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州大浪
|
【转载】迟玉红 : 诗醒了, 世界便睁开2016-03-14 13:50:45诗醒了,世界便睁开眼睛
◎迟玉红
2016年1月9日,下午一点五十分。第二届安徽青年作家交流联合会在书店沙龙厅举行了青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迟玉红的沙龙专题讲座。
诗醒了,世界便睁开了眼睛。这是我的老师桑恒昌先生的文字,我沿着他的文字一路走来,听文字与文字的交融,听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以至于世界都睁开了眼睛。 《山东文学通史》写到:百年齐鲁儿女的悲欢岁月,更多的影响诗歌的内容;而在艺术形式的创新,则首推臧克家早期的现代都市诗;贺敬之建国后的政治诗;桑恒昌新时期的意象抒情诗。山东诗人以臧克家为代表的第一代,从意象化新诗到形象化新诗转移的一代;贺敬之为代表的第二代,将形象化新诗推向极致的一代;桑恒昌为代表的第三代,则是探索诗意象化而卓然有成的一代。 识闻桑恒昌老师的名字是在青州作家协会主办的一本读物《青州文苑》上,名誉主席孙瑞先生的一篇诗歌点评里提到:“闻名于诗坛的怀亲大师桑恒昌先生说过,好诗是疼出来的”。原于这个“疼”字,让我跟桑老师相识,也有幸成了他的学生。2011年11月23日,我们青州作家协会特邀桑恒昌老师来作协讲课,他以生动的语言,以自己的经历讲解和朗诵自己的诗,这次讲课长达3个多小时。桑老的记忆力特别强,他能一字不落的朗诵一首首长诗。同时,他又是调侃幽默的,他会把一只苍蝇写成诗,他会把一只小狗的无助、一条鱼、金蝉、蚕……所有的一切都在他手里拈来成诗,却富有感情。 诗的题材有很多种形式,有古诗词和现代诗等。选择任何题材的诗,主要靠个人的喜好和欣赏角度不同来定夺。喜欢长诗的作者不喜欢短诗寥寥数字,感觉语意未尽,诗情画意表达不出来。喜欢短诗的作者,往往不喜欢长诗那种散文式拖拖拉拉的。所以写诗我们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就好。桑恒昌先生的诗大多数短小精炼,却富有感情,蕴含哲理。我比较倾向于写小诗,所以顺理成章地有幸成为他的学生。 小诗是20世纪20年代风行的一种诗体,它以文字凝纯、注重暗示、蕴含隽永而取胜,虽然有寥寥几行,却往往能传达出诗人刹那间的独特感受。小诗虽小,但概括的范围很广,主要有几下四种方式。
第一,小中见大。
小诗是形式小,题材小,读一首好的小诗,可以从一个小的题材,小的场景里,联想到社会生活的广阔,大千世界的丰富,人生境界的高远。但也不同于微型诗那样是一种有着严格限制的独立诗体,这种限制性主要在行数和字数,三行三十字左右。这种限制的东西,有时候妨碍了诗情和意境发展。桑恒昌先生说:“诗是从心上生长出来的文字。”写就去写自己心里的东西,往往能打动读者的是作者的情思和想象。这情思和想象力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桑老师之所以他的诗品、诗名已经得到了世界国内外的瞩目,这与他的人格魅力的鲜彰分不开的。每次文学朋友跟我说想邀请老师给写几句话或者给刊物挂名等,老师都说:“高原,只要咱们能为带来文学上的帮助,就一定要尽力而为。”2014年黄海学院任斌出书的时候,跟我说希望给他的诗集写序,当时我正在给居于西藏工作希文的诗集《逝梦流芳》写序《一声长叹,书写零碎年华》、青岛的大学生王鹏诗集《流向》写序《倾听故乡的文字》,还有安徽芜湖的一位教师后晓华的诗集《为你回眸》写序《回眸倾泄处,飘落几关情》。后晓华一直说拜我为师,我说做文友或者叫我高原彼此相互交流,可他一直坚持叫我老师。今天他没有在场,7号晚上时候他对我说好遗憾无缘见到老师了。在这里我特别感谢元子一颗仁慈的心,他知道情况后,告诉我让后晓华10号下午赶到合肥参加我们的活动,让我们文友相见。因为我一直身体不是太好,血压很低,老公就有点埋怨我做些无用的东西。但是我记着老师对我的教诲,不想辜负他们。后来怕耽误了任斌出书,我邀请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周建松老师写了序。
