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务管理 回复本帖
江山编辑部

江山编辑部 童生

  • 816

    主题

  • 1182

    帖子

  • 791

    积分

谈谈小品创作中的几个问题

2016-03-20 20:50:16

     江山id:乔山吕松柏,原名吕松柏,退休前在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文化馆工作,馆员职称,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宝鸡市戏剧家协会理事、荷塘月色社团顾问。到目前为止,共创作大戏5部,其中,十场历史剧《耿弇拜将》参加了陕西省剧协剧本创作讨论会,被评为剧本创作一等奖;九场历史剧《少女杨玉环》参加了宝鸡市艺研室召开的剧本讨论会,被评为一等奖第一名;还有十场现代戏《大路歌》、12万字的电影文学剧本《法门寺》、十场历史剧《绛帐传薪》等。除这五部大戏外,多年来,还为本县30多家党政部门、企业单位、厂矿学校创作小戏、小品30多个,这些参演的小品,绝大多数获奖,其中为县地税局创作的小品《收税路上》获一等奖;小戏《三媳庆寿》经扶风县剧团排演后,在宝鸡市小戏小品调演中,获得全部奖项的一等奖(编剧奖、导演奖、作曲奖、剧目奖、演员表演奖等),除戏剧创作外,这些年来,还在全国60多家报刊上发表散文200多篇、小说60多篇。出版了散文集《白天的月亮》一部。

     江山文集:http://www.vsread.com/space/myspace-61256.html

                           谈谈小品创作中的几个问题(一)
                                 荷塘月色社团顾问:乔山吕松柏(主讲)  

  
  江山文学网的领导们、各位文友们,大家晚上好!去年12月份,在宝鸡市艺术创作研究室召开的戏剧创作研论会上,我与刘春燕老师(荷塘月色社团总编清风淡雅)坐在一起,有过几次交谈,彼此有了认识,她盛情地邀我,让我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谈谈自己是如何创作小品的。说实在的,经验谈不上,体会倒是有一些。可我一没有教过书,二没有在人前抛头露面过,心里很胆怯,可春燕是女同志面皮薄,加之又是新近交往,更何况我从与她的谈话中感觉到她是一个很勤奋有很有文采的人,所以,我怎么能够拒绝她呢,恭敬不如从命,我于是就大着胆子应承了下来。
  下面,我就自己这些年来的小品创作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与心得,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小品创作中素材的获得与其“有戏没戏”的掂量  每个人的境遇不同,每个人的写作习惯不同,每个人采用的表现手法也不尽相同。不知道大家平时是如何进行小品创作的,是如何获得创作灵感?是如何发现素材?如何产生激情?如何构思入戏的?我自己在这方面可以说是被动的,是受人之托的,是属于“命题作文”的。我从没有主动写过一个小品,所写的东西都是被人“驱赶”而写成的。我以前是写散文、小说故事的,没有写过剧本,但是,在我周围的许多人都知道我“能写”,嚷嚷着要我给他们写个小戏小品来演,我说自己不会写这方面的东西,可他们却说我是在“扎势”呢、“做谦”呢,“推卸”呢等等,弄得我还真不好意思,他们也许不知道,“推磨子”和“推碾子”虽然都是推,但磨子与碾子是不同的,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写小品与写小说散文虽然都是写,但写法不同,小说散文可以信马由缰、东拉西扯,但小品却不同,它需要你挑拣选择、掂掂量量,不是说拾到篮子里就都是菜,它需要你审视有戏没戏?它限制着你、约束着你,它严格要求你按照它的路子走,反之,你则没有好果子吃的。

