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评论部 回复本帖
雅润

雅润 举人

  • 182

    主题

  • 1131

    帖子

  • 3172

    积分

【专栏】2016年每周一评第一期

2016-02-24 16:38:58

          浅析绝品小说《最后一颗子弹》

主持雅润:趁新年的鞭炮声还未走远,节日的气息在浓郁中还散发芬芳。2016年“每周一评”第一期的钟声在今天敲响,我代表赏析评论组所有编辑对大家致以诚挚的问候“大家晚上好!”首先有请江山文学网站散文主编,兼任赏析评论学校副校长欣雨文萃老师为大家讲话,有请。

欣雨文萃老师:今天是放节假后的2016年第一次文学评论,董事长发布了课堂规定,雅润已经把有关规定细则发在这里,经研究,本课堂日常工作由雅润主持,赵淑敏协助。下面我就对评论课堂工作的认识,说说我的意见。

一、江山文学网建立文学赏析课堂,主要是和文友们共同鉴赏江山文学网的绝品和精品文章,当然,也可以就文友们提出的要求,对自己的作品加以点评。目的就是用文艺批评也就是文学评论的方法,加强沟通,取长补短,认真切磋,共同提高。

二、文学赏析,文学评论是我国文坛一个优良传统。是在文学艺术领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原则指导下的、繁荣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创作和批评的重要工作。江山文学网本着坚持“五正”的文学创作理念,以提高和创作更多的精品、绝品,团结江山文学网广大作者、团结几十个社团,开展健康积极的文学鉴赏评论为己任,力争更好地办好这个赏析课堂。

三、为此,我们的赏析和文学艺术评论必须以欣赏而不是指摘,批评而不持偏见,不以个人好恶而是与人为善,运用文学艺术理论和知识而不是胡言乱语,认真地去理解作品,分析作品,用适合作者水平的水准而不是一个尺码,真实地进行鉴赏,友善地提出不足,使得作者和读者能在美的欣赏中,有体会,有启迪,有心得,有收获。

四、我们的作者和评论者,大都不是科班出身,因此,不妨见仁见智,努力做到评论大胆,思想解放,独立思考,秉公执言,不随风倒,不察言观色,不仰慕别人意志,掌握好时代脉搏,减少空谈阔论,避免指指点点,更要杜绝吹毛求疵,以欣赏的态度,提高水平的目的,介绍创作经验的出发点,原原本本地对于所评论的作品给出一个观点,一种手法,一抹特色,一项经验的具体论说,把埋藏于作品之中的艺术形象和艺术手法“再创造”出来,丰富作品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把评论赏析工作做好。

在新的一年里,我预祝江山赏析课堂越办越好,吸引更多的文友参加,为江山文学网做大做强,做出我们的一份贡献。谢谢大家!

主持雅润:感谢老师对赏析评论的工作指导,让大家顿悟很多。谢谢老师!评论正式开始,今天的课程是由清晨文学社团社长蝶梦周为大家奉献一场精彩的绝品赏析——《最后一颗子弹》,作者:九月不下雪。有请蝶梦周社长。

文章链接:http://www.vsread.com/article-598419.html

蝶梦周:各位老师和前辈好,今天有幸读到九月老师的《最后一颗子弹》,其间行文之大气深深触动了我,使我感触之余对文的鉴赏与创作及文外人事都有了些思考。本次蝶儿谈些自己的感受,权当交流。

这篇文作者自己分了八节,蝶儿自己根据作者的分片而归纳出情节的脉络:

雪林只身猎狐→小屋狐皮制衣→媳孙二人突亡→携恨首击日兵→折回伺机报仇→陷阱伤情加重→山洞梦醒冷静→雪林从容饮弹

通过蝶儿认为的这几点组成的脉络,我们大概可以看出:

1 了解小说主人公生活的环境(自然和社会)

前两个部分,虽然着重描写猎户制狐衣的场景,却也是交代了读者想了解主人公的一切个人信息。比如王老斜的生活状态、生活环境、人物性格与特点,甚至是王老斜为何树林独居与此名由来都交代的清清楚楚。所谓环境的气息与“人气”总是息息相关的,这种大东北在作者文风的带动下,使读者很快就进入到主人公的生活状态之中。