诗醒了,我们去分享一首桑恒昌先生的诗:《路遇急雨》“举起天大的状纸\拦住太阳喊冤\\未开口\已泪满乾坤”。这首诗题目和正文联系起来,每个诗句的意思就容易弄清楚。“举起天大的状纸”是指乌云从天边涌起,铺向天空。“拦住太阳含冤”,是指乌云遮住了太阳。“未开口\已泪满乾坤”,指尚未听见雷声,大雨就铺天盖地地倾泻下来了。古今写阴雨天气的诗有很多类型。,有的是就景写景,诗中可能运用大量的比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而目的仍在描写景物本身的种种特征,表现大自然的壮美神奇。有的是借景抒情,景物与情怀结合一起。还有的是用象征手法,借景寓意,借景物而暗寓世事或哲理……而桑老师的这首诗,在诗中一个字也不涉及急雨,但暗中处处扣合急雨,语句明暗双关,贴切吻合,不见任何人工雕做的现象,这种独特的构思,不得不说这是多么高明的写作技巧。就像著名评论家、山师大袁忠岳教授对我说:“高原,要写好短诗,就要做到新、巧、精。新,就是想象要新颖,不循旧路;巧,就是构思要巧妙,不落俗套;精,就是语言要精炼,不容芜杂。”桑老师的诗就是很好的学习例子。
第二,平中见奇。
小诗很短,必须别出心载,才能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强烈的艺术效果。平中见奇是最难的,因为“平”与“奇”必须是统一的。“平”是熟悉的,“奇”是陌生的。“奇”,就是独特。诗的选材、构思、意象、意境、语言等要素,都必须是另辟蹊径,出人意料,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我们再学习一首桑老师的《中秋月》,很多人写过中秋的月亮,明月倍思亲,抒发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怀。曾经有一位广东的画家叫鲁飞,他的画大多是朦胧画,有一种似隐似现的美。他说一位音乐人想送他一首歌,他说希望歌词有青州的高原老师来写。那天他上传了他一幅旧作,15年前中秋节的那一天,画了一丛芦苇,配上一轮圆圆的月亮。他说是含着泪,是为想念青岛的妻子和父母而画的。后来我给他配了一首歌词《芦花飞》,那位音乐人李东升先生给谱曲子。 《芦花飞》 今晚的月儿如此美 家乡的芦花满天飞 喊一声双亲啊 您的白发 飘过山山水水 落在我心扉 芦花飞 飞到天涯为谁醉 芦花飞 芦花飞 我的心为你流泪 中秋的月儿柔如水 我的眼里浸满泪 叫一声亲爱的 我的思念 飞来飞去 舞动着谁的妩媚 芦花飞 飞到海角为谁陪 芦花飞 芦花飞 我的泪 在为你飞 现在我们去看看桑老师的这首《中秋月》是怎样在“平中见奇”。“自从母亲别我而去\我便不敢再看她一眼\深怕那一大滴泪\落\下\来\湿了人间”。他把圆月比作一大滴泪,这个构思除了桑老谁能想象得如此独特,简单平常的东西,有人之常情事写到不同寻常的移情,发酵出别具的诗味。而“落下来”三字一字一行,加重了诗的语言,另外同“那一大滴泪”相呼应。我老师的诗句很简短,但他表达的意境和意象非常明确,能够一目了然。他的诗句往往一个字的含义都寓意深刻。能让懂诗的或者不懂诗的人都能读懂。老师说写诗,再短的诗,也要让人读懂。 著名诗人顾城的诗就是这样简单易俗,却直戳读者的心脏。 《田埂》顾城 路是这样窄么? 只是一脉田埂(geng)。 拥攘而沉默的苜蓿, 禁止并肩而行。 如果你跟我走, 就会数我的脚印; 如果我跟你走, 就会看你的背影。
第三,美中见智。
