近乎疯狂的喜爱,还是对化工厂无底线的依赖,都是他们在艰难中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向往,是对命运抗争的无奈与绝望。

这篇小说无疑是成功之作。读罢,给我带来深深的触动和深刻的思考。它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深刻地挖掘热点题材,抓住农村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突出主题。

传统农村生活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即便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许多村子还是以耕作为主,农闲时期靠手艺挣钱,能够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让生活也有滋有味。于是,这个时候的手艺人得到大家的认可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像小说中的王奔儿,就是因为周蘑菇有一把好瓦刀,才死心塌地地跟着周蘑菇,甚至不惜由城里打工改到乡下居住。然而,时代的进步不是人们的自我满足所能左右。所以,由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是发展必然的过程。在进程之初,一定会具有明显矛盾冲突和价值取向矛盾。

这种矛盾最明显的表现,是在工厂的扩建与土地的需求上,厂房的建设需要有正常手续,不是双方说定或者签订合约就可以生效。当时的情况,农田收效明显不如工厂收效。所以,就出现了办厂者想方设法把农民手里的土地搞到手的情形。这篇小说中的人物周蒲田,就是通过利用周游喜欢桃蕊,这一致命点,用王奔儿家盖房为诱饵,从而施计抢占王奔家承包的20亩棉花地。这是周蒲田计谋的开始,也是王奔儿厄运的开始。因为倒卖土地是违法行为,从此王奔儿一家落入悲剧的圈套,一步步走向痛苦的深渊。

这是工业进驻农村时必有的过程,是法律意识淡漠的人们承担不起的惩罚。也是瓦刀时代所必须面临的问题。毋庸置疑,王奔儿一家也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只是他们追求的途径错了,而且是一步错,步步错。王奔儿首先错在明知周浦田心怀不轨还要自投罗网,更不应该在周蒲田致使自己流产后,还不思悔改;错在不应该贪图眼前的便宜而违反法律;错在看到桃蕊一系列不正常行为后,仍不觉醒。她最大的错误是用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这种毁灭性的结束人生,叫人扼腕叹息。王奔儿在万般绝望中,走完了自己的生命历程,却留给人们痛苦地思索。小说矛头直指残酷的现实:弱势群体如何在生产方式的转变中保持清醒的认识,让自己活得有尊严。让小说的主题,更有了震撼人心的作用。

第二、人物典型性强,着墨深浅自如。

主人公王奔儿是弱势群体代表,是一个敢爱不敢恨,底层人物的代表。她爱得那么痛快淋漓。王奔儿不顾一切地爱上周蘑菇,是在县上的建筑工地上,然后义无反顾地跟着周蘑菇回到了古洋村。她爱周蘑菇,文中有一句话,“当初王奔儿就是看上周蘑菇这把瓦刀了。”于是,她又把这份喜爱强加在儿子身上,让学习成绩很好的儿子周游没有考高中,就下来拿瓦刀了。可以这么说,她爱上的是拿着瓦刀奔跑,这样一种生存方式,她觉得瓦刀是她得以生存下去的精神寄托。

但是,再好的精神寄托也会败给残酷的现实。而这时她的恨是那么的拖泥带水。王奔儿因为瓦刀喜欢上了周蘑菇,忽略了周蘑菇的徒弟周蒲田那一双火辣辣的眼睛。后来,蒲田建立了化工厂,周蘑菇摔下来之后再也拿不了瓦刀,王奔儿一家三口都进了周蒲田的化工厂,为了给周蘑菇谋个看门的差事,对觊觎自己好久的周蒲田终于得手,以至让自己流产也忍气吞声,对蒲田弄起了自家的20亩棉花地事发被罚款,也表现得那么无助。交上罚款后,一个人拿着瓦刀跑到古洋河边。想起自己的不幸都是因蒲田而起,恨不得用瓦刀砍死他,竟然在幻觉中错砍蒲田的老娘,蒲田跟她要八万的赔偿费,走投无路的王奔儿悬梁自尽。她是那样爱着周蘑菇,无论是有一把好瓦刀的周蘑菇,还是只能在周蒲田的化工厂看门的周蘑菇。她又是那么恨着周蒲田,却苦于要挣钱跟周蘑菇一道养家,于是丢失了尊严也不敢声张。这就是王奔儿,一个敢不顾一切爱上周蘑菇,却不敢向周蒲田讨回公道的女人;一个在社会底层为了生活不惜失去尊严的女人;一个面对厄运茫然无助的女人,就这样被命运步步紧逼直到死亡的边缘。王奔儿的命运说是满怀希望的悲歌,一点也不为过。

