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语清心
|
【流年编按】茶语清心(2016年7月)2016-07-03 13:51:39【编者按】文章一开头便给读者设下了一个悬念,说是宽松的父亲,有一个奇怪的毛病,天天说着同样的话——我也要去呢,口气里带着后悔和遗憾、自怜和悲哀,似乎对某段遥远的往事念念不忘,而发出深深的叹息。这自然让人疑心他的心理不正常,神经出了问题,可偏偏这人除此以外也看不出哪里不正常,相反很多地方他表现得似乎还很出色。比如,他身体很好,几乎不生病,拿十分工分,在农村算是出色的劳力;他从不发癫,让人感到十分安全,他喜欢逗家畜,像个出的色饲养员,出工不耍奸偷懒,且劳动技艺高超,农活干得利索而快捷,让人无可挑剔,可算劳模;他对名利看得很淡,不争不夺,表现得很超脱。不过,宽松的父亲,的确是奇怪,他除了总自言自语,说着同样的话,几乎不与人交流,而且家人外人都一样。这自然引发了做知青的"我"的好奇,"我"像研究一个乡下课题一样执着,非要弄他个水落石出。尽管很难,"我"还是想方设法观察他,走近他,跟他套近乎,期望破解这怪人这怪癖,乃至被人认为是不是脑子也出了问题。当然,"我"也有了一点发现,有了一点收获,"我"发现宽松的父亲总爱一个人默默地望着一棵可怜的老桃树,并且得知他以前当过三个月兵,本来可以坐军舰去台湾,可他却不知何故跑了回来。"我"依靠这一点发现,想要拼出一个答案,但不论对错,都不能说,不敢说,反正一直到最后,这宽松父亲的怪癖依然是个悬念。这是作者塑造的又一个执念者形象,大概作者很喜欢揭秘身边的执念者,以至于这几乎也成了作者作品的一大特色。挖掘身边奇人奇事,于普通人中见神奇怪异,进而探索其思想根源,大概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事实上,人皆有执念,程度不同,指向不同而已。作者叙述轻松从容,出神入化,读来如溪流淙淙而过,清新流畅,喜欢听作者这种“讲古”似的故事。佳作,荐阅!【编辑:茶语清心】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674380 |
|
|
茶语清心
|
2016-07-10 22:36:04
【编者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作为一座文化名城,苏州历史悠久,风景宜人,被人们誉为东方威尼斯。作者此文从苏州在国际友人班巴先生眼里的片面印象入笔,提及班巴先生本来对苏州之行颇为期待,而我作为公司员工对自己策划的这一趟行程也是颇为向往。我们满以为班巴先生对这趟苏州行会惊叹会赞美。可没想到,看过拙政园后,班巴先生竟一本正经地表示自己不喜欢这个园林。这让我们对这样的异议感到瞠目,认为他不懂我们国人在咫尺之间营造山水天人合一之意趣,不懂得这个文化背景,不懂得东方人的含蓄内敛和精致。进而也感慨:很多时候我们都不习惯不赞美,我们都渴望赞美而忽略其中的虚假,因为当静下心来,作者也意识到这个东方威尼斯其实与威尼斯还是有某种不同,认为极致的人工美违背了自然。几年后夏婧一条微信,说起波兰的华沙,强调美得自然的华沙是她见过的最美的城市,而此时的我正好在苏州高新区大阳山下的树山村看梨花。眼前的美景让作者感叹层峦叠嶂的大阳山不是苏州的小盆景,它逶迤二十里一路西去,直抵太湖东岸,和三万六千顷的太湖共同构成一个广阔的山水带,使得姑苏城不再仅仅以它的园林艺术骄傲于世,真实的仁山智水环绕其间。感受到城市重新自然化了,纯生态的乡村、田园、山峦、森林作为城市元素进入了城市,城市和自然有了新的相处方式。作者自豪地宣称,苏州是一只展翅的大鹏,古城和新区,是它的两翼。两翼羽毛丰盈、均衡,大鹏就能飞翔得更高更远。苏州,将以更美的姿态迎接每一个走进它的人们。作者相信,若是班巴先生再次前来,肯定会对它刮目相看。这是一篇游记散文,融景、事、情、理于一炉,抒发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和爱国情怀。佳作,荐阅!【编辑:茶语清心】http://www.vsread.com/article-676147.html |