      戏剧是一切艺术形式中最高最难的一种形式,舞台是个六面体,只露着一个面向观众敞开口,台下千万双眼睛就直勾勾地盯着这一面,不允许你有任何的瑕疵和纰漏,真是太难太难了!在许多朋友的鼓励敦促下,我于2000年起才开始了小戏小品的创作尝试,没想到首战告捷,创作的小品《收税路上》获得了宝鸡市地税系统文艺汇演甲等奖,我一下子就来了兴趣,一发而不可收拾,竟尝试着将小品改成小戏,正好宝鸡市要举行小戏小品调演,县剧团就排练了这个戏,在市上参赛后获得一等奖。这真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开端!从此我就迷上了戏剧,与她相伴到如今。现在,我就回过头来,首先谈谈我是如何获得创作素材的,是如何判断“有戏没戏”的,获得素材很重要,掂量“有戏没戏”更重要。
  
  1.如何获得创作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好小品,首先要有素材,而且要有好素材。我写的小品,往往都是“命题作文”,是人家寻上门来要我给他们写的,常言说“隔行如隔山”,人家的工作、生活我一点儿也不熟悉,甚至连一点儿“筐子边儿”也摸不着,怎么写?闭门造车、胡说八道只能闹笑话,只能出洋相,所以,首先得有来于本行业的生活实际,来于本行业的第一手生动的资料,掌握了这些素材,你才能谈得上进入创作。我愿意向大家较详细说说自己获得素材的过程,因为我觉得这个很有助于小品的创作,走好这第一步,从而保证你在创作中不走或者少走弯路,这一点很重要!所以请大家不要嫌我太啰嗦了!
  那时,接到地税局给其写小品的要求后,我就掂量自己:一不能有充足的时间“深入生活”,与他们同吃同住上一段时间体验观察,二不能像记者那样跟踪采访,我于是就向地税局长要求,组织一个小型的座谈会,要有一线的具体搞业务工作的人参加,结果如愿以偿,座谈会上,我让大家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随便谈谈有趣的、深刻的、至今难忘的生活片段,具体到一件事一个人,一点一滴都可以,大家谈得很热火,说出了许多他们自认为很有趣、很难忘的故事和人物。这时候,我得考虑,这一大堆素材,那些是适合于用来创作小戏小品的?有些素材小说散文能用,但小品却不能用。哪个素材之中含有戏剧元素?有没有戏剧生发点?这个素材有没有戏剧之“核”?要有,在哪里?什么是戏剧之核?就是说,鸡蛋可以孵出小鸡,卵石怎么也孵不出小鸡来!因为鸡蛋里有蛋黄,蛋黄就是核,卵石里没有这个“核”,就生发不出戏剧情境来。所以你不能光听他们说热闹,你得听出有戏没戏。他们说了许多,我也记录了不少,但还是感到不尽人意,后来还是一位税务所长谈了一件事,我觉得眼前一亮,好,这个素材有戏剧的“生发点”!

      原始素材是这样的:地处山脚下的一个小镇税务所的三位税务征管员,这一天上山去一个采石场收税,有个新来的女税干,初次上山,穿了一双高跟鞋,谁知山路崎岖,坑坑洼洼,这一路可苦了她,半路上,一只鞋跟歪掉了,走起来高一脚低一脚,只好将另一只鞋也脱了提在手里。去半路上一户人家借鞋穿,不料想人家一看他们是税务人员,是收钱要钱的,不肯借鞋给她穿,就这样光着一双脚走,脚底下磨破了,过河时还是所长背她过去的......这个片段,活灵活现,风趣热闹,很有生发戏剧情境的“戏核”,当然,这件事当中,农户不给借鞋这个情节有些消极,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正能量”,这是税务所长为了说他们税收工作的艰难与不被人理解,但是我们可以变通,反其道而行之,变消极为积极,有了借鞋这个可以生发戏剧情境的“戏核”,小戏小品的情节很快就成型了。