2地点的转移推动故事的发展

3情节的推动强化情感的感染

这两点合一起来说。从八个部分看来,王老斜活动的区域主要在树林、小屋、屋外、山洞。而地点的转移推动情节发展后,紧接着会引起情绪的变化,在情感上便十分出彩。

比如说从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时,场景是从雪林过渡到小屋,情节是从猎狐到制狐衣,情感则是从一种近乎艰苦的生活中捕猎的焦急、失望到喜悦。

再如从第二部分到第三部分,场景是从小屋到出而复返,情节推进到了儿媳与孙子遇害,情感则从喜悦到受惊、悲伤,然后慢慢地推出来恨意。为接下来在后文中日兵出来,读者的恨意也有了寄托。

往下继续分析也是这个道理,读者随作者的情感在变迁,作者是个很会抓读者心理的好手,使人情不知从何起,不知以何终,直至最后化作了一叹唏嘘。

最后一下,情感由紧张郁积于心,一场人生一场叹。

我之所以不按部就班一点点地分析这篇作品,而是先从脉络入手,就是为了方便大家把握全篇基调,让我们从感性的角度慢慢回收,跳出来,回归理性。

作者此文文风自成,语言独显魅力,这些和作者的人格魅力是息息相关的,轻易模仿不来,当作读者与作者的一次交流盛宴便好。

赏析与点评都属文学批评范畴。所谓文学批评,并不是对文章的批评,此批评非彼批评。批评批评,乃批与评。

所以蝶儿本人的身份不仅仅是一个读者那么简单,还要结合这篇文章谈几点自己创作时所看所想所思所悟,诸位觉得合理就收下这份心意,觉得胡说便笑笑耳。

通过这篇文,我有几点感触如下:

一、文章结尾的处理方式

说实话,起初看到《最后一颗子弹》时,我便作了诸多设想。刚读第一部分的时候,还以为是人与动物之间发生了什么值得感念的事情(直至读到最后一段时,我还以为会出现一只狐狸哈哈)。其实读到中间时便渐渐明朗,哦,原来是一个这样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以死亡来结尾的,嗯,是个悲剧。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篇文无疑是个悲剧了,原本的生活虽然有些艰辛,但毕竟有着漫漫的人情味。当这种人情被破碎掉的时候,主人公无法再在漫漫雪天去为自己的孙子猎一只狐狸的时候,悲伤到悲恨到悲壮。情绪在一点点上提,这种死亡其实很符合传统悲剧美学的原则。

事实上,这种结局的处理方式并非仅此一家,很多优秀的作品都会选择这种处理方式。矛盾激化到一个极致了,作者和读者的情绪都达到了一个高潮无处宣泄,那怎么办?

只好对主人公说句抱歉了,为了这篇文章的价值就委屈一下你吧。

诸位别笑,我又瞎说了一句大实话。

忘记听哪个老师说过:‘海明威曾经说过,一个故事讲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会发现只有死亡是最好的结尾。’

这句话是个什么背景或者什么出处,我不太清楚。既然有这句话,自然有这句话存在的道理。这种故事结局的处理方式有利有弊。好处很明显,使得故事意味深长,颇有余味。

不太占优势的地方也有,就是很明显的虚构性。这里的虚构性指的是艺术处理过于明显,读者在回味之余很容易去怀疑故事的真实性。

二、小说标题及其引发的感触

刚刚我也有一点调侃,起初看到此题目时,首先想到的是以前读过的一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猎人射杀一只下跪母羊,激发人性的善念,从此金盆洗手的故事。这个故事和我最初的设想不一样,使我不禁兴奋了一下(唏嘘之余兴奋了一下)。

说到这里,我个人有一点小小的想法,我猜测最初的“猎狐”描写,作者可能有如下几个用意:

1.点明主人公的身份。

2.为接下来悲伤的情绪埋个小小的铺垫。

3.在猎狐时把大西北雪林中肃杀的环境描写的荡气回肠。

但个人感觉,作者是善于这类描写,所以提笔就这样写了。却觉得这一部分与主线有些脱离,前面的战线拉的略长,如果是描写关于一些祖孙情谊具体事情或许情绪代入感会更强。

此文是短篇,写过短篇小说的都知道:字数有限,安排结构的时候,得有详有略。不能头重脚轻,不能高潮迭起。确实考验功夫。

三、小说情节引发的思考

我们首先来想一个问题,什么是故事,什么是情节?