|
|
茶语清心
|
2016-07-11 14:32:55
【编者按】因为生活,或者因为某种寻找、某种追求,我们会选择奔波,选择徜徉在异乡的街头。我们很难说没有目的,但很多时候,我们宁可将目的置之脑后,心无挂牵,就那么幽游地走上一个或者无数个来回。不需要记住什么,自然也就无须细细地观察,细细地品味,我们只需明白一点,这个地方我曾经来过,这个地方我曾经住过,如此便够。说实在的,一个城市,它有悠久的历史又如何?一条街道,它有无数的名人曾经出没又如何?一条道上,它有无数的行道树譬如说梧桐又如何?南方的冬天与北方的冬天自然是不同的,可就算这样又如何?重要的是,现在有那么一个我,住着那么一个饭店,因为难以忍受这独自住店的沉寂,便想要弄出些人的痕迹,想要在这百无聊奈中打发一下难捱的时光,想要出去走走纾解一下这慌乱的情绪。可一个人行走在这异地的街头,谁也不识,无人理会,我似乎可以去探访一下那些已故的名人,不过这些静默封闭的建筑,毕竟不是活生生的人,与其说在这里与他们会面,还不如走进他们的文字里。我像一个流浪汉一样彳亍在这上海街头的夜色里,从淮海中路走到武康路,这夜晚的模糊的街头可以让我沉浸在幻想里,迷失在穿越了的历史里。但高铁的尖锐的呼啸声如子弹一般击碎了我的幻想,可我依然愿意回到幻觉里去,毕竟幻觉可以让自己忘却眼前的孤寂。此文将自己奔波辗转在异地的那种陌生孤寂感写得生动而传神,意识的流转,加上见闻的描摹,使得这种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一贯的冷峻,一贯的玄想使这篇文章别具魅力。佳作!荐阅。【编辑:茶语清心】http://www.vsread.com/article-676270.html |
|
|
茶语清心
|
2016-07-13 12:38:08
【编者按】读此文时隐隐有一种木质的清香穿透岁月的甬道淡淡飘来,怀旧气息也在时光的迷雾中氤氲。其实作者所写题材司空见惯,但经了这悠游的脚步,舒缓的节奏,就那么轻言细语娓娓道来,文字间便有了一种温婉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这种淡淡的文字的芳香牵引着我顺着作者的游踪,于芳菲三月桃花将开未开时节,与《庐江文艺》编辑部成员一道踏上了桃花岛。虽然正值芳华的作者未能赶上桃花盛开,难免会有丝丝遗憾。但这遗憾很快便被“桃花岛民俗博物馆”里的木器展品给消淡以至于无了。很显然,这意外的收获让作者恍如穿越,似乎又回到了二十年前,甚至进入了更早的时光隧道中。青砖拱形门内成排陈设的农耕用具沐浴着阳光,平添了一些迷人的光晕,作者的思绪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少年时父亲田间劳作的身影与眼前这些农具奇妙的交织。虽然岁月未老,可物换星移,这些农具显然已渐渐退出它们的舞台。现实要面对,未来须展望,可历史也不该淡忘,或许这就是收藏民俗器具的价值所在。如果说农耕用具沾染的更多的是大地的气息,那么馆内陈列的木质生活用具则弥漫着一种类似绿茶的生活气息。那有着精美雕花的架子床安详柔和地秘藏着主人当年的爱情故事,那有些斑驳苍凉的梳妆台也对曾经的美丽见闻守口如瓶,那些木桶、木柜、木盆、木锹,自然也见证过主人的别样人生。观望也好,仰慕也罢,我们终究只是过客。树木代代相传,木器生生不息,但毫无疑问木器的存在样式会改变,某些木器制品自然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失。岁月沉香,静默而超脱,只要有一颗珍藏历史的心,那么木器经历过的一切记忆,都将在时光中复活。木器如此,人事何尝不是!文章构思灵巧,情感飞扬,耐人寻味。佳作,荐阅!http://www.vsread.com/article-676746.html |
|
|
茶语清心
|
2016-07-14 19:57:10