      我们可以想象:有个从学校毕业新分配到山畔小镇税务所的女税干,头一次上山去采石场收税,正巧她男朋友的家也就在半路上一个村庄里,她跟男朋友讲好,虽然你不在家里,我正好从你家门口过,想顺便去家里看看。谁知崎岖的山路让她一路上吃尽了苦头,而采石场的老板更是铁公鸡一毛不拔,不情愿照章纳税,但她坚持原则,按政策规定征收税款,而采石场的老板张大叔却千方百计,软缠硬磨要她减税,矛盾发生,你不减税,我就刁难,一路上三道关口女税干非过不可,而张老板三次刁难一次比一次尖刻,我在原故事的基础上生发放射,设计情节:高跟鞋掉了,钉鞋跟,要钱,被荆棘划破了胳膊,贴草药,要钱,脚破了不能趟水,不能过河,背她过河,要钱,结果,这位女税干,就是张老板的儿子恋爱的对象,儿子一个电话打给张老板,说今天对象要来家,就是这个女税干,这样,包袱一旦抖开,哗一下引起一片笑声,张老板又羞愧又高兴,张老板的老伴又疼儿媳,又骂老伴不长眼,爱钱不爱国,不想照章纳税而想投机取巧,张老板受到心灵的洗绦,乐意如实纳税。
  在这个小品里,原素材起着基础作用,没有这个基础,你就可能生编乱造,你就可能编得离谱,有了“借鞋”这个原素材做基础,你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生发放射、扩大增添,或者加减乘除,更重要的是,这个素材必须要有戏!所谓有戏,就是看它能不能“两头生发”,要抽丝剥茧,找到“戏核”,在这个戏里,鞋就是“戏核”,戏的情节就是因鞋而引起、而生发、而发展的。
  
  2、素材的化妆与嫁接处理
  一个好的小品,全靠好素材来支撑,而你好不容易获得一个好素材握在手里,你心里暗自高兴,但在这个时候,对这个素材的化妆与处理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事情,给素材化妆,使这个素材更加理想化,让它更加戏剧化,将昏暗的变成明朗的,将青涩的变成芬芳的,将有瑕疵的变成浑圆的、无懈可击的。

      这里我举一个例子:小品《人约黄昏后》http://www.vsread.com/article-624913.html是我县在开展平安建设时,我应县司法局的邀请为他们创作的,也是以上述座谈会的方法从乡镇司法员口中得到素材的,原素材是由三个情节组成的:一个是一户人家婆媳因琐事吵架,媳妇比较厉害,将婆婆赶出家门,住到苹果园里的庵房里,另一个是夫妻因干家务活儿而打架离婚,还有一个是男人赌博成瘾,偷了妻子给孩子买衣服的钱去赌博,还对妻子施行家暴。这三个情节,发生在三个家庭,牛马不相及,我将它们“乱点鸳鸯谱”,按照我自己的需要来个“拉郎配”,给它们“化妆”,将它们作以合理的“嫁接”处置,就形成这样一个故事梗概:这家丈夫打麻将偷去妻子准备给孩子买衣服的300元钱,妻子却怀疑是婆婆偷钱给了女儿,为此而婆媳吵架,气得婆婆住进苹果园的小庵房里痛哭流涕,司法员从旁边经过,听见哭声,将婆婆接到他家,问清情况后,再来找金虎,圆满地处理了家庭矛盾。以上就是《人约黄昏后》的形成过程。

      小品《误会》http://www.vsread.com/article-615394.html的素材,我也是通过座谈会获得的,当一个医生谈到他有一次伏在一个病人身上掏证件信息时,有人就说他“压在病人身上掏钱”,这个细节,一下子在我的眼前闪耀起光亮来,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戏剧素材吗?这里头有很多能够生发情节的因素,而且误解本身就是一个很理想戏剧包袱和扣子,当我的小品写成后,拿给他们一看,他们就乐了:“吕老师,你可不得了,我们几句闲话,你就弄成了一个有模有样的小品来,演出来这样热闹好看的!”我说:“你们更不得了,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你们给治好了,妙手回春,更是了得!”
  
