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馨苑 回复本帖
馨语馨愿

馨语馨愿 举人

  • 198

    主题

  • 1670

    帖子

  • 5583

    积分

【天涯展播】中国人过年习俗大博览(六)

2016-01-27 16:44:36
 

 

 

 

           中国各地和海外华人如何过春节第六期

 

 

      亲爱的文友们!本期过年习俗大博览的展播节目走进第六站,欢迎文友们跟随着我们的年俗采风队走进山东和山西,了解两地不同的年俗吧!

 

                 ——  山东人和陕西人过年  ——

 

 

十一、山东人过年

 

        春节从初一零点开始,山东各地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于是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
       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象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许多地方初一吃素馅饺子,取“素静一年”之意。临清地方初一早饭吃各种馍馍、枣糕、粘窝窝等,又佐以各种丸子、粉条、白菜熬成的“全菜”,名为“吃全年的饭菜”。
        拜年。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商人拜年,除了问好外,还要互道恭喜发财。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临清初一拜年,男子与已婚妇女参加,男女分开,拜过自家长辈,再拜族内各长辈,此谓“合族拜年”,之后,由族长率领到各庙宇、异姓祠堂内敬拜神位,此谓“拜庄乡年”,最后,村长指挥全村人于村中十字路口互拜,以解往年纠纷怨气,此则谓“拜团结年”。

 

 

 

 


     郓城等地童起床后一声不响,先去紧紧抱住椿树,同时唱“椿树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了做材料,俺长长了穿衣裳”。邹城则有捣鼠洞的特殊习俗,初一早晨,用面杖捣鼠洞,边捣边说“戳打戳,戳打戳,十个老鼠九个瞎,还有一个不瞎的,也要叫我戳煞它”,意在保证粮食安全。初一忌讳很多,各地大同小异。莒南忌推磨,忌挑水,忌扫地,忌打人骂人。临沂则忌动针钱,忌包饺子,忌吃荤,忌捣蒜。沂源初一晚上忌点灯,据说点了灯,老鼠就会泛滥成灾。

胶东各地最忌初一打破东西,万一打破东西,要手持碎片,不回头,不说话,直走到井边,将碎片抛掷井中,否则“主凶”。也有的地方在打破器物之后,念吉语“岁岁(碎碎)平安”来破解。初一煮饺子,破了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了”。商店过年吃饺子同时吃蒜时,因“蒜”与“散”音同,改称蒜为“义和菜”。鲁西南地区俗规,初一早上不能把鸡、鸭、鹅等放出来,有的圈一天,至少也要圈半天,怕搅乱了年,其它如牛、马、狗、猫等家饲动物,都得到优待,有的吃饺子,有的啃肉骨头。有的人家用五谷杂粮喂牲口,牲口吃饱以后,再用扫帚从牲畜头上往下扫,扫出什么粮食来,就意味着这种粮食丰收。即墨初一早晨用隔年饭喂鸡,据说鸡吃一粒米,就能下一个蛋,把各种食品端给狗吃,据说狗先吃的东西,必定丰收。胶东龙口、蓬莱一带,初一早晨还有些特殊活动。一是照虚耗,女主人一起床,就手持红烛,掀起炕席照照,然后再把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用光明驱逐黑暗,把邪气恶息统统赶出去。二是压窗台,把年前用面粉做好的各种各样的面花于初一早晨放到窗台上,十分美观。三是“打秋千”,小孩一起床,就遵照父母年前的嘱咐,攀着门栓打三个“秋千”,据说这样能长得快。四是放压缸钱,把一些硬币扔进水缸,据说放了压缸钱,一年不会干旱,五谷丰登有余钱。五是丢盛虫(蟠龙),初一早晨,女主人先要把年前用面蒸的盛虫放进粮囤和面缸之中。盛是剩的谐音,丢盛虫取“剩余”之意。
     京杭大运河的微山县年初一由儿童擎灯笼上街,跳跃欢呼唱吉利歌谣,俗称“喊发”。儿童所唱吉利歌谣有多种:“发财!发福!买地!盖屋!”,“今年好子(个)年!明年排大船!装红枣,下江南,装一个,卸一万,扫仓扫个八百担!”,“发来!圆来!元宝轱辘家里来!”莱芜等地有初一送家堂的习俗。人们上坟、烧纸、鸣炮、叩头,将祖宗送回坟茔。回家以后,把家谱收起来,春节祭祖仪式遂告结束。但是,有的地区是初二送家堂,还有的地区是在初三送家堂,各地不一。吃“饺子”守岁”威海过新年风俗,全家人都从四面八方汇全了,也就赋予了年节团圆的意义。而过年自古以来讲究的就是一个团圆,也甭管远近,到年三十都要赶回老家团聚,实在不能回的,也要捎封信回去报个平安。此正是老人们所谓的“年齐日齐”。齐就是齐了、团圆的意思。 “年饭”在年文化中占了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年饭”指大年三十除夕夜半夜时分的那一顿“饺子”。这顿饺子与平时的不同,有子夜新旧交替的“交子”之意。那时,无人入眠,都在等候着新一年的到来,是为“守岁”,俗称“熬年”。等到了时候,吃了饺子,便长了一岁。所以这顿饭也叫“增岁饭”,到了下饺子的时候要注意了,此时可不能像平时那样称“下饺子”,因为“下”字不吉利,会说话的称“清水煮金银”。煮饺子时,为了讨吉利,有时男人会向女人冷不丁的问一句:“挣不挣?”,反映快的说“挣了,挣了,挣老鼻子了”。挣就是碎了的意思。然而在这儿是挣钱的意思。为了图吉利,人们还在饺子里包上铜钱,也有包进红枣的,称为“大钱饺子”。大钱饺子只包十来个,吃着的中大奖,标志着今年一年大吉大利,大发横财。

