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润
|
【专栏】每周一评:第十四期2016-06-02 14:45:29
**** 杨柳青青话柳枝 **** 主持雅润:今天,又到了每周一评的好日子,也是六一儿童节,首先祝我们这些曾经是儿童的文友们,节日快乐!今天赏析课堂要学习的文章是酋黄老师的绝品散文《我爱柳条儿》。 原文链接:http://www.vsread.com/article-627204.html 主评:湖北武戈 【主评简介】老师是散文组的优秀编辑,他1995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黄河文学》、《北方文学》、《中国绿色时报》、《十堰日报》、《武当文学》等报刊发表小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等文学作品60余篇(首),在小小说创作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最近又有一篇小说被湖北省作协的网文文集收录。现在就请武戈老师闪亮登场。 湖北武戈:五月,正是杨柳青青满目葱茏的时节,五月,也正是咏柳诗章最多的时节,五月,又正是热情似火的时节。在这个时节里,我选择赏析酋黄老师的绝品散文《我爱柳枝儿》,试着浅析一下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希望能够带给大家一些有益的启示。 《我爱柳枝儿》这篇散文,是酋黄老师今年元月份创作发表的,那是个寒冬将尽,阳气回升的时节,我当时因为特别喜欢这篇散文,便特别地注意了一下发表的时期,那天好像是小寒节。酋黄老师在小寒的那一天,展望春天杨柳青青的景色,心中升腾的,该是怎样一种渴望啊!那时还未打春,酋黄老师从《数九歌》中关于“五九六九,抬头看柳”的说法中,猜想着“抬头看柳”的意味,看什么呢?站在大路上,哪怕不经意地朝村东池塘边一望,立即就会发现,柳梢头泛出的点点青黄,那青黄浅浅的、淡淡的,隐隐约约的,让人心中萌生一片春意。因为,那抹新绿就是生命的旗帜,更是春天的信号。 因为想为赏析评论课堂选取评析文章,我便与散文组负责绝品推荐的冰煌雪舞老师进行了沟通,雪舞老师告诉我,酋黄老师的绝品散文《我爱柳枝儿》,就是一篇意境很美的散文,可以作为赏析作品。雪舞老师的提议,跟我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我便对《我爱柳枝儿》再次赏读了两遍,总体认为,这篇散文至少有三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一、现实与回忆并存的表现手法 酋黄老师在创作这篇散文时,只有少数柳树梢头泛出了青黄的、浅浅的、淡淡的芽苞,要想看到柳色青青的景色,还需要等待一段时日,于是,老师便从那淡淡而又青黄的芽苞上展开遐想,回想到去年乃至更早一段时期的春景,甚至忆起少年时期,与伙伴们一起做“柳笛”的情景: 我和小伙伴爬到弯弯的柳树上,折一段又青又嫩的细柳条,悠闲地坐在老柳的开叉处,用手轻轻地拧动柳条的嫩皮,遇到斑结时,就拧得小心翼翼。直到全部拧下来,才将洁白光滑的柳骨,抛进清水池塘里。 细细的柳骨,打了个转儿,飘进池水里,常常激起一点点水花,而水面上顿时就会画出无数个涟漪,一圈又一圈,竟然引出一条条小鱼。有时用力过猛,柳骨就会一下子扎进水里,可马上又反弹回来,瞬间便平躺在了碧水的怀抱里,像一条小小的独木船在悠悠地摇动。 而后,我们把拧下来的青皮筒儿,再截成长短不一的几段,在每段的细头开口处轻轻一掐,含在嘴里,慢慢地用唇齿挤压,制成“秘子”,试着吸气呼气,柳笛就会发出“哇——”“哇——”的声音。在一般情况下,柳笛的长短,决定着声音的大小与亮度。长一些的沉闷厚重,短一些的则高亢悠扬。 一旦柳笛制成后,伙伴们便一个个拿出看家的本事使劲地吹,常常是两腮鼓得圆圆的,脸憋得通红通红的。有的还用手遮掩着柳笛的出口,玩出一个个花样来。那“呜哇——”“呜——哇”“呜呜——哇哇——”的声音,经蓝天碧水,传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二、从古诗中展望柳色青青的春景 由于酋黄老师的这篇散文写在春景到来之前,关于柳色青青的春景,必须依靠丰富的想像力才能展现。