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评论部 回复本帖
雅润

雅润 举人

  • 182

    主题

  • 1131

    帖子

  • 3172

    积分

【专栏】每周一评:第八期

2016-04-14 14:29:26

****小戏台演绎大社会——戏里戏外看人生****

主持雅润:踏着春天的欢歌,每周一评和大家又一次相聚,诚挚地问候一声“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是一孔老师的随笔《戏班子随想录》。 

一孔老师简介:本名张厚堂,男,1975年出生,安徽省巢湖市人,中等师范学校毕业,一直从事乡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随性散漫,臣服现实,好读书不求甚解,常写文却不顾布局谋篇。无意间进入网络,在江山文学网站写过大量散文随笔等,兼有小说,偶有文字作品获各类奖项 

主评是系统散文编辑湖北武戈老师,原名余秀武,,男,汉族,19631124日出生于郧西县店子镇天宝山村五组,小学文化程度,1988年从济南军区炮兵某部退伍后,一直在乡镇林业站工作,现供职于郧西县林业局。此人文化程度不高,对文学、民俗文化、新闻采访有着独特的爱好。1995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黄河文学》、《北方文学》、《中国绿色时报》、《十堰日报》、《武当文学》等报刊发表小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等文学作品60余篇(首),在小小说创作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先后与赵天禄合著有《郧西民歌集.景阳卷》和《林业文化集.绿色家园》,个人独立创作的有长篇小说《天灯》,个人编著有《景阳说唱》,与徐尤国合作编著完成《古道遗风》。有请武戈老师。

文章链接: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d=article&c=showread&id=648

 

湖北武戈:两位校长、雅润主持、众位主评、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又到了每周一评的时候了。首先要感谢淑敏老师帮我联系到作者一孔先生莅临赏析课堂,其次要感谢一孔先生给我面子,使今晚的赏析课堂不至于冷场。作为散文编辑,每每遇到好的文章,便犹如探宝者遇到了宝石、宝藏一样,如获至宝,欣喜若狂。当我遇到《戏班子随想录》时,那种欣喜之情,简直无以言表。 

《戏班子随想录》是一孔先生的新作,写的是作者的老家过年请戏班子唱戏的事儿,他们把村中那个还算平坦的土堆子当作戏台,演绎着“公子逃难,小姐讨饭”的传统戏文,演绎着人间冷暖和人生百味,演绎着小故事里的大社会。  

《戏班子随想录》一文的最大成功是,以朴实活泼的文学语言,描摹了人间的喜怒哀乐,描摹了一个真实的人生,演绎了一个真实的社会。作为编者,我总结了一下,至少有三大收获、两大感悟…… 

先说一下我的收获。 

收获之一:贴近乡情,总有写不完的素材 

《戏班子随想录》的着眼点在乡村,写的是乡亲们的喜怒哀乐,写的是社情乡情,主题极其普通,但却是作者最熟悉的事情。而乡土、乡情题材就像是一个洋葱,一层一层地剥下去,总有让你感动让你流泪的那一层。事实上,乡土乡情的题材相当宽泛,是个永远都写不完的大题材。但是,写乡土、乡情题材的散文、随笔,不能囿于那些落后、陈旧、破败的东西,乡亲们的喜怒哀乐、理想追求,都是乡情作品最好的素材。 

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上个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地受到鲁迅的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莫言、屈远志等。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 

乡土散文的立足点,应该着眼于写山水,写村寨,写人情,写乡情,写亲情,写绿树,写青草,写庄稼,写衣食住行,信手拈来,有鼻子有眼,《戏班子随想录》是一种娓娓道来、酣畅淋漓的写法,让我们确实读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风有雨、有幸福也有痛苦的乡间,不仅有湿漉漉的线条分明的轮廓,还有了那么一点隐隐绰绰的魂魄,于字里行间流水一样淙淙流淌,涌动浓浓的留恋和淡淡的乡愁,很柔和,很细腻,很温暖,很质朴,有局部的精细,也有整体的豁达。读起来像酒一样让人醉,极像漫步在落着细雨的江南。 