 

 

     串亲。串亲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临清是:初二日,姑祖母、姑家,出嫁不久的姐家、妹家,外孙至外祖母家;初三日,拜岳父,俗称“走丈人家”;初四日,姨家及较远的亲戚家。胶东东部和莱芜等地于初二到岳父家串亲,未婚的男女青年可代替父母去看望外祖父和外祖母。春节串亲,都要带一些礼物。新婚女婿给岳父的礼物十分讲究,在莱芜一般是四色、六色、有的甚至八色、十色。四色就是酒、肉、糕点、馍馍。鸡、鱼、香肠、罐头、挂面、油条各算一色。此外,香烟、糖块必不可少,但不算一色。鸡要带两只,鱼要带两条,各色礼物,均要双数,切忌单数。莱西串亲的顺序是“先看姑,后看舅,岳父岳母在后头”。岳家对姑爷,特别是新婚姑爷要盛情接待。莱芜等地的酒席上,除了鸡、鱼、肉、蛋外,一般都要摆“四顶四”,就是四个果碟,四个炒碟,四个小碗,四个大碗和四个大盘。陪客的人要轮流给姑爷敬酒。岳家给姑爷的回礼是10斤左右的大馍馍和大糕各一个。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串亲,叫做“扎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扎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扎根时,外祖父、舅舅、姨妈等都要送给新娘压岁钱,鲁西南的新婚夫妇串亲一般都在双日,意为成双成对,大吉大利。
       山东曲阜的 “点天灯、放天炮”曲阜过年风俗很有意思。正月十五,俗称“元宵节”,又称“花灯节”,因为闹花灯是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之一。这种以花灯为道具,进行各种娱乐的风俗,各地都有许多独特的情趣。每至元宵,家家户户皆在大门前挂花灯,或左或右,或多或少,但总是要有的。曲阜则不然,除在门前挂灯,还在院子正当中,埋上一根高大笔直的朝天杆,将花灯挂到杆子顶上,名曰“点天灯”。红木雕架的大玻璃穗子灯,日夜不息,点燃半月之久,一直点到正月十五之后。因孔府的朝天杆最高,所以在元宵节这天夜里,环顾曲阜古城,一灯之下,万灯竟放。灿烂的灯火,与明晃晃的月光交相辉映,人间天上,尘寰碧空,令人难分。
      “放天炮”也是曲阜元宵特有的奇景。富裕人家,早在元宵之前,就把各式各样脆响的鞭炮,悬挂在朝天杆上,日夜点放了。元宵之夜,家家户户,把一串串,一挂挂的鞭炮,悬挂在朝天杆上点放,从黄昏一直放到第二天天明。真乃家家火树,户户银花,此起彼消,彻夜不绝。举国之内,唯曲阜有此独特的元宵风俗。曲阜百姓祭天,至诚之至。天灯、天炮,燃放半月之久,数量之多,耗量之大,在神州大地,哪一个县城都不能与之媲美。因之,千百年来,曲阜也成为举国闻名的花灯、爆竹之乡。
       曲阜人耍龙灯,技艺十分高超。耍龙灯的人,在焰火四射的烟雾中穿行,火不得烧身,龙灯必须丝毫无损。艺人稍有疏忽,那灼热的火星,便把衣服烧个大窟窿。非精明强干的小伙,难以胜任耍龙灯的游戏。因此,耍龙灯的高手,倘若未婚,就成了少女们极为注目的人物。听当地人讲,“龙灯会”所以特别受青年人欢迎,与此密切相关。不少美丽的姑娘,在“龙灯会”上觅到了自己的心上人。“龙灯会”的另一特点,是必须到“天下第一家”的孔府去汇演。全县所有村镇,只要耍龙灯,就要准备赴孔府表演一次。如此一来,孔府自然成了名符其实的“龙灯艺术中心”。