美是一首好诗非常重要的标准。但这种美不仅指形式的美,还有一种内涵的美。一首好诗,应该是美中见智,要有交融的情感和思想,和谐的感性和理性。但小诗又不能写成格言,格言缺乏美感,缺乏一种打动心灵的艺术魅力。诗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文字的艺术。就像雕塑家一样,你如何完成一部完美的艺术品,就看他怎样拿捏到位。前几天我看顾城老师的一首短诗《奠》,当我们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是不是有一种很沉痛肃穆的感觉。亲人朋友逝去了,我们都会祭奠。读到他的诗后,我们明白过来,原来他祭奠的是一份逝去的爱情。“我把你的誓言\刻在蜡烛上\\看它怎样\被泪水淹没\被心火烧完\\看到最后一念\\怎样灭绝\怎样被风吹散”“我把你的誓言\刻在蜡烛上”誓言往往是美丽的,却易逝。刻在蜡烛上的誓言,不管是什么语言,它呈献给读者面前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同时也给后面的那些伤心的句子做了铺垫。就像一个因果关系,前因后果,牵着读者的思绪一步步走进诗里,去感受诗人悲伤又无奈的心情。 当我看到他那句“我把你的誓言\刻在蜡烛上”这易碎的句子的时候,正在冬季,突然就给我带来一首小诗的灵感。 思念会不会逢着雪 想起一个人 心里徒然下起了雪 苍白的语言 无力的等待 瞬间变得素装银裹 我不懂 尽是禅意的花瓣下 如何 编织出美丽的誓言 像著名诗人舒婷老师的《神女峰》就是一首美中见智的诗: 《神女峰》/舒婷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手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她的致橡树》通过“木棉”对“橡树”的倾诉,表现了对独立平等、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惜自身价值的爱情观念的呼唤。神女峰凝结着许多的爱情故事,而这首诗主要取意于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峰》。两赋写楚怀王梦中亲幸了巫山神女,神女便树立了永远忠贞于他的志节。怀王死后,他的儿子襄王和宋玉游巫山,神女虽一度对宋玉萌生爱意,又被襄王苦苦追求,却终于理性战胜情欲,毅然表示要永远忠于怀王,不再与别人恋爱。沿着这一逻辑,民间传说又补充了神女日夜凝望怀王,日久化为石柱,成了人们万世景仰的偶像等内容。于是,神女峰便成了不嫁二男、贞节重于生命的文化标本。开始诗人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在向你挥舞的各色手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画面有动到静,留个读者无限的遐思和想象力。你的眼前就顺着这画面走进文字里,步步追下去。 最后两句,指出“神女”们为了一种道德虚荣,在寂寞痛苦中挣扎,甘做一个毫无意义的展览品,实在不值得,不如步入世俗生活,向心爱的人倾诉心声,宣泄委屈,这才是幸福。 前几天我老公对我说你现在变得快出家了。我说写作久了,性格随之发生了变化。一种是越来越喜欢禅性,喜欢走进茶道里寻找那些安静的文字。 《放下》\高原 焚起几柱青烟
这碧空万里
多了一种我的语言
倘若都这般清闲自在
我不再用白发栓起一首诗
垂钓五湖四海
在这里我没有说点燃几柱香,“香”留给读者的景象有点太实物死板,而说焚起几柱青烟,给人一种朦胧之感,你的眼前就会呈现出弯弯曲曲的青烟一缕一缕地冒着,从眼前的固体不动的景象转化为动的景象,让诗有活力和灵气。烧香拜佛的人都会口中念念有词,而我诗中不写念着什么词语,是爱还是恨,是祷告还是求福,都不去点明。用碧空万里这个美丽的自然景色里点缀我心里想说的东西,就像云一样看不见摸不着的语言,所以说“这碧空万里\多了一种我的语言”
倘若都这般清闲自在
我不再用白发栓起一首 |
|
|
![]() 青州大浪
|
2016-03-14 13:56:30