收获之二:描摹乡村,乡亲是永远的主角

《戏班子随想录》取材于作者的故乡,写的是“草台班子”唱戏的故事,着眼点是贴近乡亲们的。“村里人说,乡里的狮子乡里玩,草台班子挺好。这个戏班子化了妆,那是神气活现的公子小姐,妆一卸,不就是集镇上的二寡妇和邻村的三犟子吗?打断骨头连着筋,熟人什么事情都好说,更别提什么吃喝与工钱了,自始至终都是和和气气的。” 

作者创作的《戏班子随想录》取材于乡村,乡亲们也便成了文章里的主角,字里行间展现的,都是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他们虽然看的是情节老套的戏文,也是那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戏班子和演员,大家对看戏的热情只增不减。“戏还没开锣,下面的老头老太太,都已经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之情,四处告诉别人,马上谁要出场了,谁要中状元了,而到了最后一出戏,注定是要拜堂的。”乡亲们喜乐兴奋的心情,在这里一览无遗。 

《戏班子随想录》中的主角,永远是村里的乡亲,作者只是一个瞧热闹的看客。“晚饭之后,那个拉胡琴的,一边噗着酒气,一边兀自操练起来。真是疾风暴雨、荡气回肠。他双目紧闭,浑身战栗般地抖动,琴弓上的松香,如同白雾般挥洒在空气中间,真是如同凝魂附体一般。我第一次感受到,一个人原来可以这样自己感动自己……”让乡亲们唱主角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生动鲜活,进退自如,写起来游刃有余,不会存在思路“卡壳”的现象。 

收获之三:乡村俚语,朴实无华才是真 

我们很多作者在写文章时,苦于词汇贫乏,或者是怕文学味不够,于是,便搜肠刮肚、苦思冥想,一直想着要语不惊人死不休。其实,我们大多数作者偏偏忽略了我们的母语,别看乡村俚语充满着土腥气,却是最能表现主题的文学语言。最好的文学语言,都是朴实无华的乡村俚语,也只有乡村俚语才能表达自己的真情,《戏班子随想录》也正是运用了乡村俚语,才使文章活泼生动起来的。 

说到乡村俚语,在《戏班子随想录》中随处可见。试举几例:“四面八方的人群围在戏台前,黑压压地连着一大片,四周的小孩像泥鳅一样,一会儿从人群中钻进去,一会儿钻出来,兴奋得晚上都得尿炕;戏台上灯火辉煌,戏班子戏服一穿,立马脱胎换骨。”这里的“黑压压”和“像泥鳅一样”都是充满气息的俚语。却形象地描摹了当时看戏的场景。还有:“城里的剧团虽然正规,他们怎么可能会在农村里唱戏呢?他们上厕所都在家里,要是到了农村掉茅坑里,那还得了?”这些乡村俚语虽然散发着浓浓的土腥气,却是《戏班子随想录》的主要元素,也是这篇文章能够打动读者的关键元素。 

再说说我读此文的两大感悟: 

一、随笔同样可以出彩 

我原来总以为,随笔只是一种随感录,是小文章,没有散文容易出彩。《戏班子随想录》一举颠覆了我的这种浅显见解,随笔同样可以写出精彩。 

文章不在于它的体裁,也不在于它的篇幅长短,关键是要言之有物,也就是说,要有主题有思想,要带给读者一些思考性的东西。就如《戏班子随想录》,文章给我们的思考空间很大:“过年与长大是相生相克的,年龄越大,越发觉得过年的乏味,好在还有个童年,总是能给人一个空泛的模糊的快乐。”又如:“长大是一件很不可爱的事情,因为长大之后,他们就慢慢地变老了,我还见过那些个‘公子’‘小姐’,尤其是那个演小姐的,头发早已花白,腰身佝偻,门牙都掉了几颗,别说唱戏,说话都费力,只是听说,她一听到电视上唱戏的时候,眼睛会稍微放一点光芒,用微弱的方式,表达着自己也是同道中人。” 

