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和海外华人如何过春节第十四期
亲爱的江山文友们!欢迎跟随着天涯诗语社团的年俗采风队走进全国各地以及海外华人的身边,去了解他们过年的风俗和文化活动。我们的大博览自展播以来受到文友们的广泛的好评和关注,已经走了十三站,展播了二十六个省市。今天我们将进入第八站,去美丽的港澳台三地地,请跟我来吧!港澳台同为龙的传人,炎黄的子孙。三地人过年同样也很有特色。
——港澳台三地人过年——
二十七、 香港人过年
在大年三十等着看北京的春晚外,他们在干什么呢?忙碌了一年,轻松的日子在圣诞节期间已经休闲庆祝过了,春节就是一家人团聚的继续。
一年按时日计算,圣诞节的假期是最常的,加上周末有14天,其次是春节,周末合起来是7天。除了一家人团聚吃饭、聊天或者打几圈麻将之外,香港人最为时尚的还是外出旅行或者选择好天气去附近岛屿远足、野餐等等。
传统过年习俗中的各种禁忌华人也是遵循的,不过有一点是南北东西差别所致,粤地广东人移居香港,许多习俗也是继续不断,不过见面时的问候语可见此地真正的商业气息,见面双手一供,来一句“恭喜发财”,闻者自然知道下一句是“红包拿来”。说起给红包,还真有特色。谁能得到红包呢?已婚者自然没有希望,无论年龄多大,未婚者都会在春节期间收到来自长辈、朋友的红包,具体数目则各有不同。
除了发红包,一家人的聚餐还真需要重笔记录一下,因为华人团聚习俗不变,鬼佬一年在圣诞节期间不远万里都要回家相聚,至少为了体现自我认同、自我文化特色,尽管远在海外,他们还是会不远万里,在这个短暂的假期回来与亲人团聚。那么团聚时吃什么呢?说起吃,香港本来就是饮食天堂,世间名菜佳肴齐聚香港,习惯了外出饮食的华人在这一天不会像内地人在餐厅订上一桌,所谓下馆子显摆吉庆一下,而香港华人却更愿意选择此时回家蜗居,慢慢准备一桌,一家人围着桌子,一边天南地北的神侃,一边津津有味的享受美餐,正所谓一切尽在大餐中。
华人对鸡的青睐,对鸭、鹅的大吃在内地可能少见,至于海鲜类,更是司空见惯。受资本主义的影响,对食物含量以及哪些多食哪些少吃的讲究在香港可谓非同一般。富裕的人近些年对有机蔬菜的追求,讲究营养饮食的人们往往喜欢理智地选择一些特别的食品,即使价格昂贵,他们也是在所不惜的。年夜饭中的除了色香味齐全之外,还会添加一些营养元素。有一点需要透露,香港华人的饮食正在慢慢地向东南亚倾斜,这与常年在家为他们烹饪的佣人是离不开的。
春茗。春茗是香港社会商业化中形成的一套联系同事关系、伙伴亲情感的必须庆祝。春节过后,一个公司、几个商业伙伴会相聚定时某地,一起大吃一顿,同时送上几个抽奖仪式,欢聚一堂,不可缺少。
香港人也不会花钱放鞭炮,更不会张灯结彩过大年,不可忽略的还是那些帖子门口的恭喜发财、生意兴隆等等。香港人在农历年私家舞狮、放炮的庆祝现在都被官方的集体性行为所取代了,无论圣诞节、元旦还是春节,维多利亚港的烟花表演。成千上万的人在获知何时举行时,往往举家出动,在阵阵喝彩欢呼声中,迎接每一个新节日的到来。
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展这些年逐渐成为香港人迎接新年的仪式之一。为了在年节来临前再增加点收入的花商不知何时共谋了这样一个盛展。各种鲜花云集公园各处,爱美爱花的华人成群结队欣赏各种鲜花,当然也有爱不释手者会情不自禁花上几笔钱,买上几束花,拿在手上,也是节日的喜庆表达。灯饰也是这些年兴起的集体行为。一幢幢高楼大厦的业主一起集资,把整个大楼用各种花色的灯饰妆点起来,每每节日来临,彻夜长明,可谓为节日披上盛装。
随着人们手中经济势力的增强,人们对于佛祖、妈祖、黄大仙的依赖还是没有些许的减少,多神力的相信与依赖可谓有增无减,所以这些地方的香火不仅不断,而且应该加上源源两个字。大年三十的头炷香也应该是最值得重笔的。期间香港各界名流大腕都会在此时露面,各部门的官员也会大张旗鼓出来为香港人民新的一年点香祈福,当然他们是不怕因此“迷信”而丢掉乌纱帽的,因为这种个人行为不会被上纲上线。
贺岁赛马是不可错过的节日盛典。大年初三,在家里团聚了数日的人们这一天会出动,即使赛马门票昂贵,他们还是不惜重金,一睹风采,同时出来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室外的节日情景。当然过年也有一个禁忌,千万别用“新年快乐”来祝福新年,因为快乐的谐音就是“快落”,那不是在意显对方倒霉吗,所以记得说恭喜发财,兴许还会得一个红包的。