为君研尽一池墨香
你说若分离 花不应 风不许 我搅动一池春水 研尽万种风情 写这首诗之前,我正在字帖上临摹。目前我在创作一一部长篇小说《半生缘,一世情》。我塑造的男主人公是一位到了接近老年的时候,除了写点诗词还喜欢写书法的人。女主人站在一边给研磨,一边看着他写字。因为小说里面太多故事情节加上我在写字,就突然写就了这首诗。当然这里的“我”嫣然是小说中的那位女主人,她研的何止是墨啊,是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演绎的一场旷世情缘。所以我写到“我搅动一池春水\研尽万种风情。”
二月二 该去渡口 迎接归来的游子 这一天 有多少锦鲤 跳向龙门 写这首诗的时候,我是以“二月二龙抬头”这个谚语来写的。所以我把“龙”寓意为“游子”。当时我写的最后一句是“有多少锦鲤\跳出龙门”。这里为什么不写鲤鱼而写锦鲤呢?因为锦鲤很漂亮,无形之中,让人想到锦鲤在水中游动的美丽的样子。另外,我写到了“跳出龙门。”老师从博客里看到后给我打电话。他说:“自古以来,从来没有一条金鱼能够跳出龙门。若是能跳出龙门就真的变成龙了。所以这里跳出不合意。可改为”跳向”,这两个字寓意更深一些,可以暗指金鱼跳出龙门来也可指没有跳出来。不会有字义上的失误。” 诗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的另一种境界。要实虚结合,尽量造成一种空灵、动荡的境界。太实了,语义道尽,没有神秘之感,就失去了美。 这次高原杯短诗赛有一位新星奖的大学生选手写了一首诗: 《考试归来》 作者:崔曙光 语文一百分, 数学一百分。 留守的孩子将分数高高举起, 对着城市的方向。 爸妈承诺过, 什么时候考双百分, 他们什么时候就回家 写自己身边的文字,写心里感受的文字,才接地气,才能在平淡的文字里发掘更大的想象空间。同样的意境会写出不同的意象。下面这首《雾》是我与15岁的儿子,70年代的人和2000年代的人,站在同一个位置上写出不同的诗意。 |
|
|
![]() 青州大浪
|
2016-03-14 13:56:54
《雾》 高原(41岁) 不知道 谁抛下半壶纱 遮住天日 独揽秀色 《雾》 ■任子浩(15岁) 所感受的温暖 不过 是寒冷的依偎 隐藏的心被光明看透
今年湖北咸宁举办诗歌大赛 一等奖获得者施云《故乡》13字获奖金10万。很多人热议说他的诗不叫诗,是文字游戏。其实我觉得是一首好诗,短小精炼,意义深刻。“故乡真小/小得只盛得下/两个字”特别是这个“盛”字用的非常好,我们国家是大家,故乡是小家,大家盛着小家,寓意非常深刻,也不脱离现实。如果我写,我就想不到一个“盛下”,我会想到“容下”。容下太普遍的词语,没有“盛下”有新颖力。 我看过他的诗后写过一首诗《家》 家很大 站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我们唱着同一首歌 有大家才有小家,大家温馨了,小家才有幸福温暖反过来说就好比人与人的接触一样,一个有孝心的人,才会对朋友真诚。一个对自己亲人都没有爱心孝心的人,怎么会对朋友付出爱心诚心。 曾经一位师兄对我说:“高原,你总跟一群大孩子搀合在一起,应该多去跟一些老师们一起写点深奥的东西”。说到诗歌融一些深奥的东西,天津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新宇教授,在我的下一部诗集《沃野》序里特意提到:诗一定要丰富吗?单纯也是一种美。诗一定要深刻吗?深刻就必定来自思想而不可以来自感受吗?能打动人心的东西,自有其深刻之处。其实跟一群年轻人一起,我的心也变得年轻活跃起来。我喜欢他们那份对友情的执着和真挚,跟他们在一起,心里感觉很轻松,很平静。而且我喜欢的文字就是那种很柔、很轻、很静的东西。作者写出的诗往往代表自己的性格。这就是从诗品看人品。像那种高昂的、激越的、振奋的、甚至是批判性的文字,我写不出来。所以说写诗写自己喜欢的类型就好,别人提出的意见也可以听。