【编者按】作为一名徘徊于文学之门的门外汉,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湖南人,读到此文,无异于是误打误撞来到了湖南文学界强将精兵肖像展示大厅。这里的一切都那么让人惊奇,这些文学名人的肖像都那么栩栩如生,解说者对每一个人的介绍又都是那么生动传神简明扼要。虽然解说者谦逊地表示自己对“文学湘军”这个团队不算熟悉,阅读量也有限,自己的解说纯属一己之见,是不讲究学术上的缜密和人情上的圆融的,但我依然愿意相信,他的这些介绍是中肯可信的,这个展览是很成功的。他的语言堪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令人回味无穷,让人不由想说文学湘军展览中绝对也该有解说者一席,不过这解说者是在现身说法作真人秀而已,是啊,怎么能把自己给撇下呢。经过一番饶有趣味的浏览和倾听,我们已大致能了解文学湘军这支队伍的组成,以及他们各自的写作取向与风格。这是支精兵强将的队伍,也是支生机盎然的队伍,这里有早在1982年便斩获首届茅盾文学奖震惊文坛的莫应丰和古华,有继之而起的韩少功、何立伟、残雪、薛忆沩、蔡测海、叶蔚林、刘舰平,有进入新世纪在全国轰然炸响“官场小说”炮弹的王跃文,有和跃文一起肩负茅奖使命的阎真,有“湖南骡子”何顿,有把写字当作挖矿一样默默耕耘几十年如一日的姜贻斌,有北大才子早慧亦早成的王开林,再往后一代有响彻全国的“湘军五少将”谢宗玉、马笑泉、沈念、田耳、于怀岸。作者在介绍他们时是自豪的,但也是不无遗憾的。作者认为,另起炉灶未能坚持,迁居异地出走他乡对文学湘军的壮大和影响力有不可忽视的打击。不过,作者对文学湘军也是充满惊奇,充满期待的。当然,文学湘军不只是这里所列的一些人,所以标题中用了“圈点”二字,即所谓“点将”式介绍,相信读者读了,自然会有很大收获。作者的介绍之所以繁而不乱,主要是因为条理清晰,有条不紊,有主有次,抓住要点不及其余。这介绍绝非面无表情漠然敷衍,而是饱含情感,或赞美或遗憾,且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绝不雷同。介绍时兼顾多方面情况,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各有侧重多姿多彩。读完此文,不得不佩服作者背后所下的功夫,能把这么多人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功力自然不同凡响。感谢作者这番精到圈点,佳作!编者倾情荐阅!【编辑:茶语清心】http://www.vsread.com/article-677078.html |
|
|
茶语清心
|
2016-07-16 19:19:30
【编者按】有句话说得好,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与灵魂总要有一样在路上,这和那句妇孺皆知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说的其实是一样的道理。我想,所谓阅读,就是一场心与心的交流,就是一种生活状态与另一种生活状态的对接,只不过这种交流这种对接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上的。而真正的有效阅读一定是心领而神会的,一旦进入了一种忘我的状态,则意味着真正的阅读开始了,而作者这三则读书随笔写的应该就是这种状态下的阅读。《寂静的乡村喧响声声》写的是作者盛夏时节阅读韩少功散文集《山南水北》的独特感受和深刻印象。她触摸到了作家写作的真诚和倾心,感受到了作家返璞归真的心态。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乡村情结、乡村精神而感动,欣喜于作家笔下那一派自然祥和的景象以及乡村生活的平静与朴实,震惊于乡民与他们赖以生存的乡村、山神及所有生灵之间构成的相互求存、相互敬畏、相互包容的大和之美,赞叹作者将动物之脾性、草木之灵性、描摹得活色生香,淋漓尽致。好的书是有潜移默化功能的,作者联想起自己对待一只老花猫的态度,一丝懊恼和惭愧不可节制地冒出来。《秋风独自凉》写的是容易引发伤感惆怅的深秋时节深夜重读沈从文散文集的别样感受,佩服作家以平和的目光,清冽的文笔,平缓的叙述,将那个遥远的三十年代的湘西拉至眼前。