散文作者牧云老师在谈到乡土文学创作时,深有感触地说:“我的故乡在湖北黄冈,坐落在倒水河畔,是著名的老区。那里远离都市,是一个被现代文明遗忘的角落。群山环绕的故乡被高速公路、铁路抛在一边,更不用说机场了。千百年来,人们或吃田地的出产,或靠一门手艺走村串户,或从事服务业,或在小型企业做手工活,养活着穷二代、穷三代。城里是农村人的梦想,农村是城里人的精神家园。可是,我的家乡就像我们的乡亲一样,年复一年地老去。如今的故乡,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田野依旧平静,炊烟依旧袅绕。除了平坦的乡村道路延伸着一些希望,其他的都早已定格在记忆里。”一位散文作家在谈到乡土文学的创作时,感慨地说。 

二、随笔同样可涉足大题材 

按照我原来的想法,随笔的写作题材虽然宽泛,但都是一些小题材,都是生活中的一些小感悟,反映不了较大或重大题材,随笔的触角也没法涉足生活中的重大题材。 

“随笔”和散文的区别,“随笔”主“理”,是说理的,呈“讲谈”色彩,较为冷静;而散文主“情”,是抒情的,呈“自由”色彩,较为热烈。“随笔”面向人生,咀嚼人生况味,重哲理感悟;而散文面向内心,剖露人性奥秘,重生命体验。“随笔”讲求“文化”品位,读之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尽;而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读之能开启性灵,使人净化灵魂。 

关于随笔的准确概念。《辞海》的解释是:“随笔,文学体裁之一,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字。中国宋代以来,凡杂记见闻,也用此名。五四以来,随笔十分流行。一般以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为其特色。形式多样,短小活泼。”其它的各种解释,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一人一个说法。有的人从随笔作家的思维方式切入,提出非系统、闲笔、机智、反讽、诙谐是中国现代随笔艺术表现形态的五个审美特征。

随笔内部也分若干种。有文化随笔、经济随笔、哲学随笔、影视随笔、书法绘画随笔、读书随笔、闲适随笔等。如果从表达方式来分,又有: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说明性随笔、绘景性随笔、状物性随笔等等。 

如果从以上特征的表面来界定随笔,似乎可以说,随笔所涉足的都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只能是一些短小精悍类的小文章,不可能涉足重大的社会题材的。事实上,这是对随笔的一种偏见,或者可以说是蔑视,随笔也是可以反映一些较大或重大题材的。例如《戏班子随想录》,就是一个较大的乡土题材,我们的随笔写作领域,还可以涉足一些交通、环保、城管和维稳等重大题材,只要写得生动,同样可以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 

吹毛求疵地说,文章也有那么两点不足之处: 

一是文章的地域特色不够明显,似乎是放到哪里都可以,也就是说,没有提炼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元素来。地域文化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自然要素与人文因素作用形成的综合体。一般有区域性、人文性和系统性三个特征。不同的地域会形成不同的镜子,反射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别具一格的地域景观。 

二是语言还可以再精炼一些,尽量使用短而精炼的语言,以避免拖沓冗繁之感。法国作家沃夫纳格说过这样一句话:“深奥的思想是用凝练的语言来表达的。”在这一方面,我觉得我们都应该向诗人学习,诗歌是最凝练的语言,特别是古代的诗歌,是很讲究语言的锤炼的。 