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曾指出:

我们对故事下定义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事件叙述。情节也是事件的叙述,但重点在因果关系上。

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死了。

这是故事。

国王死了,王后也伤心而死。

这是情节。

我们很早以前的小说,小说的情节,和小说叙述的故事差不多。主人公的经历一环扣一环,讲的事情一个接一个,一波刚平,一波又起。甚至是有创作的规律可循。

后来这种传统的"故事体"渐渐变得不那么受宠,这当然也是小说创作的一种进步。

“故事”一般指按时间顺序安排的一系列事件。而“情节”一般指依据因果关系安排的一系列事件。在情节中,时间顺序依然保存,但已为因果关系所掩盖。

拿本文来举例,本文讲述的是一位老猎户,在自己儿媳、孙子都被日兵杀害后,在严寒中与日兵厮杀,最终自己从容……

这是一个小人物的无奈,故事的悲壮色彩是与作者的创作经验和理念相关的。

情节呢?则是通过什么,而引发了接下来一系列的变化。这个就更好举例子了,在此我反而不想过多地说了,之前说的一些方便理解。

小说在情节的处理方面,一般有两种:“强化”或“淡化”。

本文应该算是情节"强化"的小说。

情节"强化"的小说,作者会以一系列的困难与挫折来塑造或突出主人公的品格,角色们一般都要历经苦难,排除千难万险来体会人生的诸多考验。此类文章一般都具有传奇性和戏剧性,故事起起伏伏,气氛大起大落,总是能在惊险之余达到创作效果。

效果是什么呢?

就是爱不释手,不忍弃卷,勾人魂魄。

这类文章也是有缺点的,由于情节安排地刻意,剧情紧凑,过多的巧合和气氛的渲染便较容易失真。

情节"淡化"的小说,不写那么多的巧合、偶然、生死矛盾、巨大的悬念,而是力求写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平凡朴实,写平凡中的意义。

我个人其实是能感受得到,作者是想写出一种真实性的,等有时间我会去读读作者其他文章,或许能发现一些情节淡化的小说。

短篇小说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局部反映整体的语言艺术体裁。

它对选材、语言、结构安排、人物塑造上的要求都非常的严格。角度切入也要稳准狠,以小见大,反映某个社会意义会人生百态。

总体来说,《最后一颗子弹》是一篇很有意义的小说,能看的出来是作者苦心经营的作品。在此问好作者,能给我们带来如此佳作,祝福笔力耕耘,收获渐丰。在此也感谢诸位老师的捧场,蝶儿在此祝福春安。

主持雅润:感谢蝶梦周社长细致精彩的赏析,让我们学到很多写作技巧。辛苦!现在有请作者九月不下雪为大家谈一下写作初衷,有请老师入场。

九月不下雪:其实,说实话,这是我的第一个短篇,之前写的都是些小小说或闪小说。这篇小说正如一位文友所说,在某些电影里有相似的情节。没错,我写这篇小说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老枪》和《荒岛余生》两部电影的启发,《老枪》大家可能有印象,《荒岛余生》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总之,受《老枪》影响比较大,当然,我是根据中国国情在创作的,呵呵。不是抄袭,当时,尤其重新看过《老枪》,我就有一种冲动,想塑造一位像那部电影里的主人公那样的中国式英雄,之所以最后选用那样的结局,是因为我有这样一种看法,我不认为英雄就无所不能,尤其是看多了抗日神剧,更希望塑造一位有血有肉,真实的英雄人物,英雄首先是人,普通的人,我记得好像有人说过,英雄大都是逼出来的,没有谁愿意为了当英雄而去不珍惜生命。战争是残酷的,甚至是毫无人性的,倒霉的永远是最底层的老百姓,他们的命运,在那样特殊的年代里,其实根本身不由己。写王老斜这样一个小人物,这就是我当初的初衷,力求真实,不夸大,不做作也不可以去迎合所谓正能量,就有人说过,王老斜不该死,呵呵鬼子才该死。是不该死,可战争年代有多少不该死的人死了。就说这些吧,也没提前准备,说得不好,各位老师包含。

