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涤
|
【指间茶社】诗意的尴尬2016-06-08 10:37:31诗意的尴尬 2016年全国高考大幕业已拉开,倍受瞩目的作文命题新鲜出炉:计9套11题(全国卷3套, 上海、天津、 江苏、山东各一套,北京、浙江各一套2题)。关于一直以来的诗歌题材写作限制今年似有缓解,除江苏、天津标明“诗歌除外”,余好像皆网开一面。殊不知,仅就文化大省江苏而言,该省自2004年实行主命题前后从1998-2015历年来作文命题硬性明确规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我们知道,华夏民族乃诗的国度,中国人离不开诗。偌大神州真正有记载的文学文化文明肇始于诗,鲁迅的“杭育杭育派”之说即是明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文化,文而化之,文化首先通过文学来实现。即是说,文化的主体则在于文学,在于诗。作为诗文学,非惟中国乃至世界,整个人类的一切活动就是一部已经或正在被书写的惊天动地的史诗。 当代文化名人萧瀚先生称:“诗就是太阳。” 已故著名诗人艾青认为,“凡是美的,即是诗的。” 德国著名思想家马丁.海德格尔主张“人,诗意地栖居。” 17世纪法国最具天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布莱兹·帕斯卡尔也说:“人应该诗意地活在这片土地上,这是人类的一种追求,一种理想。” 缘何我们的全国高考作文命题对此中华民族之国粹、人类文明精华避之唯恐不及,讳莫如深?是敬而远之,抑或有什么难言之隐? 好像有一种说法,即诗歌作文阅卷标准不便把握。常识告诉我们,每一种文体都有其自身的文章艺术特点与规律,阅卷人只要遵循把握该文种的基本要素要求就可以了,关键在于考生的思想水准、精神境界及语文素养,而这些对于其它文体形式的作文一样都需要认真考量的。按理说,此不应该成为问题。 高考作文命题,教育界内外舆论历年来颇多微词,有关“诗歌除外”说法只不过是诸多不同意见之一。对此,相关人士威风八面,振振有词。笔者真的搞不懂,有命题即有批阅,为何我们命起题来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而一旦涉足阅卷则如此喏喏唯唯缩手缩脚而显得阳刚鲜见底气不足? 技术性问题姑且不论,还是让我们回到本文的核心问题上来:即诗歌究竟是什么,诗意与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社会生活到底怎样,诗歌写作何时才能解除禁规因而不再羞怯与畏缩,落落大方走进高考考场,最终真正进入炎黄子孙下一代的心目之中。 其实,我们的语文教学始终有诗歌一席之地的,孩子们从幼儿教育起就开始接触诗歌,从小学至初、高中阶段,诗歌教学均占有一定比重,为什么一进入高考就突然隐身了呢?“杨家有女初长成,长在深闺人未识。”诗歌,这一古老的文学骄子,在中华大地上风光风行了数千年,迨至当代,在今天高考作文的考场上居然反倒一如待嫁的新娘,好像极难出闺面世,试问我们何时才能掀去诗歌顶上的红盖头,一洗其诗意的尴尬?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