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评论部 回复本帖
雅润

雅润 举人

  • 182

    主题

  • 1131

    帖子

  • 3172

    积分

【专栏】每周一评:第七期

2016-04-07 12:48:48

            ****平中见奇---小小说的神韵****

主持雅润:大家好,清明的小长假已经过去,每周一评如约又和大家相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是小小说主编王老大的作品《戒烟》。

文章链接: http://www.vsread.com/article-514804.html

王老大简介:王老大(王庆斌)1952年生,河北省邢台市退休干部。河北省作协会员。邢台市小小说艺委会常务副主任,《小小说百家》杂志社长。 七十、八十年代微型小说散见于地方报刊。2008年后报刊、杂志、网络发表小小说数百篇,出版《王老大作品集》一部和江山电子书《人生如戏》一部。20125注册江山文学网站,并开设了以小小说为主的【江南专栏邢台老大】专栏。现为江山文学网站微型小说栏目编辑。

主评:晚茶清香

简介:笔名:晚茶清香,实名:李明,一九六五年十月出生于湖北咸宁。本人毕业于湖北大学中文糸,多年来对文学工作热爱。先后在《九头鸟》,《诗刊》,《小小说选刊》发表过文学作品。现就职于湖北新产业技师学院管理系,本人系湖北诗词学会会员,咸宁市作协会员。

老师的文章评论写的很精彩到位,文笔犀利,一语中的,相信今天的评论会给大家带来惊喜,有请老师。

晚茶清香:读王老大的小小说,为他的小说结构艺术折服。他的小说《戒烟》在小说结构方面就突出一个特点:平中见奇。平中见奇法,亦称由平入奇法。它是指作者由生活的直接感受着笔,看似漫不经心地写来,却写出了奇妙的结尾的写作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作文,可以收到以拙胜巧的效果。

王老大的的小说《戒烟》给我们讲了一个戒烟的故事,这个事情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比较常见,作者没有停留在对故事本身的演绎,是平平常常的事情,可是小说的结尾却曲笔异起,老汉因爱孙子而戒烟,而戒烟又差点要了老汉的命。医生给老汉检查的结果让人匪夷所思:原来老汉戒烟造成身体机能紊乱,医生甚至建议老汉停止戒烟,小说这样写,让人感觉突兀。

小说《戒烟》是如何实现由平转奇?这个主要靠故事的发展,老汉因吸烟而倍受家人诟病,尤其是儿媳妇的不满意,他儿媳妇由于讨厌老汉吸烟把孩子带回娘家住,老汉因爱孙子,面对儿媳妇的不满意,他终于妥协。但是,儿子,女儿,甚至老伴,他完全不在乎。他认为:要他戒烟就是憋死他,几十年的习惯不是说改就能够改的。小说当中有一处神来之笔是实现小说由平转奇的焦点,小说当中儿媳妇面对自己遭老汉责打,孩子受惊吓,她敢怒而不敢言,于是她采取的反抗手段就是把孩子带回娘家住,老汉因思念孙子,不得不考虑戒烟。

戒烟故事在我们身边发生得很多,王老大不是去写老汉如何成功戒烟,而是写戒烟后,老汉的种种不适,转而写医生给老汉检查的结果:原来老汉戒烟造成身体机能紊乱。医生甚至建议老汉停止戒烟,小说这样写,由平转奇,这样就突破戒烟的一般结果,让人有些匪夷所思!

小说《戒烟》的小故事大容量。小说虽然写的是老汉戒烟的一些小故事,可是故事里包含着生活之外的内容,诸如:家庭的和谐问题,老人的养老问题,习惯与身体的健康问题。这些问题作者在小说中虽然没有直接涉及,但是小说中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很多时候,摧毁家庭和谐不是那些触犯原则的“大事”。往往一些不注意的细枝末节更具备杀伤力。

或者经常忘洗袜子,或者经常忘倒烟灰缸,又或者经常开着电视睡觉。它可能只是一个习惯,一种态度。久而久之,亲情却在厌恶和争执中损耗殆尽。

老汉爱吸烟,搞得家里乌烟瘴气,家人讨厌他。可是对一种坏习惯,要改变他,必须有个过程,老汉戒烟不成功之后,他选择的是不在家里吸烟,跑到公园里抽起来,他这样做,是懂得大家对他的包容。所以学会包容,要知道,和一个人在一起生活,不仅代表你要接受他的优点,更多的是要包容他的缺点,宽容他的过去。

中国一直以儒家思想为主导,长期以来形成了“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赡养老年人已成为国人责无旁贷的责任,“养儿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百行孝为先”等都是孝道伦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反映。父母养育了子女,子女就必须赡养老年的父母,否则,将受到道德舆论的谴责。家庭是老年人毕生精力和努力的结晶,保留了老年人整个生命历程的印记,使老年人感到安全和对亲情需求的满足,满足老年人“叶落归根”的心理。

小说中,老汉因思念孙子,不得不考虑戒烟。究其还是一个农村养老问题。儿子,孙子是老人的精神支柱。是老人养老的靠山。老汉可以动手打儿子,可是对孙子,他却关爱有加。儿媳妇是传宗接代的工具,老汉不敢怠慢,接孙子是借口,实在是不敢得罪儿媳妇。作者这样写,很滑稽!一个思想落后,带有封建思想残余的农村老人形象跃然纸上。