主持雅润:感谢作者对赏析评论工作的支持,九月老师的文笔风采大家已经领略,以后可以互相切磋学习。现在有请未明书屋屋主老师为大家进一步剖析此文,有请。

未明书屋屋主:文贵在精,小说的一大特色是文字简练,传神。七千余字八个小节,洗炼的文笔,平实简约的文字,直叙事情的经过,干净利落,无铺叙,无赘言。
作者叙事状物善于营造情境。前面两小节交待了故事的背景和人物,写出山林的寂静,野猎的富有生趣。偶尔,会有一两只兔子中,蹦出来,鬼鬼祟祟地从王老斜的眼前经过”“鬼鬼祟祟的拟人化比拟何等传神。天上的云被北风撕扯得一条一条的,仿佛一块灰黑色的破布。头顶的树枝呜呜地呜咽着,好象清明哭坟的老太太北风把乌云撕扯成破布,孤老太太在坟前哭泣。极其形像地营造出阴森、悲凉的意境,预示将要发生什么。接下来杀戮和复仇的凄烈悲壮的场景,与之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撞击人们的心灵。殊死拼搏的最后有两处对太阳的描写太阳努力地释放着它的热能,但它的力量已无法抵挡寒冷的空气不仅真实地写出野外的寒冷,也暗喻老猎人的势单力薄。尾声中太阳像往常一样,悠闲地在空中漫步以景喻,老人慢慢地闭上了眼睛,他笑了,他从容地去见他的小孙子和儿媳妇,还有他的老伴和儿子。
人物塑造生动传神。王老斜已经在这里等了两天当他猎人的耳朵听到了不寻常的动静,忽然精神一振……赶紧扔下了烟袋,抓起了猎枪。一团黄呼呼的影子在他眼前一闪而过便迅速端起了枪,而中枪的狐狸绝望地盯着王老斜,目光哀怨,以至王老斜都不敢正视它。一个坚毅、敏锐、身手不凡、极具仁慈之心的老猎手的形像跃然纸上。然后生火,烧水,喝酒,剥皮,想孙子,一副怡然自得的情景。下文在触及亲人惨遭杀戮惨状时的惊骇、悲愤、仇恨,复仇过程中的沉着、机警、顽强,弹尽后的从容等等,生动形象的描述俯拾皆是。结尾惜墨如金,给人以想象空间。
如果说有什么不足,就是有些标点不够准确,无伤大雅。