诚然,这两点小小的瑕疵,并不影响我对《戏班子随想录》的喜爱之情和高度评价。说得不对的地方,还请一孔先生多多谅解。 

主持雅润:感谢武戈老师精彩的评论,现在有请一孔老师谈谈创作的感想。

一孔:《自由与快乐的原生态描摹》

很感谢赏析学堂把我的这篇旧作拿出来讨论,无论是对于我个人还是这篇文字,这都是殊荣,颇觉惶恐,所以有必要给大家交个底子,旨在交流,也是对自己的一个梳理。

惭愧的是,我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的发烧友,也不觊觎文学会给我带来什么或者改变什么,从来没有向任何一家纸媒上投过稿,也没有任何协会之类的标签,我更喜欢的是看看书,写一些杂谈以及人文掌故,结识几个能谈得来的朋友,这个也只是几位好友玩得同题作文而已。自幼生长在乡村,后来外出念了几年师范,一圈下来再次回到乡村教书,尽管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也跟风在城市里买了套房子,算是半个城里人了,但是,兴许是浸泡在乡村的时间太久,也可能是因为最为精贵的时间是在乡村里度过的,至今依然觉得自己是城市的过客,每次拿起笔,近乎本能地就将视野投到那篇生我养我的土地、村庄、河流。

还有所有与村庄相关的物像也会结伴而来,比如竹林、炊烟、溪水、果园、牲畜等等。当然,相关农村的一些行为也会毗连而来,清明的时节上坟、端午的划龙舟、中秋吃月饼都是非常清晰。不过最具有地方特色的还是村子里时常的唱戏。

农村里精神生活算起来是很贫乏的,但是大家都有自己的化解方式,几乎是每年春季的唱戏就是一个重要的娱乐方式。

具体的情形在文章已经有所描摹,而我几乎是刻意地希望还原当时的情景,所以几乎未作任何润色与删减。什么样的戏台,什么样的演员,什么样子的表演,以及什么样的茶余饭后,都来源于生活,我给他还原于文字,而这样的目的就是把自己放在一个记录着的角色上,我只负责复制,不涉及价值评判,既然一千个人对应着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什么偏偏把我所认定的哈姆雷特强加于人呢?

“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几乎是我写散文的一个习惯。尽管,我们笃信的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创作的一个戒律,但世上没有绝对的真理。还有个理解的问题,你可以高于,但你不能偏离,不能吹嘘,不能失真,否则,谁还信呢?由此而来,还有多少人看你的东西?

比如,我们贫瘠的乡村,怎么有可能去请到正规的剧团,又怎么可能演绎出高端的节目?你如果是这台戏的质量究竟有多高的话,那就不真实了。演员是村里的伙计,戏台是简易的棚子,表演是俗套的程式。不过是欢乐一场而已。

毕竟是组成一个完整的文章,所以总得有个取舍,既然唱戏比较特别,那么我自然用这个点来入手。不是主观的决断,而是事实上唱戏这种活动的突出。事件本身的突出,让我选择了他,我没有拿手术刀删繁就简的。

同样也会有个表达诉求的问题,就是说,你想说什么?我是一口气写完的,回头一看,自由和快乐可能是我的着眼点吧!小孩因为过年而更加自由,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玩耍,成人因为有了唱戏而更加自由,他们可以在戏台前表示着自己的喜好——喝彩、砸彩等等。而戏班子既是戏曲当中的主角色,也是整个生活的主角。他们在台上演绎着别人的悲喜人生,而在台下更是有着与众不同的精彩。他们走村串户,颇为光鲜,每到一处备受款待,吃香的喝辣的,喝酒赌钱,拉胡琴练把式,穿错戏服,忘记唱词等等都是事实上存在过的,这些根本不是我的批判所在,相反,我原本本地记录下来,着重表现的恰恰是他们的这种自由与放松。

真想看表演,那不是在乡村地头,乡村地头自由原始的,质朴的自由与粗犷,这才是乡村生活的命脉。

我知道可能会有人说,是否可以精炼一些,是否可以着眼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化传承与我无关。我也没有把那样的唱戏当成一种民俗文化——事实上可能是,在我眼里,那就是宣泄快乐的一种方式。性质等同于划龙舟,喝酒、猜拳乃至于打麻将等等。

可能有人会说,这里面怎么有打麻将呢?多么的不合主流。我在文中也说过了,我也反对赌钱,但一来那还算不得赌博的,只是一种手谈,消磨时光的手段,二来,即便是赌博不好,但是事实上我们不能掩耳盗铃,那是自欺欺人,我们不写不代表他不存在。况且,唱戏的原本就是村里人,有着和一般村民一样的喜好与习性,他们耍钱就再自然不过了。再者,赌钱这个事情最能反应人的一些隐形的东西,那个漂亮的女主脚放肆地赌博,我没有感觉到一点不好,相反是她狂放性格的敦实的体现。