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老年人的健康成为我们关注的话题。老年人比年轻人更重视健康,花钱买健康正成为老年人的生活追求。子女们也非常看重父母的身体健康,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父母的关心和孝心。小说《戒烟》中,子女们送老人的礼物是劝他戒烟。一个人的习惯与他的健康有很大的关系,吸烟有害健康这个道理是硬道理。作者在小说中写老汉,要他戒烟就是憋死他。甚至写医生建议老汉停止戒烟,这样对主题有损害。如果这样写效果就不一样:老汉戒烟不成功之后,他选择的是不在家里吸烟,跑到公园里抽起来,他这样做,是懂得大家对他的包容,后来他慢慢减了烟量,慢慢不抽了。

小说《戒烟》还有地方可以改进,如:加一些喜剧成分,增加一些情节,这样更利于表现主题,突出正能量。

主持雅润:感谢老师精彩到位的点评。辛苦了!今天的作者王老大由于家里有急事,未能来到现场和大家互动,请主评和在座的诸位包涵。下面我们继续解析文章。有请清心如云老师发表见解。

清心如云:一篇小说的主题与选材非常重要,名字标题蕴含着整篇作品的信息导向,引人深入其主旨的思想内涵解读。这篇小小说《戒烟》,单从标题与作者名字就让我浮想联翩且忍俊不禁,应是处于某种巧合之故,竟让我将作者“王老大”与“戒烟”而展现出一些电影黑社会老大的场景,想象此篇是描述黑社会老大戒烟的事迹,以逆向反观的道德回归作为作品的主题。当然,这只是从主题上面臆测的结果,也说明了一篇作品标题所起的作用与其表达的层面内容。 

小小说在字数受限的框格内体现出内置的厚度与丰富的思想内涵,是极其不易的,除了文笔的凝练,还要有整体结构驾驭的能力与方向,不可信马由缰脱离主题。这篇小小说可谓比较成功,从铺设的环节到生活层面的刻画,人物形象的构思,都体现出思维的严谨性与逻辑布排的稳健性;意境渲染与语言的结构都很到位,没有内联主线的断层,让读者随着作者营造的氛围一气呵成读下去,并感受其情节的触动,人性之美、与相处的艺术性等代入的画面直观感受。 

作品更重要的亮点是透过戒烟而了达生命肌理与做人的品格魅力,从深知烟瘾带给人身体的伤害与心灵的躁动,一系列的故事细节转换,到主人公对烟瘾的无奈、挣扎,再到完全放下的心理暗示,正是人性之美提升的过程,继而得到家人的理解,在相互关爱中将小小说的整体意境升华到一个圆满的层面,这种构造比较符合自然规律的创作形式。由此也折射出对烟毒的另一种解读,而烟为什么要戒呢?归根结底就是烟毒所给人们身心造成无比的伤害,小到家庭,大到整个社会环境的染污,并且让人不顾及他人感受而失去理智。就像作品中的主人公,因改变嗜好与习惯而险些丧命的教训,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警觉与思考! 

但以宗教层面解读则更为深广,烟的由来为魔王波旬之三女儿所发毒愿,以污秽之经血洒遍大地长出毒叶,众生闻之烟味而永世不得解脱。可见“戒烟”势在必行,远离毒害,也是这篇小说挖掘出的更深广义,对现实生活有针砭时弊之功,是一篇有创新与探索性的佳作! 

主持雅润:感谢如云老师的精彩解读,辛苦!有请下一位山泉老师为大家继续解析。

山泉:掬起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来反映社会现象,在寓教于乐中提炼出给人警示或思考的主题,这就是我理解的微小说。写作者都知道,因为短小,所以很难写。 

王老大的《戒烟》,贴近现实生活,布局严谨,寥寥千字,不局限在戒烟这一故事上,提炼出的是中华五千年厚重的道德传承,即“忠孝礼仪”中的“孝顺”,对老人“孝”不如“顺”这一朴素的道理。 

我们知道,人的精神寄托,包括多少年养成的习惯,要在一朝一夕改变基本不可能,就像农村的父母,儿女要接他们来城市生活,即使锦衣玉食,他们绝对不习惯车水马龙的喧嚣,他们习惯了乡下鸡犬相闻、邻里和睦、豆棚闲话的恬淡生活。 

小说揭示的主题是较好的,但取材不好。戒烟了就病入膏肓,不戒烟反而身体健康了,这不符合常理。可以取其他的题裁,如不爱护生存环境、违背自然规律等方面的不良嗜好。

主持雅润:感谢山泉老师独到见解,希望写作的朋友借鉴学习。下面有请湖北武戈老师为大家详尽的进一步解析此篇文章,由于武戈老师今晚七点临时接电话,单位有应酬,所以不能亲自来到课堂,但是评论早就已经写好,由丁梅老师代发,辛苦丁梅老师,有请!