主持雅润:感谢未明书屋屋主老师的精彩点评,辛苦!有请湖北武戈老师为大家继续解析,有请。

湖北武戈:湖北武戈:直到昨天晚上,我才认真地坐下来,认真地拜读了《最后一颗子弹》,这篇小说给我的震憾,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掩卷沉思,我认为此文至少有两点成功值得我们学习,有一点不足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小说情节的设置比较巧妙。整个小说情节富于悬念,一次次勾起了读者的阅读欲望,让人欲罢不能,非要看到后面的情节才甘心。第一个悬念,便是那只狐狸,它能不能进入猎人王老斜的视线?时刻牵动着读者的眼球。第二个悬念是村中冲天而起的黑烟,到底出了什么事儿呢?顺着文字读下去,原来是王老斜家的房子被烈火吞噬了,在烈火熊熊的现场,还有趴在地上赤身裸体的儿媳和绻缩在窗台下的孙子,孙子的脑袋歪在一边,嘴角挂着血丝,脸上乌青肿胀,眼睛死死地闭着。第三个悬念是王老斜受伤后,日军会不会追上他?当他穿越树木,回到狩猎小屋,自我疗完伤,撤出狩猎小屋后,日军终于追上来了。第四个悬念是当他只剩下最后一颗子弹的前后,那段情节简直是揪心的,我们因为不知道日军会不会钻进王老斜设置的陷阱,日军追上他后,会把他怎么样,最后那颗子弹会是什么样的结果等等,时刻揪扯着读者的心,勾引读者非要一口气读完全篇才甘心。二是小说情节具有画面感。写过影视剧本的人都知道,作品有没有画面感,是打动读者和导演的关键。《最后一颗子弹》的画面感,都具有强烈的震憾效果,画面语言非常丰富。从王老斜猎狐到冲进村中看谁家失火,再从他袭击日军到受伤后的逃亡、疗伤、设置套索、陷阱、最后的决战和最后那颗子弹的归宿,每一幅画面,都是那样的震憾眼球。小说的画面同影视作品的画面一样,是吸引读者和观众的唯一要素,没有了画面,读者和观众,便没了阅读和欣赏的兴趣。《最后一颗子弹》的不足之处在于:就是那群日军出现得非常突兀,他们好像没有什么前奏或预兆地出现在王老斜和读者的眼前,对于这个具有抗日背景文学题材的处理,最起码应该对这股突然出现的日军,应该有一个全息式的交待。他们为什么会出现在猎人王老斜的生活里?他们到这里是干什么来了?还有,他们是什么性质的日军?如果作者在王老斜猎狐时,就有过日军侵华的背景插叙或交待,哪怕从心理描述上,将王老斜认为战争距他的生活还有很远的距离,不会影响到他的狩猎生活,只要有一小段文字的交待,这股杀他儿媳、孙子,纵火焚烧他的房子的日军,来得就不算突兀,而是日军生性残暴的具体表现。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孔之见,说得对于不对,请作者和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主持雅润:感谢湖北武戈老师的精彩评论,辛苦。下一位出场点评的是清纯芳心老师,芳心老师的小说也非常精彩,点评相信也非常独到,有请老师。

清纯芳心:大家晚上好!借此机会,才疏学浅的我,将读九月不下雪老师的绝品小说《最后一颗子弹》的读后感,拿来与大家简单分享一下。这篇绝品小说,正如编辑紫玉清凉老师编按中所说的那样:情节张弛有度,既有对战时的惊心动魄,亦满溢着主人公对家人的一腔挚爱之情。更何况还有国仇家恨在里面,“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主人公王老斜用打猎的枪,击中侵略者——日本人,他在子弹为数不多的情况下,依然报国仇家恨,用悲壮的一墨,勾勒出那段雪耻的历史。小说无论从结构,取材,情节安排,塑造人物形象,铺垫以及细节描写等方面来说,都是完美无缺,尤其是场景的描写,更能引人入胜,使人身临其境。所以,这篇小说特别有阅读美感,使人一口气读完,甚至于还有再读一二遍的冲动。我认为美中不足的地方是,最后一颗子弹不应该留给王老斜自己,如果设计成,王老斜经过一番与日本人火拼之后,寡不敌众的他发现只剩下最后一颗子弹,他并没有多少慌乱,匍匐到悬崖最近的地方,隐藏起来,用最后一颗子弹瞄准日本人,在他确保无误,扣动了扳机,一个日本人倒在血泊里,他会意的一笑,纵身一跃,跳下悬崖,这样在国仇家恨面前,用最后一颗子弹捍卫国家,这最后一颗子弹是不是更有了意义?

主持雅润:感谢清纯芳心老师精彩独到的点评,谢谢。现在有酒家社团山泉老师为大家带来的一段短评,老师擅长抒写各种体裁,文章都很出彩,但是刚刚接到电话,老师临时开会,来不了,由我代发,请大家多多包涵。

山泉:文章充满了正能量!体现的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气质,不屈不挠抗击豺狼的正气之歌,那怕是普通民众,在民族危亡之际,在国恨家仇之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让这种气质彰显和弘扬。小说故事情节简练,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陈述贴紧人物和故事,环境的铺陈与故事的发展相得益彰,氛围营造得恰到好处。好的地方大家说得很多,我提点不足之处,供参考:一是故事还是俗套,记得类似的影视剧不止一部,均是在亲人遇害后奋起反抗,痛击豺狼,创新方面不足。二是如何把“家仇”引到“国恨”上,参与或团结其他乡亲或组织形成抗击合力方面不够。三是情节单线发展,设置的悬念不够,一路讲到底。四是有两处情节可以商榷:第六小节说的那20多个鬼子的指挥官,拿着短枪应该与实际不符,20多个鬼子应该是一个小队了,拿的应该是指挥刀。还有自己掉进自己设置的陷阱一节,经常在山里打猎的人,不可能犯这样的错误。一孔之见,供老师参考。