但是,如何使自己的想像更为合情合理,则是摆在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好在酋黄老师非常聪明,他想到了从古诗中展望柳色青青的春景。 在文章中引用古人或名人的诗句和论述,主要有三个作用:一是能使文章语言更加形象生动,言简意赅,增强读者对文章的印象:画龙点睛,升华主题,使人回味无穷(文学类文章);二是说明的内容更充分具体(说明文);二是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观点,使论据更充实,增强说服力(议论文)。 在文中引用诗句,可使文章锦上添花,增色不少。例如《往事依依》一文,引用《千家诗》中歌咏祖国风物的诗句,为我们展现了春夏秋冬的风光:写春光的有“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写夏景的有“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写秋色的有“青女素峨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写冬日的有“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这些诗句,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似一幕幕特写的镜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酋黄老师为了展望柳色青青的春天景色,便从古诗中找到了很多形象生动、言简意赅的诗句,例如唐人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中的诗句:“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与金色软于丝。”它写尽了春天千万条柳枝随风起舞、秀色夺目、柔嫩多姿的情态,给人一种生机盎然、风韵翩翩、轻盈婀娜的美感。再例如唐人僧志南的“沾衣欲洗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诗中,把春二月轻柔的风唤作“杨柳风”,它很容易就让人想起“袅袅春风”的意境,这出奇的感觉,应该说,就来自那轻飏的柳条儿。 关于引用,我在这里想要多说几句。我们大家都知道,写作散文和论文时,合理的引用古人的诗句或名人的论述,可以使文章锦上添花,增光添彩,使之更加具有可信性和可读性。但是,蹩脚的引用,反而有画蛇添足、狗尾续貂的反作用。大段大段地引用,则有摘录和抄袭的嫌疑。酋黄老师在春景到来之前,调动记忆库中的古诗,并且合理地引用到文章中,以比兴的手法,带动读者展望柳色青青的春景,使我们对春天的景色怀有美好的向往,同时营造出一种绝佳的散文意境。 三、散文意境中的生活常识 好的文章,能够带动读者进入深层次的思考,《我爱柳枝儿》就是一篇能够带动读者思考的好文章。 我们现在再来回头看看,《我爱柳枝儿》首先帮我们解析了柳的本义:从字型上来看,柳者,卯木也。它意思是说,柳树是木之属,卯之性。卯是十二地支之一,论“五行”属于木中的阴柔者。我国古老的哲学既讲究阴阳相合,又强调阴阳对立相互转化。柳属阴,与之相对的“杨”则属阳。因而,我国的古诗中不但常常“杨柳”并称,而且有时说“杨”,其实又是在说“柳”。 其次,《我爱柳枝儿》包涵了柳有送别之意,并且引用李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句,解析了灞陵桥是唐代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它的两边杨柳掩映,是当时折柳送别的著名场所。同时解析了“折柳送别”的出处,说明“折柳”一词,典出《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诗句。