另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周蒲田,他是邪恶势力的代表。这是一个集复仇和攫取于一身、一把用于谋生的瓦刀在周蒲田眼里,却是周蘑菇横刀夺爱的元凶。他是周蘑菇的徒弟,一直暗恋王奔儿。他撂下自己手里那把学艺不精的瓦刀,南下做生意发了财,开始疯狂的报复计划。他亲临师傅周蘑菇家,请周蘑菇和王奔儿到化工厂打工,让周蘑菇砌厕所,王奔儿做饭,这分明是挑衅,是污辱。王奔儿却抵挡不住诱惑入了周蒲田的套。王奔儿被周蒲田当着周游的面强奸并流产,不敢反抗声张,提出唯一条件是让周蘑菇当化工厂的门卫。这更助长了周蒲田的恶行。秋桃蕊投怀送抱,他以她嫁给周游为条件加上四间瓦房置换了周蘑菇家二十亩棉花地。这是他报复的第二步。私自转让土地的高额罚款对他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一贫如洗的周蘑菇家却是灭顶之灾,王奔儿疯了,误伤了周蒲田的老娘,索赔十万的巨额数目将王奔儿送进了地狱,结果了她的性命。可以说王奔儿实际是死在周蒲田之手。周蒲田对利益的获取是不择手段的,对情感的索取是下流龌龊的。是他搅浑了王奔儿生活里的静水,他一手造成了小说所有人物的悲剧命运。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外一个女人秋桃蕊,也是底层人物的代表。外表美丽内心虚空,她出卖了自己的身体,也出卖了自己的灵魂。一个不懂得爱惜自己的人,是没有尊严的。秋桃蕊是一个在金钱包裹中丧失了人格尊严而浑然不觉的败金女,还被人作为获取利益的筹码,充当了周浦田(周蒲田)残害王奔儿的帮凶。她的悲剧比王奔儿更惨,起码王奔儿最后能够博得人们的悲悯,而对她,人们只有满腔愤怒。

除此,老实巴交的周蘑菇,看似很傻其实很精、处处留心又一直冷眼旁观的线索人物周游,不学无术的周舟都有可圈可点之处。这些人物共同演唱着那个瓦刀时代的悲歌,对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三、双线并行,悬念不断,紧紧吸引读者的眼球。

这篇文章以周游为线索人物,所有的故事都以周游之眼观之,以周游之口叙述,所以更具真实性,更具感染力,这也是这篇现实主义作品受到更多人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

周游是整个故事的冷静观察者和讲述者,是小说的线索人物。他书读得好,因为家里穷,被母亲王奔儿逼着子承父业,学习泥瓦工活。他读书时便暗恋女同学桃蕊,爱得深沉,爱得没有原则。对爱情如此忠贞的他被周蒲田、桃蕊所利用,被自己的父母蒙在鼓里,娶了只有夫妻之名没有夫妻之实的媳妇儿。他心疼自己母亲王奔儿,目睹她所做的一切却爱莫能助。周游的悲天悯人还体现在对秋桃蕊的宽容上。周游给人一种事事都与之息息相关,却又处处超然物外,内心火热而又目光冷峻的感觉。周游最后被残酷的现实惊醒,通过上告让周蒲田化工厂夷为平地,为王奔儿报了仇。周游是小说里最干净最具有精神品质的美好象征,这个看似有点差窍的人,唯有他的内心是洁净的,抛开了物欲与贪念的人。他就是所有事件见证人,是时代发展同行者,也是想改变自己命运而最终没有改变的底层人物。他是那个时代的觉醒者和抗争者,是这个时代的希望所在。从这点来讲,《拿着瓦刀奔跑》更具有穿透人心的现实意义。

除了线索人物周游,还有全文的焦点瓦刀。瓦刀,在小说里被不同的人物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

周蘑菇每日里拿着瓦刀讨生活。于周蘑菇来说,瓦刀是谋生的工具,周蘑菇的爱情是因为瓦刀,周蘑菇的摔残右腿也是因为瓦刀,周蘑菇去周蒲田的化工厂看门也可以说是因为瓦刀失去了作用。瓦刀与他的命运息息相关。

于王奔儿来讲,是生活的保障,也是王奔儿幸福的源泉,是安稳与现实的生活。王奔儿的爱因为瓦刀,王奔儿的生活离不开瓦刀,王奔儿的命运也与瓦刀相连,甚至王奔的性命也与瓦刀相关。可以说,瓦刀就是老一辈的生活与希望的象征。

周游的命运离不开瓦刀。周游离开学校是因为瓦刀,周游重拾希望、继续生活也是因为瓦刀。这里,瓦刀又是希望与失望的复合体。瓦刀在人生的跌宕起伏里,起着不同的作用,推动着情节不断发展。

