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吟烟霞
|
【轻舞】心解汉字~歺2016-08-17 05:28:54现代人看到这个字,大多会把它读做“can”,与“餐”同。 这个现象的发生原因在于汉子简化,书写简单了,误会也就造成了,这两个字本就不是一回事。 “歺”,读做“e”,剔了肉的骨头,古文小篆右边再加个人字,就成了“死”,看看,“死”和“餐”,风马牛不相及。 “死”古作“屍”,为什么这么写呢,小篆和隶书多少有些区别,其实汉字的演变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过程的,从甲骨文开始,如画,古人类发明文字的时候大多是从刻画而来的,当下各地发现的岩画和简单的象形文字,大多是古人生活的记录。 古人造字有连贯性,互相之间有关联,可以意会。 甲骨文演变到大篆,大篆变小篆,小篆变隶书,这汉字就逐渐被简化了,变得有规矩,横撇竖捺点,尽量保持原型。隶书是一种进步,“歺”字变成了“歹”的样子,加一把匕首,剔骨则死,歹人该死。 蛮荒时代人以动物为食,剔骨当然是对待死去动物的活动,关羽刮骨不算,他那是疗伤。所以,过去为了便于区别,把“死”写作“屍”,尸,一定是死的,如此一来就形象了。 《说文》讲,死,人所离也,肉体与灵魂分离曰死,骨肉相连是生。生死在于气,古人未免有些狭隘,万物皆有生命,草木植物有轮回现象,人和动物却只有一次,他们理解不了,于是就有了远古宗教,古人相信人和动物也应该轮回。 把“歺”字和“餐”字弄混,再和“死”搅和在一起,似乎有些乱,神州的事不能看表面,捋一捋还是有章可循的,只不过顺序要重新排列一下,“餐”吃饭,“死”必然,“歺”是处理方法。 人死了各地有各地的处理方法和习惯,天葬,鸟葬,水葬,土葬,还有火葬。无论哪一种处理方法都是根据习惯和信仰来操作的,最终被统一送进火化厂进行工厂化处理,是一大进步,连仪式也不需要了,人死如灯灭,什么灵魂不灵魂的,坚决不搞唯心,违心操作就是了,“歺”是剔骨,灵魂升天,“歹”的胡作非为,不剔骨直接榨干,这是要下地狱。 汉字不论如何演化,都脱离不了像形,会意,这也是汉字的魅力所在和灵魂,行声,会意,回味不透,细琢磨,越琢磨越有味道,除非人为地大刀阔斧,如无生的产,无心的爱。 “歺”从“歹”,善从恶,生变死,都离不开个人字,好歹也算进化不是?进化就是进步吗?未必。 |
|
|
|
蓝天蓝
|
2016-08-18 08:58:16
原来一个“人”字,竟能干出那么多的事。 欣赏醉哥哥的心解“歺”字,让蓝天涨了知识。 |
|
|
|
玉美人
|
2016-08-18 16:53:09
有心人呐!醉哥哥,玉儿永远支持您 |
|
|
|
梦婷
|
2016-08-21 16:32:56
受教了,多谢醉哥! |
|
|
|