香港华人的节日庆祝是展现中国文化元素的一个好时机,期间也多少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真实情景,这与国家控制与意识形态有着一定的联系。当然金融都市留下的商业化气息多少使原汁原味的华夏节日文化有些走样,殖民文化留下的西洋气息也使华人可以以此来展示他们作为香港人的与众不同,多样性、多元特色在此也是表现浓烈。
除了香港华人,香港地区的人还有来自印巴、东南亚诸国、欧美、日本、非洲、澳洲、加拿大等等,应该说世界各地的遗老遗少们,他们并不是完全划开一道屏障与华人隔开,其实他们多少也受华夏文化的涵化,在不同节日期间不仅享受着节日带来的休息,他们也融入节日的欢愉当中,一起咀嚼品尝着这不可多得的全球化文化大烩菜。香港人的春节,应该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
香港除夕,家家户户在一起吃团年饭。团年饭的多数菜名都含有吉利的意思。吃过团年饭后,人们通常会到年宵市场去逛花市。大年初一,人们开始正式庆祝新年,贴春联(挥春)、年画,舞龙,舞狮等,还会走亲友拜年。 香港农村有“飘色”活动。 初一前:到各区花墟,年宵市场购买年花或贺年物品。年廿八:大扫除。 年三十晚:吃团年饭,去庙宇上头炷香。 初一:在庙宇上完头炷香、花车巡游汇演、贺岁杯足球赛初赛、烟火晚会 初二:维多利亚港贺岁烟花汇演,初三:贺岁赛马、到沙田车公庙祈福,初四:贺岁杯足球赛(决赛),。
十五:元宵节,很多公园会有挂花灯,猜灯谜等活动,吸引不少民众游逛。也会吃汤丸像征团圆。其他活动:至大埔林村许愿树参观及祈福;往车公庙祈福;往黄大仙祠祈福;往圆玄学院拜太岁及看年花。(一般是在年初三),至于拜年,除了初三因为是“赤口”,传统指容易生口角外,一般会在初一至初五间任意进行,此外,若农历年假撞正周日,基督及天主教会会于礼堂进行宗教活动。
二十八 澳门人过年
大年初一早上,人们穿着新衣鞋袜,外出拜年。华人固然如是,土生葡人也是这样,到亲友家里拜年。中华总商会、同善堂、各同乡会及众多社团,纷纷举行“团拜”。
澳门人过年从腊月二十八开始。除夕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橘,花开富贵,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
春节(大年初一)这天,澳门人讲究“利市”,以示吉利。“利市”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利市”。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要吃“开年”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利路。澳门素有“东方蒙地卡罗”之称,是驰名世界的“赌城”。赌博在澳门被称为“幸运博彩”,博彩业是一项融合博彩、酒店、饮食、交通等依法专营的娱乐事业。
每年春节,吸引了不少香港人前来。平时不推进入赌场的公务员,在春节三天可以“开禁”,到赌场耍乐。澳督在年三十,应澳门旅游娱乐公司之请,到澳门葡京酒店幸运博彩。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三十晚至初一凌晨,澳门爆竹声不断。几十年来,澳门春节期间特设“燃放爆竹特区”,允许游人在区内燃放爆竹,各爆竹摊档领牌获开设,生意兴旺。不少香港人专程前来“爆竹特区”尽情燃放爆竹度节。相对于北京、香港、广州、中山、珠海等城市禁放爆竹。澳门的“爆竹特区”成为春节的一大特色。澳门的春节,是名副其实的有声有色。年初二,是澳门传统“开”的日子。已连续举办20多年的,“金龙、中国武术、南北醒狮表演”,巡行街上,场面壮观,路人围观,热闹异常。渔民终年浮家泛宅,在年尾便回澳门“更尾”(停泊休息)。内港停泊的整齐的数以千计的渔船,张灯结彩,蔚为壮观。到年初五“财神日”才纷纷开船出海捕鱼。