可以说瓦刀是生活的象征,是生产方式的代表。瓦刀是命运的象征,也是希望的象征。瓦刀在与不在,直接关系着周蘑菇与王奔儿的命运,新生代的周游从拒绝瓦刀到最后又拿起瓦刀,寄予了作者无限希望,同时也暗含无声的悲叹。让我们对时代变革时的爱情、真情、人生、社会都产生深度的思考。

除了线索,悬念的设置紧紧把握住读者的心理,也让这篇文章结构紧凑、人物突出。

这篇小说开篇就把所有的矛盾,集中呈现在读者面前,却丝毫不乱。从王奔儿拿着瓦刀奔跑,引出王奔儿与周蘑菇的爱情,引出周游的瓦刀脸;由周蘑菇拿着瓦刀奔跑,引出周蒲田及其与王奔儿的瓜葛;由周蒲田的化工厂,引出周蘑菇一家人生活变化、命运变化;又由王奔儿出纳位置的被接替,引出外貌美丽却没有灵魂的秋桃蕊;引出周游与秋桃蕊的婚事,继周蘑菇与秋桃蕊设计获取王奔儿家的20亩棉花地;又由这20亩棉花地引出王奔儿的被罚款及心中的仇恨;从王奔儿的仇恨引出误砍周蒲田的母亲,引出王奔儿的悬梁自尽;从王奔儿的丧事引出秋桃蕊的现身及自述;所有的故事尘埃落定后,又写出周游拿着瓦刀奔跑,照应开头王奔儿拿着瓦刀奔跑,却是物是人非,希望与悲哀共存。可以说层出不穷的悬念很好地贯穿了情节,让人们在极度的渴望里读完后有极大的满足。

当然,这篇小说个别地方也也略显笔力不足的地方。下面说一下我的浅见。

一、有关周蘑菇的情节不足削弱了其形象的塑造。

周蘑菇是一把好瓦刀,并借此收获了王奔儿的热恋与爱情。可以说周蘑菇和王奔儿是弱势群体的代表,老老实实地靠自己的体力与手艺计生活。对于他们这段爱情描写是很精彩的。王奔儿对周蘑菇的爱,真切形象,可周蘑菇对王奔儿的关注却是少有提及,甚至在王奔儿被周蒲田糟蹋之后流产也未言及周蘑菇的表现,以致于王奔儿悬梁自尽,周蘑菇的态度并不明朗,就无疑削弱了对这个人物形象塑造的丰满程度。

老实巴交的周蘑菇在受到周蒲田邀请垒厕所后大发雷霆,在摔残之后,又乖乖地按照王奔儿的安排去周蒲田的化工厂看门。这一情节应该是为了表现弱势群体代表的周蘑菇对生活无奈的选择,但是这对于周蘑菇来说是不是唯一的出路呢?儿子的婚姻形同虚设,周蘑菇应该是看在眼里的,为什么没有任何的言论和态度呢?这些都值得商榷。

二、结尾力道略显不足。小说的结尾是绝对不允许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处理得当能够起到锦上添花或者回味无穷的作用,让主题更深刻。而本篇小说在主人公王奔儿自尽后就已经到了尾声,但结尾桃蕊出现在王奔儿的葬礼,用意何在叫人不解。如果从表现主题的角度,这一情节完全可以略去。还有结尾周游再次拿起了瓦刀。等于是他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状态,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还是退步呢?小说很好地展现了在时代向前发展时的矛盾,但是对于矛盾如何解决避而不谈,给人留下更多的无奈和失落。也许作者是想给读者留下一些回味和思考的空间,我觉得这样的结尾略显匆促,冲淡了矛盾,这些都使人感觉结尾力道略显不足。这只是我的一孔之见,因为本人水平有限,可能会解读出现偏差。

这篇小说以鲜活的语言、饱满的人物形象、到位的心理描写,以及对新生事物敏感把握和精巧的结构,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农村新旧生活方式碰撞,和毫无约束的农村工业文明新兴时的农村风貌图,通过对瓦刀内涵的诠释,再现了弱势群体的悲欢及内心世界的展示。精巧的结构和细腻的心理描写,也为这篇小说增色不少,限于时间,就不再多讲了。

总之,这是农村未进入工业时代,一首充满希望的悲歌,它激发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所以说,这绝对是一篇现实主义的佳作。



雅润

雅润 举人

  • 182

    主题

  • 1131

    帖子

  • 3172

    积分

2015-12-31 19:02:42

上官亲民:

群发展的方向很好,做的不错!今天快乐做的也不错,很努力,但离着实际的农民工生活与思想还是有差距,原作我也在看,大家积极发言是很好的,但是一群没在农民工中待过的人,简评的太浅了,这个不是停留在文字就行的,不是懂点文化就可以乱说话的事,就可以能写的深入浅出,文字表达出来会很直接,但生活本身人的指导思想却是错综复杂,所以出现的事也错综复杂。

共2页 12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