她欣赏画卷里湘西,风尘里湘西,百味里的湘西,江湖里的湘西,虽然相隔半个世纪,却没有半点生疏和违和感。《群山之巅,灵魂的歌唱》则写的是于寒冷的冬天窝在家里阅读迟子建的小说《群山之巅》的感受,敬佩小说中那些卑微的人物,各自怀揣或美好或残缺的心愿,努力活出自己的模样。佩服作家为小说人物身上缀满了一种奇特、繁复、诡异,从而使得他们身上充满了魔性魅力,更欣赏作家用大胆,夸张,新颖的神性色彩和开阔的笔墨相结合,赋予了小说明显的神秘色彩和异域情调。这是一篇阅读漫谈,写法看似随意,但紧扣作品及感受,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佳作,荐阅!【编辑:茶语清心】http://www.vsread.com/article-677530.html
|
|
|
茶语清心
|
2016-07-19 21:03:30
这是一组有关故乡、故人以及自己过去时光的沉痛追忆之歌。《父亲简史》将父亲的一生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分成四个阶段:一、20年追随乡间戏班奔走四方,乱世中顽强谋求生存;二、20年合作社、生产队,生活虽然安定下来,可依然饱受饥饿之苦;三、分田到户,20年辛勤劳作,希望勤劳致富;四、最后10年,饱受疾病疼痛折磨。2000年去世,走完自己干干净净的一生。质朴的语言中流动的是对父亲的怜惜、敬重和怀念。《送葬之年》写了两位老人的去世,一位是自己的叔叔,一位是母亲的好闺蜜。叔叔体格强壮,一生要强,可还是难敌死神之强,最终默然去世;母亲的好闺蜜,有一双勤劳巧手,可命运不济,一生饱受失子之痛、护子之悲、生活困顿之苦,对她来说,死是解脱,死是享福,令人唏嘘不已。《风吹故乡》,伤感于故乡亲人的离去,梦想故乡亲人的苏醒,将一腔深情寄托于原野上的风。《在故乡的夜晚》逆向追溯了自己从出生到少年期的生活经历,为当年走过的苦难,也为如今漂泊的人们和逝去的人们而伤感。本组诗感情深沉而忧伤,语言质朴而动人,人物形象鲜明而突出,叙事简洁而跳跃,意象典型而生动,抒发了对亲情的眷恋,对生命的感喟,极富感染力。佳作,荐阅!【编辑:茶语清心】 http://www.vsread.com/article-678354.html |
|
|
茶语清心
|
2016-07-22 15:11:02
万家灯火,俗世人生,漫步时光隧道,难免都会有些感慨。《纸贵》,便是如此。物以稀为贵,也许如今的孩子难以理解,但对于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是很能理解这一点的:风水先生家有书,可总是敝帚自珍,秘不外传;我家有书,可也不多;孩子书包里就那么两本书,甚至书包都可不用;一张简陋粗糙的粉连纸,也是用了再用;烟盒里的锡箔舍不得扔,会收藏起来;窗户纸补了又补,实在用不得了还要设法用来做纸瓮;课本什么的会用专门的小柜子收藏起来,纸不会轻易扔掉,留下来积攒起来做纸瓮。其实困难年代里,什么都珍贵,不惟纸而已,但此文给我们传达的不只是忆苦思甜,也有一份对知识、对文化的敬畏。《净》,也是如此。《凤求凰》里的小乔声线干净,不乞求、不悲哀、不奢望,一派坦荡荡;外表粗糙、稍带邪气的张震岳的歌声里,亦有一份如水的纯净;金桐俊,干净如山泉清流,微风细雨,姿态谦逊到一种舒适而可亲的程度;就是兰若寺里的杂草也全不顾生长于神迹之地需葆有的庄重和严肃,活得自在无羁;佛家主张看破红尘,超然物外;人的瘦、小、白、不争,或者浅色的物件,这些也都接近净,比方说,婴儿,豆蔻年华的女孩儿。这是作者对人性的思考,亦是对精神洁净的一种自觉追求。《鹤衣散影都是云》,何尝又不是。作者在和儿子一起过儿童节时,联想起自己当年过儿童节的感受:带个饼,怕下雨,偷偷吃;老师给化妆,因为要表演,总会担心下雨。等到长大了,不再热望过儿童节。同时为孩子取得荣誉而高兴,为自己碌碌一生而惆怅。反思生命的轮回,命运的变迁。热爱生活,感悟生活。欣赏,荐阅!【编辑:茶语清心】http://www.vsread.com/article-679040.html
|
|
|
茶语清心
|
2016-07-25 14:51:26