主持雅润:感谢山泉老师的精彩评论,谢谢!现在有请下一位丁香社团丁梅老师,丁梅老师的文章也很精彩入心。

丁梅:前面几位老师评得很仔细,也很全面,这篇小说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下面我就这篇文章的环境描写说一下。

文章的环境描写作者用了丰厚的一笔,细致的环境烘托是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阴冷的环境,悲凉的气氛,为小说的叙述更加增添一层悲壮的色彩。

小说开头:“西北的寒流随着强劲的北风钻过树林,掠过枯草,卷起.......。枪管与石头磕碰,发出“哒哒”的响声。环境描写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其实,这样的环境描写也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给人一种从身边撷取的真实可感性。紧接着“他要给他十一岁的小孙子做一件皮袄,花白胡子上结了一层薄薄的冰霜......”等多处靠这样的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埋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

而下面“树林里死气沉沉......”“天上的云被北风撕扯得一条一条的”“烟气越来越大,混合着晨雾,让人透不过起来......”这样的环境描写则给读者一种心理暗示,一种要发生故事不详的预感。

后面多处环境描写“枪管上血迹斑斑......”交代社会环境,揭示侵略者血腥凶残的本质。“他身后的落叶被他的两只脚拖出两道沟槽,冒烟的喉咙......”等多处则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将故事推向了高潮。

小说充分利用这样精彩的环境描写,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强化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国仇家恨,小说由环境描写“王老斜”完成由一个猎人到一个英雄的转变。可以说出色的环境描写是这篇小说出彩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是,文章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前文铺陈过多显得脖长身短。伏笔交代稍有欠缺,但是得益于作者娴熟的笔法并不影响文章的美观。欣赏这篇文章。以上仅是个人的一点拙见,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海涵。

以上仅是个人的一点看法,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海涵。

主持雅润:感谢丁梅老师的精彩解析,学到很多写作常识,谢谢!下面我简单说几句,对于这篇绝品小说,我在发表以后就去品读,而且不止一次。就如前几位老师所说的,优点:如语言具有地方特色,人物动作细节、环境描写等等,点评已经很具体,我就不一一赘述。我小说也是在学习阶段,但是今天是好友九月的文章,也就关公面前耍大刀说几句。

第一处:小说在第三段描写王老斜回家,写村庄笼罩黑烟之中,然后他跑回自己家,看到凄惨的一幕。这里我觉得缺乏一个细节描写,既然是村庄,肯定不止主人公一家,如果加入村民们被日本人残害的几个镜头回放,再写跑到家中,是不是可以更加渲染日本人的残暴,暴露他们侵略中国的丑恶,国仇家恨一起涌上心头,情节也可以推到一个高潮。让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高大。

第二处:文章在写到王老斜发现自己只有七发子弹的情况下,非常无奈,打算和鬼子决一死战,那么按照推理,他应该节约子弹才对,而不是为了吸引鬼子,向空中开了两枪,白白浪费两颗子弹,题目就是最后一颗子弹,应该每一颗子弹都要用出它的价值所在才对。继续推理,七颗剩下五颗,然后又打死两个日本人,结尾有一颗留给自己。那么在和鬼子战斗时就应该只有两颗子弹才对。可是文章中有一句却写:王老斜趁他们大乱,不失时机连连开枪。所以这应该是笔误。因为时间有限,我就简单说这两点,说的对错与否,请九月海涵。谢谢!