古人作诗大多讲究“字字有来处”,《诗经》作为儒家经典,又长期被奉作神圣,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不可小觑。总之,“折柳送别”无论从文化哲理和谐音来看,都富有深刻的内涵。一根“柳条儿”里,就包孕了无限的情趣和哲思。 再其次,酋黄老师又例举了晚清名臣左宗棠。讲述了他在西进收复新疆时,带领湘军一路植柳,那柳树不但防风固沙,巩固路基,还便于行人纳凉。让他万万想不到的是,他所谓的“文襄”、“武功”,在其死后,最无争议也最有纪念意义的,竟然是一种树,也就是被人们唤作“左公柳”的一种寻常的树。 我的老家郧西,有一座古老的城池叫上津,又名叫柳州城。传说上津人好客有情,柳又与留谐音,故而户户插柳,表示出留客的诚意。另一种说法是,当年朝廷安置流民,在上津定居落户时,这些南来北往的流民,便从家乡带来品种不同的柳枝,插在家门口或河边、路边,以寄托思乡之情,杭州柳柔媚无骨,苏州柳金丝倒挂,黄州柳四季长青,泰州柳粗枝大叶等等,因为这些缘故,一些来自外地的官吏商贾和文人墨客们,便送给上津古城一个好听的名字——柳州城。 四、文章中的不足之处 文学评论,自古就有。古人的一些读书札记,扉页题诗,眉批,以字体大小相区别的、夹杂在文章中的点评、评批,为文章、书籍做的《序》和《跋》,八股文中的一部分《策论》,都多少具有文学评论的一些特点。五四运动后,毛泽东主办的《湘江评论》、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鲁迅在他的一些杂文中对某些作品进行的抨击,也都具有文学评论的性质。同时,古今对于《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的研究、评论类的“书评”,究其性质,亦属文学评论的范畴。 《我爱柳枝儿》就其文学性和艺术性来说,是一篇当之无愧的绝品散文,但也存在着一点小瑕疵,例如:有些词句太长,读起来有一种冗繁疲累之感。我们可以试着修改几句,看看效果如何。原文一:“那清秋时节带了斜阳又带蝉的也一定是柳条儿。”我们试着将其修改为:“那清秋时节,带了斜阳又带蝉的,也一定是柳条儿。”原文二:“那长长的随风而舞的柳条儿正像一竿竿飘动的幡,”我们试着修改为“那长长的,随风而舞的柳条儿,正像一竿竿飘动的幡,”其实,我们也没有作过多的修改,更没有改变文章原意,只是用标点符号断开句读,是不是显得比原文更有韵律一些呢? 总之,瑕不掩瑜,我挑出来的这点小瑕疵,似毫掩盖不了《我爱柳枝儿》的绝品光辉,只要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能够灵活地运用标点符号这一独特语言,就能避免这些小问题的出现。以上纯属管窥之见、一家之言,请作者酋黄老师多原谅,也请各位辅评老师多多批评指正。 主持雅润:感谢武戈老师精彩细腻的解析,辛苦了。下面有请作者酋黄老师谈谈写作的心得。 作者酋黄:荧屏闪烁,夜空璀璨;身无彩翼,但心有灵犀。酋黄问好各位老师和诸位朋友! 江山如画,问多少豪杰?江山多娇,无数英雄为之折腰。江山的正能量、管理模式及辉煌的业绩,领当今网络文学之潮流,可以说是不为过的。创作与评论,历来是文学发展的双翼。江山本着“为作者负责、为读者服务”的原则,开设赏析评论课堂,无疑是一项文学上的“民心”与“民生”工程。作为一个习作者和读者的双重身份,我首先为江山文学的这一举措点赞,并向为倾力打造这一栏目付出艰辛的管理者和各位朋友表示敬意! 我是一个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三尺讲台之外,有时也随手开点荒,种点文字。我知道自己的斤两,从来也没有做过什么文学梦。我走入网络纯属于是受学生的鼓励,我来江山是因为参加了榕树下“墨派文学”的一次征文。江山是个大舞台。初来时,我只在江南与荷塘立足。零五年暑假,参加“江南杯”的征文,结识了至今难忘的一批文友,而且一不小心,竟然获得个第二名。 后来,承蒙荷塘社团天龙社长的厚爱,感佩其人格魅力和执著的敬业精神,有空便写点回忆性或随笔赏析性的文字。不到两年的时间,共发文两百零几篇,获精品文一百五十多篇。我写作属于那种冲动型。有时想写,一天坐下来,可以忘记吃饭和休息。但由于职业和身体所限,常常是在假期写文。文章多属率性而为,天马行空,云里雾里,很难有深刻或创新,更无技法可言。 