刘亮程的乡村散文写的很好,我不知道有没有受他影响,他描写自己的乡村生活时,没有回避自己的赌博,或许我们的立足点是一致的,我们不愿意让人民看到片面化的乡村,更不愿意大家千人一面。

曾经的农村,贫瘠,单调,落后,除了自然的美景与村民的淳朴之外,很难再提炼出什么高大上了。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怀念农村,喜爱农村,农村的所有构成因素都可以人为地重置,比如我们可以打造出优美的公园,我们也可以欣赏唯美的演出,可这些都不是农村的脉搏。如果要我说,农村的什么最为吸引人不在外表,而在内涵。首先在农村是很自由的,没有那么多规矩,不需要签到签退,不需要讲究站立坐行的姿势,进门不需要换鞋,说话可以大声,吃饭可以发出固定的声响,不需要点头哈腰,没必要西装革履等等,没人计较的,整个的环境是开放的,人是轻松的,晚上倒头就睡,次日提着裤子就干活。这是城市人所无法比拟的,也恰恰是此处,才是格外的动人。

比如,所有的表演都完全正确无误的话,所有的演员都不近人情的话,那么村民与演员之间的拉锯就很大,那样的唱戏最后也只沦为一场司空见的表演,走走过场,我不会至今记得的。

你如果把你笔下的农村写得那样刻板,并昭示着种种城市化的节奏,可能同样也会感染人,但对于像我们真正生活过很长时间的人来讲,你触及不到我们内心柔软的那根琴弦。

城市让我们现代富足,但城市也将我们裹挟,我们的心灵很难在城市里得到栖息。

城市化是一个谁都扭转不了趋势,所以,我的文字当中也流露出一些对于乡村的挽歌,当然,我依然没有明说,只是略有交代,比如年龄的增大,美人的迟暮,岁月的苍老等等,读者应该有所感触。

其次是我们疏离很久的快乐也是我的落脚点。

自由是快乐最大的原动力。没有了主观的客观的束缚,人也就解放出来了。我们和演员在一起厮混,演员可以忘掉台词,篡改剧情等等都是很随性的,没有人觉得会有什么不妥,只要台上台下开心即可,事实上,当时做到了,我想我也写出来了。

我那个结尾需要解释一下,怎么弄了个与整个故事粘连不大的结尾?应该来个反思或者提升什么的。我想既然我主要想表达的是一种快乐,那么这样的快乐还可一挖掘,那个老头与老太太物质是极其贫乏的,一幅扑克牌都没有,可是他们很开心,为什么,他们读懂了生活,他们发现只要有心,生活中随时随处都可以提炼出快乐,你打过那样一幅扑克吗?而讲出故事背后的那个女主演,她如此记忆深刻,也是她被感染的缘故,她从那个故事中汲取了养分,武装了自己,并再度传播,这是快乐的扩散,我为自己的那个结尾颇为得意,因为,没读一次这个故事,我都会有所感染的。

不是吗?什么样的心情取决于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向来如此。我也由衷地希望我们在现代生活中倍感疲倦的人们有所对应。相对而言,在读和写之间,我更喜欢读,毕竟写是付出,读是索取,索取会让自己不断补充。这样的结果就是慢怠了写作,因而写东西随性为主,有缘人就多看看,没有缘分也是正常的。各自找寻到最正确的生活方式比写出几篇好文章重要的多。谢谢各位。

主持雅润:谢谢老师真诚细致的解答,听了老师这番创作的感想,我们又学到很多知识。辛苦了。有请山泉老师继续赏析。

山泉:各位老师,晚上好! 