主持雅润:现在有请大家耳熟能详的赵淑敏为我们继续解析,有请。

赵淑敏:首先:向评论老师和作者致敬,向参加评论的全体老师致敬。我是一个老学生,本没有资格对文章评头论足,但是本着学习的目的,就斗胆说几句吧。刚看开头就被这篇小说吸引,一个老猎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在寒冷的冬天狩猎,目的是为了一只狐狸的皮,给孙子做袄御寒。作者开始就把时间、地点、人物交代得清清楚楚。

一步步铺垫,让情节叠加递进,接下来逐步的把故事推向高潮,吸引读者,一个普通的猎人,只想用自己的爱爱家人,亲情是他生活的全部。

而这一切被日本强盗打破,绝望的老猎人抄起了猎枪,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民族的尊严。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平民英雄的形像,和披露了日本强盗的丑恶嘴脸。在那个战争年代小说的结构和情节设计是合情合理的。我鸡蛋里挑挑骨头,觉得有个别句子还是应该仔细推敲推敲。“他不由打了个寒颤,手里的双管猎枪也跟着抖了一下。枪管与石头磕碰,发出“哒哒”的响声。”在常识上考虑这个动作有待推敲!如果不是有意识的,只是寒冷打颤,作为一个老猎人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个见,也说了是鸡蛋里挑骨头。就说这些吧。

主持雅润:谢谢敏姐的精彩点评,下面还有发言的吗,请继续! 没有,那么就到这里吧。

今天的评论一如既往,热烈如初。今天这篇绝品无论从主题的选取,写法到作品的构思,都具有一定的学习意义和教育意义。虽然有缺点,但是瑕不掩瑜,世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作品,遗憾也是一种美,绝品当之无愧。祝福作者,也祝福大家,在评论中学习,评论中进步,收获满满。


雅润

雅润 举人

  • 182

    主题

  • 1131

    帖子

  • 3172

    积分

2016-02-25 17:00:06
2016年第一期每周一评因为有大家热烈的参与,取得非常圆满的效果。作者受益很多,一再表示感谢主评们的辛苦付出,很多听课的文友也收获多多。感谢评论老师,感谢支持评论工作的领导和作者,相信有你们的支持,赏析评论会越做越好。谢谢大家!祝大家身体健康,吉祥如意。
林儿

林儿 探花

  • 220

    主题

  • 1300

    帖子

  • 15764

    积分

2016-02-25 17:11:17
非常感谢各位主评的精彩点评,江山有你们,赏析评论会更精彩!
赵淑敏

赵淑敏 举人

  • 14

    主题

  • 270

    帖子

  • 3478

    积分

2016-02-25 17:11:26
新年新气象,祝江山人2016在赏析学堂收获多多。写出自己人生的精彩!
柳絮依依

柳絮依依 举人

  • 78

    主题

  • 435

    帖子

  • 4775

    积分

2016-02-25 17:20:19
听老师们精彩的评析,受益匪浅,感谢老师们提供了每周一评这个平台!
未名书屋屋主

未名书屋屋主 进士

  • 33

    主题

  • 1611

    帖子

  • 10949

    积分

2016-02-25 17:30:39

点评不一定全对,见仁见智,通过争鸣,优劣自明,起码把人气搞上去。点个赞!


湖北武戈

湖北武戈 进士

  • 55

    主题

  • 2067

    帖子

  • 10667

    积分

2016-02-25 18:29:01
赏析文字,学习创作技巧,并且从中得到提高。愿赏析评论学堂越办越好!
欣雨文萃

欣雨文萃 进士

  • 134

    主题

  • 702

    帖子

  • 10295

    积分

2016-02-25 19:08:02
很有希望的一项工作支持江山文学网作品水平搞得更好。
欣雨文萃

欣雨文萃 进士

  • 134

    主题

  • 702

    帖子

  • 10295

    积分

2016-02-25 19:10:10
 文学赏析课堂有不同于期刊杂志文学评论的地方,除了把握在文章的艺术性方面的评论:也就是对于情节、细节、人物、环境以及所具有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外,还根据作者本身的水平进行适当的评论,也对于作品的优缺点进行点评。但是,绝不是否定作品,进而否定江山文学网绝品。因此,就具有了鼓励优秀作品的作者,带动更多的作者写出更好的文章。
欣雨文萃

