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野】蚕事印象
2016-06-03 17:46:16
江南,吴楚之地,延沿千年的历史沉淀,丰富着这近八百里的风土人情.而最有代表性的标志,即是丝绸.从西汉开通丝绸之路起,这里就是贯穿丝路的起点。其实,从历史上考证,太湖沿岸也是蚕桑业的发源之地。考古发现,离我居住的小城城南,约莫七公里的“钱山漾”考吉遗址,出土了距今4700多年的丝织品的残绢片,这足以证明了湖州是“世界丝绸之源”。 前些年,因机缘巧合也因生存的需要。从城里辗转来山区上班。说是山区,更多得是依山傍水的乡村景象。唐.张志和曾有诗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箸笠,绿蓑衣,斜风细而不须归。”生动地渲染了此地的湖光山色。 开始来到山里时,颇有点不适应山里的寂静。那是一个秋色怡人的时节,而夜晚却寂静的要命。只有从山坳中吹来的风,无处不在的吹动你的窗棂。有时会寂寞,在寂寞之中,我理所当然地信步下山去逛逛。那天我头一次走到临山庄前的农家。夜晚,桔黄的灯光透过窗户,漏过了篱笆墙的缝隙,映衬着山路边的溪水-闪一闪地,使人备感实足的诗意。 推开门,见农家主人正忙乎着,从蚕床上摘茧。白色的纯似如玉的蚕茧,在他们的手中,-个个飞快进入到萝框。这一场景,不由勾连起我久远的记忆。小时候看过养蚕,记得那些年,有城郊的农人,还借过学校的大礼堂,作为蚕房,但那是过去很多年的事了。眼下看着这记忆的一幕,不免使我顿生了几分亲切之感。听主人说,他们这地方养蚕是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年中养两季蚕,分春蚕和秋蚕。每当春茶采完后,就着手于养养蚕。秋稻快熟了,又要忙活于另一个蚕季。那天我有些兴奋,在参与摘茧的过程中,也倍感了乐趣无穷。 以后很多的日子里,我常常在蚕期,闲来经常溜达到邻近的农家,看他们养蚕。日子久了也知道了,养蚕其实是-件十分辛苦的活计。-张蚕种,从小卵至蚕宝宝少不了主人的精心呵护。夜半时常添桑叶是必不可少的流程。可以说整个蚤季,主人是睡不了一个整觉的。白天还要摘桑叶,及平时的桑树管理。当你在倾听蚕啃桑叶的沙沙声,或是看着蚕宝结茧而成时,你分明可以读出其背后的辛苦。 中国从古至今,农桑并举。而描述蚕桑的诗句,遍布了流传于今的各种文学作品中,这形成了-种文化现象,也可称为“农桑诗。”在浩瀚的古代诗词中,我印象深刻的是(宋)谢枋得所作的《蚕妇》:“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更有(宋)范有大有云:“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完全是对蚕季的真实写照。 然而,就我自身而言。我讲究不了江南蚕事的深厚底蕴,或者是其背后的文化传承。只是很简单。在来山区工作的这些年,我更多地从农人的蚕季的劳作中,领悟了很多他们的纯朴,分享了他们的快乐。由此使自己的生活单纯的近乎无忧,足矣!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