大多数澳门厂家,则过完“人日初七”,于年初八开业;银行和店号则于年初四开市。近年来,台湾大企业尾牙聚餐则聘请影视歌星演出,并有高额奖金、股票摸彩,成为台湾媒体瞩目焦点。送神:农历十二月廿四日清早祭祀送神,焚烧云马纸为神只坐骑,返天过年,依例会准备果实甜汤。送神之后,方能打扫神明厅,清理神案、神像、祖宗牌位、香炉、除去旧门神,准备换新。香炉中的香灰须于当日重新筛滤过,门神则随送神焚烧金纸时焚去。而台湾本地旧日传说,送神之后,廿五日天神会下凡代替上天述职神只巡视,所以当日不可当天曝晒亵衣。
二十九、 台湾人过年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是炎黄子孙,都会把春节当成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来过。台湾民间过春节的习俗与大陆相差无几,都是从自上一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开始,直到正月十八“落灯”为止。
腊月廿四这一天,家家“扫尘”后,有的人家开始换贴新年画、新春联,烘托节日气氛。这一天,家家户户要买又甜又黏的供品,放于灶台的“司命灶君”前,泡沏起工夫茶,然后烧香放鞭炮,为“灶君”送行,让他“好话传上天,坏话去一边”。台湾同胞习惯在家具上贴个“春”字,但米缸就不兴贴“春”,乃因台湾方言的“春”与“伸(剩)”谐音,粮食有“剩”余,意味人口少了,不吉利。所以,米缸大都贴个倒置的“福”,寓意“福到(倒)了!”家家户户祀神祭祖,称之为“辞岁”。
台湾风俗中,每个家庭每月的十六都要设法改善一次伙食,称为“做牙”,而十二月的十六是一年中最后一次做牙,故称“尾牙”。这一天,各家各户要摆上大鱼大肉,祭供土地公公,感谢其一年来的保佑。接下来就是“送灶”,又称“辞灶”,即祭灶神(灶王爷)。
传说灶神是上天派住在各家各户的天神,每年年底都要返回天上向玉皇大帝“述职”,汇报每户人家一年来的善恶,以便玉帝决定给予奖励或处罚,来年的吉凶也就由此而定,这对百姓来说是非同小可的,于是人们为了让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就用丰盛的祭品来供奉灶神。台湾大年三十夜的“守岁”、“压岁钱”都与大陆的习俗一样。但最能反映台湾新年风俗的就是与闽南地区几乎相同的新年歌。这首新年歌中反映了台湾民间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是一幅生动的民俗图。
在闽南初一荣,初二停,初三无姿娘;初四神落天,初五天神下降,初六另空;初七七元,初八团圆;初九天公生,初十蓝相生,十一请子婿;十二返去拜,十三食糜配芥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瞑。在台湾初一早,初二巧,初三老鼠娶新娘刊四神落天,初五隔开,初六担肥;初七七元,初八团圆;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请于婿;十二查某子请来拜,十三食糜配芥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瞑。
大年三十夜,全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边聚餐,叫做“围炉”。 外出的亲人除非特殊情况,都得回家“围炉”。“围炉”时,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炉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炉上贴有红纸书写的“春”和“福”字。台湾有句俗语说:“年夜没返没某(妻),清明没返没祖”,说的便是年夜合家团聚的意义。年夜饭中,几乎少不了象征全家团圆的鱼丸、肉丸和寓有“食鸡起家”之意的全鸡,以及表示“年寿长久”的韭菜,隐喻“年年有余”的大鱼,寓意新年“好彩头”的萝卜(台湾同胞称萝卜为“菜头”,与“彩头”谐音)。多数家庭要买血蚶(一种名贵的海洋贝类),贝象征金银,吃剩的贝壳要收存好,不能乱扔。
围炉时桌上的每个菜都有一定的寓意。比如米圆、肉圆。鱼圆是取意‘三元”,象征阖家团圆;萝卜在台湾叫“菜头”,就是“好彩头”,吉祥的意思;全鸡的“鸡”,台湾方言谐音为“家”,有“食鸡起家”之意;经过油煎火炸的食物,表示“家运兴旺”。参加围炉的人,不分男女老少,桌上每一样菜都要吃一点。另外还都要喝上一点酒,以讨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洗净后连根煮熟,吃时从头到尾,慢慢进肚,以祝父母长寿。