  3、素材的寻找和捕捉
  关于素材的寻找和捕捉,我再根据自己的经历谈谈。小戏《三媳庆寿》http://www.vsread.com/article-616787.html最初写成的是小品,是我应邀为县医院创作的参赛作品,还是与上述的情况一样,医院组织座谈会,来了十几个人,谈了大半天,事例倒也不少,但它们都没戏,形不成戏剧情境,怎么办?大家也谈得没啥谈了,我也感到有些不好意思了,眼看这事就要塌台了,就在座谈会的尾巴上,一个护士忽然说了一句话,说是她们村里一家人,为给老娘过生日办酒席而吵翻了天,后来在医院工作的三儿媳,提出以给老娘做体检来作寿礼,结果皆大欢喜。成!就它了!这是一个多么好的素材呀,它有戏剧的“生发点”,它有“戏核”!于是我很快就写出了小品《三媳庆寿》在市医疗系统举办的文艺汇演中荣获一等奖,但是,我还是觉得不满足,感到这个素材并没有被我挖掘尽,它还有可升值的空间,还有值得进一步开掘的余地,它的主题还可以再深化,还是这个素材,我又将它加工改写成了小戏,其主题也由小品的节俭办事而变成为反映农村群众生活、贫富差距拉大的现实情况,这一改,戏的份量就大有不同了,参加陕西省小戏小品大赛后,被评为二等奖。这是后话,咱们后面再谈。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皆学问,说者无意,可作为听者,一定要有心,哪怕是几个字的素材,也有可能点燃你心灵的火花,大家想想,这个素材的“戏核”,就在如何办寿礼上面,它可以生发出许多故事,你可以想象出许多情节,有了这个“戏核”,它前头可添头,它后头可续尾,它中间也可以放大和派生出更新的东西来。
  总之,结合我的创作实践,我认为,抓素材是小品能不能成功的一半,素材抓好了,就有戏,素材抓不好,出力不讨好,挣死也白搭,正像俗话说的那样:有“锅盔”,谁都会咬马,而没有这个“锅盔”,你别说用牙咬,就是用剪刀剪,也剪不出马来的。我想,不光是搞小品创作是这样,就是世上许许多多的事情,也是这样的:第一步一定要走正、要走稳,要走得像样子!
  
  二、小品创作的结构问题与切入点的选择  如果说抓素材是小品创作的基础,那么如何结构、如何选取切入点,则是小品创作的“主题建筑”了。有了素材,只仅仅表明你可以有东西写了,可是还存在着一个“怎样写”的问题,是的,有了好素材,怎样写呢?我们知道一个小品在舞台上演出,仅仅十几分钟,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也有起承转合、发展及高潮,所以,时间虽短,胳膊、腿、鼻儿眼儿一样不能少,问题来了,咋样表现才好呢?从哪里开头才好呢?
  
  1、“拦腰砍”的结构手法
  我就以《人约黄昏后》为例,如果要按照故事的原原本本来写下去,非写成流水账不可!而且,就是想写成一个流水账,你也写不成,因为小品的场景不能随意改变的,你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一件事变一个场景,那还叫戏吗?回忆我自己所创作的绝大多数小品,写作手法几乎是一样的,就是说,到目前为止,我就只习惯按照自己唯一的一个结构办法来结构小品,甚至几部大戏也都是这样结构的,我至今也不会用其它的结构手法,也没有按照其它的结构手法去尝试,也就这么一个看家本领,就是这样一个办法,任它什么故事,什么弯弯转转,我都只用这一个手法来应对,我给自己采用的这个手法取了个既形象而又恶狠狠的名字:拦腰砍。