说起评析,早在荷塘社团,曾经有一次夜话我的《金色的“洋瓷碗”》。印象中,一位叫“戎冽”的文友说:“这么多精品,没有绝品可惜了。”当时,实话实说,对于“可惜了”三字,我的理解并不十分清楚。只是感到有人对我的文章还有兴趣,于是,便很高兴。后来,有了那篇《那条弯弯斜斜的老街》获绝。当天龙社长告知我时,我从内心里还以为是天龙社长的“面子”或荷塘的“不好意思”。天龙社长说要评析我这篇文的时候,恰逢忙于考试,我便推却掉了。 关于《我爱柳条儿》这篇文章,那是在我连续发文荷塘未获精品的那段,有些压抑,像只小青蛙一样,从荷塘里探出头来。我知道江山内部对社团有评比,唯恐自己给荷塘制造了负面影响,便发文到了系统。说句实话,我一直以为系统是一片大海,老是怀疑自己的能力,不敢涉足。正是碰到了湖北武戈先生,他在我的一篇《大根》的编按中说我描写人物很成功,写大根给人一种少年闰土的味道。要知道我是非常崇拜鲁迅的,武戈先生的一句话,让我很激动。而且在这篇文章获精后,武戈先生又回评祝贺,这是在系统里我第一次得到如此的待遇,我有些感激了。 春节期间,我一连八天往系统发了八篇文,全部获精。武戈先生又多次鼓励,竟然说他喜欢我的文章。《我爱柳条儿》这篇文章获绝,起初,我是一点也不知道的。直到看到首页上的公示,我还有些不信,因为初发时并没有那张图片。后来武戈先生飞笺说要评这篇文,赏析课堂主持雅润女士邀我进入了赏析评论课堂群,我这才有机会接触到这么多的朋友和老师。初来乍到,不懂规矩,还请各位多多指教。 《我爱柳条儿》这篇文,真的没有什么可说的。我喜欢柳树,这是真的。我曾经写过《大院柳影》和《柳絮飘飘》两篇文章。初写“柳条儿”这篇文时,原本的题目是“说柳”,想写一篇关于柳文化的文章,但写来写去,感觉内容比较繁杂,便写不下去了。后来我就问自己,到底喜欢柳树的什么?掌握的材料都是哪方面的?扪心自问,柳条儿和古诗词。于是,文章就变成了今天大家看到的这个模样。唠唠叨叨,请大家见谅。 主持雅润:听了老师对评论工作发自肺腑,真诚的言谈,非常感动。辛苦老师了!在此对所有理解和支持赏析评论工作的文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有请大家赵淑敏老师为大家继续解析此文。 赵淑敏:各位老师晚上好,感谢能在百忙之中莅临赏析评论,在这里一并谢过了。 主持雅润:辛苦敏姐了,工作那么忙,还抽身写了评论,谢谢!下面有请荷塘月色社团天龙社长继续解析此文。 天龙(荷塘月色社团社长):在常人眼里,柳条儿可谓司空见惯,再也寻常不过了,可在作者的眼里,它是那么的轻缈委婉、那么的诗情画意。在作者神来之妙笔的临摹下,这丝丝缕缕的柳条儿具有了灵性,动了起来、活了起来、飘了起来。作者思绪飘扬、想象丰富、跨越时空,从自己小时候亲身经历的与柳条的事儿娓娓道来,故事形象,妙趣逗人,让人捧腹! 我认为本文最大的“亮点”,就是妙用大量的古诗句来诠释柳条儿的柔美之姿、妩媚之态,让这柳条儿从千年的唐诗宋词中走了出来,飘逸着幽幽的古韵味,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惊叹作者独到的审美视角、深厚的古诗词底蕴和超高的驾驭文字能力,加绝实至名归!要说不足嘛,窃认为就是结尾升华主题不够,若能和人生联系起来就更完美了!一孔之见,不妥之处望酋黄老师海涵! 主持雅润:感谢天龙社长的发言,辛苦了!有请下一位荷塘月色社团副社长阿巧老师。 阿巧(荷塘月色社团副社长): 读黄老师的这篇经典散文,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不愧为绝品之作!文章题目就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柳条的喜爱之情。作者心思缜密、联想丰富,赋予了柳条不平凡的韵意。既有儿时折柳吹笛的童真童趣,又有父亲用爱编织的浓浓亲情在里边。作者引经据典、行文流畅、过度自然,耐读耐品! 我觉得本文最大的亮点:文章犹如一部柳条的百科全书,融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体,让人百读不厌!要说瑕疵嘛,优点有时也可能是缺点,引用诗词太多,知识性过强,削弱了文学性。一点浅见,不妥之处,敬请酋黄老师多多包涵哈! 