说道这里我岔开一些关于诗的话题。提一下在网络里认识的生于泰安,现在在北京的左小琪。我们相识是在网络里,然后经过十大诗人、首届高原杯和第二届高原杯,他都是自己策划好后告诉我,高原姐姐,你什么也不用管。该睡觉就睡觉。该上班就上班,一切有我呢?在网络里,我还认识一大批90后的兄弟姐妹们,甘肃的姚启龙,三八妇女节去书店买了宣纸,给我写字,寄过来。这份友情的真挚,让我心里都是柔和的诗。还有青州的薛明立、扬帆文学社社长任斌,青岛高校联合会主席黄先雨,海洋大学的陈万,还有张宁……特别是《九愿文学社》孙璐康小妹妹,她身残志不残。她一直用脚打字,上学到六年级的时候,因不方便就在家里请家教学习。后来孙璐康说家教教的太慢了,就自学,直到大本。她为第二届“高原杯”短诗大赛的初审稿子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辛苦,一切靠她的小脚来完成。他们的真情让我感动,更为他们对文学的执着而敬佩。 在诗歌创作的路上是一步一个台阶越走越高。有句话叫“江郎才尽”,任何有才华的人都可能有才尽之时,一个更高的台阶没有登上去,诗情、诗思已经枯竭,这是常见的事。一旦诗情诗思枯竭,就往往需要对自身进补,进行调理。否则,已经掏空,却硬是要写,写出来的东西就是干枯的,不滋润的。所以,写诗不能勉强,不能订指标、赶任务。一切顺其自然,决不降低标准,无论面对多少约稿信,也决不粗制滥造名。 诗醒了 世界为我们睁开了眼睛 梦想没有翅膀 只要弹指一挥 就毫无忌惮地窜出去 |
|
|
![]() 青州大浪
|
2016-03-14 13:57:14
作者简介: 迟玉红,笔名高原 ,山东青州人。中国著名诗人桑恒昌先生的学生。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青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诗书画交友会》首席顾问、《诗海潮》副主编、《望月文学报》编委副主任。《指尖上的星生活》《读后感》杂志作家专栏。 一个从大山里走出的女子,从2010年开始写作,陆续在《山东文学》《时代文学》《纪实中国》等百家杂志报刊发表诗歌、小说、散文。出版诗集《在路上》《诗人邦》《十诗人诗选》。 2013年被评为全球华语文学期刊主编眼中的十大优秀诗人。 2013年10月被《中国文学》杂志社评选为我最喜爱的十大诗人。 2014年7月成功创办了全国首届“高原杯”最美短诗创作大赛。 2014年获得《时代文学》文学年终诗歌奖。 2015年10月成功举办全国第二届”高原杯”最美短时大赛。 2016年2月首届“中爱杯”全球华语微型诗大奖赛获得中国“十大微诗人” 诗观:诗品看人品,于干净的文字里,留下一片纯洁的世界,坐在禅里写诗。 |
|
|
![]() 青州大浪
|
2016-03-14 13:58:09
迟玉红,一个受桑恒昌先生诗作影响颇深的女子,她的诗作精致,充满禅意,每一首都是用了心的,她的诗歌柔软轻灵,不拖泥带水,总能准确无误的击中人的内心,她的文字有时是疼的,像是在骨头上剔下来的,一字一句都是血泪的表达。迟玉红擅长短诗、小诗,诗里有老师的影子,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她把短短的文字浓缩成长长的情感,她的诗作是打开的,以小见大,以柔见刚,每一首都充满意象,让人读完回味悠长。 我与她都是出自桑老师门下,我自然的称她为师妹,迟玉红这个三个字没有她的笔名高原响亮,我曾写过一首致高原:是那滴落下来湿了人间的泪吗/让荒芜的你/拱破俗世的泥土/长成 雪山之巅的莲花/之后/当仰望高原/总有一颗映着天空的/用血骨化成的琥珀……她给自己起笔名叫高原,她说她很渺小,一个山里长大的女子,或许一辈子达不到高原的高度,但是她喜欢高原的宽阔和胸怀,可以容下很多东西……
——陈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