      为什么要叫它“拦腰砍”呢?咱们仍以《人约黄昏后》为例,前面说了,这个丈夫因打麻将偷去妻子准备给孩子买衣服的300元钱,妻子却怀疑是婆婆偷钱给了女儿,为此婆媳吵架,气得婆婆住进苹果园的小庵房里痛哭流涕,司法员从旁边经过,听见哭声,将婆婆接到他家,问清情况后,打电话叫金虎来镇上,妻子却以为丈夫黄昏时候出去与野狐狸精约会,拦住不让丈夫去,正在吵闹时,司法员等不见金虎来,自己来找金虎,正好碰上了两口子吵架,就现场办公,圆满地处理了家庭矛盾。按说,这就是这个小品的起根发苗和发展结束,开头应当从丈夫偷钱去打麻将开起,但是,如果这样写下来,就拉得太长了,结构也就太松散了,也需要换几个场景才行,再说,你还得增添妈妈这个角色,没有她还不行,就是勉强写出来,你想想,它的戏味有多浓?它的看点又在哪里?所以就需要有个好的结构,我要给他来个“拦腰砍”,从中间写起,这样,一边从中间往下边写,一边回顾前头,引出发生在前面的故事,作为剧情向后发展的推动力,一环套一环,一浪高一浪,直到谜底解开,真相大白,金虎跪地,竭斯底里地高喊一声:“妈——我冤枉了你,我对不起你!”将剧情推向了高潮,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这其中的原委,现摘抄一段原文附在这里——
  张金虎:我有啥办法?又不是我、我、我把钱拿去的。
  王司法:看来你是撞不到南墙不回头啊!
  张金虎:怎么?你,你怀疑是我偷去的?
  王司法:怀疑?不是怀疑,是肯定!肯定是你拿去的!
  于巧仙:王司法,这钱不是金虎拿去的,你弄错了!
  张金虎:是呀,你弄错了。
  王司法:金虎,别装模作样了,我已经掌握了真实情况:你趁媳妇不注意,拿走了钱,当晚和宝旦、二狗等人打麻将,你输了钱,要宝旦还你,宝旦不给,你们还吵了一架,是不是这样?
  于巧仙:金虎,你不是说那晚去东村帮人装苹果车么?
  张金虎:我,我……
  王司法:金虎,你敢和我去找宝旦他们对质么?
  于巧仙:金虎,你,你哄我?(气得几乎昏倒)你,原来是你偷了钱!你的良心叫狗吃了?
  张金虎:纸里包不住火,这下包不住了……
  于巧仙:我……我跟你没完,……我跟你离婚!
  张金虎:巧仙,我错了,我也后悔得很,眼看着你和妈吵架,我干急又不敢说,输了钱,不敢承认,让妈背黑锅受委屈。妈——我对不起你呀!(跪地不起)
  在这里,每个人的台词都表现了“这个人”的心态,变化多端,出人意料,金虎那一声跪地撕心裂肺的喊声,既是剧中人物的悔恨,又给观众以强烈的震撼,将剧情推向高潮。这样从中间开头写起,剧情浓缩了,人物减少了,场景集中了,故事精炼了,矛盾冲突更尖锐了,戏也就更有看头了。
  