【编者按】这是一篇哲理性散文,用形象的语言、生动的画面来思考人生。在作者看来,每个人都是一本书,也许封面不同,内容各异,所用纸张以及装帧设计也大有区别,但有一点,每个人都是一个独有的个体,无法仿造,也不可复制。每个人也都是一幅风景画,也许色彩不同,画风各异,呈现出的景致与丰富这个世界的程度也大有区别,但有一点,每个人都在行走,用他自己独特的步伐,镌刻着自己那份独有的美丽,无需刻意,也无需回避。属于我们自己的那本书,别人不一定会懂;属于我们自己的风景画,别人不一定看得清,但我们自己必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无论是富贵还是贫穷,我们都只能随遇而安;我们都会有自己的童年,自己的青葱岁月,无论是欢笑还是哭泣,无论是出色还是平凡,我们都不能去放纵去抱怨;我们都会成年,无论是经历富贵还是贫穷,是拥有爱还是收获恨,无论如何,我们都得书写,哪怕我们其实无暇去翻阅;我们终将老去,等到那一天终于来临,我们翻阅自己曾经走过的路,会发现彼时的磨难,成为此刻的感动;彼时痛彻心扉的痛,成为此刻的最美好的回忆;彼时的眼泪,成为的画中最美的点缀;彼时的一步一个脚印地逶迤地独行的身影,成为画里美丽的一抹彩虹;彼时的米糠茅舍,成为此刻的回味;彼时那些刻骨崩心的恨,此时已经找不到感觉;彼时的奢华美好,已是过往云烟;彼时认为是悲哀的践踏,此刻看来,也不过如此而已。回顾历史,思考人生,我们会发现,所有的经历都是财富。文章透露出一种睿智、达观、与大度,智者之言!欣赏,荐阅!【编辑:茶语清心】http://www.vsread.com/article-679718.html |
|
|
茶语清心
|
2016-07-28 23:01:50
风景胜地因诗文而闻名,因历史而厚重,这可说是自然风光或人文景观与历史文化相得益彰的一大体现。四大名楼便是如此: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闻名;黄鹤楼,因崔颢的《黄鹤楼》诗而闻名;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闻名,而北方名楼鹳雀楼也因王之涣一首小诗《登鹳雀楼》而名动天下。千百年来,人们慕名而来,或寻访或登临,大发思古之幽思,唱响自心之幽曲。此文作者何尝不是呢?这次他自江南慕名而来,千里迢迢为的就是一睹早已烙印在心的鹳雀楼神秘的容颜,他独立高楼凭栏远望,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眼前的流云清风,远山黄河,天地苍茫,令他思绪翻涌,有关高楼的诗文典故、人物故事便纷至沓来。他抚今思昔,感慨当年文人雅士们看山河壮美,叹沧海桑田,发家国之叹,感兴衰之变,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该是多么潇洒豪迈。紧接着,作者立足高楼,回顾鹳雀楼悠远的建楼历史,以及历代人们登楼而歌,感怀古老而苍凉的历史,用或豪放或婉约的诗文抒发他们的壮怀激烈或爱情传奇。正如作者所言,这是块神奇的土地,这里曾狼烟四起,演绎过无数战火硝烟,作为军事瞭望塔的鹳雀楼自然未能幸免,它因战争而起,最终也因战争而灭。然后作者从漫漫历史中收回目光,正视眼下复建仿造的高楼,想起此番虽是乘兴而来,但面对古今参杂,土洋结合,已不复当年景象的鹳雀楼,心中难免失望,所以作者只是浮光掠影简单介绍了楼的构造、建筑特点,以及楼内外的独特景致。最后,作者写登楼人的不同感受,突出自己对古代鹳雀楼楼高三层的独特寓意的感悟,认为它正契合了人生三境界的不同风味。正所谓阅尽沧桑,屡废屡兴,一座楼就是一部史书。朝代兴废,历史更迭,唯有记忆永不老去,高楼便是站立的记忆。阅读此文,佩服作者的博学广闻,佩服他信手拈来的古代文献,更佩服他熔情、景、理、识于一体的文雅的讲述。总而言之,此文思路清晰,结构分明,语言灵动富有韵致,堪称游记奇文。佳作!编者倾情荐阅!【编辑:茶语清心】http://www.vsread.com/article-680635.htm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