现代科技高速发展,中华厚重的乡土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步淡化和消逝,就像现阶段搬迁后新建的村庄,虽然整齐划一,却没有了生态古朴和值得人留恋的东西。 

读完一孔老师的精品散文《戏班子随想录》,引发人较多的真情回忆,特别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 

文章用朴实的语言,饱满的情感,通过对乡村草台戏班子细致入微的描述,特别是对人物的刻画,展现的不仅仅是曾经的真实故事,童年挥之不去的记忆,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文章就像一部古老纪录片的播放,就像当年的露天电影,总是回味在一代人心头。 

文章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透过点滴,拉伸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记忆,平添一份温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眷恋和不舍,最能引发人的共鸣。 

文章突出的亮点在于对细节的描述,以普通人的平常事激发读者的情感,拉伸一种亲和,激起无限乡愁。 

文章瑕疵也比较明显——

一是随手信笔,文字随记忆一气呵成,在组织上感觉有点冗乱,紧凑感不强,随之导致的就像说明文,激发读者情感起伏核心点不多。 

二是收尾不好,给人的启示不多,透过回忆来看当今,提醒我们珍惜曾经的拥有,如何保护和传承我们的乡土文化,特别是原生态的文化方面着笔不多。 

瑕不掩瑜,仍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以上是个人读文章后粗浅而简要的看法,供一孔老师和各位老师参考,不妥之处,请见谅!谢谢大家! 

主持雅润:感谢山泉老师精彩到位的点评,辛苦!有请丁梅老师继续给我们说几句。

丁梅:作者以随缘自适的文笔,道出农村人真实的小日子。独特的文字,撰述农村浅显生活的哲理。这些文字很有特点,仿佛压根村里生,村里长,原本坦荡地长在日子缝里,作者随手拈来,又别具一番情致。 

作者对农村戏班子,地道,粗俗,原生态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一个时代农村人的精神生活,自娱自乐,生意盎然,具有一种独特的味道,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整篇文章,题材,语言,故事浑然一体,具有地方特色,令人耳目一新。 

如果说不足之处,个人认为最后小故事的赘述,有些拉散文章的形神,多润色修改,文章将会更加出彩。

感谢丁梅老师的精彩解析,辛苦了。下一位我是愚人,有请。

我是愚人:

各位老师好!一孔老师这篇《戏班子随想录》给我们介绍了家乡过新年的一些习俗和事件,当然重点是写看年戏。 

过年唱戏的地方有很多,写年戏的文章也有不少,但是写的像《戏班子随想录》一般精彩的却是不多。 

《戏班子随想录》大致上分了两大部分:过年和年戏。过年这一部分没什么好说的,年戏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也是亮点。 

年戏,没有固定的唱词,也没有高大上的演员,表演的时候想起哪句就唱哪句,就算台上忘词了、卡壳了也没有关系,哈哈一笑就这么过去了。年戏的演员都是“草台班子”,妆上是小姐公子,卸了妆原来就是集上的二寡妇三犟子。 

上台前也不是紧张兮兮的状态,上台之前,公子小姐们还喝大酒,推牌九。唱的好与不好都没关系,主要就是图上一乐。 

我认为这篇文章有以下优缺点

一、这篇文整体上说语言不是特别高大上,很朴实,贴近生活,比如说描写用现有的东西打扑克一段。但是有些用语还是很有文学性,比如说描写小姐老了一段。 

二、细节详致。文章对年戏的每个细节描写很细致,让读者读起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个人认为,文章的不足有两点

一、次要部分处理不佳。对次要部分过年的情形应该是一笔带过即可,而原文所占篇幅依旧太大。

二、有的语言啰嗦。比如说描写男演员一句说他长得就像常山赵云赵子龙,我们常说常山赵子龙,却从来没有把赵云加进去的,因为常山赵子龙就是赵云,不需要用赵云解释赵云。 

愚人就啰嗦这么多,个人见解,还望海涵!