在台湾一些乡村中,至今还保留着一种有趣的习俗: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一些寺庙里就演戏,那些在年前无法还债的人,为了躲避债主的催逼,就跑到庙里去看戏避债。因为要是债主追到庙里来逼债,就会引起公愤,会群起而攻之。这台戏从除夕一直演到初一早晨,欠债的人看完戏后就可以安安稳稳地回家团聚了。这种习俗叫“避债戏”,是社会的产物,却很有人情味。不过债主也有办法对付,即在大年初一穿上旧衣服,提着灯笼上门讨债,佯称自己是从年三十晚上追到现在尚未归家,灯笼都还提在手上,不能算是“新年讨债”,这种灯便叫“讨债灯”。除非积怨很深,债主一般不会使用“讨债灯”。
除夕当天需祭拜地基主,又称“拜门口”,而后祭祀神明及祭祖。祭神后,会于神明像上贴上春花;祭祖之后,则会摆上发糕及米饭各一,插上纸作的红花,称为“饭春仔”。当晚则围炉,并吃长年菜。所谓长年菜一般是带根的菠菜,也有用芥菜者。依旧俗,农业社会中一年的欠债,须于除夕前还清。所以台湾俗谚中调侃手头经常窘迫的人为“天天二九暝”。 初一出门拜年,称为“行春”,一般而言都会依农民历决定出行方向及开门、关门的时辰。当天台湾人通常会前往庙宇、佛寺烧香,祈求新年吉祥。
除夕之夜,要盛碗“春饭”(也称隔年饭),放到翌日。“春饭”就是在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一两朵梅花状、写有“春”字的纸花。台湾方言“春饭”同“剩饭”,象征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甘蔗是台湾一大特产,有的人家在大门两侧,分置两株带叶的甘蔗,蔗杆箍着红纸条,俗称甘蔗闩门,寓意甜蜜盈溢家门。每当吃完年夜饭后,人们就会将事先买好的几根甘蔗,剁成一节一节,全家人围坐一起分着吃。俗信甘蔗节节甜,一节一节的啃,来年的生活会如甘蔗一样,一日一日甜美起来。
初二:为回娘家之日,依旧俗,初二之前,已出嫁之女子不得回娘家,据称会分掉娘家之福。然随时代进步,近年来台湾妇女团体努力推展女儿回家过年的新观念。初三:为老鼠娶妻之日,当天依例需早睡。初四:接神之日,惯例选在近傍晚之时,俗谚有“送神早,接神晚”之说。接神之后,当年生肖冲犯太岁者,则安上太岁符,现今台湾诸多庙宇亦设有太岁厅,供奉值年星君,供信徒登记祭祀。 初五:开市,各行各业开张营业。初九:传说为道教玉皇大帝圣诞,称为“天公生”,当天凌晨或者初八夜晚子时后,各家便开始祭祀,一夜之中,各地鞭炮声连绵不断。十五:元宵节,台湾元宵举行观光灯会已成风尚,每年依生肖制成巨型主灯,成为焦点。各地尚有台北县平溪放天灯、野柳王爷洗港祭仪、苗栗市苗栗蹦龙、台东市炸玄坛爷(炸寒单爷)、台南县盐水蜂炮等活动。
台湾民间还有俗谚说:“年夜食蔗,新年齿不痛”。甚至有人将甘蔗看成人的脊骨,说是年夜吃甘蔗会壮脊梁骨呢。台湾民间年俗,还要蒸制年糕。如碗面大小,形体像一只龟,用龟印模印刷,外染红色,用来象征人们益寿延龄。除夕之夜,居家厅堂习惯红烛通宵长明,合家欢聚一堂守岁迎春,守岁寓意迎来“天增岁月人添寿,春满乾坤福满堂”的新一年。零点准点,家家大放鞭炮迎春纳福,谓之“开新正”,但当年有丧服的人家就不兴燃放鞭炮。
正月初一,人们起早穿上节日新装,这一天外出,遇见熟人应互相道贺,共祝新年万事如意。交情较深的人,则互相登门拜年。多数人家备有金橘蜜饯(俗称“金枣”),亲友来临,先请吃金枣并呈一句吉语:“吃金枣,年年好!”台湾春节禁忌甚多,如正月初一不能洗衣,不能动刀,不能打骂人,不能在井中打水,好让井妈安静休息一天。如果小孩失手打破碗碟,要说“岁岁(碎碎)平安”或“落地开花”“碗豁嘴大富贵”之类吉语。“宝岛风俗鲜,无橘不成年”。每逢新春佳节,台湾民间用柑橘祭祀祖先,拜年贺岁,赠友请客。台湾同胞习称柑橘为大橘,人们习惯上把橘字写成桔字,而桔字和吉字又很相近,因而,柑橘更成为象征吉祥如意,人见人喜的热门水果。
正月里,在台湾几乎家家户户都少不了要备办“大吉”(柑橘)迎客访友、拜年送礼。柑橘俨如吉祥物,也是最传统、最热门的节令佳果。 初七这天要吃七样菜合煮的菜肴,其中不乏芹、葱、蒜,寓意勤劳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