  2、开头起笔的切入点
  前面咱们说了从中间写起,就是所谓的“拦腰砍”,那么,究竟从中间哪里写起呢?从中间哪里作为切入点呢?这就需要我们好好地掂量选择。这里,我仍以《人约黄昏后》为例:这个小品是从金虎要出门,巧仙拦住不让去开头的。选择从这里从这里开头,有几个好处:一是风趣,夫妻斗嘴,容易引起矛盾,且还有看点;二是皮儿薄,一口就咬到馅儿上,不绕弯子,直奔要害;三是有利于情节的下一步发展,很容易带出后面的故事,也能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更能埋下伏笔,设下包袱,吸引观众往下去看。因为以上的原因,所以我就选择从这里作为故事的切入点,铺开情节,发展故事。
  我们再以小品《复婚》来看看切入点的选择,小品《复婚》的开头是这样的:
  拐爷:(顺口溜)腿脚不便还爱跑腿,
  一心想着成人之美。
  又跑腿来又要动嘴,
  再忙再忙咱都不累。
  咱后山这地方,祖祖辈辈吃的是窖水,我就是让窖水给吃成了这样子,大家都叫我拐爷。前年,国家投资,给咱后山打了一眼深机井,水泵一开,清凌凌的甜水就喷射着流出来了,哈哈哈,多让人高兴的。清甜的井水一上来,好事儿一个接一个也来了,这不,今日就又有一男一女两个人,要成全一桩好事儿呢。要问啥事儿?别急,你往下看就知道了。啊,说说话话,女的已来了,让我先藏起来,听他们都说啥呢。
  (拐爷下。水娥从另一方上,左顾右盼)
  水:山娃,山娃——都这时候了,怎么不见个人影呢?唉,拐爷上了年纪,前说后忘的,还不知道把话传到了没有?(心神不定,徘徊,沉思,抚摸机井上的水龙头)甜水井呀甜水井,当初有你在,我就不可能离婚,也就走不到今天这个地步了……
  (听见有动静,以为山娃来了,整衣梳头,左右观看)山娃,山娃,(失望地)风吹树叶响呢,不是山娃,山娃不可能来了,我还是回去吧。(一步一回首地退下,与山娃相撞)
  这样开头的好处是,热心的拐爷要干什么?水娥这来这里干什么?山娃为什么不愿意?这些都是迷,都是悬念,观众急于知道,还有,这样开头,还容易带出剧中的人物,以便交代人物关系,推动情节发展。我以为,小品的开头,以能够压下谜底为好,系好包袱(即扣子)为妙,只有设下包袱、系住扣子,才能吸引观众有兴趣往下看戏,如果开头清汤寡水,一张口就知道结尾,那还有什么看头?好的开头,应当是引人入胜的,是有悬念的,是能勾引人产生浓厚兴趣的,拐爷一上场那几句顺口溜,就是要造成气氛,形成风趣幽默的舞台效果。
  我有个小品《默默流淌的小河》,曾获得陕西省第四届小戏小品大赛剧本奖。这个小品,因为是写真人真事,所以采用旁白的形式,用画外音来介绍来作开头——
  【旁白: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故事里的主人公,名叫高贵平,他是FF县地税局税政征管股股长。高股长把守着一道最重要的关口,在贯彻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时,由他来调查审核,签字审批,因此,在一些人眼里,这可是个“美差”。对谁优惠不优惠,还不是他一句话的事,每天找他的人,都能把门槛踢断。他只要心眼一动,大笔一挥,睁只眼闭只眼,抬抬胳膊,随便放谁一马,还愁自己得不到好处?现在,我们就给大家讲一下有关他的故事……
  (桌上的电话响,高贵平接电话)
  高贵平:喂,你好!哎呀,是你呀,啥?有喜事?等我下班回家再说。啥?你已经来了?就在办公室门口……
  (张香香兴冲冲地上)
  张香香:(关手机)我就怕你不让来,提前给你打个招呼,怎么?你这办公室是皇上的金銮殿?还不准人进来?
  高贵平:这是办公的地方,不是说私房话的地方,没事请回吧!
  这个小品的结构,也是采用“拦腰砍”的办法从中间起笔写的,但开头用画外音,就能够一下子抓住观众的心,从而产生戏剧效果。
  关于小品的结构与切入点的问题,我就先谈到这里。
  如果下面还要说,就应该是第三个大问题:小品情节的冲突撞击与波澜曲折以及第四个大问题:小品的语言。这两个大问题,也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得清的,事实上,语言是载体,是更为重要的一个大项目,人常说:说下的锅盔要面烙,好戏要靠好语言来表达,语言不过关,想得再好也白搭。限于篇幅,限于时间,咱们就打住,后面的两个题目等以后如果有机会再谈吧。
  啰哩啰嗦地说了这么多,耽误大家的休息时间了,再次感谢大家,不妥之处,请斧正!!

 

共0页 0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