 

 

 

      十八罗汉闹元宵,也是曲阜独有的风俗。元宵之夜,孔府到处红灯高悬,烛香点燃,红毯铺地,彩棚满院。明珠在金光中闪耀,碧玉在银彩里争辉,当华灯齐放时,锣鼓家什一敲,表演十八罗汉的游戏就开始了。仆人们身着十八罗汉的衣冠,戴着十八罗汉的面具,表演杀贼、除贪、灭奸、受供等种种扣人心弦的节目。罗汉本是佛家供奉的神仙,一般讲,是不能耍弄的。但儒家不信佛,故有让罗汉在儒家圣地供玩耍的游戏。
      曲阜花灯,不愧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骄傲。其精巧多姿,毫不逊于京都。从外形看,有四角、六角,单层、双层等传统的宫灯,色彩鲜艳,灯画讲究,或装玻璃,或糊绫绢,美观大方,高雅庄重。也有花卉、人物、禽兽、山水之类的造型灯,千姿百态,几可以假乱真。有小巧玲珑的无骨灯,还有用“机械控制”的动力灯,将牵引器暗藏于灯内,使灯上的人物、动物能跑、跳、行、飞、打,作各种有节奏的动作。如孙悟空的金箍棒,可以有规律地敲打化装成美女的白骨精等等。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奇巧的走马灯了。
       新泰和圣园的元宵灯会,历史也相当悠久。灯上涂金抹银、串珠吊玉、缠丝悬缨,做成美观的花灯,吸引各地人们观赏。
       青岛的春节习俗其实可以代表胶东半岛,很多习俗都很具代表性。特别是青岛春节期间的六个庙会,分布在初一、初九、正月十一、正月十三、正月十五和正月十六,充满着浓浓的“年味”。 除夕夜的第一道菜一定要吃‘和菜’,就是把菠菜、红白萝卜、粉条拌在一起,寓意新的一年和和美美。再就是要吃豆腐,不能是白豆腐,要过油,使豆腐呈现金黄色,像元宝一样,寓意招财进宝。除此之外,四喜丸子、鸡、鱼也是不可缺少的,寓意吉庆有余。”   青岛的春节习俗,就是除夕夜的饺子要吃素馅的,寓意“素素静静”,新的一年没有烦恼,一切顺利。
      在日照 要到码头拜海龙王 。日照市过去的典型渔村发展到现在,还保留着许多传统渔村中的春节习俗。有的渔民因常年与大海相伴,一年到头难得与家人团聚,因此对过年看得特别重。在除夕这天,渔民们为了祈求来年出海风平浪静,都要上码头祭拜海龙王,寄托新春的美好祝愿。 除夕这天,一大早渔民就来到渔船上贴春联、贴“福”字,春联一般都是“满载而归”、“一帆风顺”等与渔业相关的吉利话。贴的位置也很有讲究,船头贴的“福”字,不能像岸上人家那样可以倒贴,还要在船头、船尾、主桅上张贴“顺风顺水”、“一帆风顺”等字样,在船舱口贴门神,竖起彩旗、挂上灯笼,把渔船装点一新。凌晨零点,与其他村民在家门口放鞭炮迎新年不同,渔民们纷纷来到海边的码头,放鞭炮、烧纸,祭拜海龙王。贡品也很丰盛,除了白酒,还有猪头、馒头和各式糕点。到了初六,渔民还要“看船”,再次上船放鞭,祈求保一年平安。有的渔民家里包的饺子形状也很有讲究,擀面皮时不是擀成圆形的,而是扇形。包饺子时捏成元宝状,寓意来年招财进宝、财源广进。 

