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日骄阳
|
【仲良随笔】分数的困惑2015-12-31 18:20:59
学生和家长甚至老师对于分数的情结应该始于古代的科举制,和当代的教育管理及考核机制。在古代,考生能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完全取决于科举考试的一锤定音,一次考试的失误,会让读书人终生沦为孔乙己的困窘。 我开始步入学校的大门时,正是文革最动乱的岁月。那时,读书做官论,学而优则仕虽然已经被批倒批臭,批得体无完肤了,但是,有一年的寒假,当我把语文65分,数学63分的通知书递给父亲时,父亲毫不含糊地骂了我一顿,并且还赏我提前过个年——两个响亮的耳光。可见作为一个家长,学生的考试分数已经在心里扎下了根,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也不能使这棵根有丝毫的松动。 现在,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是作为选拔人才的高考制度,依然是看分数行事,哪怕只差一分,也会与理想失之交臂。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对学校和老师的管理与考核,也是依据学生的考试分数。现在明文规定小学生升初中取消考试,可是哪一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不把六年级学生的小学毕业摸底考试成绩当作考核的依据呢?虽然口头上说六年级学生都可以顺利进入中学,但是到中学以后,学校要依据六年级的摸底考试分数给学生分班,分出个一、二、三等级来,于是有的老师为了分到好学生,争得面红耳赤,完全不顾教师的尊严和同事的感情。更有甚者,有的稍有名气的中学,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考试或竞赛分数,广罗人才,把优等生吸纳到自己的学校,因为对中学校的考核要看考入高中的升学率。中招成绩给中学的老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他们不得不把分数看得比自己的健康和生命还重要,于是就有了带病工作、不休产假等最美教师。 有一所学校,在传统文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以及品德教育方面做得有声有色,成绩斐然,得到很多家长的认可和称赞。可是这里的老师担心,把一部分精力用在培养和教育学生上,会不会影响考试分数。如果分数不理想,一样会受到处罚。面对通知书上的分数和考核排比的名次,领导和家长依然要否定你,把老师的呕心沥血、含辛茹苦忘得一干二净。他们的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与个人的绩效工资,评优晋级直接挂钩,所以老师追求考试的分数就在所难免。老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依据现行的考核机制,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考试分数体现出来,所以老师千方百计调动学生为分数而进行学习的积极性,就是对学生的奖罚也大多与分数相联系。 我的一个朋友的孩子,今年刚上一年级,在期中考试中,语文考了100分,数学因为看错了一道题,把大于号误写成小于号,结果得了99分。面对这个99分,孩子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任凭家长怎么劝说,孩子都止不住哭。孩子说,他要的是双百分,结果数学只考了99分。那种后悔、懊恼的神情,令人嘘唏。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对于分数就如此的热爱与钟情,这不是老师的责任,会是谁呢? 素质教育推行了这么多年,人们有许多例证来证明考试分数并不是多么重要。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受教育者将来的幸福生活,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老师,学生和家长为什么对分数孜孜不倦地追求,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呢?归根结底是教育的考核与管理机制。如果不是这种机制在作祟,没有任何一个家长和老师逼得学生跳楼,甚至猝死在早自习的课堂上。 |
|
|
![]() 秋日骄阳
|
2015-12-31 18:23:23
马老师这个《分数的困惑》实在是困惑了我很多很多年了!如今的我,还深陷在惑中。问苍天,问大地,问谁谁无语!
|
|
|
![]() 雪中傲梅
|
2016-01-14 11:33:19
拜读老师的佳作,怀念课堂上的时光,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一定能成为一流的好学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