主持雅润:感谢阿巧,辛苦了!几位老师的观点出奇的一致,点评都很精准。下面再继续请出下一位老师,看看如何解析的。有请荷塘月色社团社长助理红叶摇秋风。 红叶摇秋风(荷塘月色社团社长助理):读完全文,倾醉其中。爱杨柳的人实在太多,爱杨柳其实就是爱春意盎然,爱生机勃勃,那依依袅袅的柳条儿,那种柔美,那种妩媚,入画、入眼、入心。作者从白居易的《杨柳枝词》的诗句联想到童年的趣事,娓娓道来,让读者如身临其境。这个时候作者笔锋一转,从贺知章的《咏柳》到李商隐的《柳》、曾孔的《咏柳》、韩?的《寒衣》等一篇篇一行行绝妙的古诗名句,进一步来解读和体味柳条儿之美,爱柳条儿之心跃然纸上,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我认为本文最突出的“亮点”,就是古诗词的引用,把柳的柔美演绎得惟妙惟肖,足见作者深厚的古诗词功底。要说文章不足之处,我认为“我爱”没有贯穿到底,我爱写得少,古人爱写得多。个见,不妥之处,敬请酋黄老师多多包涵!! 主持雅润:感谢红叶摇秋风老师的评论,辛苦了。下面有请丁梅老师发言。 丁梅:以上各位老师评讲都很到位,本着对作者和听众认真负责的态度,深入透彻,严谨生动。 柳自古皆是美好的象征。“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美好,“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朋友间依依惜别虽伤感而美好。寓童年的故事于柔美的柳条,文笔生动鲜活,富有趣味。 本文最大的特色是引经据典。大量引用古诗词、故事。由儿时初学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出色的比喻,写出细小柳条的飘逸俊美。到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带了斜阳又带蝉的一定是柔媚无骨的柳条。除去大量诗词,还有典故,如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故事,写出柳的故事源远流长。再如对“柳如烟”情态的感伤。又从字形,字音,引出“折别”的“年年柳色,霸陵伤别”,《诗经.采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出》,王维《使元二使安西》,由此想到”左公柳“的典故,再到毛泽东诗词“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顺尧”。这些诗词,典故用得恰到好处,在柳条柔美之外赋予历史文化意义。不足之处个别地方有些凌乱,稍欠梳理。 主持雅润:辛苦丁梅老师了,说的很具体,很客观。下面是觐石老师的一点建议,请作者参考一下。 觐石:该文作者文笔细腻,场景描写得当,叙述精到,是其优点! 主持雅润:今天的评论,无论是主评还是复评,解说主题都一致,对于文章的优点和缺点,阐述如出一辙。说明这些老师都是仔细研读了此文。一篇文章除了自己,还会有谁会读得如此透彻,详细,说实话,只有对你文章负责的人才会如此。 在这里我想要说明一点,我们每期评论选取的主评和复评都是对当期评论文章体裁擅长的老师,所以他们说的不论优点还是缺点,都是有的放矢,客观中肯地发表意见。这是对文章负责,对作者负责,是我们赏析评论群地评论宗旨。 今天的文章总体来说,写法别具一格,把一个简单平凡的柳条,写得如此具有美感,值得大家好好借鉴学习。再次感谢酋黄老师提供这么优秀的作品让大家品读。也感谢主评和复评辛苦付出,祝福大家文学路越走越宽广。今天的每周一评到此就和大家说一声再见,下周三我们再叙。大家晚安!
|
|
|
雅润
|
2016-06-02 14:51:26
这次的每周一评的绝品散文,让我们知道了中国古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学到了散文写作思路的拓展,感谢作者和广大文友对赏析的支持,也感谢这期的主评和复评的辛苦工作。赏析评论组会再接再励,奉献更多更好的作品和大家一起观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