 

 

 

 

 

                               十二、陕西人过年

 

       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一到春节,传统的贴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陕西人“过年”流传一个关于过年的故事。相传在远古时,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当寒冬将至新春来临的夜晚。出来食人,使得人们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发现这种凶残的猛兽最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个办法,一旦“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年”一见熊熊大火,听见叭叭炸响的爆竹,就逃遁得无影无踪。后来,便逐渐形成了过年团聚。守岁、挂红灯、帖对联、放爆竹、吃年饭的风俗习惯。
      陕西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一般农家,杀猪宰羊,碾米磨面,做点豆腐,购买蔬菜,吊挂粉条,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家家户均短几笼子馍馍,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妇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年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
      大年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市农村,都要打扫卫生。家家房前屋后,窑里赛外,连拐角都要打扫得于于净净。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年终于来临了。

 

 

 

       腊月三十夜称“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晚”,是全家团圆的日子。在外地的亲属千里迢迢赶回家与亲友团聚。入夜家家户户明灯高照(有的还在院子、田地坟头燃起运火),燃放爆竹,达旦不眠,谓之守夜(岁)。否则一年都会变做或者不吉利。守岁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包饺子。在城里全家团坐一起。擀面皮的擀面皮,包馅的包馅,欢声笑语,喜气洋洋。刚结婚的新媳妇和女婿“回门”,蒸20个大礼馍,带4包厚礼(糖、烟、酒、点心)看望父母,当日返回,不在娘家住宿,有“正月不空房”的习俗。过年期间,各乡村都组织起来,敲锣打鼓,演戏唱曲,进行文艺和体育比赛,热闹非凡。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西安市的大街上,各式各样的唐装频频出现。不仅年轻人,很多老年人也都穿上了特意购买的唐装作为节日服装,孩子们更成了唐装的小模特,中式小棉袄成了今年春节许多家长的最爱。西安市各大商场里基本都开设了唐装专柜,节前也成为一个销售热点。过中国年就要有个中国感觉,城里的父母、丈夫、自己和孩子各买了一身唐装,初二全家去影楼照了一张全家福。
正月初一早上起来放鞭炮,陕北地区通常会在门口设有一个火塘,点起熊熊柴火,意为“发财火”,大人小孩要从火塘上跨过去,陕南大多会点燃柏树枝等,初一的饺子可保全年平安,拌着一根根面条,称为“金线钓元宝”,这天,街坊邻居互相拜年。初二,回娘家,陕南叫“团年”,取其团圆之意。初三,给舅家、姑家、姨家等亲戚家拜年。初四,继续给亲戚拜年,晚辈给长辈拜年。初五俗称“破五”,一般无重大事不能出门,要吃饺子,“塞黑窟窿”,将穷、病、灾等烦恼窟窿塞住。初六,长辈开始看望晚辈,如舅给外甥送元宵、送灯笼之类物什,如舅给外甥送小灯笼,有的比柿子稍大一点,像两个眼睛,寓意小外甥心明眼亮。初七,是流传已久并被全国普遍认可的“人日”,人日不远行。 正月初七“人日”之后,过年的系列活动,才真正由家庭、家族、村落开始转向社会。尤其是初十之后,陕西各地的庙会就陆续登场,尤其是广大乡村,一切活动几乎都围绕着庙会而展开,举行大型的集体狂欢,在元宵节时会形成一个高潮。 初十、十一这两天,各地都在为闹社火做着准备,很多地方在十三、十四开始闹社火,并于十五、十六两日达到高潮。