欣雨文萃 进士

  • 134

    主题

  • 702

    帖子

  • 10295

    积分

2016-02-25 19:14:15
谢谢各位评论员,谢谢林总的支持和一番鼓励的话。
古渡

古渡 进士

  • 330

    主题

  • 3114

    帖子

  • 7278

    积分

2016-02-25 19:23:57
评论赏析课堂开课不久,却越来越规范了,这和大家的齐心努力是分不开的。文萃主编讲的很好,老同志身兼数职,为江山日夜操劳,实在辛苦。雅润的主持张弛有度,主讲对赏析的作品剖析到位,参与者的补充画龙点睛。希望我们的赏析课堂能够蒸蒸日上越办越好。谢谢大家。
晴空依旧

晴空依旧 秀才

  • 80

    主题

  • 466

    帖子

  • 1206

    积分

2016-02-25 20:18:15

我听了几堂赏析点评课,我觉得这个课堂给文学爱好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通过听老师们的评论,能使自己得到提高。

支持江山这项活动,会有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阳媚

阳媚 探花

  • 95

    主题

  • 2873

    帖子

  • 13212

    积分

2016-02-25 20:40:14
很精彩的开篇祝福江山,祝福江山人!祝福江山赏析学堂芝麻开花节节高!!!
桐疏枝寒

桐疏枝寒 进士

  • 434

    主题

  • 4219

    帖子

  • 8255

    积分

2016-02-25 21:28:12
不尽其丑,不尽其美。
桐疏枝寒

桐疏枝寒 进士

  • 434

    主题

  • 4219

    帖子

  • 8255

    积分

2016-02-25 21:29:27
丑陋的东东,不是你想遮掩,就可遮掩住的。
桐疏枝寒

桐疏枝寒 进士

  • 434

    主题

  • 4219

    帖子

  • 8255

    积分

2016-02-25 21:31:30
美的,终是美的,你不言,其亦美。
刘奇康

刘奇康 布衣

  • 5

    主题

  • 45

    帖子

  • 347

    积分

2016-02-25 23:10:44
江山的这项活动很好,看了老师们的精彩点评受益很大,这对初学写作的文学爱好者帮助会更大。祝贺江山!
清纯芳心

清纯芳心 秀才

  • 36

    主题

  • 359

    帖子

  • 2497

    积分

2016-02-25 23:45:18
雅润,不忘初心,继续加油!给更多好作品提供阳光, 给更多写作者提供学习的机会,让江山人写出更多 江山如画的好作品,加油!
芳源

芳源 秀才

  • 3

    主题

  • 79

    帖子

  • 1216

    积分

2016-02-26 09:08:50

我是仔细看了一遍这篇小说,看了三分之一,就明白这是一个新手写的。很显然以前没写过这么长的东西,因为情节的铺垫和展开太生硬。

评论里,各位大师和前辈都说了优点和可值得学习的地方。那么有没有不足?没人讲,或者只是点了一点,对我这样的新手来说就有点迷茫了。

有人说,这篇小说充满了正能量,这一点我是不同意的,任何小说都不存在能够引导正负能量的功用。也就是说,小说基本不存在这样的功用。极端一点说,看了一篇“正”能量小说,坏人会变好?相反情况,好人会变坏?这太神奇了。小说是提出问题,不是解决问题。

最后,小说情节有一处致命硬伤。请问大冬天的东北,如果用铁锹在地面挖出一个坑并埋了两个人?

山泉

山泉 探花

  • 61

    主题

  • 857

    帖子

  • 14165

    积分

2016-02-26 16:57:08

 
首先向赏析评论组的各位老师,特别是雅润老师说声抱歉并致敬!因为工作上的事情没能直接参加


会议。  


应该说,江山开辟这一栏目确实是一项非常好的举措,为作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和沟通提供了较


好的平台,真正爱好文字者,对于针对文章直言不讳的交流是持欢迎态度的,再优秀的作者,也希


望他山之石,取长补短,更进一步。  


在江山管理层的支持下,在赏析组各位老师的操劳下,在作者读者的通力合作下,相信这一栏目会


越办越好!  


问好各位老师们!  再次真诚的感谢雅润老师!  


石寸雨

石寸雨 举人

  • 0

    主题

  • 213

    帖子

  • 4214

    积分

2016-02-26 18:44:28
欣赏学习中。
共2页 12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