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林君子
|
【杨柳】蒿里行(文学欣赏)2016-01-06 20:15:07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评集】
[魏晋南北朝]钟嵘: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
[明朝]陆时雍:曹孟德饶雄力而钝气不无,其言如摧锋之斧。(《古诗镜》)
[清朝]陈祚明哀。:“军合”四句,足尽诸人心事。“白骨”四句悲笔下整严,老气无敌。(《采菽堂古诗选》)
[清朝]沈德潜: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
[清朝]陈沆:曹公莽苍,古直悲凉。其诗上继变雅,无篇不奇。《诗比兴笺》
[清朝]方东树:“铠甲”四句,极写乱伤之惨,而诗则真朴雄阔远大。(《昭昧詹言》)
[清朝]刘熙载: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刘熙载《艺概?诗概》)
【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主要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 、丞相,后为魏王。一生以汉朝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为统一中原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在北方广泛屯田,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曹操在中国的影视剧形象中多以"奸雄“出现,但在历史上其实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帝王,毛泽东曾说“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2013年11月,复旦大学通过研究发现曹操既非一些史学家认为的夏侯氏后人,也非汉代丞相曹参的后代。
【创作背景】
公元189年(东汉中平六年),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何进等谋诛宦官,不成,被宦官所杀;袁绍袁术攻杀宦官,朝廷大乱;董卓带兵进京,驱逐袁绍、袁术,废除刘辩,另立刘协为帝(献帝),自己把持了政权。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袁术、韩馥、孔伷等东方各路军阀同时起兵,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奋威将军,联兵西向讨董卓。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运用民歌的形式战争题材的诗歌,诗风颇有风骨,大开大阖,通常以沉郁悲凉的笔调描写非凡的气度和胸襟,展示历史有着强烈的倾向,心怀百姓,寄托自己渴望国家统一的理想。在诗中,交代了创作的背景,袁绍等关东诸将起兵讨董卓,结果造成自相戕杀的军阀混战局面,但是其始未免不心存忠义。诗的前四句是交代背景:群凶作乱,义士讨伐,形势大好。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是说义士们起初希望结成联盟,心向着汉室,即通过讨伐这一举动来平定叛乱,拥护汉室。(各方将领都希望团结一心,效法周武王那样,会师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诛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形势是大好的)“义士”“讨”“群凶”这些词语表明诗人是憎恶董卓等人作乱,渴望国家统一。
诗歌的中间六句:“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诗歌描写了有关兵讨董卓的情况:联军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力量涣散。导致的原因是“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袁术分裂,自立为帝;而袁绍也阴谋废掉汉献帝,立刘虞为帝;他们搞分裂、谋私利,造成的结果是:“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军合力不齐”此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无能为力的情感,欲悲愤又不能的无奈。“雁行”一词带有季节性的现象,大雁飞行,一字排开,说明军队涣散,不太团结。“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写出了联盟队伍因为顾及彼此的利益而互相观望、按兵不动畏缩不前,甚至是自相残杀,为下文人民死亡惨重,军队不得早早还乡形成铺垫,将无比矛盾与无奈的哀伤穷切成文,激昂酸楚,实在是可悲可叹!
诗人对这种情况的态度是悲愤、失望的,于是把主要矛头指向了“二袁”,将自己的忧思和社会动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显示出作者的非凡谋略和远见卓识,还对人间无常的世事悲悯寓意纷乱的时代需要的统一的要求。
最后六句“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直接描写了战争带来的危害:由于连年战争,将士的铠甲不离身,长出了虱子;百姓大量死亡,荒野上白骨累累,千里之内都听不到鸡鸣之声。面对着这荒凉、凄惨、惨绝人寰的景象,诗人不禁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喊:“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表达了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诗中,体现了诗人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的精神,自然流露出诗人的为人,为民着想,同情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
综上所述,这首诗描述了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兀耻、祸国殃民的董卓。各方将领都希望团结一心,效法周武工那样,会师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诛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形势是大好的。可是,这大好形势,却被袁绍等野心家给破坏了。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为幌子,行争霸称孤之实,给予无情的揭露,并对以此造成的战乱,予以严厉的抨击。诗的结尾描绘出因战争而造成的凄凉悲惨的画面,连年战乱,士兵们不能解甲归田,人民死亡惨重,百不余一,使富饶的北方,变得满目痍瘦,哀鸿遍野。到处是白骨累累,千里之内听不到鸡鸣之声。面对这一惨绝人寰的图景,诗人发出了“念之断人肠”的呼喊,也必要地突出统一的心切以寄托自己的理想。
《蒿里行》运用民歌的形式,行批判之实,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这首诗不仅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它是汉未之实录,是史诗也。全诗的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是曹操比较成功的作品,通过阅读,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当时的历史事实,还能领略作为诗人曹操的独特文风以及诗人的政治理想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