 

 

     春节是炽热的,到处是红红火火。陕北黄土地的百姓重视过春节,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把欢乐、希望全都寄附于过年。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忙起来了。妇女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样样活儿都要婆姨们亲手操作。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
     过年了,全家老老少少、里里外外,都要换新衣服。所有的被褥衣服都要洗得干干净净。在这里还有这样一种习俗,过年都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挂在孩子的背后,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这里,我还看到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岁顶针”。每年增加一个,一直到十二岁为止。
     除夕到了,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打醋炭,是一种独特的习俗,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意为驱邪,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消毒的办法。夜幕降临,老年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领着好奇的孙子们叩头。大孩子忙着放炮、点火塔塔。细心的婆姨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在门后立个擀杖和刀斧,据说,这是镇邪的,在这里叫“守岁”。
      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一般家里都彻夜不熄灯,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锅里放些吃食,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不缺吃。有些老人这夜睡不着觉,一个人静静地踏黑爬上山顶,面向东方了望,这叫“品天”。据老人说,从晓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庄稼的丰歉、村寨的吉凶。究竟灵不灵,谁也不去深究。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接着,老人们便忙着迎神、接灶君。孩子们早都跑出去拜年了。拜年在这里叫“问强健”,小辈见了长辈都要“问强健”,像“爷爷强健啦!”“奶奶强健啦!”长者便回答“娃娃乖着哩!”意思是夸孩子健康进步。这种拜年礼俗,不仅限于孩子,就是已娶妻养子的汉子,见了长辈也是如此。
     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在这里俗称“沿门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等等,民俗风味独特。

 

 

沁香一瓣

沁香一瓣 探花

  • 14

    主题

  • 885

    帖子

  • 21868

    积分

2016-01-29 19:55:56

过年形式多样,炎黄子孙是一家,不同民俗亦增辉!

沁香一瓣

沁香一瓣 探花

  • 14

    主题

  • 885

    帖子

  • 21868

    积分

2016-01-29 20:10:31

                                  祝贺大家过年快乐

馨语馨愿

馨语馨愿 举人

  • 198

    主题

  • 1670

    帖子

  • 5583

    积分

2016-01-29 22:38:30

本期年俗采风到我家,我还是第一次了解,原来家乡的年俗也如此丰富多彩呀,真是增产见识,开阔视野了!文友们赶紧来欣赏吧!

妙琴

妙琴 秀才

  • 2

    主题

  • 381

    帖子

  • 1020

    积分

2016-01-30 11:18:08
大家快来围观!这期更精彩!作者把我们带到山东,沿海地区的不同年俗是敬龙王,为咱出海的渔民保平安。瞧:连贴春联都和陆地的不一样!当我们随着作者的文字走进陕西时,这个有着千年古文化的唐朝及代故都,延续下来的年文化习俗及关于年的传说,流入全中国各省地域。好多年俗文化,今天我们西北五省还在继续传承!随着作者的心愿——大家把中国年传下去!
沁香一瓣

沁香一瓣 探花

  • 14

    主题

  • 885

    帖子

  • 21868

    积分

2016-01-31 14:57:11

欢迎文友们一起观看天涯制作的过年系列大博览,在这里你将会看到全国各地和各民族过年的精彩!如果你是哪个省市的,发现还没有写上的,敬请补上!

伊若云

伊若云 童生

  • 0

    主题

  • 105

    帖子

  • 554

    积分

2016-02-16 15:11:07
精彩的帖子,让我增广见闻了!祝贺大家新年快乐!
明山秀水

明山秀水 秀才

  • 4

    主题

  • 529

    帖子

  • 2511

    积分

2016-02-17 17:49:37
和平盛世,举国同庆中国年!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