湖北武戈: 

浓缩的表现,微雕的艺术 

——读王老大《戒烟》有感 

王老师的《戒烟》刚一发表出来,就被我收藏到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也被我反复地品味了很多遍。 

可以这么说,王老师的这篇《戒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尤其是在微型小说创作思路上的启迪很大:那就是,重大的选题,可以用浓缩的表现手法展现给读者,这种浓缩的表现手法,形似一件微雕艺术品,把人物雕刻得活灵活现,而且形神皆备。 

在主评老师赏析的基础上,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戒烟》进行赏析: 

一是语言简短。《戒烟》的语言特色是短促有力的,这种短促有力的语言,避免了拖沓冗繁的阅读疲累感。在这篇1017字微型小说中,只有一个较长的句子,其它都是短而精的句子,读起来非常轻松。 

二是对话特色。《戒烟》从头到尾,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展现人物的神态和故事情节的。小说一开始,便是闺女劝爹的对话:“‘戒了吧,戒了好,戒了长寿。’他摇摇头说:‘俺不戒,戒了难受!’老婆骂他:‘吸吸吸,吸死你!’‘吸死也比憋死强!’他狠狠地嘬着烟卷儿,喷着烟圈儿,瞅着烟花儿。”仅只这么短短的几句对话,就把一个顽固的老烟鬼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形神皆备。把吸烟造成的家庭矛盾,很快推向了高潮。 

三是情节巧妙。《戒烟》的情节设置并不复杂,作者把一个重大的选题,浓缩在千余字的篇幅中,而且占一半的情节,都是用对话的方式完成的。小说中的这个老烟鬼没有名字,性格却非常倔犟,而且特别霸道。“儿子嘴一张,还没出音儿,他顺手一个耳光,‘你个兔崽子,也敢管老子!’爹把怒气全撒在儿子身上。三岁的小孙孙被烟呛得咳咳不停,脸涨得通红,见爸爸挨了打,吓得钻进妈妈的怀里嗷嗷的哭,儿媳妇白了公公一眼,抱着孩子回了娘家。”半个月不见孙子的面,老烟鬼想孙子了,先是求老伴把孙子接回来,老伴不去;再求儿子去接孙子,儿子说他娘俩怕烟呛,不肯回来;最后又求闺女去接孙子,并承诺戒烟,闺女正话反说,让爹别戒烟,怕爹憋死了。 

孙子终归是被闺女接回来了,为了孙子的健康,老烟鬼真的戒了烟。然而,老烟鬼才戒了个把月,竟然病倒在床,身上还长满了疥疮,痛痒难忍,寻名医找秘方楞是不见效。才俩月竟似病入膏肓,家里人忙着打棺材缝寿衣张罗起后事。 

后来,儿子为其请来了专家,专家也没有查出病因,得知烟鬼是因戒烟引起的病变,便果断下令:“抽,让他抽烟!”恢复吸烟后,烟鬼的精神慢慢好了起来,身上的疥疮也不治自愈了。 

要说小说的不足,也有那么两点:一是作者可能没有过戒烟的体会,因而把戒烟的状况描述得不够准确,如果能把烟鬼戒烟到第三天时的那种鼻涕横流的状况也描述出来,会更加真实一些。二是标点符号运用得不够得体。例如:“他又偷偷求闺女‘妮儿,去把你嫂子接回来,俺想孙子了。’”“爹掏出一张大票塞给闺女‘打的,快去快回!’”这两处都缺了一个冒号。 

这是精品中的小瑕疵,丝毫不影响《戒烟》的精品光辉。以上评点,只是我个人吹毛求疵的一孔之见,说得不对的地方,还请王老大老师和赏析学堂各位老师的谅解。 

主持雅润:感谢武戈老师的精彩详尽的解析。辛苦了。

虽然今天作者没来,大家很遗憾。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学习这篇文章的优点和精彩。这篇小小说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小说的几大要素却一个不少,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尤其主评和复评老师的解析,更是把文章的每一句、每一点都剖析得非常透彻,可谓入骨三分。通过大家的发言,我把写小小说要注意的事项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供大家学习参考。

1.小小说要以小见大,平中见奇。

2. 小说的主题与选材非常重要。因为名字标题蕴含着整篇作品的信息导向,引人深入其主旨的思想内涵解读。

3.小小说的语言要精炼,短促有力,每一个字都要发挥所在位置的重要作用。

4.小小说结尾要以拙胜巧,结局要意料之外,还要合乎小说的情理。

5.主题思想带给大家心灵的净化和遐想空间。吸烟者不仅给自己带来身体上的伤害,也会给身边亲人带来伤害,二手烟更甚于吸烟者。相信读完这篇文章,会给抽烟者启迪。

感谢主评和复评的辛苦工作,因为你们的付出,评论工作才会如此精彩。感谢作者王老大主编对赏析评论工作的支持与配合,谢谢!

今天的评论课就学到这里。下次的每周一评我们再见。大家晚安!

雅润

雅润 举人

  • 182

    主题

  • 1131

    帖子

  • 3172

    积分

2016-04-07 13:39:54
感谢主评老师精彩解析,感谢各位复评的锦上添花,诸位辛苦,赏析有你们会越来越好,加油!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