感谢愚人的精彩评论,谢谢,辛苦了。有请清纯芳心老师为大家继续解析。

清纯芳心:大家好!我今天奉赏析评论组的委托,对一孔老师文章做深度的解析和探讨。这篇随笔是通过回忆自己故乡的风土人情,重点描写戏台上的表演,抒发内心对故乡的热爱,对从前那种淳朴的乡情的无限怀念和眷恋之情。其实故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许许多多值得回忆的难忘时光,游子的脚步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自己的跟。文章的作者也如此。

文章题目是《戏班子随想录》,也就是说文章的重点就是戏班子,说明这个戏班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文章开头提到过年,寥寥几笔写出如今年味的淡漠,以此为引线,引出小时候家乡年戏的乡土浓郁气息。

文章没有采用过多的修饰和华丽的词语,而是采用地方的方言诉说整个年戏的过程,轻易地把读者带进那个年代,那个场景,让文章更有趣味性和吸引力。文章语言描写细腻,镜头切换,衔接流畅,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描写女主演掷骰子那里,“手一抖,两个骰子从手缝里溜了下来”(文中的骰子错了写作“色子”)

“匍匐般的伸长脖子……”这几句里的抖,溜,匍匐,让这些玩骰子的人动作充满画面感,刻画的活灵活现。

结尾一段小故事,诙谐幽默,让读者品读完戏班子的精彩以后,看完捧腹大笑,更加为乡土人情添上一抹重重的色彩。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亮点和瑕疵,每个人的审美角度不同,也让文章有了多角度的审视空间。

主评和几位复评已经解析很全面,我就补充一点,就我个人看法而言:文章内涵深度挖掘浅一些,没有写透,读者看完回味度不足。说的是否正确,请大家和一孔老师多多包涵。谢谢!

雪峰心寒:首先,觉得题目不是很好,第二,开头过年一部分有些长,与下面文章关系不是很密切。  

我觉得引子大家都常用,但文章本不长,引子显得头重了。 

 

主持雅润:听了主评和几位复评的观点,让我对随笔这种体裁又多了一层认识,也学到了写作技巧,总结归纳以下几点,大家借鉴一下。

1.不论何种文章的体裁,篇幅长短不重要,关键要做到言之有物。即有主题,有思想内涵,启迪读者。

2.文章语言之美不在于华丽,重在于情感真挚,语言无华,读了入心。写文章语言很重要,精炼内敛,仔细推敲修改,才可以成就一篇好文章。

3.“随笔”和散文的区别,“随笔”主“理”,是说理的,呈“讲谈”色彩,较为冷静;而散文主“情”,是抒情的,呈“自由”色彩,较为热烈。“随笔”面向人生,咀嚼人生况味,重哲理感悟;而散文面向内心,剖露人性奥秘,重生命体验。“随笔”讲求“文化”品位,读之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尽;而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读之能开启性灵,使人净化灵魂。 

4.随笔不应该仅限于小题材,同样可以涉足大题材,如交通、环保、城管和维稳等重大题材。乡亲们的喜怒哀乐、理想追求都是乡情作品最好的素材。 

5.写文章一定要挖掘主题的深度,写透写足。

感谢各位老师辛苦的解读,让我们进一步的了解随笔这种体裁的写作常识,受益匪浅。也感谢一孔先生的支持和配合,让我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学习知识。今天的每周一评到此结束,大家下周再会。晚安!

 

 

 

雅润

雅润 举人

  • 182

    主题

  • 1131

    帖子

  • 3172

    积分

2016-04-14 14:40:42
每周一评如约又和大家见面了,主评讲的透彻,入骨三分。复评锦上添花,补充恰如其分。作者对作品创作的思路的详细阐述,都让这堂课比以往的赏析更加出彩,也体现了作者的谦卑和对评论工作的认可。感谢赏析评论组所有成员对文字的认真、客观、真诚的态度,感谢一孔老师对赏析工作的支持和认可。祝赏析评论越做越好,更上一层楼。
雅润

雅润 举人

  • 182

    主题

  • 1131

    帖子

  • 3172

    积分

2016-04-21 13:09:59
感谢楼上各位领导对赏析工作的肯定,感谢赏析工作组老师的大力支持,感谢广大文友对我们的尊重与赏识,愿赏析评论学堂越办越红火,更好的为大家服务。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